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安徽
柳叶和牛扁治疗牛马皮肤病分析
胡安徽
早在《神农本草经》就明确记载了柳叶和牛扁可以治疗牛马的皮肤病,但相关内容不多。笔者运用中医及中兽医学理论基础,借鉴历史医学内容,对柳叶和牛扁治疗牛马皮肤病进行探讨,以期丰富动物医学史的研究内容并为临床用药提供有益的帮助。因中医和中兽医都源于一个体系,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诊疗手段和药物使用乃至医方等多有类同,因此用于治疗人类疾病的医方同样可视作治疗牛马疾病的医方,笔者引用了较多柳叶和牛扁治疗人皮肤病的内容。
《神农本草经》记载:柳花名柳絮,味苦,寒,无毒。治风水、黄疸、面热黑,其叶治马疥、痂疮。柳叶为杨柳科植物垂柳的叶。《神农本草经》对柳叶治疗动物疾病的记载颇为明确,即治疗“马疥、痂疮”。所谓马疥疮,即“马鞍热气之疮疥也”,当代称之为马疥螨病(又称马疥癣、癞病),是由马疥螨、马痒螨、马足螨、马蠕形螨等疥螨侵袭马属动物体表引起的慢性寄生性皮肤病,以脱毛、皮肤剧痒、炎症和高度传染性为特征。
1.1 柳叶治疗马疥疮的中医学原理
柳叶之所以能够治疗马疥疮,从中医学的角度看,主要是因为柳叶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由于柳树多生长在水边,受寒水之精,柳叶色青,细长,随风飘荡,能够得风木之和气,入足厥阴肝经;气寒入足少阴肾经;味苦入手少阴心经。《内经》记载:“诸疮痛痒,皆属于心”,正因为其苦寒,故有入心清热之功效。
1.2 柳叶治疗马疥疮的本草考证
柳叶治疗马疥疮在《神农本草经》后既有继承又有发展。魏晋时期药物学著作《名医别录》记载:(柳叶)取煎煮,以洗马疥,立愈。从“立愈”一词看,柳叶治疗马疥疮的效果相当不错,说明当时仍然在使用柳叶治疗马疥疮。唐代《千金翼方》不仅记载柳叶有治疗马疥疮的功效,而且指出柳花可以治疗身体瘙痒。柳叶不仅可以治疗马疥疮,而且用于治疗多种疮病,如南北朝《肘后备急方》:煮柳叶,若皮,洗之亦可,内少盐,此又疗面上疮。清人吴其引用唐代韦宙《独行方》:主丁疮及反花疮,并煎柳枝叶做膏,涂之。宋代《太平圣惠方》载有“治漆疮洗汤方”:生柳叶(三斤),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适寒温洗之,日三上瘥。该书又有“治疗小儿漆疮诸方”:浓煮柳叶汤,看冷热洗之。明代《本草纲目》有关柳叶治病的记载特别多:柳华(花)及叶并洗疥癣、漆疮;清上泄火;诸疮,煮汁服。《万病验方》:洗诸般疮毒。艾叶、细茶、葱白、花椒、桃柳槐枝,锉。水煎,入盐少许,频洗之。《本草蒙筌》:叶煎水,洗骡马疥痂疮立愈。从上述记录中可知,柳叶由《神农本草经》记载治疗马疥逐渐扩大到治疗面上疮、丁疮、反花疮、癣、漆疮,乃至各类毒疮、恶疮,理疗范围有所扩大。这说明柳叶的用途功效随时代推移而增加,体现了医药学家对其认识的不断提高。
1.3 柳叶治疗马疥疮的药物成分
柳叶治疗马疥疮与其药物成分有关。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柳叶的成分主要是鞣质和碘,其中鞣质在干重情况下的含量约为4.93%,碘含量在每千克鲜柳叶中约含10 mg,高于一般食物的数千倍。鞣质不仅具有抗菌、收敛、止泻、止血等功能,而且具有消炎、抑菌杀虫、防止细菌感染、抗肿瘤等功能。用碘制成的碘酒在医学上外用有很好的消毒、防腐作用。由此看来,柳叶治疗马疥疮等皮肤病有效的药物成分是鞣质和碘。
1.4 柳叶治疗皮肤病的现代临床应用
柳叶在当代依然用于治疗疥癣类疾病。民间百姓多用柳叶煎水洗澡、洗脚,对治疗疥疮和脚癣颇有奇效,尤其是脚趾间出现的多水、糜烂、奇痒等症状。先将脚用清水洗擦干净,把揉成小团的柳叶夹在脚趾中间,一般7 ~ 8 h 即可止痒,1 ~ 2 d 就能痊愈。《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载:将柳树叶切碎煮烂,过滤,除去残渣,浓缩成糖浆状的柳叶膏,外敷疮面,每天换药1次,对疖肿已溃者有不错的治疗效果。除此之外,还可以把柳叶和枝一起煎,用煎出的汁温敷患处,可治愈疣、疮、疖子等皮肤病。
2.1 牛扁治疗牛虱的中医学原理
《神农本草经》卷四记载:牛扁味苦,微寒,主治身皮疮热气,可做浴汤,杀牛虱、小虫,又治牛病。牛虱寄生在牛体皮毛上,通过爬行叮刺侵扰引起牛脱皮落毛、皮肤发炎,从而导致皮肤病的发生。牛扁是毛茛科植物牛扁(Aconitum barbatumPers. var.puberulum Ledeb.)的根、茎、叶,别名北方乌头、扁毒、扁特、扁桃叶根等。牛扁即“牛便”,意即该药物便利于牛,故而牛扁为治牛虱的药物,多有顾名思义之味道。牛扁味苦,是苦泄寒清、解毒杀虫的精华;苦入心,而“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牛扁治疗“诸痛痒疮”,实际是利用了中医五行学说中“实则泻其子”的原理,因其苦寒胜湿,故而能够杀死牛虱、小虫。
2.2 牛扁治疗牛虱的本草考证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在叙述了《神农本草经》关于牛扁“杀牛虱、小虫,又治牛病”之后,有如下评论:“今人不复识此,牛疫代代无不用之。既要牛医家应用,而亦无知者。”意思是说,魏晋时期的人尽管不认识牛扁,但每朝每代在防治牛病时却又无不用之;既要让牛兽医使用牛扁治牛病,但牛兽医对此却又了解不多。陶弘景未能给出个中缘由,笔者认为此情况的可能原因是药名的误差。众所周知,自古至今一味中药多个名称或多味中药一个名称的现象普遍存在,牛扁在魏晋及其之前存在一物多名的现象当有可能,这从《新修本草》中能够证明:“田野人名为牛扁,疗牛虱甚效。太常贮名扁特,或名扁毒。”由此看出,唐代及其以前包括魏晋时期,牛扁就有了“扁特”、“扁毒”之别名;材料还反映了民间和官方对牛扁称呼的不一:扁特、扁毒为官方之称,而牛扁则是民间之谓。陶弘景之语虽然表达的是对当时牛兽医不了解牛扁的遗憾,但却肯定了牛扁治疗牛虱的功效。另从《新修本草》“疗牛虱甚效”之语看,唐代不仅在继续利用牛扁治牛虱,而且可能改进了治疗方法,因为“甚”字有比较的意思,表示比以往更加有效,这应该是改进了治疗方法才有的必然结果。治疗方法的改进在唐代另一部药书《本草拾遗》中有明证:“牛扁,苦,无毒。主虮虱。汁沐头,虱尽死。人有误吞虱成病者,捣汁服二小合。亦主诸虫疮。”“汁沐头”意即用牛扁的汁液洗头,这显然是外用而不是内服。既然治疗的部位和使用的方法确切,则治疗的针对性就强,疗效自然就更好。宋代《本草图经》:“采其根,捣末,油调,杀虮虱。”显然,较之《新修本草》和《本草拾遗》,《本草图经》对牛扁杀牛虱的记述又有新的发明,既明确了使用的具体部位是根,又有使用的详细方法即把根捣成碎末,再用油调。“油调”同样是外敷的方法,是对前代使用方法的继承。尽管明代《本草纲目》对牛扁的记述并无新的内容,仅是对前代医家思想的系统总结,但这种系统总结本身就是一大进步。明代《本草品汇精要》基本继承了宋代《本草图经》的记述。《医学入门》载有“主(治)身皮疮热气,可做浴汤。又主(治)牛病牛虱。”此句与《神农本草经》记述的语序有变,但意思完全一样。《医学入门》顾名思义是为初学医者撰写的著作,既然该书中仍有牛扁的记载,故而可以判断明代应该在继续使用牛扁治疗牛虱。清代本草要籍除《植物名实图考长编》载有牛扁且仅是照录前代本草的内容外,几乎都没有关于牛扁的记载,但这并不意味着牛扁在清代没有使用。光绪十三年(1887 年),清政府外交官、学者傅云龙在游历日本后撰写了《游历日本图经》,明确记载了日本物产中有药物牛扁。傅云龙作为中国学者,如果在国内他不认识或者不知道牛扁的功效,那么他在日本见到牛扁也一定不会认识,更不可能将其记载下来。由此推测,牛扁在清代亦然使用,但可能不常用或使用范围不大。有学者认为:“牛扁自《神农本草经》后,很少有医书记载,用之亦罕。偶有农家用之杀虮虱也。”这一观点尽管值得推敲,但却说明牛扁确实仍在使用,只不过是被农家使用,范围较小,所以未能引起当时本草学家们的进一步关注,再加上清代本草著作多是对前代的续编、辑复、注解、节纂,以及对药材的辨伪、炮炙、图谱,撰写一些特殊药效的单味药,故而未能顾及诸如牛扁之类的非常用药。另外,牛扁有较强的毒性,使用时中毒概率较高,这也许是其在清代使用较少的另一原因。
2.3 牛扁的药物成分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牛扁生物碱含量为0.8% ~1.0%,主要成分是刺乌头碱、毛茛叶乌头碱、北方乌头碱、北方乌头定碱、牛扁宁碱、牛扁定碱、牛扁亭碱、牛扁替定碱等。这些成分有很大的毒性和一定的抗菌活性,具有抑菌作用,主治瘟疫、痧症、结喉、发症、中风、游痛症、痛风、丹毒等。因此说牛扁可以治疗牛虱、小虫和其他牛病。
2.4 牛扁治病的现代临床应用
牛扁在当代仍然发挥着一定的医疗作用,如治疗疣、疮、疖子等肿物,“牛扁若干煎汁,热敷患部”;疗身体溃烂,“浴池中放入整株牛扁草,浸泡后入浴。”牛扁丸,治一切痢疾甚妙:“牛扁右黑霜细丸如豆大,每服二十圆,以白汤还下。”卫生部编《血吸虫病防治手册》记载:牛扁杀孑孓:将5 市斤(2.5 kg)牛扁放入适量水中,浸泡24 h,滤去渣滓,再放入1 000 市斤(500 kg)有孑孓的水中,24 h 后孑孓死亡95%。《中草药大典》收录的治疥癣处方:牛扁适量,水煎,洗敷患处。此外牛扁还可以“解毒杀虫,主治皮肤疮热气。”
自汉代《神农本草经》伊始,本草著作所载柳叶和牛扁治疗牛马皮肤病的功效在逐渐扩大,反映了劳动人民和历代医药学家对其功能疗效的继承和不断开发。本草著作是医药学家长期临床应用的经验积累和传承,因此其主治功能和治疗效果应当真实可信,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也证明了柳叶和牛扁治疗牛马等家畜皮肤病的有效性。因此柳叶和牛扁在当代临床上仍发挥着一定的作用。然翻阅相关论著,鲜有用柳叶和牛扁治疗牛马皮肤病的记录,这就提醒中兽医学界及相关部门在今后治疗动物疾病的临床用药中要注意加强对诸如柳叶和牛扁之类传统中药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以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摘自《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年第9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