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研究进展*

2015-01-24 00:14黄灵慧邓士哲孟智宏
针灸临床杂志 2015年3期
关键词:供血基底针灸

黄灵慧,邓士哲,贺 思,孟智宏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

后循环缺血(PCI)是指供应脑部的椎基底动脉缺血引起的病变[1]。PCI 由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演变而来,目前国际上已用PCI 概念取代了VBI[2]。临床以眩晕或头晕、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运动障碍、肢体头面部麻木、头痛等症状多见[3]。眩晕是后循环缺血的最主要症状[4]。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属中医学“眩晕”范畴。现就近10 年来针灸治疗PCIV 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针灸治疗PCIV 研究方法

1.1 毫针刺法

1.1.1 体针 何玲娜等[5]对84 例PCI 患者采用河车路颈针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取双侧风池、天柱穴。结果:眩晕和头痛的改善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而且治疗组在提高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方面优于对照组,表明河车路颈针对PCI 具有显著的疗效。钟娟等[6]对30 例PCIV 患者运用人迎寸口脉诊法指导针刺补泻,对照组予平补平泻针刺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并有统计学差异(P <0.05),且经颅多普勒(TCD)指标优于对照组(P <0.05)。表明人迎寸口脉诊法指导的针刺补泻法对PCIV 具有肯定疗效,可增加脑血流量,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程红亮等[7]使用通督调神法治疗35 例PCIV患者,并与西药组口服尼莫地平对照。结果:针刺组有效率为94.28%,优于对照组的67.56%(P <0.05)。针刺组患者的NRS 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0.01),与对照组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 <0.05)。表明通督调神针法治疗PCIV 疗效显著。董永书等[8]对久留针组取百会、四神聪、玉枕、天柱、风池穴,针后留针4 h。对照组行普通针刺治疗。结果久留针组总有效率为83.9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4. 28% (P <0.05);久留针组治疗后TCD 指标同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明头穴久留针治疗达到很好的治疗PCIV 的目的。黄东挺[9]取C3~7夹脊穴、后顶穴、风池治疗PCIV 患者58 例,结果总有效率为98.3%。孙健等[10]采用自身对照,取风池、天柱及C4~6夹脊进行针刺,于针刺前后对低流速组和高流速组的基底动脉(BA)和椎动脉(VA)作TCD 检测。结果针刺后既可使椎- 基底动脉异常减慢(低流速型)的血流速度升高,又可使异常加快(高流速型)的血流速度减慢,体现出针刺的双向调节作用。黄凡等[11]观察针刺星状神经节研究对后循环缺血的疗效,对照组辨证取穴。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高于对照组的67.5%(P <0.05);观察TCD 显示观察组的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p)指标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 <0.01),显示针刺星状神经节治疗后循环缺血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1.1.2 眼针 眼针疗法是在眼眶周围进行针刺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微针疗法,治疗PCIV 疗效值得肯定。刘峻[12]观察彭氏眼针治疗PCI 的疗效,给予舒血宁注射液和西比灵胶囊对照治疗观察。观察组眼针取穴双侧上焦区、下焦区、肝区、肾区。结果观察组痊愈17例,好转3 例,无效1 例,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痊10 例,好转8 例,无效4 例,总有效率为81.8%。吕晓洲[13]将88 例PCIV 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基于健脾和胃、化痰祛湿的治法,眼针取穴脾区、胃区、上焦区,同时予川芎嗪注射液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静滴,对照组仅予相同液体静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为69.44%;两组TCD 各指标治疗后均显著改善(P <0.05),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 <0.05)。

1.1.3 头针 头针疗法是在传统的针灸医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头针疗法具有疏通经络、流行气血、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神经的传导功能和调节神经肌肉兴奋性的作用。张若燕[14]对治疗组30 例PCIV 患者行头针治疗,取晕听区及平衡区。对照组30 例PCIV患者予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76.6%,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0.05)。体现头针疗法效果显著,方法创新。

1.2 舒针疗法

舒针疗法[15]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宏观层面上解剖结构的认识和生物力学作用方式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生理病理认识机制和诊疗理论体系,舒针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为“包氏人体运动系统弓弦结构理论”。包寿乾[16]将120 例患者随机分为舒针组和小针刀组,观察治疗PCI 的疗效差异。舒针组采用包氏舒针疗法,小针刀组采用传统小针刀疗法。结果舒针组总有效率为98.3%,优于小针刀组总有效率(P <0.05)。两组治疗后症状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 <0.05),且舒针组较小针刀组下降更明显(P <0.05)。说明舒针疗法创新且有效,可以针对性地治疗PCIV。

1.3 电针疗法

戚秀杰等[17]观察头穴丛刺并加电针对PCIV 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7%,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5.0%(P <0.05),可见头穴丛刺加电针对改善PCIV 效果明显。

1.4 灸法

李莉等[18]运用腹针配合压灸百会穴法治疗PCIV患者30 例,取穴:中脘、下脘、下脘上、阴郄、商都、滑肉门、气海、百会。起针后,在患者的百会穴施以艾柱灸。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和TCD 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 <0.05),表明腹针配合压灸百会穴是治疗PCIV 的有效治疗方法。范郁山等[19]将60 例PCIV 患者随机分为温针浅刺组、常规针刺组和药物疗法组。温针浅刺组取穴风池、肩井、肾俞、外关、足三里、三阴交,针后加用温针灸器。结果:温针浅刺组总有效率为90.0%,常规针法组和药物疗法组总有效率均为80.0%。观察血液流变学和经颅多普勒检查各项指标温针浅刺组疗效更优于常规针法组和药物疗法组(P <0.05 或P <0.01)。可见温针灸法治疗PCI 效果更加显著,且十分安全。梁立安等[20]探讨针灸治疗PCI 的临床疗效,对30 例PCIV 患者针刺取风池、肩中俞,艾灸取大椎、悬钟,行温和灸法。结果针灸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TCD 椎基底动脉指标发现针灸组平均峰流速(Vm)、血管搏动指数(PI)和舒张期末峰流速/收缩期峰流速(DI)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两组进行了针后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针灸结合疗法能改善患处的血供,治疗PCIV 效果显著。

1.5 穴位注射

沈国友等[21]对30 例PCIV 患者采用穴位注射配合针刺法治疗,针刺后抽取复方丹参注射液注入双侧颈椎夹脊穴及肩井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症状积分、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优于对照组(P <0.05)。提示穴位注射配合针刺对患者临床症状及椎基底动脉血流方面有更明显的疗效。

1.6 埋线刺激

李丽霞等[22]观察太冲穴埋线预防PCIV。全部60例均为经针刺疗法治疗痊愈的PCIV 患者,治疗组予太冲穴位埋线,对照组仅予常规健康知识宣传教育,不予特殊治疗处理。结果治疗组的复发率3.33%,对照组复发率2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明对针刺疗法治愈后的PCIV 患者采用太冲穴位埋线预防复发有较好的疗效,且操作简便快速。

1.7 小针刀

小针刀治疗是以针刀医学的动态平衡失调学说和经络电生理线路学说为理论依据。林海瑞[23]对80 例眩晕患者施用小针刀治疗,取双侧C3~7夹脊穴及C3~7棘突上阳性点,每次取6 个穴位,轮流取穴。传统组取颈夹脊、风池、百会、合谷、大椎穴。结果小针刀组总有效率为95%,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1)。观察发现治疗后两组眩晕积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01)。

1.8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经络腧穴学说为核心,通过贴敷药物刺激穴位,借经络传导,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节脏腑、协调阴阳,达到外治内效的目的。杨军玉[24]以穴位贴敷组对照药物组治疗PCIV,观察临床症状及TCD 相关数值,得知穴位贴敷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比较椎基底动脉Vm 值有统计学差异。

1.9 综合疗法

赵文等[25]应用以足三里穴位注射654-2 为特色中医综合方案治疗PCIV 40 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天麻素注射液、香丹注射液基础治疗,对比眩晕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体现出以足三里穴位注射654-2 为特色的中医综合方案能尽早改善眩晕的症状。于春雷等[26]针药结合治疗PCIV,采用针刺、静脉滴注奥扎格雷纳及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记录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并监测治疗前后TCD 变化。结果总有效率100%,治疗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加快。王兵等[27]采用血府逐瘀汤内服配合腧穴按摩治疗PCIV,有效率为90%。

2 针灸治疗PCIV 机理探讨

目前对针灸治疗PCI 作用机理的研究多倾向于针灸疗法,可调整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调整血流速度和血供。

梁立安等[28]探讨针刺治疗PCIV 的机理,发现针刺能疏通经络、气血,从而调整了血流速度和供应,对流速减低型,针刺可能兴奋了胆碱能的交感神经和非胆碱、非肾上腺能神经,释放了Ach 和NO,使血管扩张,增加脑血流量;对血流速度增高型,针刺解除了血管痉挛,管径扩张,流速减缓。徐文源等[29]发现针刺颈部夹脊穴后可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快,改善其周围组织营养,同时通过脊神经和交感神经的体液调节,使交感神经释放缓激肽、5-羟色胺、乙酰胆碱等化学介质,从而调整血流速度和血容量,使后循环缺血得以恢复。梁立安等[20]实施温针灸法发现针刺配合艾灸能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从而使椎动脉周围软组织痉挛得以缓解,炎症消除,减轻椎动脉受刺激(或受压),进而改善椎动脉血流速度。熊嘉玮[30]、王强等[31]认为针灸治疗PCI 的机制可能与血液流变学变化有关,发现针刺有更好的降黏、降纤、抗血小板凝聚作用,从而改善后循环缺血。黄凡等[11]认为针刺改善后循环缺血作用可能与恢复交感-迷走平衡、解除血管痉挛、保护血管内皮、逆转或延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等有关。另外,牟淑兰等[32]从电生理角度探讨针刺治疗PCI 的作用机理,认为针刺对PCI 患者脑干诱发电位(BAEP)各波潜伏期值皆有所提前,说明在病理状态下针刺对听传导有疏通、兴奋作用,对周围神经影响较之中枢更敏感。通过针刺,解除了血管痉挛,改善了神经通路部位的血氧供应,因此伴之大脑皮层生物电也发生了良性变化。

3 小结

总而言之,针灸治疗PCIV 方法多样,标本兼治,在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显示了巨大的潜能。针灸独特的优势在于经济实惠、疗程短、复发率低,并且副作用较少。但是综观各文献,目前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临床上尚缺乏明确的量学标准及量效关系;机制研究不够全面精微;缺乏随访调查。深入探究其机制,确定出疗效的最佳方案以进一步完善针灸治疗PCIV 是仍需努力的方向。

[1] Savitz SI,Caplan LR. Vertebrobasilar disease[J]. N Engl J Med,2005,352(25):2618-2626

[2] Caplan L.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then,now,and tomorrow.The Thomas Willis Lecture-2000[J].Stroke,2000,31(8):2011-2023

[3] 李焰生.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9):786-787

[4] Searls DE,Pazdera L,Korbel E,et al. Symptoms and signs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in the new England medical center posterior circulation registry[J].Arch Neurol,2012,69(3):346-351

[5] 何玲娜,李宁.河车路颈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84 例疗效观察[J].中医杂志,2007,48(9):818-820

[6] 钟娟,吴曙粤,李相援,等. 人迎寸口脉诊法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针刺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2012,39(12):2474-2475

[7] 程红亮,胡培佳,张闻东,等. 通督调神针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25(3):208-210

[8] 董永书,行书丽.头穴久留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56 例临床观察[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5):554-555

[9] 黄东挺. 针刺颈夹脊治疗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58 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5,24(4):21

[10] 孙健,贾真.针刺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血流速度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5,24(9):11-12

[11] 黄凡,原筝,杨海涛,等. 针刺星状神经节对后循环缺血的疗效研究及对血压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4,34(8):741-745

[12] 刘峻.彭氏眼针治疗后循环缺血的疗效观察[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6):1409-1410

[13] 吕晓洲.眼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3):409-421

[14] 张若燕.头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30 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6,15(3):313-314

[15] 包寿乾.舒针疗法(续1):舒针疗法的理论基础与临床适应证[J].中国针灸,2009,29(4):335-336

[16] 包寿乾.舒针治疗颈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与机制探讨[J].中国针灸,2010,30(S1):5-8

[17] 戚秀杰,韩迪.头穴丛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2):17-19

[18] 李莉,王祖红,易荣,等. 腹针配合压灸百会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5):23-25

[19] 范郁山,乐小燕.温针浅刺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9):6-8

[20] 梁立安,蒋垂刚,胡湘,等. 针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及机理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5,24(11):9-11

[21] 沈国友,陈邦国,杨雁.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研究,2009(2):89-90

[22] 李丽霞,王国明,宋永强,等. 太冲穴埋线预防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2,34(12):1839-1840

[23] 林海瑞.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8):33-35

[24] 杨军玉.穴位贴敷疗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40 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4,36(9):1361-1362

[25] 赵文,卢云.中医综合方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3,45(11):110-111

[26] 于春雷,徐文源. 针药结合治疗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4):14-15

[27] 王兵,夏美良. 综合疗法治疗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2,27(8):1607-1608

[28] 梁立安,陈文,胡湘,等.针刺推拿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及机理研究[J].中国针灸,2005,25(1):19-22

[29] 徐文源,赵军.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1):16-17

[30] 熊嘉玮.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6):923-924

[31] 王强,朱广旗,胡蓉.针刺风池、“供血”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疗效及机制探讨[J].中国针灸,2009,29(11):861-864

[32] 牟淑兰,孙秀兰,宋春莉.针刺头部穴区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脑干诱发电位的影响[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2):16-17

猜你喜欢
供血基底针灸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心肌供血不足是怎么回事?
面向未来的中国医学——针灸篇
胸主动脉供血与腹主动脉供血肺隔离症的影像学表现对比分析
大跨度多孔箱涵顶进过程基底摩阻力研究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辣语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基底对WSx 薄膜组织结构及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