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芳
(辽宁省庄河市中心医院病理科,辽宁 庄河 116400)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吕 芳
(辽宁省庄河市中心医院病理科,辽宁 庄河 116400)
目的 探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2005年1月至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30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其临床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此研究中的248例患者存在真乳头形成以及核改变特征;58例患者为无乳头状结构,同时存在砂粒体形成以及存在核改变特征;48例患者为滤泡型;8例为嗜酸细胞癌型,弥漫硬化型2例。随机选取196例患者进行5年随访,181例患者为无病生存,12例患者出现复发现象,3例因其他疾病死亡。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除了表现真乳头结构外,部分也可无乳头状结构,可见核特征性改变,多数存在砂粒,是一种常见的甲状腺癌,同时具有良好的预后。
甲状腺乳头状癌;病理分析;甲状腺肿物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甲状腺癌疾病中一种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占据90%以上[1]。而此病病情生长速度较慢,同时具有较低的恶性程度,而存在良好的预后。当患者的癌肿过大,会出现转移现象,则会存在较差的预后。此研究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30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5年1月至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30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WHO中甲状腺乳头癌组织学分类以及临床病理特点。其中男性患者为231例,女性患者为175例,患者年龄均在26~55岁,平均年龄为(39.4±6.8)岁。其中152例患者位于甲状腺右侧,139例患者位于甲状腺左侧,15例患者位于甲状腺双侧。
1.2方法:患者手术切除标本中性甲醛进行固定、脱水,透明、石蜡进行包埋。切片的厚度为4 μm,通过HE进行染色,同时利用光镜对其形态学进行观察。
1.3随访:患者的生存时间以患者手术时间开始进行计算。而患者的无病生存时间则为手术日期直至复发、转移、死亡以及最后一次随访时间。而疾病进展则为甲状腺乳头状癌复发、转移或者死亡。
2.1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均由于甲状腺肿物到院就诊,在手术过程中其患者的病理结果为甲状腺癌,从而进行根治性手术。患者经治疗后,196例患者进行为期5年随访,181例患者为无病生存,12例患者出现复发现象,3例其他病因死亡。
2.2病理检查:对患者进行观察,其肿物多表现为圆形,同时大小存在差异性,48例患者肿物直径<1 cm,其中3例淋巴结见转移,203例直径在1~3 cm,其中28例淋巴结见转移,55例直径3~5 cm,其中15例淋巴结见癌转移。肿物大多为实性灰白色,质地较硬。26例患者出现囊性变,且囊中产生棕褐色液体,囊壁能够清楚的看到乳头状物。在镜下进行观察的过程中,对甲状腺乳头状癌进行诊断通常按照真乳头自身的主要特征以及细胞核所产生的变化。乳头结构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并且存在较多的分支,在排列过程中并没有一定的顺序,具有纤维血管轴心,表面被覆柱状上皮。少数患者能够看到实性、卵巢生长状以及鳞状上皮生化现象。然而毛玻璃核则为细胞核中的主要特征,核中包含涵体、核沟可见。在乳头中以及纤维间质处常见到砂粒体存在,上述指标的产生有助于对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只有少数为纯乳头状癌,半数以上为乳头滤泡癌混合型,无乳头结构时应对肿瘤有无浸润以及癌细胞核进行相应的观察,并查看其是否出现砂粒体形成以及核重叠等相关变化。并可以借助免疫组化染色TTF-1、TG、CK19、RET、HMBE-1和galectin-3表达,则可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在临床中将甲状腺乳头状癌划分为以下亚型:①滤泡型甲状腺乳头状癌;②弥漫硬化型甲状腺乳头状癌;③嗜酸细胞型甲状腺乳头状癌;④柱状细胞癌等。
甲状腺乳头状癌通常发生人群为3~-50岁,此疾病通常以颈前包块肿瘤到院进行就诊,无显著临床症状以及表现,同时此病的病程时间存在差异性[2]。
在对甲状腺乳头状癌进行病理分型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差异,按照患者肿瘤的实际大小以及浸润范围可以将其划分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甲状腺内乳头状癌以及甲状腺外乳头状癌3种[3]。而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直径均在1 cm以内,存在单发以及多发等特质,极易产生淋巴转移,极少数患者会出现血行转移现象。甲状腺内乳头状癌则是没有将甲状腺包膜的癌进行穿破,在对肿瘤进行确诊的过程中,30%患者均已经出现颈淋巴结转移现象。甲状腺外乳头状癌则是已经被甲状腺包膜进行侵害,在对患者进行确诊时已经出现大部分淋巴结转移,同时1/10的患者已经开始出现远处转移现象[4]。与此同时,WHO又将甲状腺乳头癌划分滤泡型甲状腺乳头状癌、弥漫硬化型甲状腺乳头状癌、嗜酸细胞型甲状腺乳头状癌以及柱状细胞癌、筛状乳头状癌、乳头状微癌。同时将存在细胞核特征的相关变异性甲状腺癌归纳为乳头状癌中。
就目前而言,诊断甲状腺乳头癌病理的方法较多。而传统乳头状癌诊断通常是按照肿瘤乳头的实际形状以及分支状况[5]。而近年来人们逐渐对乳头癌细胞核所产生的变化进行重视。曾有学者经研究后证实,对乳头状癌进行诊断则是由乳头癌逐渐转变为细胞参数。而核特征性改变则为毛玻璃样核,同时其核出现加大趋势,并出现淡染,其染色质则出现细的现象,也会将其称之为空泡状核,同时还会出现核内假包涵体,并且核会产生相互重叠的效果。
在临床诊断中,甲状腺乳头状癌需要和乳头状增生、嗜酸细胞型滤泡状肿瘤进行相应的鉴别[6]。和乳头状增生进行鉴别时,其乳头状增生会出现在囊性变中的壁上,同时乳头较钝,存在较少的分支,同时乳头间质呈现脚趾状态,以此成为假乳头。而异型性无显著表现,大部分无砂粒体以及浸润现象。和嗜酸细胞型滤泡状肿瘤进行鉴别时,嗜酸细胞型肿瘤通常情况下会存在乳头结节以及砂粒体,即使是通过嗜酸性细胞形成,但是并无显著的乳头状结构,例如较为复杂的分支以及纤维血管中轴等。
综上所述,甲状腺乳头癌在甲状腺癌中是一种常见疾病,此病的恶性程度并不高。然而在光镜检查之下,真乳头的结构以及砂粒体的形成有助于病理诊断,同时为患者的后续治疗以及预后提供了根据。
[1] 解丽梅.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诊断价值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5):80-81.
[2] 梁冀望,李振东,李树春等.家族性与散发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5,50(6):502-506.
[3] 成殷,吴焕文,钟定荣等.卵巢甲状腺滤泡型乳头状癌2例临床病理观察[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5,22(6):339-342.
[4] 尤捷,王瓯晨,周毅力等.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桥本病的临床病理研究[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2,27(9):759-760.
[5] 刘定荣,阎晓初,傅春玲等.伴有结节性筋膜炎样间质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观察[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5,22(8):479-481.
[6] 陈森林,刘胜,吴星刚等.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J].临床外科杂志,2014,22(6):414-416.
R736.1
B
1671-8194(2015)35-018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