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全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思考

2015-01-25 04:23:06陈新超
中国全科医学 2015年19期
关键词:全科医师专业学位医学教育

陈新超,李 楠



·全科医学教育研究·

临床医学(全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思考

陈新超,李 楠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广大群众对卫生保障需求的增加,全科医师、特别是高层次全科医师的培养成为了医学教育的趋势。目前我国全科医学硕士的培养正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统一有效的全科医学硕士培养体系。本文针对当前全科医学硕士培养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全科医学硕士培养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可行性的具体建议。

全科医学;教育,研究生;硕士学位;人才培养

陈新超,李楠.临床医学(全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19):2317-2319.[www.chinagp.net]

Chen XC,Li N. A thought o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for the master of clinical medicine(general practice)[J].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15,18(19):2317-2319.

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知识理论体系,于1969年在美国诞生,1986年开始引入我国[1]。近30年来,国内在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方面开展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工作。2011年国家设立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全科医学领域”[2]并从2012年正式开始招生,这标志着全科硕士专业培养体系在我国正式建立。全科硕士这一新型人才的培养正处于起步阶段,与其他医学硕士的培养存在诸多不同。本文分析了全科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1 存在的问题

1.1 培养全科硕士的师资队伍薄弱 当前,我国全科医学的教学水平相对滞后,多数教师无专业背景,通用型、普及型、低水平的师资较多。临床师资在理论上不熟悉全科医学思维方式,仍以疾病为中心,不以人为中心考虑问题。2009年,教育部全科医学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对全国全科医学师资队伍现况

本文要点:

2011年12月6日,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召开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宣布两部委共同制定的《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将着手进行全科医生的培养,从2012年开始招收全科医生硕士研究生。国家建立了全科医生制度,与此相适应的是要加强全科医生人才培养步伐,这是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为加快培养高层次全科医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已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类别下增设全科医学领域,开展临床医学(全科医学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工作,培养高水平的全科医师。目前我国全科医学硕士的培养正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统一有效的全科医学硕士培养体系。本文对当前全科医学硕士培养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全科医学硕士培养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可行性的具体建议。

进行调查发现,其中全科医学专业毕业者仅占4%[3],更遑论全科医学科研人才了。

1.2 全科教育的社区实践不足 全科医学是面向社区与家庭,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目前国内除5家医院外,其余三甲医院均未设立“全科医学科”[4],全科硕士的导师都是专科医生,缺乏全科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经验,其专科思维和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全科医师专科化现象。另外,一项针对我国开设全科医学课程的59所院校的调查表明,其中仅有12 所院校(占20.3%)开展了社区实习,平均仅4个学时[5]。

1.3 公众及业界对全科硕士的认知度低 全科医学教育(尤其是硕士教育)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目前还缺少对全科硕士培养有充分认识和深入研究的管理与教学研究人员。截止到2015年3月,以“全科医学”和“硕士”共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的“题名”或“关键词”项中检索,分别只有2篇和5篇相关文献。正因为业界对全科医学教育的研究较为薄弱,导致相关教育管理部门缺乏足够的认识、重视度低,从而使公众对该领域的认知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2 培养全科硕士的重要性

2.1 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需求 当前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一现代医学模式的主导下,社会医疗保健的主要内容已发生了大的转变,从医院对个体的疾病治疗转变为社区卫生人员对群体的健康预防保健。在这种大卫生的观念下,加之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快和广大群众对卫生保障的需求增加,全科医师的培养成为了社会卫生服务事业健全的必然趋势,而全科硕士教育则是发展全科医学的关键。

2.2 优化全科医师的人才结构 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家庭医生组织(WONCA)联合会议(1994年9月)指出:未来的医疗服务应逐步转向以全科家庭医疗为主[6],社会急需类似欧美国家家庭医生的模式出现。但截至2012年,我国全科医学的执业(助理)医师为109 794名,仅占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4.2%,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7],距离国家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即2020年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的目标更是任重道远。全科硕士的设立能吸引优秀医学人才进入全科医学领域,以优化我国全科医师队伍的人才结构。

2.3 提高社区全科医师的地位 目前大医院人满为患,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却门可罗雀,部分原因是客观上社区全科医师学历学位不高,民众就主观地产生其医学水平有限的刻板观念[8]。通过大力发展全科硕士,切实提高基层临床医师队伍的质量,以改变社会对全科医师低学历就是低能力的错误认识,从而提高全科医师地位,同时又解决全科医师职称评定的困境,提高其职业发展规划前景。以上都能在很大程度上稳定全科医师队伍,并吸引更多优秀医学人才的加盟,形成良性循环。

2.4 促进教学科研队伍的建设 通过全科硕士培养,可进一步规范并扩大全科医学专业的师资队伍。除了毕业的全科硕士可以直接充实到全科教学和科研队伍中去,还可以对处在基层的全科医师进行硕士阶段培训,提高其临床科研和文章撰写能力,有利于他们日后对自身工作的研究和总结,促进全科医学理论和工作技能的发展。全科硕士应该是既能从事全科医疗,又能从事全科医学教学、科研的高级医学专门人才。全科医师学历较低,教学水平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专科医师虽然学历高,教学水平受过训练,但自身未受过全科教育培训,导致外行带内行、专科带全科的现象严重。可以通过对全科硕士的带教,加强这两类导师互相交流,导师和学生教学相长,把全科硕士的导师打造成高水平的全科医学专业师资队伍。

3 培养全科硕士的思考与建议

3.1 立足学科特点,完善培养方案

3.1.1 课程设置要符合学科特点 全科硕士课程内容应以临床医学各科的基本诊疗和保健技能为主,同时加强以人群为导向的健康教育、流行病学等课程的设置,同比其他专业的临床医学硕士,要延伸诸如循证医学、法律、人际沟通和公共卫生等与综合服务能力相关的领域。全科硕士的学位论文可以是病例分析报告及文献综述,也可以是针对社区卫生问题的调查研究,但选题需结合其工作实际,体现运用全科医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分析解决全科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9]。

3.1.2 教学方法要针对培养目标 由于全科医师以病人为中心,立足于社区,相比专科医师,其对医疗照顾、预防疾病、健康教育等一体化服务的要求更高,需要有出色的管理能力和强烈的人文情感[8]。所以在全科硕士的教学中应多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学习(CCS)和标准化病人(SP)等先进的教学方法,采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考核方法,也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强全科医师医患沟通技能,或要求学生书写自己家庭的一个疾病案例来了解疾病对家庭成员的影响,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医学的人文特性[10]。

3.1.3 实践环节要满足教学需求 对于全科硕士,除了采取集中授课、网络授课、专题讲座等方式教授理论课程外,还应重点加强社区实践这一教学环节,积极推动全科硕士尽早接触基层医疗服务工作,增加基层实践锻炼的机会。据2012年一项不完全调查显示:具有全科硕士培养权的院校平均拥有社区实践基地17家,公共卫生实践基地12家[4],完全具备让全科硕士深入规范化的社区医院临床实习的条件。

3.2 双导师三基地,创新培养模式 全科硕士培养需要在社区医疗第一线的医生来承担大量实际带教和培训工作,但基层医生自身缺乏临床研究能力,大部分没有硕士学习的经历,更没有指导硕士的经验,所以还需要三甲医院高学历、高职称的医师对全科硕士的课题研究及论文撰写进行指导。除了学校作为全科理论与职业素养培训基地外,还需要三甲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这两个基地进行相应培训,既能深入社区从业一线,接触日后执业环境,又能弥补社区培训基地教学能力不强、水平不高、硬件设施不健全等不足,形成全科加专科双导师制和学校、三甲医院加社区医疗机构的三基地制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地对全科硕士进行培养。

3.3 把握改革契机,推进规培衔接 目前全国正在推广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改革,国家相关部委也明确指出,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是培养合格全科医生的必要条件和主要途径,必须推进全科硕士培养与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相衔接[11]。全科医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基层,规范化培训缺失,势必影响日后的医疗技术水平。而在全科硕士教育阶段,同时进行住院医师的规范培训,既提高学历学位,又进行了医疗行为的规范化培训。全科硕士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方式,理应在设立初期就借改革的契机,直接制定与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相结合的培养制度,从而建立全科硕士培养的最佳模式。

3.4 设置在职硕士,拓宽培养渠道 现阶段全科医师存在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学历和职称偏低等情况,极大地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据卫生部统计,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级卫生技术人员中博士学历者为零,硕士学历者仅为0.1%[12]。福建省参加2001年全科医师培训的学员中,大专以上学历占比为33.1%,到2009年,该比例已经提高到68%[13],说明全科医师队伍中具备攻读硕士学位条件者比例已经日趋升高,而绝大多数全科医师也有攻读硕士学位的意愿。全科硕士目前只有全日制攻读形式,并不能完全适应目前在岗的基层全科医师的个人发展。但全科硕士设置为专业学位,是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为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所以,对在岗的基层全科医师开展在职全科硕士培养,既是顺应广大在职全科医师提升学历学位层次的需求,又为提高全科医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供新的渠道。

3.5 加强职业定位,实现培养目标 在三甲医院加强“全科医学科”建设,吸收最优秀的全科医学硕士就业;在全科硕士培养积累一定经验后,尽快开展全科博士的培养,为全科专门人才培养奠定连续的上升通道,这些举措能加强全科硕士的专业定位与职业规划,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

“规范的教育带来优质的医生,继而生成优质的服务”[8],我们只有从全科硕士建立初始,就形成科学规范的培养体系,才能给这支高学历的全科医师队伍提供足够的质量保证。

[1]He P,Yao AG,Deng Y,et al.General practice as a career choice among medical students majored in clinical medicine and general practice[J].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12,15(10):1137-1139.(in Chinese) 何坪,姚安贵,邓宇,等.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学生的全科医师职业趋向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0):1137-1139.

[2]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关于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全科医学领域”及“临床病理学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通知(医专业学位委[2011]9号)[Z].2011.

[3]Huang YF,Shen Q,Wei XM,et al.Survey on teachers for general practitioner training in Chinese medical schools[J].Chinese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10,26(4):437-438.(in Chinese) 黄亚芳,沈沁,魏晓明,等.中国高校全科医学专业师资现况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4):437-438.

[4]Jia JZ,Duan LP.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aster of medicine(general practice) admission[J].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Education,2013,33(4):504-506,511.(in Chinese) 贾金忠,段丽萍.临床医学(全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现状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3,33(4):504-506,511.

[5]Liu WW,Wang YY.Needs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general practice:a survey and literature review[J].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12,15(7):778-781.(in Chinese) 刘薇薇,王媛媛.在校医学教育阶段的全科医学教育模式的需求评估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7):778-781.

[6]郭清.中国全科医生培养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04,7(5):291-292.

[7]国家卫计委.2013中国卫生统计年鉴[EB/OL].http://www.nhfpc.gov.cn/htmlfiles/zwgkzt/ptjnj/year2013/index2013.html.[8]刘涵.全科医师继续医学教育培养机制研究[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11.

[9]Liu Y,Luo DZ,Huang TR,et al.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on setting master of medicine education for general practitioners on-the-job[J].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13,16(16):1882-1884.(in Chinese) 刘勇,罗殿中,黄天壬,等.设置在职申请临床医学全科医学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6):1882-1884.

[10]Du J,Guo AM,Lu XQ,et al.The status and prospect of general practice education[J].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2009,23(3):9-12.(in Chinese) 杜娟,郭爱民,路孝琴,等.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研究现状及展望[J].继续医学教育,2009,23(3):9-12.

[1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等五部委.关于做好临床医学(全科)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试行)(学位[2013]8号)[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9/201308/155647.html.

[12]Ma WH,Li Q.Status of general medicine education and analysis of developing in our university[J].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2011,25(4):4-7.(in Chinese) 马维红,李琦.全科医学教育的现状与我校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探析[J].继续医学教育,2011,25(4):4-7.

[13]余良仁.福建省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现状及效果评估[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11.

(本文编辑:闫行敏)

A Thought o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for the Master of Clinical Medicine(General Practice)

CHENXin-chao,LINan.

GraduateDepartmentofFujianMedicalUniversity,Fuzhou350122,China

Due to the changes of modern medical pattern and the increasing healthcare need by the public,general practitioner education and especially the education for high-level general practitioners have become a tendency in medical education.However,the education for the master of general practice is still in an early stage in China,and a uniform and effective educational system has not been established yet.The paper analyzed some problems arising in the education for the master of general practice and came up with detailed and feasible advice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is educational system.

General practice;Education,graduate;Master degree;Talent training

350122 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医科大学研究生院(陈新超);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中医科(李楠)

李楠,350001 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中医科;E-mail:17864867@qq.com

R 197

A

10.3969/j.issn.1007-9572.2015.19.017

2015-03-05;

2015-04-22)

猜你喜欢
全科医师专业学位医学教育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医学人文融入全科医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口腔全科医师执业范围(讨论稿)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职业技术(2015年8期)2016-01-05 12:16:44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24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
中医研究(2014年6期)2014-03-11 20:28:54
中医全科医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养模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