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胜强,吴晓东,张志城,张永强,赵永刚,刘华雷,王志亮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山东青岛 266032)
澳大利亚与我国小反刍兽疫应急预案的比较
戈胜强,吴晓东,张志城,张永强,赵永刚,刘华雷,王志亮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山东青岛 266032)
我国于2007年首次暴发小反刍兽疫,随后疫情很快得到控制,但在2013年11月该病再次传入我国并造成多地暴发疫情。为了解国内外相关的防控应急策略,将我国2007年颁布的《小反刍兽疫防控应急预案》与澳大利亚2009年颁布的《小反刍兽疫应急预案》(第三版)进行比较,以期为我国小反刍兽疫的防控提供参考。
小反刍兽疫;应急预案;疫苗
小反刍兽疫(PPR)(也称山羊瘟疫)是发生于山羊和绵羊的一种以发热、坏死性口炎、肠炎、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为特征的急性或亚急性疾病,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规定的必须上报的疫病,也是我国规定的一类动物疫病,是《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中重点防范的13种外来动物疫病之一。我国于2007年在西藏阿里地区首次发现该病[1],随后2008年2月[2]、6月[3]和2012年5月[4]在西藏边境地区再次发现该病。2013年11月,该病再次传入国内并造成多地暴发疫情[5]。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作为防御该病的国家级技术支撑机构,投入大量人力进行疫情诊断和流行病学分析,并配合农业部制定《全国小反刍兽疫消灭计划(征求意见稿)》[6]。随着全国免疫计划的推进以及农业部和各地畜牧兽医部门的迅速处理,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并有望于2016年达到全国免疫无疫状态。与我国相比,澳大利亚从未发生小反刍兽疫疫情,这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以及严格的入境检疫措施紧密相关。即便如此,澳大利亚在1991年也制定了小反刍兽疫控制策略,并于1996年和2009年两度更新。该控制策略涉及小反刍兽疫病原学、流行病学、控制和扑灭策略等多个方面。
现将澳大利亚2009年颁布的《小反刍兽疫应急预案》(第三版)[8]与我国《小反刍兽疫防控应急预案》[7]进行比较并详细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别,以期为我国小反刍兽疫的防控提供参考。
澳大利亚《小反刍兽疫应急预案》是澳大利亚兽医应急预案(AUSVETPLAN)的组成部分,旨在控制和消灭小反刍兽疫。该预案最初于1991年2月在澳大利亚农业委员会第135次会议上通过,旨在当小反刍兽疫传入澳大利亚并导致兽医体系进入紧急状态时,用于指导兽医机构快速做出决策,以迅速控制该病蔓延并最终根除该病。随后在1996年和2009年又进行了两次较大的修订。目前使用的第三版共42页,分为疾病特性、控制和扑灭原则、政策和基本原理以及隔离和移动控制等4章,每一章又根据实际内容分为许多子章节。该应急预案中提到的暴发PPR时所采用的诊断方法和管理措施是以OIE《陆生动物卫生法典》和OIE《陆生动物诊断及疫苗使用手册》为蓝本形成的。
澳大利亚《小反刍兽疫应急预案》内容详实,相当于我国的《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和《小反刍兽疫防控应急预案》的综合。但认真比较下来就会发现,我国的应急预案简洁明了,而澳大利亚更加周全细致;我国的多为强制性的用语,而澳大利亚的更人性化,多为指导性、建设性的方针;我国预案中未体现出与OIE相关指导方案的关联,而澳大利亚预案与OIE相关指导方案有较好的呼应。具体一些差别如下:
2.1 澳大利亚预案中虽然多次提出疫苗被用于抵御PPR,但澳大利亚很可能不会使用疫苗(第19页)。同时,预案对疫苗的使用情况及如何使用也有相关描述,并提出因该病可通过免疫消灭,故暴发后的免疫控制可以在实施几年后停止(第24页)。我国未有类似描述。
2.2 澳大利亚预案中多次提出暴发疫情后划定无疫区很重要,而我国的大多数表述是划定疫区很重要。其实两者想表达的控制策略是一样的,只是表达形式上有些差异。
2.3 澳大利亚预案中对疫病暴发区域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如疫点(infected premise,IP)、危险接触区(angerous contact premises,DCP)、可疑区(suspect premises,SPs)、限制区(restricted area,RA)、控制区(control area,CA)、无疫点(diseasefree premises)等。而且针对不同的区域制定了不同的隔离和移动控制准则(第27~29页)。我国只划定了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没有如此详细。
2.4 澳大利亚预案中提出疫情暴发后根据实际情况划定扑杀的范围,如IP内的一群动物与被感染动物完全分开,无任何接触,无任何临床症状表现,则可以隔离观察后再决定是否扑杀,以降低赔偿费用、实施花费,减少养殖者的损失。而我国的规定是疫点内的所有动物都必须扑杀。
2.5 澳大利亚预案中在划定RA时提示必须将野山羊的情况考虑进来。而我国虽有针对野生动物的控制要求,但没有说明划定区域时应如何考虑。
2.6 澳大利亚预案对动物产品的处理有专门章节介绍(第22页),描述了什么情况下可以紧急屠宰并如何处理,绵羊奶或山羊奶如何分类和安全处理等。如当证实IP内PPR已经控制且流行停止时,澳大利亚允许紧急屠宰的绵羊和山羊用于公众消费(第21页);如证实羊毛和纤维等产品是在PPR暴发之前储存而且没有与病毒接触的可能,或暴发后安全存放了30天以上,就可运出IP和DCP等。我国无此详细介绍。
2.7 在追溯和普查环节中,澳大利亚预案明确提出在普查后期,对非屠宰用途的反刍动物(特别是牛)也应进行血清学调查。我国未有类此指示。
2.8 在野生动物的控制方面,澳大利亚预案提出如果鹿出现症状,也应加以控制(第23页)。我国未有类此指示。
2.9 澳大利亚预案对疫情监测也提出了具体要
求,如在IP内,暴发后应每天进行普查(physical surveillance),持续15天,然后每周普查2次。在IP内,暴发后15天可以补群(第30页),同时在DCP、RA和CA也有各自补群规定。我国无此详细的分类规定。
疫病紧急防控的基本原则是早、快、严、小,我国的《小反刍兽疫防控应急预案》基本满足了这项要求,但相比澳大利亚的《小反刍兽疫应急预案》在细节上仍需打磨。此外,我国在制定应急预案时,需进行可行性和效益评估,并充分考虑疫情暴发后相关产品的针对性方案,必要时可进行疫情应急处置演练以验证政策制定的合理性。
[1]王志亮,包静月,吴晓东,等. 我国首例小反刍兽疫诊断报告[J]. 中国动物检疫,2007,24(8):24-26.
[2]Bao J,Wang Z,Li L,et al. Detection and genetic characterization of 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virus in free-living bharals(Pseudois nayaur)in Tibet,China[J]. Res Vet Sci,2011,90(2):238-240.
[3]王乐元,次真,吴国珍,等. 中国西藏小反刍兽疫的发生状况与防控[J]. 畜牧兽医学报,2011,42(5):717-720.
[4]次仁罗布. 西藏阿里地区小反刍兽疫的流行情况与综合防控[J]. 山东畜牧兽医,2013,34(5):44-45.
[5]王清华,刘春菊,吴晓东,等. 新疆小反刍兽疫疫情诊断[J].中国动物检疫,2014,31(1):72-75.
(责任编辑:白雅娟)
A Comparison of the Emergency Plans for 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between Australia and China
Ge Shengqiang,Wu Xiaodong,Zhang Zhicheng,ZhangYongqiang,Zhao Yonggang,Liu Hualei,Wang Zhiliang
(China Animal Health and Epidemiology Center,Qingdao,Shandong 266032)
PPRV infection was fi rst reported in China in July 2007 and was eradicated quickly. However, a series of outbreaks were reported in China from November 2013.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disease, China issued emergency plan for 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in 2007. The Australia emergency plan for 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third version)was compared in detail with China's emergency plan for 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issued in 2007)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emergency plans of foreign country and to provid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in China.
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emergency plan;vaccine
S851.33
C
1005-944X(2015)07-0047-03
国家农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103008和201303035);现代农业(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农业部重点科研项目)(编号CARS-37)
王志亮
注:戈胜强与吴晓东为并列第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