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玲,樊省安,陈静婷,郑晓霞,杨 碧
(甘肃中医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李妍怡主任医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经验
董 玲,樊省安,陈静婷,郑晓霞,杨 碧
(甘肃中医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李妍怡主任医师为全国名老中医,博士研究生导师,甘肃省中医院脑病科主任,擅于神经内科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李妍怡主任医师认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以痰、瘀为本,发作时多属于风痰上扰为急,并有瘀血阻络共为病。临床自拟佛手定眩汤治疗该病疗效显著。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中医药疗法;李妍怡;中医师
李妍怡主任医师为全国名老中医,博士研究生导师,甘肃省中医院脑病科主任,擅于神经内科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笔者有幸随师侍诊,现将李妍怡主任医师临证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眩晕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造成人和周围空间关系在大脑皮质中反应失真,产生眩晕、倾倒及起伏感。系统性眩晕由前庭神经系统病变引起,按照病变部位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属于中枢性眩晕,由前庭神经颅内段、前庭神经核、内侧纵束、核上纤维、小脑和大脑皮质病变引起,眩晕感轻,持续时间长。究其原因,乃动脉粥样硬化等导致椎-基底动脉血管腔狭窄,使头部血液供给减少,引起脑部缺血缺氧,脑细胞正常功能受损,产生眩晕[1]。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多发于中老年患者,多有动脉粥样硬化或颈椎病的病史,临床主要表现为供血区域的功能缺损,常见症状有眩晕、头痛、共济失调、视力障碍、意识障碍和脑干定位症。
中医学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之病名,根据该病的发病特点和临床症状,可将其归为“眩晕”“头晕”等范畴。《黄帝内经》称该病为“眩冒”。《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属木,木生风,风动摇不定,肝病生风,引发眩晕。《丹溪心法·头眩》曰:“无痰则不作眩。”认为痰饮是眩晕的重要致病因素。张景岳则强调“无虚不能作眩”。从以上各大家的论述中可以看出:风、痰为眩晕病的重要致病因素。眩晕之病理变化不外乎虚实,虚者,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痰、火、瘀扰乱清空[2]。
李师认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和动脉硬化、血管内粥样斑块等相关。中医学认为:粥样斑块形成多属“痰瘀”,呈发作性,发作时多由风挟痰以为病。李师据此认为:该病发作时多与风、痰、瘀血有关;痰湿闭阻,风性善动,上扰清窍,易发眩晕,久病多瘀,痰瘀互阻,使病情缠绵;痰为本,风痰为标;瘀血为本,贯穿始终。故李师治疗该病常以熄风祛痰、活血化瘀、通络定眩为主要原则,并根据多年临床实践,自拟经验方佛手定眩汤治疗该病,效果显著。佛手定眩汤由当归、川芎、半夏、白术、天麻、泽泻、茯苓、陈皮、甘草组成,方中重用甘肃道地药材岷当归、川芎,取古方“佛手散”,以活血养血、化痰通络为关键[3],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伤血;《医学心悟》曰:“头眩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脾胃论》曰:“……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4]故以半夏、天麻燥湿豁痰。以上4药合为君药。白术健脾燥湿,治痰之本而绝生痰之源;泽泻泻浊阴以却湿;茯芩渗脾湿。此3药共为臣药,补而不腻,利而不猛,扶正祛邪。陈皮为佐药,与半夏相配健脾燥湿化痰。甘草调和脾胃,为使药。由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者常伴头痛等症,故临证时常加入葛根、桂枝、鸡血藤等药,补血行血,疏通经脉。除药物治疗外,李师常嘱患者注重日常保健,勿长时间伏案工作,以增强疗效。
患者,女,56岁,2014年12月9日初诊。主诉:头晕伴颈部不适0.5 a。患者既往有糖尿病史,口服降糖药后血糖控制尚可。现症:头晕,低头加重伴颈部不适,舌淡紫、伴有齿痕,苔白,脉弦滑。TCD检查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慢。颈椎正侧位X线片检查示:颈椎曲度变直。西医诊断: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糖尿病。中医诊断:眩晕,证属风痰扰窍、脉络瘀阻。治宜祛痰活血通络。方用佛手定眩汤加减,处方:当归30 g,川芎20 g,半夏10 g,天麻10 g,白术15 g,茯苓15 g,泽泻10 g,陈皮10 g,葛根15 g,桂枝10 g,白芍10 g,鸡血藤20 g,甘草5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同时嘱患者睡低枕、减少低头等。2014年12月16日二诊,患者头晕感、颈部不适有所缓解,舌齿痕较前减轻,苔脉同前。上方葛根加至20 g,鸡血藤加至30 g,加夜交藤15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2014年12月25日三诊,患者眩晕症状明显减轻。效不更方,守上方继服1个月,眩晕消失。嘱患者停药,注意日常生活习惯,加强颈部功能锻炼。随访1个月,未复发。
按 李师根据本例患者的症状和舌、脉象,辨证为风痰扰窍、脉络瘀阻,给予佛手定眩汤祛痰活血通络。方中半夏、天麻、白术相配,源自半夏天麻白术汤,为治疗痰浊中阻所致眩晕的代表方,疗效显著[1];重用道地药材岷当归,活血养血而不伤正;葛根、白芍、桂枝共用,可缓解肌肉局部炎性水肿,从而缓解颈项不适;鸡血藤、夜交藤行血养血,疏通经络。现代药理研究[5-7]表明:葛根含黄酮甙,能扩血管,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和心脑血供,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并改善脑的缺血、缺氧状态;当归、川芎可以扩张血管,改善脑部供血;天麻有消炎、镇痛、保护神经的作用,可促进脑血流;白芍有抗炎镇痛之效;夜交藤可消除慢性炎症所致水肿,使局部肌肉松弛。诸药合用,切合病机,故药到病除,疾患得解。
眩晕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之诸多症状之一,常为首发症状。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生活压力的增加,该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尤其以老年患者和长期伏案工作者多见。该病虽不危及生命,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李妍怡主任医师认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以痰、瘀为本,发作时多属于风痰上扰为急,并有瘀血阻络共为病。李师结合长期临床经验自拟佛手定眩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所致眩晕,疗效显著;并结合辨证,多用藤类药材,活血养血,行血通络而不伤正;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嘱咐患者多进行颈部功能锻炼,预防为先。
[1]王俊文.中医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致眩晕的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9):108-109.
[2]周福,史嵩海,樊省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治验[J].内蒙古中医药,2013(24):59-60.
[3]衡向阳.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性眩晕症32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4):44-45.
[4]左毅,李妍怡.当归的配伍与应用[J].亚太传统医药,2011(8):148-149.
[5]徐轶尔,李秋红,杨菲菲.中药葛根的药理药效研究[J]. 吉林中医,2010,30(11):993-994.
[6] 田春梅.天麻的药理学研究进展[J]. 哈尔滨医药,2010,30(4):71-72.
[7]宋毅,黄尧,张志勇,等.夜交藤抗炎抑菌的实验研究[J].华西药学杂志. 2003,18(2):112-114.
(本文承蒙李妍怡主任医师指导,特此谢忱!)
(编辑 颜 冬)
1001-6910(2015)07-0035-02 ·临床经验·
R22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5.07.18
李妍怡,主任医师,甘肃省中医院,Liyanyi800119@sohu.com
李妍怡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发〔2014〕20号)
2015-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