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忠腾朱 虹兰三英庄超灿.江西省吉水县人民医院,江西 吉水 600; .江西省吉水县文峰卫生院,江西 吉水 600; .江西省吉水县乌江卫生院,江西 吉水 600
手足口病后甲脱落286例原因探析
胡忠腾1朱虹1兰三英2庄超灿3
1.江西省吉水县人民医院,江西吉水331600; 2.江西省吉水县文峰卫生院,江西吉水331600; 3.江西省吉水县乌江卫生院,江西吉水331600
【摘要】目的:分析手足口病后甲脱落的发病成因.方法:选取286例手足口病患儿进行调查结论分析,调查手足口病后甲脱落发生情况及病因.结果: 286例手足口病患儿甲脱落发生率为4. 90%,14例罹患脱甲症的患儿HFMD病原结果为其他肠道病毒感染12例,占比为85. 71%; EV71感染1例,占比为7. 14%,COxA16感染1例,占比为7. 14%,脱甲症在HFMD病原体感染类型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2013年吉水县手足口病患儿存在甲脱落现象,其中其他肠道病毒感染是最主要的致病因素.
【关键词】手足口病;甲脱落;发病成因
手足口病是一种多种人肠道病毒感染所致的儿童常见传染病,该疾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或斑丘疹以及高热不退等等.随着该病在我国发生率的逐年上升,其全年散发趋势和季节性流行特征均有所加强.甲脱落是一种较为少见的临床疾病,通常认为该疾病的发生与患者营养供给和特殊药物治疗存在直接联系,少数患者甲脱落的发生还与感染性疾病存在直接联系.本次研究对286例手足口病患儿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对发生脱甲症的HFMD患儿脱甲症发生情况和发病原因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1一般资料对本院2013年1月至12月门诊及住院收治286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153例,女性133例,年龄5个月至8岁3个月.所有观察对象均无偏食或挑食等饮食习惯,以及剥甲或咬甲等不良行为,且无甲沟或甲周渗液、红肿等临床表现.发现甲脱落时间2天至1个月之间,就诊时指(趾)甲受累数1~20个,280例患者在出现甲脱落前2至6周有手足口病病史,6例否认手足口病、猩红热或川崎病等疾病史,但其中3例甲脱落发生前约1个月时有家庭其他成员患手足口病病史或咽部疱疹史.手足口病与甲脱落症状出现的间隔时间为17~43d.纳入标准:①符合卫生部颁发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10版)》[3]规定的HFMD临床诊断标准.②存在典型的足口病甲脱落临床表现.③对治疗过程完全知情,且同意接受治疗.排除标准:其他原因所致的甲脱落患者;不配合治疗,或是无法完成治疗.
1. 2方法通过专人电话回访、患儿来院复诊等方式,对患者家长和监护人进行访问调查,内容包括患儿年龄、性别等一般情况,HFMD病史以及脱甲症发生情况三个方面.
2. 1应答情况对286例HFMD患儿进行随访调查,调查有效应答率为100%.
2. 2手足口病后甲脱落发生情况分析286例调查病例中共发现有14名患儿出现指趾甲症脱落剥离症状,14名脱甲症病例排除其他疾病和外伤,亦无家族脱甲情况发生.在感染HFMD后,脱甲数量由1~10个手指脚趾脱甲程度不等,平均7. 28个手指(脚)趾,14例脱甲症患儿中大母(脚)指都发生指甲脱落.14例发生脱甲症的HFMD患儿中,臀部及大腿都有皮疹,甲脱落发生率为4. 90%.对脱甲患儿均实行为期半年的随诊,所有患儿指甲均未再次出现剥离、脱落等异常.对所有脱甲患儿追问其病史及查阅门诊病历,发现患儿手足口病属普通轻型,其指甲脱落严重程度与手足口病严重程度可能不相关.
2. 3用药史286例手足口病患儿中,243例接受常规内科治疗,常用治疗药物包括利巴韦林冲剂、蓝芩口服液、抗病毒口服液、头孢类抗生素等口服或是静脉滴注治疗,部分皮疹较多患儿接受莫匹罗星软膏、外用炉甘石洗剂、利巴韦林喷剂、康复新液喷口腔等局部用药治疗; 24例重症患儿加用甘乳醇及人免疫球蛋白治疗; 17例无发热患儿,无药物治疗史; 14例脱甲症患儿中,仅有1例无用药史.
2. 4实验室检查204例确诊手足口病的住院患儿均接受肾功能、肝功能、心肌酶谱、血常规等临床检查.检查结果证实,少数患者存在肝肾功能异常、心肌酶谱指标异常、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数增高现象.14例罹患脱甲症的患儿HFMD病原结果为其他肠道病毒感染12例,占比为85. 71%; EV71感染1例,占比为7. 14%,COxA16感染1例,占比为7. 14%,脱甲症在HFMD病原体感染类型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2. 5预后状况甲脱患儿均未接受任何临床治疗,并接受为期3个月的随访观察,随访结果证实,所有甲脱患儿均完全或是部分长出新指(趾)甲,且新生甲板光泽如初、较为平整,未见遗留任何不适及后遗表现.
手足口病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儿童传染性疾病,夏秋季是该疾病的高发季节,其主要诱发原因在于肠道病毒71(EV71)、埃可病毒以及柯萨奇病毒(CV)等肠道感染.人体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各个年龄段儿童均存在手足口病发生危险,且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在85%~95 %左右.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发生后,患者能够获得特异性免疫力,进而在其体内形成中和抗体,并留存较长时间,并对各种血清型病毒形成一定的免疫能力.然而,各种血清型病毒之间交叉感染发生率较低,所以,患者一旦发生手足口病,则极容易反复感染.相关医学研究结果证实,随着易感人群数量的逐渐增加,以及非流行期间新生儿数量的积累,手足口病极容易大面积流行,所以,每隔2~3年就会发生一次规律性流行[1].
甲脱落是指甲板完全分开形成、甲板的横嵴停止生长直至离断、甲母质活动能力长时间限制等症状.甲脱落症状发生率较低,通常认为其与先天性及遗传性因素、严重的精神压力、急性甲沟炎、过强的X线治疗、药物反应、大疱性疾病等存在直接联系,同时,川崎病、念珠菌的感染、严重的局限性脱发和外伤性的甲受损等也会对患者发生率产生一定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手足口病患者复发率较高,且每次发病病情严重程度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对于有PICU治疗史的患者,虽然其病情较轻、感染程度较轻,但其甲脱落发病率较高.由此可见,手足口病的临床病情与甲脱落发病率之间并无直接联系,但于本次流行的病毒株有关.少数患者还易被误诊为甲癣,因而口服抗真菌药物治疗效果较差,因此,临床医生在日常工作中应注意鉴别[2].
西班牙研究者在HFMD患者脱甲症暴发疫情调查中发现,多数发生脱甲症的HFMD患者肠道病毒感染类型有别于常引起HFMD的EV71、COxA16,而以COXA6,COx-A10,COxB3等其他肠道病毒感染为主[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286例HFMD患儿中14例有指趾甲症脱落剥离症状,甲脱落发生率为4. 90%.经分析,14例罹患脱甲症的患儿HFMD病原结果为其他肠道病毒感染12例,占比为85. 71%; EV71感染1例,占比为7. 14%,COxA16感染1例,占比为7. 14%,脱甲症在HFMD病原体感染类型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其他肠道病毒感染占比最高,这和上述西班牙研究者所得结论一致.本次调查发现的脱甲病是否与其它肠道病毒有关需要多中心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金红星.手足口病后甲脱落21例[J].皮肤病诊疗学杂志,2013,20(5): 337-338.
[2]肖新才,陈纯,丁鹏,等.手足口病导致脱甲症的回顾性调查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2): 201-204.
[3]朱学骏.皮肤病学[M].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267,1279.
收稿日期:( 2014. 12. 09)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5-0129-02
【文献标志码】A
【中图分类号】R72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