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国良
害人的疲倦
朱国良
著名作家毕淑敏在写到疲倦是现代人越来越常见的一种生存状态时,举了她自身经历的两件事,读来甚有意味:
有一次,我把一条旧呢裤送到街上的洗染店。师傅看了以后说,我会尽力洗熨的。但是,你的裤子穿得太久了,恐怕膝盖前面的鼓包是没法熨平了。它疲倦了。裤子——它居然也会疲倦?
又一次,我在一家大厂,看到一种特别的合金,如同谄媚的叛臣,能折弯无数次,韧度不减。我说,这东西是天下无双了。总工程师摇摇头道,它有一个强大的对手。我好奇地问:谁?总工程师说,就是它自己的疲劳。这种内伤,除了预防,无药可医。如果不在它的疲劳限度之前,让它休息,那么,它会突然断裂,引发灾难。那一瞬,我知道了疲倦的厉害。钢打铁铸的金属尚且如此,遑论肉胎凡身!
物质有疲乏之时,人更有疲倦之态了。真正的累,该是心灵之累。此种疲倦,是指人们为符合社会上某些世俗的规则,而违背自己的本愿,压制自己的本能,从而产生精神困顿,即心为形役。在此过程中,人格常常遭到贬抑,精神能量被大量消耗。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固然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也留给我们太多太重的清规戒律。人们生下来就要学习如何小心翼翼地看别人的脸色、眼色去说话行事,稍有逾矩,便被斥责为“没有规矩”而遭受鄙视。于是,为了赢得外界的满意,人们往往一天中要忙于扮演许多种不同的角色,惟独不能扮演自己本来的角色。
所以,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金庸的小说被称为“成年人童话”,那些一身疲惫、满心苍凉的成人们对金庸小说百读不厌,不就是冲着小说里那一个个无拘无束,“无法无天”,为爱而死,为恨而生的侠客侠女们吗?可惜现实生活的人们不能像金庸笔下武侠们那样超凡脱俗,古往今来,有多少美丽的生命因不堪这种虚伪的重荷而累倒人生路。
显然,人们老是喊累,往往更多是由于精神因素。如果一个人抛弃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念,他就没有了前进的动力;如果一个人失落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宏大志向,他就失去了奋斗的方向;如果一个人丧失了“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气概,他就失去了面对荆棘与长路的勇气。这样的一个人,必然是不思进取的,必然是消极保守的,也必然会对生活疲于应付。所以,他会喊:“活着可真累呵!”而他们所喊的累,已不仅仅是体力的衰竭,精力的不济,而更多的是心理的。
不必讳言,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生活就是心为形役,就是忍辱负重,以至于麻木而不觉,便养成了鲁迅所痛心疾首的“奴性”。如那官老爷面前的阿桂,叫他坐下,他偏要站着,并非他不累,实在是已累得不觉了。如那未庄的阿Q,说声“儿子打老子”,便可心满意足。今天,当有人感叹“活得真累”时,是否表明我们中的一些人自我意识已开始萌发了呢?诚如此,则可喜可贺!
今天,即使仅仅从反叛旧道德、旧传统这一角度,我也敬佩那些“道不同不相与谋”、“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豪士。而我自己或许仍残留孔老夫子“怨而不怨”的教诲,只爱在双休日,以歌中所唱的“拍拍身上的征尘,振作疲惫的心灵”自嘲,以山水是剂补药自慰,走向大自然,去恢复体力,调剂精力,增补活力。
战胜疲倦,靠的是精神状态,“气可鼓而不可泄”,人的精气神是一把大扫帚,可横扫倦乏如卷席。战胜疲倦,静心读书,不为物役更是一帖好良药,尤其对“有了五谷想六谷,生在人类想登天”的人更为有效。
现代的病症:疲倦考验着我们,这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折磨着我们的同时,也在锻炼着我们。不是在疲倦中甘于沉沦,慢性扼杀,就是在疲倦中猛然警起,悄然奋起,达到新的升华——何去何从,何种结果,就看我们自己!
疲倦考验着我们,不是在疲倦中甘于沉沦,慢性扼杀,就是在疲倦中猛然警起,悄然奋起,达到新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