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中方
(张掖市畜牧管理站,甘肃张掖734000)
张掖肉牛是主产于甘肃张掖市甘州、临泽、高台、山丹、民乐、肃南等县区的肉牛品种,主要类群是从1970年开始引进的西门达尔牛与本地肉牛杂交后形成的具有张掖特性的、稳定和独特的张掖肉牛良种。
张掖有着悠久的畜牧业发展历史、有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资源的基础优势,决定了张掖放养牛羊的畜牧业传统和牛肉等产品的特殊品质,上溯于先秦两汉,并延续传承至今。自1970年开始,张掖市引进西门塔尔张掖市在肉牛产业发展中高度重视肉牛品种改良,先后建立了216个黄牛冷配改良(站)点,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肉牛良种繁育体系。由财政支持每年引进优质肉牛冻精20万支,改良母牛10万头以上。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改良牛已占到了存栏牛的85%以上。在品种改良的技术路线上,坚持以西门塔尔为主推品种,采用了级进杂交模式,不断开展选种选配和群体选育,巩固和提高了西门塔尔良种种群优势。至2013年,西门塔尔杂交母牛已占存栏母牛的95%以上,形成了以西门塔尔高代杂交改良后代为主体的基础母牛群体,群体遗传品质优秀,生产性能突出。
上世纪末,随着张掖市推行国务院黑河流域湿地保护和生态恢复政策,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一方面农业机械化终结了牛耕的历史,另一方面张掖形成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生产基地,年产生的玉米秸秆可满足100万头肉牛的饲草,在此相同的地理环境和生产条件作用下,张掖市川区养殖的黄牛改良肉牛品种和肃南牦牛两个类群迅速转入肉用消费品市场,统一形成“张掖肉牛”产业和品牌。2008年市委市政府顺势利导,制定和实施“张掖百万肉牛基地建设工程”,“张掖肉牛”品牌的固有地理特征和优势所赋予“张掖肉牛”产品的食品安全竞争力和消费吸引力得以提升。
2013年,张掖市继续把百万头肉牛基地建设工程做为全市畜牧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按照“强基础、扩总量、保安全、促发展”的整体思路强力推进,初步形成了养殖小区化、小区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效益最大化的发展格局,肉牛饲养量达到100.3万头,肉牛出栏26.1万头,能繁母牛存栏达到38.5万头,牛肉产量达到4.3万t,牛奶产量达到6.9万t的规模。
张掖市地处河西走廊的中段,南边是终年积雪的祁连山,北边是绵延几千里的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东西狭长,形成一个橄榄形地形,最窄处仅有几米。这就是地球上惟一的天然生物疫病隔离区。形成了肉牛生长的天然疫情隔离区。光热资源丰富,是典型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日照时数长,年平均气温25℃,最高气温38.7℃,最低气温-31.0℃;全年日照时数2 900~3 000h,这有利于肉牛营养生长的干物质的积累。张掖也是沙漠中的绿洲,是灌溉农业区,农作物主要依靠祁连山雪水灌溉,没有工业污染,水质清澈,饲养环保,肉牛肉质鲜美,品质上乘。
张掖市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引进西门塔尔、夏洛莱等优良品种冻精,进行了三十多年不间断的黄牛冻配改良,使得西门塔尔为主的基础母牛核心群基本建立,形成了与其它杂交类群不同的高代杂交肉牛类群。该类群既能适应本地环境又能适应本地农民饲养习惯,是张掖自己的肉牛类群。
张掖肉牛生长的区域具备水草丰富、疫病隔绝、祁连山雪水牧草无公害无污染、气候凉爽干燥适宜牛生长等天然地理优势;肉牛活体壮硕、生长期短、成活率高、紫外线天然消毒疫病少;屠宰肉牛所获净肉率高,肉质细腻厚实、味道鲜美,无腥膻异味,食安检测药残和农残含量远低于国家标准甚至主要检测项目为零。
自1996年开始,玉米制种面积逐年扩大,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每年玉米制种面积稳定在6.7万hm2以上,其秸秆近300万t以上。每头牛按5只羊单位换算,每头牛每天25kg青贮秸秆,每头育肥牛季按4个月120d算,每头育肥牛消耗3t。目前的制种玉米秸秆已能满足100万头牛的饲草,这在全国也是惟一集中的草资源。加上16.7万多hm2草原和0.27万多hm2人工饲草地,年产饲草320万t以上,完全能满足我市草食畜牧业发展的需求。
张掖肉牛产业已经形成“政府抓良种、农户抓繁殖、小区吊架子、大户抓育肥、协会抓流通、企业抓加工、全民抓防疫”的张掖肉牛发展模式。产业链在每一个环节都有效益体现:从母牛的饲养到下的犊牛(6个月),每头犊牛获利2 500~3 500元→犊牛到架子牛(3~4个月)获利450~1 000元→育肥牛(4~5个月)获利1 200~1 600元→交易每头500元→加工为1∶6倍(即:一头1万元的育肥牛经过加工可达产值6万元左右)→深加工为1:32倍(即:一头1万元的育肥牛经过精深加工可达产值32万元左右左)并且能带动相关企业如饲料业、医药业的发展。
张掖肉牛产业目前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加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肉牛产品没有精深加工,也没有品牌带动效应,缺乏占领市场的名牌产品,占领市场的份额偏低的问题。
随着我市肉牛产业的发展,传统的以家庭为单元的分散型养殖、小规模生产、粗放型经营模式与大市场、高质量、求安全、重环保的发展需求极不适应。为此,要制定和实施以肉牛养殖小区为重点的“肉牛工业化规模生产”战略,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由过去的一家一户单独经营的“小规模,大群体”向养殖合作社组织的养殖小区养殖转变。实现肉牛产业经营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建立起适应市场需求的规模化肉牛养殖基地。
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标准化。尤其是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市场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特别是食品安全问题提上了全国人民关注的议事日程后,农产品的标准化问题、生产地追溯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张掖肉牛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想站住脚,主要是要认真执行产品标准,生产标准。有国家标准的按国家标准执行,无国家标准的按行业标准执行,没有行业标准的执行地方标准。关键是制定张掖肉牛的地方标准,由政府主导制定地方标准,由企业主导制定企业标准。从肉牛的冻精授配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建立系谱档案,制定有张掖肉牛特征的地方标准。养殖企业、流通企业、加工企业都按照标准进行饲养、流通、加工;饲草料企业都要按张掖肉牛的地方标准进行饲料配方。总之,肉牛产业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按标准化的运作进行生产、加工、销售。
产品的营销是产业实现利润的重要环节。营销手段的高低、营销策略的好坏直接关乎产业的生命。肉牛产业发展的核心是培育牛源生产基地和运作产品市场份额。由于牛资源的再生周期较长,产品质量的提升相对缓慢,而市场的需求变化却很快。因此,必须按照市场运作规则精心谋划生产,方能进入市场、占领市场。长期以来,我市肉牛产业沿用传统的生产模式,肉牛未经加工直接以活牛、胴体牛销售,效益不高。因此发展肉牛产业关键在于用营销工业品的模式来组织肉牛的营销,将肉牛产业的链条增粗和拉长,扩大肉牛产品的市场需求。一是强力推进肉牛产品深加工。重点对建成的肃南草原惠成、山丹高原龙、甘州牧沅、高台博峰、临泽祁连等肉牛屠宰加工龙头企业进行巩固提升,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终端产品。二是加快肉牛产业链条的整合和配套。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联结为手段,把肉牛产业集群的相关联的产业紧密联系起来,形成牛肉精深加工产业网络体系,提升肉牛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三是创新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开展订单肉牛购销,不断充实完善订单合同的经济内容,加强肉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积极探索“二次分配”的分配方式,使龙头企业加工和农民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带动肉牛生产的发展和农民增收。
肉牛产业链的致命环节在资金。建立多元化的融投资机制,是做大产业得重要保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投资实施一批带动肉牛产业发展的大项目,以保证品种改良、提纯复壮、重大动物疫病防治、科技引进、服务体系建设等基础性工作;加强与商业银行的合作,支持养殖小区建设、企业流通、加工和饲料加工;运用政府财政贴息等办法,鼓励和推动金融部门增加对牛产业的贷款;扩大利用外资渠道和规模,利用外国政府、世界银行、世界粮农组织等国外贷款,加大肉牛饲养、肉牛动物福利、动物污染治理;积极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引导民间资金开发肉牛产业。努力形成国家投资为引导、民间资本为主体、银行贷款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