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理论认识及针灸研究进展*

2015-01-24 00:14史军月张新亚张春红
针灸临床杂志 2015年3期
关键词:痉挛性经筋夹脊

史军月,张新亚,张春红△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

中风,又称脑卒中,主要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类型,是一种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中风病的致死率有所下降,但常留有严重的后遗症,痉挛性瘫痪是其主要的后遗症之一。近年来,中医在对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方面做出很多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尤其是针灸疗法对该病的治疗显示出独特的优势,笔者就中医对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理论认识及近3 年来针灸治疗方法综述如下。

1 中医理论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认识

1.1 阴阳失调

中医学阴阳理论认为,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是阴阳失调所致。中风患者痉挛期身体两侧阴阳气血不均衡,上肢表现为阳缓阴急、下肢表现为阴缓阳急。《灵枢·根结》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阳”,故针刺宜疏导通调精气,使机体归于“阴平阳秘”,以恢复正常的生理机能。廖方容等[1]采用调和阴阳针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60 例,先刺阴侧穴位,得气后施提插捻转泻法,强刺激,再刺阳侧穴位,行提插捻转补法,弱刺激,对照组60 例采用传统针法配合康复训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陈勤等[2]取穴以上肢以手厥阴经结合手阳明、手少阳经为主,下肢以足阳明、足太阳经结合足太阴、足厥阴经为主,手阴经、足阳经给予强刺激,手阳经、足阴经给予弱刺激,取得了良好疗效。姚庆萍等[3]采用头针配合张力平衡针刺法与常规针刺法比较,张力平衡针法第一组穴:上肢屈肌侧极泉、尺泽、大陵;下肢伸肌侧血海、梁丘、照海,快速进针,行柔和均匀的捻转手法,以不出现肌肉抽动为度,出针轻慢。第二组穴:上肢伸肌侧肩髃、天井、阳池;下肢屈肌侧髀关、曲泉、解溪、申脉,快速进针,行较强的提插捻转手法,以出现较强针感为度,出针较快。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7.5%、63.4%。李旗等[4]采用“烧山火、透天凉”补泻蹻脉法治疗中风恢复期下肢痉挛患者90 例,在阴蹻脉照海、交信应用透天凉泻法,操作三度,以泻阴经,解拘挛,通经疏络;在阳蹻脉申脉、仆参、跗阳、居髎、臑俞、地仓、巨髎应用烧山火补法,操作三度,以振奋阳经之气,使阴阳互济,阴阳平衡,解除痉挛。对照组90 例采用传统体针法治疗,结果实验组优于对照组。马娟春等[5]采用太阴阳明平衡刺法治疗脑卒中下肢偏瘫患者30 例,患侧足太阴脾经穴取箕门、血海、阴陵泉、地机、三阴交、公孙。足阳明胃经穴取伏兔、梁丘、足三里、上巨虚、解溪、内庭,按照阴阳平衡针刺法,足太阴脾经穴位采用补法,足阳明胃经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与对照组常规针刺30 例对比,疗效显著。

1.2 窍闭神匿

脑为元神之府,《内经》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上属于脑”,各种原因引起的头部气血失和,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气机逆乱,经络循行受阻,均可引起中风。临床要想从根本上改善脑卒中患者痉挛性瘫痪状态应注意改善患者的脑功能,通过调神治疗来调节脏腑经络之阴阳,阴阳平衡则挛急解除。张红岩等[6]采用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30 例,以百会、风府、大椎、至阳、腰阳关为主穴,上肢痉挛配以极泉、尺泽、手三里,下肢痉挛配以风市、阳陵泉、悬钟等穴,设康复训练对照组30 例进行疗效观察,结论前者优于后者。吕静等[7]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30 例,并设传统体针法对照组30 例进行疗效观察,主穴:印堂、双侧内关、患侧三阴交;配穴:患肢极泉、尺泽、风池、完骨、天柱、肩髃、肩髎、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上八邪,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对照组为83%。王京军等[8]采用朱氏头皮针留针疗法配合肢体训练治疗36例,选取顶颞前斜线(患肢对侧)为主穴,配以顶中线,额中线。对照组36 例给予稳定血压、保护脑细胞、活血化瘀药物治疗,结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1.3 经筋失养

经筋是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十二经筋各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和骨骼部,具有联络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正如《素问·痿论》所说:“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说明各经筋之间通过结聚散络协调着人体的运动。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表现为筋肉拘急、屈伸不利,当属“经筋病”范畴。闫毓茜[9]采用经筋恢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30 例,在经筋的结聚之处选取穴位:肩髃、肩贞、天井、曲池、尺泽、曲泽、外关、阳池、阳溪、阳谷、合谷,对照组30 例采用常规针刺方法。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86.67%。陈炜吉等[10]采用燔针劫刺法治疗42 例,取穴按照“以痛为腧”的原则,选取痉挛肢体经筋结聚之处,按常规进针得气后,每次上肢和下肢分别选取2 个穴位行温针疗法,对照组42 例采用传统针灸方法治疗,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聂文彬等[11]采用温针经筋刺法治疗卒中痉挛性肩痛62 例,针刺痛性经筋结节点,得气后均匀提插捻转2 min,于针尾固定并点燃艾条,每穴灸2 壮,燃尽后起针,研究结果显示温针经筋刺法缓解疼痛,降低肌张力疗效显著。相永梅等[12]取鱼际、尺泽、通里、大陵、曲泽、血海、阴陵泉、照海、三阴交、太溪等穴,实施经筋刺法,针刺结束后,选取3 ~4 个穴位,用维生素B12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1.4 综合治疗

在以上3 种理论的指导下,综合调神、调和阴阳、疏通经筋治法取穴治疗,刘婧等[13]采用阴阳调和透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45 例,头部取患肢对侧百会透太阳穴,行快速进出针、快速小捻转间断平补平泻法,上肢取患侧极泉、尺泽、曲泽、内关、大陵、合谷、后溪等穴,下肢取患侧环跳、商丘、太冲、阴陵泉、三阴交、阴谷、承山、申脉、照海等穴,照海透申脉、商丘透丘墟、三阴交透绝骨、阴陵泉透阳陵泉、膝阳关透阴谷,经筋部腧穴采用恢刺法行针,同康复训练对照组45 例进行对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郎建英等[14]采用“靳三针”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头针为颞三针(以耳尖直上入发际2 寸为第l 穴,水平向前、向后各旁开1 寸为第2、3 穴),采用快速进、出针,快速小捻转间断平补平泻方法,可疏通肝胆经络之气血,平肝潜阳,鼓舞少阳生发之机,生髓益脑。体针为上肢挛三针(极泉、尺泽、内关)与下肢挛三针(鼠蹊、阴陵泉、三阴交)。挛三针疗法通过提插捻转手法达到泻急补缓,平衡阴阳之效。尺泽、阴陵泉位于经筋结聚之处,故针刺能缓解肌痉挛,改善关节活动不利的状态。

2 结合现代康复医学理论取穴治疗

2.1 针刺拮抗肌腧穴

根据现代康复医学理论和偏瘫的恢复发展规律,在痉挛性瘫痪的治疗中应以协调肌群间肌张力平衡为重点[15]。针刺对痉挛肌群有拮抗作用的肌群部位的腧穴,兴奋此类肌群的运动神经元通路,以抑制痉挛肌群的运动神经元,抑制痉挛肌的活性和异常运动模式,从而达到缓解痉挛的目的。哈静等[16]采用针刺拮抗肌组腧穴治疗患者40 例,上肢取穴:肩髃、曲池、合谷、外关;下肢取穴:委中、阴临泉、三阴交、承山。对照组40 例采用康复易化技术,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平均愈显率分别为77.5%和62.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张红岩等[17]采用拮抗肌透刺法治疗40 例,取穴:上肢痉挛:肩髃→臂臑,臑会→天井,三阳络→外关,阳溪→温溜。下肢痉挛:阳陵泉→悬钟,曲泉→阴包,丘墟→足临泣,太冲→中封,以观察到所属肌群收缩产生拮抗作用为度,设阳明经针刺法为对照组进行疗效观察,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2.2 针刺夹脊穴

现代康复医学认为,脑卒中后偏瘫肢体肌张力增高是由于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后脊髓反射活动增高引起,以速度依赖性牵张反射增强为特征的肌肉张力异常,以牵张反射亢进为核心的运动控制紊乱所致[18]。夹脊穴区不但分布有脊神经后支,还涉及前支与交感神经干,针刺有可能影响脊髓和运动神经元相互作用,调整脊髓牵张反射以及平衡运动系统功能,从而调整肢体肌张力状态[19]。同时通过感觉神经将针刺刺激传入,促进脑血管建立起侧支循环,改善脑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促进脑细胞的再生及功能重组。何剑炜等[20]采用颈腰夹脊刺配合温针灸治疗96 例,取颈2 ~3 夹脊,腰1 ~5 夹脊,颈夹脊沿脊柱方向以75°左右刺入0.5 ~0.8 寸,腰夹脊穴以针尖稍向内侧方向直刺0.8 ~1 寸,进针至所需深度后均行小幅高频捻转,得气后留针40 min。要求颈夹脊针感向同侧上肢放射,腰夹脊针感向小腿或同侧下肢放射。留针时颈、腰夹脊各取2 穴行温针灸。与对照组常规体针法比较,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李焕芹等[21]取王氏夹脊穴,第2、4、6、8、10、12 胸椎棘突下,第2、4 腰椎棘突下旁开三分,共16 穴,直刺进针,以有抵触感为度,再行候气,进针后要求针柄直立,横平竖直,上下左右成行,在治疗卒中后痉挛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3 其他

3.1 眼针

彭静山教授以中医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结合眼与五脏六腑、十四经脉关系,通过几十年临床经验,独创了眼针疗法。田迎春等[22]采用眼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硬瘫患者30 例,取上焦区、下焦区、肝区、肾区,用32 号0.5 寸毫针,右手持针在距眼眶内缘外2 mm 处刺入(1.2 ±2)mm,不施手法,病人感到酸麻胀痛即可,留针10 ~20 min,气虚血痰加心区(双)肝阳暴亢加肝区(双)肾区(双),每日1 次,连续5 日,休2日,4 周为1 疗程。对照组30 例采用体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后治疗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痉挛发作次数较对照组明显减低,两者显著差异(P <0.05)。

3.2 皮部浅刺

《内经》云“浅内而疾发针,无针良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毛”,浅刺针法起源于半刺、毛刺等理论。由于“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应用浅刺针法“刺卫出气”,以激发经气,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驱除病邪。黄东挺等[23]采用皮部浅刺加药线点灸治疗卒中后痉挛性瘫痪50 例,头部取患肢对侧运动区,体部取患侧上、下肢拮抗肌群阿是穴施以皮部浅刺。用15 mm的32 号毫针与皮肤呈30°快速刺入皮下(上肢均向手指方向,下肢均向足踝部方向),沿皮下刺入针长的2/3,随即将针体留在皮下组织浅层,患者有酸、胀、麻、痛或无感觉均可,留针30 min,1 次/天,10 次为一个疗程。对照组50 例采用常规取穴针刺法,治疗3个疗程,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3.3 针刺井穴

井穴为经穴中的特定穴,位于十二经脉之气“始生始发”的部位,《灵枢·九针十二原》云:“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意指井穴为诸脉气所出之处。从标本根结理论而论,井穴又为十二经之根部所在。针刺井穴易于激发经气,调节脏腑经络功能。李东霞等[24]采用针刺井穴治疗脑梗死后肢体痉挛状态31 例,取穴涌泉、中冲,配合常规基础药物治疗,对照组30 例仅采用常规基础药物治疗。治疗28 天后,针刺井穴的临床疗效较好,优于药物组,两组有显著差异(P <0.01)。

3.4 循经往返灸

循经往返灸即沿着经脉循行路线进行艾条悬灸的,和固定穴位的点灸法比较,能更快的激发循经感传,畅通经脉气血,能够有效疏通经络,起到艾灸温通的最佳效应。迟振海等[25]采用循经往返灸加反射抑制模式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30 例,治疗组用点燃的纯艾条在患者体表距离皮肤3 cm 左右,在上臂沿手阳明经、手太阳经、手少阳经循行往返匀速移动施灸,以患者感觉施灸路线温热为度,时间为30 min,同时采用康复治疗中的反射性抑制模式。对照1 组仅采用循经往返灸,对照2 组仅采用反射抑制模式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1 组为63.33%,对照2 组为73.33%,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2 个对照组(P <0.05)。

4 讨论

痉挛性瘫痪出现在脑卒中恢复期,由弛缓性瘫痪发展而来,表现为运动时肢体发动、调节和维持精确动作困难,甚至导致运动失能。以上肢的屈肌和下肢的伸肌肌张力增高相对明显,被动运动上下肢时起始的阻力大,以后迅速下降,呈折刀样肌张力增高,严重限制了患者运动功能的锻炼,制约了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众所公认,而在取穴、针刺手法方面呈多样化,以中医理论为依据选方配穴,是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特色。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与普及,中医针灸与现代康复医学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了康复疗效,给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但目前的临床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尚存在众多不足,如多数研究主观性强,缺乏公认的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的支持。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应结合针灸学和康复医学在治疗上的优势,制定与两者相吻合的治疗原则,研究不同针灸方法的疗效差异,使针灸对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更加规范化,以形成解决该病的重要优势疗法。

[1] 廖方容,傅春文.调和阴阳针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3(4):250-252

[2] 陈勤,陈晓军,陈利芳,等. 调和阴阳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30 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3(9):672-673

[3] 姚庆萍,陈静,魏丽.头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14):76-79

[4] 李旗,樊蕴辉,田福玲,等.“烧山火、透天凉”补泻蹻脉法对中风恢复期下肢痉挛的影响[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6):2140-2144

[5] 马娟春,蔡拉平,郝树森,等. 太阴阳明平衡刺法治疗脑卒中下肢偏瘫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6):653-654

[6] 张红岩,李佩芳.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12(9):123-125

[7] 吕静,李鑫铭.“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30例[J].湖南中医杂志,2013(6):66-67

[8] 王京军,金章安,梁頔,等. 朱氏头皮针留针配合肢体训练对急性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J]. 中国中医急症,2013(4):543-544 +596

[9] 闫毓茜.经筋恢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30 例临床观察[J]. 四川中医,2012(9):125-126

[10] 陈炜吉,陈利芳,周尔园,等.燔针劫刺法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性瘫痪42 例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2(11):819-820

[11] 聂文彬,赵宏,杨素,等.温针经筋刺法治疗卒中痉挛性肩痛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3(6):444-447

[12] 相永梅,林杰,王健,等.经筋刺法结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3(11):2203-2205

[13] 刘婧,鲍春龄,张桂波,等.阴阳调衡透刺法对中风后痉挛瘫患者行走功能重建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4(1):7-10

[14] 郎建英,庄礼兴,贺君,等.“靳三针”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随机对照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3(6):440-443

[15] 姜桂美,贾超.针刺拮抗肌与主动肌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9):812-813

[16] 哈静,冶尕西,贾红云,等.针刺拮抗肌组腧穴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的临床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16-418

[17] 张红岩,李佩芳.拮抗肌透刺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3(9):134-135

[18] 陈奕雄,倪莹莹,陈为坚,等.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偏瘫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的关系[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6):576-578

[19] 李良,岳增辉,叶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针灸治疗机制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10(6):65-68

[20] 何剑炜,白慧梅.颈腰夹脊刺配合温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96 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2(16):1401-1403 +1415

[21] 李焕芹,王麟鹏,程金莲,等.王氏夹脊穴在卒中后痉挛中的应用[J].山东中医杂志,2012(12):886-888

[22] 田迎春,张绍钦.眼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硬瘫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674-675

[23] 黄东挺,卢琰琰,吴旻,等.皮部浅刺对50 例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状态的康复效果观察[J].广西医学,2012(3):291-293

[24] 李东霞,胡培佳,程红亮,等.针刺井穴治疗脑梗死后肢体痉挛临床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11):999-1000

[25] 迟振海,熊俊,陈日新,等.循经往返灸加反射抑制模式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30 例临床研究[J]. 中医杂志,2013(7):580-583

猜你喜欢
痉挛性经筋夹脊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足三阳经筋与膝关节痛
针刺跷脉穴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卵巢囊肿蒂扭转螺旋CT联合多平面重建技术诊断价值分析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元胡止痛口服液对缩宫素致小鼠离体子宫痉挛性收缩的影响
经筋理论在临床治疗膝骨关节炎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