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玲
(吉林省通化市海龙精神病医院,吉林 通化 135007)
精神医学的发展现状
张淑玲
(吉林省通化市海龙精神病医院,吉林 通化 135007)
众多基础学科及高新技术广泛用于精神疾病的临床诊治和研究。包括神经生化、精神药理、神经免疫、神经生理、分子生物学理论与应用、电生理、脑影像、心理测查等。人文学科、社会心理学及至人类学的理论,在精神疾病以及心理行为问题的病因、治疗、预防与康复诸多领域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形成是当代精神病学迅速发展的里程碑性标志,表明人类对疾病,特别是精神疾病的观念发生了质的飞跃。进入21世纪以来精神医学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不仅深入到分子水平,而且高度重视心理社会应激因素。这一进程将从宏观向微观更深、更广的领域迈进。
精神医学基础学科;人文学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神经生化研究进度主要成果揭示了大脑神经元是以特殊的化学物质作为媒介,在神经突触部位通过受体结合,兴奋和抑制冲动与信息,即通过中枢神经递质实验中枢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不同的神经递质具有不同的传递信息功能,如ACH(乙酰胆碱)、NE(去甲肾上腺数)、DA(多巴胺)传递信息功能。5-HT兴奋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传导下一个神经元,GABA(γ-氨基丁酸)对大脑兴奋后抑制有调节,若此类递质的合成储存、释放或降解的某环节受干域功能变化,均可导致神经功能的异常。所以揭开了某些神经精神障碍的生化基础,为临床诊断开辟了新领域,如帕金森病主要是多巴胺神经耗尽给予左旋多巴、海马与记忆功能及多巴胺(AD)的关系密切与人的情绪、记忆相关,海马萎缩致老年痴呆等[1]。
1.1神经科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展和精神药物的发现推动了精神药理学的迅速发展:氯丙嗪,抗抑郁药,异烟肼的发现证明了此类药物主要是通过影响脑内肾上腺素(NE)、(5-HT)5-羟色胺和DN的功能而发挥作用,进一步创立了精神分裂症的DA功能亢进假说,情感障碍的5-HT、NE的功能低下假说、苯二氨䓬类抗焦虑药的发展,推动了脑内GABA功能的研究。
1.2DNA重组技术进一步阐明了药物与受体结合部位的分子结构,区分了不同的受体,亚型。如:发现5-HT受体的不同亚型,其有不同的抗焦虑功能,促使抗焦虑药物的不断更新,为什么不同患者同一病种用同一药物后作用不同,临床发现有不同受体亚型、DA阻断D2受体,抑郁阻断5-HT。临床分三个亚型,5-HT1抗抑郁,5-HT2焦虑性功能,5-HT3胃肠功能。
1.3发现氯氮平的作用与传统抗精神病药物的不同是不引起EPS,可改善阴性症状的原因是它影响多个神经递质、包括D2、D3和D4以及5-HT异位的5-HT2受体α2受体,胆胺能受体和胆碱能受体,这些发现导致了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的产生。如氯氮平:①扩大症状普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有效。②有一系列不良反应,不能作为一线药物。③推动了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的进展。④信息的传递和基因表达的研究将精神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推向深入,有望进一步阐明其神经生化机制,如研究发现锂盐调节情绪的作用并非只作用于一个受体或酶,而是通过信息传递系统,糖原合成基酶-3β亚型,(GSK-3β)蛋白激酶细胞,后者对神经元的可塑性恢复和稳定情绪十分重要,又如研究发现,通过第二信使活动的调节,转录因子和调节基因表达,而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乃至人类学的理论,在精神疾病以及心理行为问题的病因,治疗、预防是康复学诸多领域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2.1近40年来众多社会科学和社会心理学家研究了社会、生态、文化差异学因素对精神疾病和行为在发生、发展、临床表现及转归中的影响,大大推动了社会精神现象的进展。
2.2社会精神病学着重研究社会生活环境对精神活动的影响,发现社会隔离可导致精神活动的衰退,从而推动了从精神病医院的庞大集中管理向分散在社区的以社区综合性医院为中心,重视患者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情感生活管理模式转变。
2.3不断创新的种种药物的广泛应用,提高了精神症状的缓解率和精神病患者的出院率,为患者早日回归社会创造了条件,推进了社区精神卫生和康复机构的建立与发展,创立了能解决社区精神疾病的治疗、康复、防复发和社会就业的社区精神病学和与此相关的院外社区康复理论。
该医学模式的形成是当代精神病学迅速发展的里程碑性标志,表明人类对疾病,特别是精神疾病的观念发生了质的飞跃。
3.1从《内经》中的心情内伤论:希波克拉底的情绪和性格理论,巴浦洛夫的条件反射,皮质和内脏相关学说,卡依的强烈情绪会导致自主神经功能代谢内分泌特别是神经分泌及心血管活动的观点,到SELYE对心理应急的适应性机制进行系统性研究后提出的“全身适应综合征”和心身疾病应激理论,以及二战后至今的心身医学研究结果证实了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变化通过心理和情绪活动对人的躯体和心身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3.2应激理论认为,大部分社会环境变迁均可作为应激原引起应激反应,应激一方面可以激活抗体功能,使体力和智力能以锻炼和提高,另一方面应激可以治病(如心身疾病)。应激能否治病,一方面取决于应激的强度,另一方面取决于人的心理状态,社会支援,而最重要的是对信息的主观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情绪反应。
3.3心理应激反应与个体特征密切相关:应激引起的心理反应,主要取决于刺激引起的情绪反应,应激反应因个体对事物的认知和情绪特点的不同而异,同一刺激所引起的中枢神经生理和精神内分泌反应,个体间差异很大。
进入21世纪,精神医学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不仅深入到分子水平,如神经细胞膜,受体酶和氨基酸的分子水平去探讨精神疾病的病因,而且高度重视心理社会应激因素,对精神疾病和各种心理行为问题的致病作用的进程,这一进程将从宏观到微观的更深,更广的领域迈进,人类必将在揭开脑的奥秘中取得前所未有的辉煌成果。
[1]郝伟.精神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7.
R74
A
1671-8194(2015)25-005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