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赴德国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专题研究班
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 加快打造“浙江制造升级版”
浙江省赴德国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专题研究班
德国制造历经国际金融危机屹立不倒、愈加强大,保持了60多年的经济奇迹,根本原因在于德国人认认真真创新、踏踏实实制造。德国制造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浙江经济要强大,浙江制造务必首先强大;浙江制造要领先,创新驱动必须领先;实现“浙江经济升级版”(人均GDP2万美元),必须打造“浙江制造升级版”
2015年9月,根据省委组织部的统一安排,浙江省赴德国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专题研究班24人,先后在德国法兰克福、柏林等地学习培训。通过这次培训,我们都深切感到,德国制造历经国际金融危机屹立不倒、愈加强大,保持了60多年的经济奇迹,根本原因在于德国人认认真真创新、踏踏实实制造。目前,德国制造业增加值约占GDP的24%、服务业约占69%(其中制造服务化约占70%),也就是说德国制造贡献了72%的GDP。德国制造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浙江经济要强大,浙江制造务必首先强大;浙江制造要领先,创新驱动必须领先;实现“浙江经济升级版”(人均GDP2万美元),必须打造“浙江制造升级版”。今后一个时期,浙江要认真落实《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加快打造“浙江制造升级版”。
运用工业4.0的思维,建设一批智能工厂。2013年4月,德国正式推出《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建议》。这是继第一次工业革命——通过蒸汽机实现工厂的机械化(1784)、第二次工业革命——通过电力实现规模化生产(1870)、第三次工业革命——通过电气和信息技术实现制造业的自动化(1969)之后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4.0的本质是基于“信息物理系统”实现智能工厂(Smart Factory)。工业4.0的参考架构包括生产设备互联智能化、工程过程智能化、服务互联智能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其关键是生产流程的智能化,即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制造流程的数字化,最终实现动态配置的生产方式、全新的商业模式和合作模式。目前,浙江工业绝大多数还处于2.0阶段,还没有完成工业3.0改造,工业4.0已经扑面而来。浙江正在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实施“机器换人”工程,都与工业3.0和4.0密切相关。工业4.0是国家战略,更是企业行为。浙江要主动拥抱工业4.0,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引导支持优秀企业建设智能工厂,争取每年建成1000家智能工厂,对高混合、小批量的智能产品进行高精度、优质量的生产,达到多(多样)、快(快速)、好(优质)、省(节约)之目的。
运用能源3.0的思维,关闭一批燃煤电厂。德国是第一个率先实现能源转型的国家。德国产业升级之路历经了能源1.0(煤炭为主)—能源2.0(电力为主)—能源3.0(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转型过程。目前,德国风力发电、光伏发电随处可见,百姓家庭也可发电上网,可再生能源占总发电量的比例高达24%,2050年目标是80%。燃煤电厂已经大量关闭,剩下的为数不多,计划2022年关闭全部核电。德国制造背后的能源支撑是清洁的电力、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升级离不开能源转型。浙江去年人均发电装机超过1千瓦、人均用电量超过6000度,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德国为7500度)。问题是浙江一年消耗煤炭1.4亿吨,相当于2.5个足球场、8848米高度的体积,每平方公里每天燃烧3.8吨煤,每人每年消耗2.5吨煤。浙江工业耗电过多,用电约占70%;效率低下,每度电仅创造8元的增加值。这导致浙江6300度人均用电量支撑着1.18万美元的人均GDP,而德国以7500度的人均用电量支撑着4.77万美元的人均GDP。这样过于依赖煤炭的能源结构和工业产业,称不上现代工业。浙江要以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为契机,加快建设特高压工程消纳外省来电,坚决淘汰燃煤锅炉,有序关闭一批燃煤电厂(“十三五”关闭20%的燃煤电厂),谨慎发展核电,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保障电力供应。
运用电商2.0的思维,发展一批平台企业。这次考察发现,德国电子商务发展相对滞后,只有3G网络没有4G网络。在“互联网+”的道路上,浙江高歌猛进,占尽先机,诞生了以阿里巴巴为龙头的一大批电商平台,奠定了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的地位。这是浙江独特的平台经济。阿里巴巴去年实现网络交易额2.3万亿元,同比增长47.7%,占全国社会消费的8%。更为重要的是,电商平台彻底改变了B2C(制造商-消费者)的传统模式,形成了C2B(消费者-制造商)的新模式,进入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时代。沃尔玛是B2C模式代表,30%毛利来自前台的毛利、差价,70%毛利来自后台的进场费、条码费等。阿里巴巴是C2B模式代表,消费者直接选择制造商,通过个性化定制,形成互利共生的商业生态系统。但是,没有很好解决假冒伪劣问题的第三方平台,只能称为电商1.0。而要打造“浙江制造升级版”,要以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为契机,大力发展电商2.0,防范和杜绝假冒伪劣产品出现在电子商务平台,形成浙江制造和网络平台良性互动,实现“物美价廉”向“物美价适”转变。
着力提升浙江产业集群。德国制造形成了许多同业竞合的产业集群,斯图加特机床产业成为产业集聚的成功范例,还有慕尼黑地区、莱茵河一带集聚了欧洲第一的生物产业集群;上巴伐利亚地区和沃尔夫斯堡、汉诺威地区等地的汽车产业集群;萨尔州的汽车及配件制造业产业集聚区;慕尼黑地区和纽伦堡—埃尔朗根地区的电气制造产业集群等。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也形成了义乌小商品、萧山化纤、绍兴纺织、乐清电气、永康五金、海宁皮革等产业集群。与德国高端产业集群相比,浙江产业集群明显低端。德国制造高精度、高质量、高价格、高端品牌,浙江制造大多精度不高、质量不高、价格低廉、品牌不响。德国制造经历了从低端到高端的艰难过程,浙江制造的基础扎实,产业集群的特点鲜明,完全有能力追赶德国制造。建议浙江要进一步突出高新园区和经济开发区建设,突出主导产业培育,形成新兴产业集群;在加快建设15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和42个现代产业集群试点的基础上,精选一批高端产业集群,如杭州信息产业、宁波汽车及零部件、永康高端五金、乐清高端电气等,以德国制造为榜样,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
着力打造高新园区(科技城)。我们参观访问了柏林Adlershof科技园区,是柏林经济走廊的重要区域。该园区面积4.2平方公里,拥有1000多家企业,1.6万名员工,去年销售收入20亿欧元,实现税收3亿欧元。包括科研区,10个科研机构、3个孵化中心、6个技术中心,500多家企业;校园区,6所大学,6500名学生,有的大学利用老厂房改造而成;工业区,500多家企业;公共服务设施区,学校、医院、银行等一应俱全;住宅区,容纳4000人;还有自然保护区。园区不大,也不见高楼大厦,但在激光技术、纳米技术、高真空技术、交通设施安全技术、化工医药等方面世界领先,是德国最大科技园区。浙江的6家国家级高新园区、25家省级高新园区、4大科技城以及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一要注重产学研的协同创新。我们的园区往往注重招商引资,项目落地,而德国科技园区则坚持以应用技术为核心,形成大学、研究机构、企业协同创新的有机整体,源源不断获得具有经济效益的技术创新。二要注重大学的融入。我们的高新园区和大学往往是井水不犯河水,如杭州城西是科技城,高校寥寥无几,多数高新区甚至没有一所大学,怎么创新?今后要引进更多的大学融入到科技城和高新园区。三要注重打造快捷的交通。比如杭州2个科技城,城际间路窄路堵,机场遥远高铁也不近,直接制约着“杭州创新大走廊”的形成,建议加快城市轻轨建设,布局商务机场,尽快打通“杭州创新大走廊”的进出通道。
着力建设特色小镇。巴斯夫公司(BASF)创建于1865年,今年正好150周年,其宗旨是“We Create Chemistry”。去年营业收入743亿欧元,利润76亿欧元,研发投入18.8亿欧元,专利资产指数世界第一,跻身世界500强企业第76位。我们参观了位于路德维希港的BASF集团总部,其实就是一座“化工小镇”。小镇占地7平方公里,共有1750座建筑,100公里的街道,200公里的铁轨,2500公里的管道,5座发电站,巴斯夫还有医院、消防队、旅行社、火车站。总部职工有5.5万人,约占小镇人口的三分之一。居民生活区分布在工厂周围,由于管理严格,公司没有发生过大的危险事件。德国化工产业都能建成百年小镇,那么什么产业都可以建设特色小镇。浙江建设特色小镇的战略决策非常正确,要坚持产业立镇、旅游兴镇、文化传承,大胆借鉴德国经验,以国际化的水准建设宜业宜居宜游的产业小镇,让特色小镇成为浙江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的新载体、新动力、金名片。
积极培育浙江本土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德国制造业的中坚力量。通过200多年的工业化,德国制造形成了大众、戴姆勒、宝马、西门子、巴斯夫、拜耳、汉高等驰名世界的品牌;拥有28家世界500强企业,其中制造业18家,占据着全球价值链的最高端。打造浙江本土跨国公司,一要支持优势企业成为世界500强。目前浙江已经拥有2家世界500强企业,一家是浙江物产,去年营业收入348亿美元,第339位;一家是吉利汽车,去年营业收
▲“隐形冠军”是德国制造的制胜法宝。德国制造拥有365万家年营业额5000万欧元以下中小企业,约占企业数量的99.6%,解决了70%的就业,贡献了66%的出口,年销售额达到20万亿欧元,地位举足轻重
图/金川入250亿美元,第477位,在德国能看到不少沃尔沃汽车。2015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上,浙江营业收入超过千亿元的企业有5家,包括物产、吉利、海亮(1300亿元)、万向(1288亿元)、杭钢(1012亿元)。如果这三家企业“十三五”保持年均8%以上的增长,2020年极有可能成为世界500强。还有一些有爆发力的企业,如阿里巴巴,2014年营业收入708亿元,若包括发展迅猛的蚂蚁金服,有望跻身世界500强。二要鼓励浙商进行跨国并购。经典案例:一是浙江龙盛收购世界染料巨头德国德司达。2012年5月9日,浙江龙盛以1亿欧元的价格,一举获得德司达在全球的14个生产基地、覆盖50个国家和地区的销售网和7000多家客户,以及1900多项国际专利,一举跃升为全球染料行业龙头企业。德司达三年净利润分别为80万美元、7429万美元和1.37亿美元,短短三年收回投资,并掌控了价格话语权。二是均胜电子并购德国汽车电子“隐形冠军”普瑞公司。2011年7月,均胜以10亿元收购普瑞74.9%股份。去年普瑞销售额达到7亿欧元,比2011年增长1倍。2014年12月15日,普瑞又以9000多万欧元收购德国Quin GmbH,去年销售收入1.24亿欧元,净利润超过1100万欧元。三是浙江杰克收购奔马公司和拓卡公司。2009年7月,浙江新杰克缝纫机公司在德国以4500万元成功收购两家老牌裁床制造企业——Bullmer(奔马)和Topcut(拓卡),有宝马、奔驰、奥迪、空客等客户。奔马公司220项国际专利,去年销售2000万欧元,在同行中欧洲第二、世界第三。实践表明,跨国并购是浙江企业成为跨国公司、转型升级的捷径,也是浙商抢占行业制高点的必由之路。
大力发展浙江“隐形冠军”。“隐形冠军”是德国制造的制胜法宝。德国制造拥有365万家年营业额5000万欧元以下中小企业,约占企业数量的99.6%,解决了70%的就业,贡献了66%的出口,年销售额达到20万亿欧元,地位举足轻重。德国中小企业长期专注于某一专业领域,只生产单一种类的专业产品,不为公众所熟知,但却是国际市场某一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外行不知这个牌子,内行只认这个牌子,业界称其为“隐形冠军”(Hidden Champions)。德国柏林经济研究所分析报告显示,目前在各细分专业领域居世界领先地位的德国企业超过2300家,其中隐形冠军1307家,比美国366家、日本220家、奥地利128家、瑞士110家、意大利76家、法国75家、中国68家、英国67家的总和1110家,还要多出197家,遥遥领先。德国的“隐形冠军”非常值得浙江学习。从1994年起,浙江制造业增加值稳居全国第4位,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企业数量连续10年位居第一。浙江制造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532种主要工业产品调查,浙江有56种特色产品产量全国第一,居前10位的有336种。全国冠军很多,但亚洲冠军不多,世界冠军稀少。为此,建议浙江开展调查摸底,大力支持全国单打前三名企业、亚洲单打前五名企业、世界单打前十名企业加快发展,力争“十三五”涌现出一批专、精、特、新的浙江“隐形冠军”。
加快打造浙江智能服务企业。德国在实施工业4.0战略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跨国公司和隐形冠军的特殊优势,出现了一批为智能工厂服务的企业。比如,我们参观了奥迪汽车的智能工厂,看到了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线,生产的汽车没有一辆是相同的,相当震撼。这样的自动化生产线,已经为其他汽车厂商提供自动化解决方案。宁波均胜电子收购的德国普瑞,也已经为汽车厂商提供汽车电子系统柔性制造生产线,一套售价高达600万欧元。可喜的是,浙江有一批智能服务企业正在快速成长。位于青山湖科技城的浙江恩大施福公司就是个典范。“恩大施福”意指工业4.0。去年,该公司帮助一家传统工厂改造成为智能工厂,工厂员工从196人减少至50人,运营成本降低20%,生产效率提高20%,产品不良率降低10%,产品研发周期缩短30%,能源利用效率提高10%,直接提升企业经济效益20%。工厂仅投入1000万元,相当于减少146人一年的工资。先有智能服务企业,然后才有智能工厂。浙江要高度重视此类智能服务企业,给予特别的支持,打造一批工业4.0的先行企业和领军企业,为浙江乃至中国工业4.0及时提供优质服务。
更加注重专注制造的浙商。敢为人先的德国企业家,是德国创新体系的基础,也是最富潜力的因素。第一次工业革命,德国仅用30余年时间完成了英国用近100年才完成的工业革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工业强国。第二次工业革命,1866年西门子发明发电机,推动了电力工业、电器制造业等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1883年,戴姆勒成功发明了世界第一台内燃发动机,成为现代汽车发动机的鼻祖;1886年,卡尔·本茨发明了世界第一辆汽车。内燃机和汽车的发明,引起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命。西门子、戴姆勒、奔驰公司等由此成为德国制造的象征。德国企业家始终专注实业、专注制造,95.3%的中小企业一直坚持家族经营,上百年都专注某一产品,以求代代相传。德国200年以上的企业多达836家。浙江是百工之乡,800多万浙商是浙江的特有资源,也具有专注实业、专注制造的优秀基因。前些年社会上赚快钱、赚热钱的诱惑太多,有的浙商偏离了立足实业、做强实业的轨道,损失惨重,信心低落。更多的浙商则选择了坚守实业,耐得住寂寞,致力于制造实业,捍卫了浙江制造的声誉。建议省委省政府倡导浙商以德国制造为榜样,向德国企业家学习“我们只做一种产品、做世界上最好的产品”,并在两年一度的世界浙商大会上对专注制造的杰出浙商予以隆重表彰,在家乡树碑立传。
更加注重专业化的工程师。德国制造力量雄厚,工程师至关紧要。可以说,德国是一个“工程师的国度”。德国工程师的素质在全世界首屈一指。德国十分重视培养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人才,390所高等院校中有超过170所集中开设工程和自然科学专业的应用技术大学,比较著名的是慕尼黑工业技术大学、亚琛工业技术大学等。德国学生在高级文理中学毕业后,30%直接升入应用技术大学;其余70%学生来自企业工人,技工在企业工作5年后,申请就读职业技术高级学校,完成高中文化课程和技术课程,即可带薪升入应用技术大学。德国企业的厂长和车间主任,必须有应用技术大学的学历。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浙江每万人口中从事R&D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不及德国的20%。建议浙江加强一批应用技术大学,提高工程和自然科学专业水平,探索从企业招收一批优秀工人,加快培养一批浙产工程师,再创“人才红利”;同时,加大工程师引进力度,制定国内外优秀工程师来浙创新创业的政策,确保引得进、留得住、活得好。
更加注重精益求精的工匠。训练有素的技工(工匠),造就了德国制造的精品,是德国制造长盛不衰的基石。德国教育与众不同,就是实行“双元制”职业教育:“一元”是职业学校,现有9000多所;“一元”是职业培训中心,有近52万个。在德国,小学4年,初中5年,高中3年;小学四年级(10岁)开始第一次分流,60%的年轻人进入普通中学,六年级(12岁)老师找家长谈话,初中毕业九年级(15岁)后接受职业教育,2周在学校、3周在培训中心、3周在企业,3年学成。政府委托德国手工业协会和德国工商管理学会对职业培训进行监督、考试,颁发职业证书。德国法律没有强制各工厂接受学徒,但目前已有45万家工厂实行学徒制度,工会在约450个行业中强制规定,必须有学徒经历才能被聘为正式员工。据有关资料,目前浙江高级技工占制造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不到德国的10%。今年省政府专门出台职业教育的政策,一定要抓好落实,尽快补上高级技工匮乏的短腿。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同等看待职业教育和大学教育,更加重视职业教育,不断提高技工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浙江技工既要继承“四千精神”,也要学习德国文化中“严谨、认真、执着、勤奋”的精神,加快形成浙江制造的工匠精神。通过不懈的努力,让“年轻人拥有专业技能、技术扎根于基层员工”成为浙江制造竞争力的核心。
更好发挥政府的战略主导作用。德国联邦政府在不同发展阶段,制定差异化战略,体现国家的创新发展意志。2006年制定实施《德国高技术战略》,重点支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航天航空、汽车与交通技术等17个领域的创新。2010年制定实施《思路·创新·增长—德国高技术战略2020》,重点支持气候/能源、健康/营养、交通、安全和通信五大领域的创新。浙江要借鉴德国经验,深化科技体制和教育制度改革,以开放促创新,打造最具活力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态系统和商务环境,全力保持创新领先。一要提升战略谋划能力。比如,德国联邦政府定期同“研究和创新专家委员会”举行会议,分析技术发展趋势,结合自身优势,选择具有未来潜力的产业、科技和产品。建议浙江组建“高技术专家委员会”,省政府定期举行会议,相关代表性企业参加,共同研究浙江高技术的主攻方向和关键领域。二要加大政府创新投入。德国政府的科研补助从2005年的160亿欧元增加到2012年的230亿欧元,约占全部创新投入的30%。去年,浙江研究和发展(R&D)经费支出940亿元,占GDP的比例为2.34%;其中财政科技投入208亿元,约占R&D的22%。30%是德国的重要经验数字。浙江财政科技投入占比还有8%的提升空间。R&D占GDP的比例为3%也是德国的经验数字,建议浙江2020年R&D占GDP的比例目标定为3%。三要用好产业转型升级基金。德国政府设立高技术创业基金,重点支持战略性、公益性、初创型项目,基金持股15%,参与企业的创新活动和运营之中,3-5年后溢价退出,再投入到其他企业的创新。建议浙江200亿元的转型升级基金,同时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基金运作可以参考德国做法。重点用于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特别是要向欠发达山区科技型成长性企业适当倾斜。四要抓好标准质量工作。德国标准DIN是世界最早的标准体系,现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有1/3是德国人,汽车标准全部是德标。在德国,看不到假冒伪劣。建议浙江更加重视标准质量工作,浙江标准向国际标准看齐,力争优势领域、重点突破。同时,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确保2020年浙江制造无假货。
充分发挥企业的绝对主角作用。德国专家认为,企业是创新的源泉,政府什么时候都取代不了创新职能。浙商借学习德国优秀企业经验,一要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德国企业的科研投入从2005年的377亿欧元增加到2012年的523亿欧元,约占全部创新投入的70%。浙江企业的创新积极性一直较高,去年浙江企业科技投入732亿元,约占R&D经费支出的78%,但仅为德国R&D1000多亿欧元的1/10,差距很大。二要坚持创新型企业引领。截止到去年12月底,全省有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77家,高新技术企业6232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492家、示范企业29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6000家。这些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骨干力量。要在政策的引导下,形成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创新浪潮。三要继续建好重点企业研究院。2012年9月至今,全省已在纯电动汽车、现代医药、智慧城市专用软件等产业布局建设重点企业研究院146家。重点企业研究院是浙江技术创新的重大举措,企业欢迎,成效明显。要及时总结经验,完善政策,常抓不懈。
积极发挥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最强主脑作用。大学和研究机构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浙江学习德国经验,建设产学研一体的成果转化体系。一方面,大力推进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结成创新伙伴,缩短创新成果的转化过程。德国明文规定,政府投资的大学必须同企业合作。下萨克森州法律甚至规定,大学的研究成果必须转化;为此每个高校院所都设立有技术转移或成果转化机构,定期主动与企业对接。德国大学教授一般要求有实际的企业工作经验,应用技术大学的教授必须有5年以上的工业界实践工作经验。德国政府还规定大学教授可以设立研发公司,与外部企业进行合作研发。另一方面,注重第三方中介研究机构的培育发展,弥补创新活动牵线搭桥的功能,加快形成强大的科技服务体系。在创新活动中,德国的第三方机构非常强大。德国最重要的研究机构是四大科研协会。德国政府通过立法来明确它们的功能定位:马普学会主要是基础研究,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赫尔姆霍兹联合会主要是前瞻性的高新技术基础研究;莱布尼茨联合会主要是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以及实际工程问题的基础性研究;弗朗霍夫学会是实际应用研究及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有偿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和转让。四大协会主要由政府资助,属于非营利性质,但实行公司制管理,在经费使用、项目审批等方面拥有很大的自主权,以其完善的治理结构、高效的组织运营、卓越的科研绩效和创新能力而蜚声国际。我们要不断加强科技研发中介,以强有力的第三方中介服务促进技术创新。
浙江省赴德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专题研究班:佟桂莉 于永明 陈奕君 陈洪涛 凌 云 傅根友 张明超 谢晓波 黄健全高占江 苏志良 郑 伟 应 雄 张振丰 华 伟 卢跃东 董立新 朱建军 汤飞帆 吴海平 朱继坤 姚礼敏 王建勋 丁国平
·首席论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