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杰 李晓飞
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急救中的应用
敬杰 李晓飞
目的 探讨和分析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对脑卒中患者急救中的具体运用效果。方法 170例脑卒中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 各8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院前急救护理, 实验组则通过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对患者开展院前急救护理。将两组患者自呼救到实施院前急救时间和开始接受专业治疗时间及死亡率与致残率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自呼救到实施院前急救和接受专业治疗的时间分别为(18.55±8.45)、(32.60±13.35)min, 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的(23.15±11.15)、(40.55±14.05)min;实验组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分别为8.2%和49.4%, 明显低于对照组18.8%和62.4%。两组死亡率和致残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脑卒中患者, 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措施, 能够明显减少患者院前急救时间, 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及致残率, 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脑卒中;临床护理路径;急诊护理;院前急救
脑卒中在临床上具有发病急、病情凶险以及进展恶化迅速等特点, 有着极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1]。对于该类患者,给予及时和有效的院前急救措施, 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探索临床护理路径的具体运用效果, 本院对于收治的脑卒中患者85例严格依照路径开展院前急救, 自患者呼救到实施院前急救时间和开始接受专业治疗时间明显缩短, 死亡率与致残率明显下降。现做如下报告。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2年9月~2014年8月所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70例。全部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所通过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 均经MRI和(或)CT检查确认。全部患者中, 按照疾病类型划分, 缺血性脑卒中113 例, 出血性脑卒中57例;男106例, 女64例, 患者年龄39~88岁, 平均年龄(57.56±13.37)岁;患者自发病到呼救时间3~200 min, 平均时间(37.69±15.90)min; 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为3~13 分, 平均分值(6.79±2.08)分。按随机的原则, 将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8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疾病类型等一般临床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的脑卒中急救护理,在接到“120” 调度中心电话通知以后, 及时到达现场, 在进行简单的病情评估后, 给予患者呼吸道护理, 并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 给予对症处理以后, 安全地转运到医院接受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通过急救护理路径给予院前急救护理, 主要的护理措施如下。
1.2.1 接到急救电话后, 1 min之内出车, 在急救车上即通过电话和患者家属联系, 对于患者病情进行初步的判断评估,然后依据患者病情对家属进行急救指导。
1.2.2 在到达现场以后, 立刻认真检查患者的神志和瞳孔,并且全面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再进行GCS评分。若GCS评分在 8分以上, 立即进行转运, 若在8分以下, 患者存在昏迷或者生命体征不稳定等, 则通过现场清除呼吸道异物和开通气道以及吸氧与建立静脉通道等措施, 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以后再行转运。
1.2.3 在转运过程的护理 采用功能体位风险防范体位相结合体位, 继续通过GCS评分法, 来全面评估并观察该患者的病情变化。在转运的途中, 提前通知急诊科相关人员, 告知患者的最新病情, 以便于医院认真做好治疗准备。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自呼救至院前急救的时间和自呼救至接受专业治疗的时间, 并将死亡率和致残率进行统计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 对所得数据进行综合的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χ-±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自呼救到实施院前急救和接受专业治疗的时间分别为(18.55±8.45)、(32.60±13.35)min, 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23.15±11.15)、(40.55±14.05)min, 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分别为7例(8.2%)、42例(49.4%),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例(18.8%)、53例(62.4%), 该两组死亡率和致残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根据相关的循证医学结果表明, 脑卒中, 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期治疗的最佳时间窗仅仅为3~6 h, 自发病到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 间隔的时间越短, 患者的预后就会越好[2,3]。所以, 必须给予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和护理。
本研究在借鉴大量文献的基础上, 结合护理实践, 对该类患者采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进行护理。首先, 强化院前指导, 能够防止因家属缺乏脑卒中急救常识, 而采取拖拉、乘出租者、摇晃等错误做法导致病情加重[3]。陈瑞珍等[4]研究认为, GCS 评分属于国际上通用的判断患者意识的标准,能够客观地评价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在现场抢救中, 本研究充分运用GCS评分进行评估, 对于GCS 评分在8分以上的患者, 立即转运, 尽量缩短患者到达医院时间及接受专科治疗的时间, 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减少致残率。
另外, 根据院前急救护理路径, 在送患者到医院途中,通过电话通知急诊科室和卒中单元的医生做好接诊治疗和护理准备, 与常规的急救护理结果对比, 更能够明显地缩短急救准备的时间[5]。本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自呼救到实施院前急救和接受专业治疗的时间分别为(18.55±8.45)、(32.60±13.35)min, 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 说明院前急救护理路径使患者能更及时地得到治疗, 不仅如此, 从本研究结果看, 实验组死亡率和致残率也明显地低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死亡率和致残率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也大大得益于抢救及时带来的效果。
总之, 对于脑卒中患者, 运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措施,能够明显减少患者院前急救时间, 且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及致残率, 非常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1] 杜敢琴, 黄丽娜, 富奇志, 等.脑卒中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3, 4(1):57-59.
[2] 齐德广, 秦银河, 李书章, 等.脑卒中临床路径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中国医院管理, 2012, 22(10):11.
[3] 刘向龙, 岳红霞, 杨玲.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的护理程序.中国中医急症, 2011, 16(12):1552-1553.
[4] 陈瑞珍, 吴慧茎, 陈晓君.缺血性脑卒中就诊时间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及护理对策.现代临床护理, 2012, 8(1):2325.
[5] 杨巧红, 肖丹, 李冬娜, 等.院前家庭急救对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 2014, 44(5):410-41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1.154
2014-10-16]
450053 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调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