猪巴氏杆菌病及其防控措施

2015-01-25 20:25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5年11期
关键词:杀性氏杆菌菌落

朱 侠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城头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江苏连云港 222131)

猪巴氏杆菌病及其防控措施

朱 侠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城头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江苏连云港 222131)

对来就诊发生以高热、气喘、急性败血死亡为主要特征的18月龄病死怀孕母猪,根据病史及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剖检病变等临床诊断,以及细菌分离培养,生化试验等实验室诊断。确诊该猪群的发病死亡的原因是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所致。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对青霉素、羧苄青霉素、氨苄西林、氯霉素、头孢氨苄、头孢曲松钠、头孢噻肟、氟苯尼考、林可霉素、恩诺沙星高度敏感;对四环素、强力霉素中度敏感;而对复方新诺明、诺氟沙星、阿米卡星、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环丙沙星低敏。

怀孕母猪 多杀性巴氏杆菌 诊断

猪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常见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又称为猪肺疫,猪出血性败血症,俗称为“锁喉风”。发病急,病程短,常呈窒息和败血症,并伴有大量鼻腔气泡性分泌物,病死率高。近几年,随着对本病的重视,卫生、预防等条件的增强,本病已得到有效缓解。

1 病原体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多种动物的重要病原菌,巴氏杆菌属。因Pasteur在1880年描述了一种能在家禽引起霍乱的病原菌,在培养特性方面与兔败血症、猪肺疫和某些牛肺炎的病原菌无法区分。由于这些细菌外观上的一致性和它们在各种动物所致疾病的相似性,Hueppe于1886年将它们置于同一名称,即出血性败血病杆菌之下。而Trevisan于次年提出引起这几种疾病的病原菌可认为是不同的种,但它们均可归为同一属内,为纪念巴斯德,将这一属命名为巴斯德氏菌属。虽然这一名字已被公认,但根据1886年制定的Flugge氏分类法,由于这些细菌无法用已知的方法和试验来区分,所以Rosenbusch和Merchant主张将该菌改称为多杀巴斯德氏菌。这一名已被广泛采用。现在亦称为多杀性巴氏杆菌。

1.1 形态及染色

多杀性巴氏杆菌为球杆状或短杆状,两端钝圆,0.25~0.4μm×0.5~2.5μm,单个存在,有时成双排列。无鞭毛,不形成芽孢。新分离的强毒株具有荚膜,但通常迅速丧失这种特性。在仔细染色的组织抹片中可见杆菌的两端着色较中央部分为深,呈现出明显的两极染色外观,这种特性在以培养物所作细菌抹片中并不如此显著,且不论在组织抹片或培养物抹片中也常易被染色过度遮掩,为证明两极染色性,最好使用瑞氏染色法。在未染色的新鲜病料中通常能见到两极性形状。革兰氏染色显阴性。

1.2 培养特性

多杀性巴氏杆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最适温度为37℃,pH为7.2~7.4。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贫瘠,在麦康凯培养基上不生长。在加有血液、血清或微量血红素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血清琼脂培养基上菌落为圆形、隆起、光滑、湿润、边缘整齐、灰白色的中等大小菌落,血液琼脂培养基上菌落为湿润的水滴样菌落,菌落性猪肺炎病例分离的强毒菌,在血清琼脂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于45°折光下观察时,菌落呈蓝绿色带金光,边缘有窄的红黄光带,称为Fg型。从散发型猪肺疫病例中分离的毒力较弱的细菌菌落,在折光下呈桔红色带金光,边缘或有乳白带,称为Fo型。不带荧光的菌落为Nf型。在肉汤内生长轻度混浊,有黏性沉淀,于其中滴加几滴无菌血清则可促进其生长;在鲜血琼脂培养基上可获得最好的生长,一般不溶血。

1.3 菌株分型

本病病原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其有5种荚膜血清型,即荚膜血清型A、B、D、E、F,我国猪群中主要流行为A、B、D三型。在猪高热综合征中A型与D型继发感染频率最高。特别是A型菌株毒力与致病力最强,并有很强的耐药性,发病时可引起患猪出现严重的肺炎症状。D型菌除了引发肺炎,还会造成死亡,甚至导致母猪流产。

1.4 理化特性

多杀性巴氏杆菌对外界的抵抗力不强,在干燥的空气中2~3d即死亡。加热60℃经10~20min即死亡。经阳光直射10~15min可致死亡。本菌易自溶,在无菌蒸馏水和生理盐水中迅速死亡。浅层土壤中可存活7~8d,粪便中可存活14d。一般消毒药可在数分钟内将其杀死,如3%石炭酸和千倍升汞水在1min内可杀菌,10%石灰乳及常用的福尔马林3~4min可使之死亡。本菌在48h内可分解葡萄糖、果糖、甘露糖和蔗糖,产酸不产气。大多数菌株可发酵甘露醇、山梨醇。一般对乳糖、杨苷、肌醇、侧金盏花醇不发酵。可使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大多数菌株能产生靛基质、硫化氢、氨气、过氧化氢酶、氧化酶、鸟氨酸脱羧酶。对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磺胺类及许多新的抗菌药物敏感。

2 流行病学

2.1 传染源

病猪和带病猪是其主要传染源。由于很大一部分猪都是潜在的带菌者,所以感染不需有可以查出的病原传入就能发生。

2.2 易感类群

多杀性巴氏杆菌能感染多种动物,如猪、牛、兔、鸡、鸭、火鸡、绵羊、山羊、鹿、鹅。猪为最易感动物,各个年龄阶段都可能感染发病。

2.3 传播途径和流行特点

多杀性巴氏杆菌常存在于健康动物的呼吸道内。病猪的分泌物、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病原菌,会污染饮水、土壤、饲料、用具等外界环境,这些被污染环境中的病原菌经过健康猪的消化道进入体内,进而引起外源性传染。另外当猪群处于不良的外部条件下,如冷热交替、气候剧变、潮湿、拥挤、通风不良、营养缺乏、疲劳、长途运输等应激会致使猪抵抗力下降,并致病原菌大量繁殖也能引发内源性传染。还可通过患病猪咳嗽、喷嚏排出病原,通过飞沫进行呼吸道传染。此外,蚊虫叮咬皮肤及伤口也能导致本病的传播。

该病发生无明显季节性,所以一年四季都能发病,一般呈散发性或地区流行性。

3 临床症状

猪巴氏杆菌病通常是一种纤维蛋白性肺炎,某些病例伴有败血病,潜伏期12~24h。按照猪肺疫自然分离到的两种巴氏杆菌菌落型,可分为Fg型巴氏杆菌和Fo型巴氏杆菌。流行性猪肺疫大都是由Fg型引起,全呈急性病程。散发性猪肺疫多由Fo型所致,也多呈急性病程,间有慢性。下文将按照病程长短将猪肺疫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慢性型这三种类型分别叙述临床症状。

3.1 最急性型

该型发病急,常发生在本病开始爆发的最初阶段,由于无法看到明显症状就突然死亡,俗称“锁喉风”。病程稍长的病猪可发现其体温升高到41℃,甚至42℃以上,呼吸高度困难,继之哮喘,张口露舌,烦躁不安,口鼻流出泡沫和清液。显著特征是咽喉部和颈部发热、红肿、坚硬,严重者延至耳根、胸前。临死前,食欲废绝,全身衰弱,精神沉郁,心跳急速,呼吸极度困难,伸长头颈,张口呼吸,可视黏膜发绀,在耳根、颈、腹等皮肤可见明显的紫红色斑,口鼻流出泡沫,很快窒息死亡。病死率达90%以上。

3.2 急性型

本病的主要病型,主要表现为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症状。病初体温常升至40℃~41℃,发生短而干的痉挛性咳嗽,呼吸困难,有黏稠性鼻液,有时混有血液。之后湿咳,触诊胸部有剧烈的疼痛。病程严重后,呈犬坐姿势,呼吸极度困难,可视黏膜发绀,皮肤有紫斑或小出血点。一般颈部不呈现红肿。病猪机体消瘦,衰弱无力,泻,心跳加快致心脏衰竭,多窒息而死。不死的病猪则会转变成慢性型。

3.3 慢性型

该型多见于流行后期,主要表现为慢性肺炎或慢性胃肠炎症状。临床呈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持续性咳嗽和呼吸困难,鼻流少许黏脓性分泌物。持续或间歇性腹泻,进行性营养不良,极度消瘦,被毛粗乱,四肢无力,有时出现关节肿胀、跛行。皮肤出现湿疹,有的患病猪会出现痂样湿疹。治疗不良者,3~6周后全身消瘦,衰竭而死。不死病猪则会发展为僵猪,一般交付屠宰,胴体常被抛弃,因为肺脏中被包围的病灶,胸膜的粘连和多数转移病变使得胴体变为无用。

4 病理变化

4.1 病理解剖学

4.1.1 最急性型

该型病程短,死亡急,主要表现为败血症变化,咽喉部急性炎症。全身黏膜、浆膜和皮下组织有明显出血点。咽喉部因炎性充血、水肿而增厚,致使呼吸极度困难,故多发生急性窒息死亡。全身淋巴结出血,切面呈红色,以下颌、咽背和颈部淋巴结的变化最为明显,切面潮红多汁,严重者发生淋巴组织坏死。肺脏呈急性水肿和充血变化。脾脏不肿大。胃肠黏膜出血性炎性变化。皮肤有出血红斑。

4.1.2 急性型

该型以纤维素性坏死性肺炎、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和心包炎为特征。全身败血症,全身黏膜、浆膜以及实质器官和淋巴结呈现出血性败血症。肺部有不同程度的肝变区,周围常伴有水肿和气肿,长病程的还会形成坏死灶,肺小叶间有浆液浸润,切面呈大理石样。胸腔、心包积液,气管、支气管黏膜发炎,有泡沫状黏液。

4.1.3 慢性型

由于病程延长,肺肝变区扩大,有灰色或黄色坏死灶,外面为结缔组织包囊,内含干酪样物质,有的形成空洞。病死猪尸体高度消瘦。

4.2 病理组织学变化

4.2.1 充血水肿期

显微镜下可见到肺泡壁毛细血管显著扩张并充血,肺泡腔内有大量浆液性渗出液,其中有少量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脱落的肺泡上皮细胞。

4.2.2 红色肝变期

显微镜下可见肺泡壁毛细血管充血仍然明显,肺泡腔内大量交织成网状的纤维色和红细胞,还有中性粒细胞和脱落的肺泡上皮细胞,支气管周围、小叶间和胸膜下组织发生炎性水肿时明显增宽,其中充盈大量的浆液纤维性渗出物,还有一定数量的中性粒细胞,间质中淋巴管扩张,其中充满多量的炎性渗出物,有的淋巴管发生炎症,形成淋巴栓。

4.2.3 灰色肝变期

肺泡壁充血消退,肺泡腔充满纤维素网和许多中性粒细胞,红细胞几乎消失,间质和胸膜的质变与红色肝变期相同。消散和修复期,镜下中性粒细胞多发生坏死,纤维素被中性粒细胞崩解释放出的蛋白质溶解酶逐渐溶解,巨噬细胞明显增多,并吞噬坏死组织和炎性产物。溶解的渗出物可经支气管排出,或被淋巴管吸收。随着渗出物的吸收消散,肺泡壁毛细血管内血流恢复,肺泡上皮细胞再生,肺泡腔重新充气,则肺组织完全恢复其结构和功能。但是家畜的纤维素性肺炎少见完全消散,这是因为在纤维素性肺炎过程中,淋巴管同时受害,从而阻碍了炎性渗出物的消散,同时肺组织也发生的较为严重的损伤。病灶通常由肺泡间隔和细支气管壁新生的肉芽组织长入,逐渐将渗出物机化,使病变部呈肉样,称为肺肉变。另外,发生纤维素性肺炎的病畜多在患处与红色肝变期或灰色肝变期时就由于窒息造成死亡。

5 诊断

5.1 一般诊断

病猪体温一般高达41℃~42℃,呼吸困难,张口喘气,呈犬坐姿势,口鼻流白色泡沫和清液;颈部急剧肿大,发红,发热;口、鼻黏膜发绀,腹侧、耳根及四肢内侧皮肤出现紫红;全身黏膜和皮下组织有大量出血点,尤以咽喉部及周围结缔组织的出血性浆液浸润为特征性症状;肺部出血,可见红色肝变区,周围有明显水肿和气肿,严重的可见肺和胸膜粘连;全身淋巴结出血,切面呈红色;其他脏器有出血点,但脾不肿大。

5.2 实验室诊断

在严密防止病原菌散播条件下进行解剖,采集病料(胸腔渗出液、肝脏、脾脏)。

5.2.1 细菌学检查

将采集到的病料涂片,以碱性美兰染色法或瑞氏染色法染色,革兰氏染色法。镜检如见到卵圆形短杆菌、两极浓染、革兰氏阴性小球杆菌,即可初步判定为巴氏杆菌病。[9]分离培养可应用普通肉汤增菌培养后,接种于血清琼脂培养基。在血清琼脂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呈灰白色、圆形、微微隆起、半透明、湿润、表面光滑、边缘整齐。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贫瘠。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不生长。病死猪的各种器官很易培养出病原菌,而胸、腹液涂片比血片更易发现。若以喉肿部切口渗出液作涂片镜检,也易检出病原菌,这样结合症状加以判断,即可确诊。

5.2.2 动物接种试验

将采集到的病料研磨成糊状,以灭菌生理盐水制成1:10的悬液,然后动物接种,将悬液皮下或腹腔接种小白鼠。观察鉴定时,如病料中含有巴氏杆菌强毒菌,小白鼠最早在10h左右即死亡,一般在24~72h死亡;剖检发现呼吸道及消化道黏膜有出血点,脾脏不肿大,肝脏充血、肿大及坏死;取出心血、肝、脾等脏器进行涂片镜检和培养,观察形态。

5.2.3 生化反应

将已经纯化的分离菌接种于各类生化发酵管中。由于细菌的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受其本身酶控制,例如猪巴氏杆菌有蔗糖转化酶,所以该菌可以把蔗糖水解成葡萄糖和果糖,被细菌利用可出现反应。细菌种类繁多,所以含有的酶也不同,因此可使用生化试验方法鉴定多杀性巴氏杆菌,这是鉴定该菌的重要方法。[10]

5.2.4 药敏试验

将无菌操作采集的病料制成生理盐水悬液,用灭菌棉签均匀涂于平板上,贴上药敏纸片。结果用敏感(S)或耐药(R)报告。

5.2.5 多重PCR技术

多杀性巴氏杆菌多重PCR技术的建立,与传统的Carter氏间接血球凝集试验相比,缩短了鉴定时间,降低了工作难度。直接以菌落为模板进行菌落多重PCR,这与水浴煮沸法、SDS蛋白酶K裂解法等相比,也节省了大量时间。本方法的建立对于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早期快速诊断,及时防治以减少经济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

6 防控措施

6.1 治疗方法

发病初期一般选用高免血清且效果良好,比如猪肺疫免疫血清,对症状尚不严重的初期病猪,剂量为每5kg体重注射2ml,最好以半量作静脉注射,另一半作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11]。注射后若体温未完全恢复正常,可再注射一次,剂量为每5kg体重2ml。病情严重的,剂量为每5kg体重注射3ml,1/3的量作静脉注射,其余的量作皮下注射,由于血清效力不同,实际用量根据生产厂家的规定做出调整。[12]

采用抗生素(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土霉素等)和磺胺类药均可对猪巴氏杆菌病产生疗效。青霉素第一次注射时,剂量为2000IU/kg,以后每隔3h按1000IU/kg,待体温恢复正常后,再注射2~3次,如果与免疫血清同时注射或溶于血清中注射,效力更好。土霉素按照30~40mg/kg溶于4%的硼酸钠水溶液中进行肌注,每天1次,病重时可一天二次,连用身体,还可用磺胺噻唑和磺胺嘧啶按0.05~0.1g/kg肌注,2次/d,连用三天

6.2 预防措施

6.2.1 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饲养管理,关键在于增强猪群的抵抗力,应做到合理搭配日粮,确保猪群的营养均衡,注意猪群的通风、保暖、干燥性,减少应激发生。

6.2.2 自繁自养与严格引种

实行封闭式的生产,坚持自繁自养原则,防治输入感染猪。必须引入外界猪种时,应选择具有检疫合格证明的健康猪种。新猪入圈前,应该将圈舍消毒并隔离观察一段时间,确定健康后方可与其他猪合群。

6.2.3 规范制度和定期消毒

建立健全的规模化养猪场防疫、免疫档案和物品管理制度。定期对猪群进行检测,及时淘汰感染猪。粪便和排泄物以及死亡的和扑杀的猪只尸体应当安全销毁。建立和完善兽医体系建设,加强基层兽医人员的培训,让他们及时了解该病的最新动向,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定期对猪场进行消毒,消毒药常用1%石炭酸,5%石灰乳及1%漂白粉,能于1min左右杀死病原菌。

6.2.4 免疫接种

由于巴氏杆菌血清型很多,必须选择与当地常见血清型相同的菌株或当地分离菌株制成的疫苗进行免疫。对于一些重点地区,防疫与检查督促结合,不留卫生死角,真正落实防疫工作。我国已研制出有效的弱毒活菌苗和氢氧化铝甲醛菌苗,供猪预防接种。此外还制成两种高免血清,一为猪肺疫免疫血清,另一为抗出败多肺疫的紧急预防,前者用于猪肺疫的紧急预防,按照1ml能保护5kg体重的原则进行防疫;后者用于牛、羊、猪、禽巴氏杆菌病的紧急预防。上述两种高免血清作紧急预防时,一般于注射后14d内有效。

[1] 黄青云.畜牧微生物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303-304.

[2] 李舫.动物微生物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284-285.

[3] W.A.黑根,D.W.布隆纳尔.家畜传染病[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8:97-103.

[4] 李永洲,杨启军.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与鉴定[J].现代畜牧兽医,2010,(7):37-38.

[5] 格果.一起猪巴氏杆菌病的诊治[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2,32(5):40.

[6] 郑杰,卢中华,杨霞,等.一例猪肺疫的诊疗报告[J].河南农业科学,2003,(4):46-47.

[7] 倪博峰,朱家新,方兰勇.等.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J].浙江畜牧兽医,2004,(3):5-6.

[8] 黄宗森,左瑞华,王强,等.猪巴氏杆菌病-猪肺疫的诊断与防治[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30(7-8):103-106.

[9] 高静荐,任静柏.猪肺疫及临床类证鉴别诊断[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9,(6):106.

[10] 李伟杰,赵耘,杜昕波,等.菌落多重PCR鉴定不同荚膜血清型的多杀性巴氏杆菌[J].动物医学进展,2010,31(1):6-9.

[11] 吴志强,姬生俭,张国华,等.猪巴氏杆菌病的诊治[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6,(4):96.

[12] 朱明恩.规模化猪场猪巴氏杆菌病综合防治[J].四川畜牧兽医,2010,(9):49-50.

[13] 和绍典,和振兴.猪肺疫的诊治[J].云南畜牧兽医,2012,(3):3-4.

[14] 张立根.猪肺疫的流行及诊治[J].养殖技术顾问,2011,(6):160.

[15] 林太明,吴俊昕.猪巴氏杆菌病的防治[J].福建畜牧兽医,2011,33(2):46-47.

[16] 曹澍泽.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技术[M].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2:34,52,108-112.

猜你喜欢
杀性氏杆菌菌落
TTC应用于固体食品菌落总数测定研究
猪布鲁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诊断与防控
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不同emm基因型化脓性链球菌的菌落形态
多杀性巴氏杆菌细胞分裂相关基因的筛选
基于高光谱技术的菌落图像分割与计数
羊布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控探析
PCR检测方法在多杀性巴氏杆菌定种中的应用
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多位点序列分型研究
“菌落总数”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