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下病脐疗的常用药物分析*

2015-07-11 02:58王明林孙晓娟马玉侠
针灸临床杂志 2015年3期
关键词:带脉白芷条文

王明林,孙晓娟,张 娜,马玉侠△

(1.东营市东营区人民医院,山东 东营257000;2.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250014)

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称为带下病[1]。带下病缠绵难愈,特别容易迁延反复,并且常常与月经不调、闭经、癥瘕积聚、不孕等疾病同时出现,是妇科领域中仅次于月经病的常见病。带下病的治疗方法较多,西医通常使用抗菌药物内服或外用,中医常用的方法一般是中药外治或内服,如坐浴或阴道纳药。虽然西药治疗立时效果较好,但抗生素治疗易致菌群失调,且随着抗药菌株的不断增多疗效大受影响[2]。中药内服虽有一定优势,但汤剂味苦难以下咽,并且带下病的某些证型须较长时间服用中药,患者煎煮中药比较麻烦,而且长期服药难免对胃肠系统产生较重的负担,进而影响患者的饮食。脐疗作为中医外治法,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廉、无痛无创、疗效可靠等特点,成为中医治疗带下病的重要选择。通过整理古今文献发现,通过脐部治疗带下病已经被临床广泛应用,并且在月经不调、盆腔炎、不孕症等疾病中得到了推广应用,这说明脐疗在妇科病的领域有着非常可观的应用前景。

脐疗是以脐为用药部位,利用药物性味之偏来纠正脏腑机能之偏,通过激发脐内元气,调畅一身气机,促进气血运行,疏通经络,调节人体阴阳与脏腑功能,使机体恢复自我调节,从而治愈疾病的一种方法。带下病的主要病机在于任脉损伤、带脉失约。脐连通于任脉,任脉与督脉、冲脉都出自于胞中,“一源而三歧”,与三条经脉直接相通,冲、任、督、带、胞脉、胞络相关联,脐通五脏六腑与十二经脉[3],联络全身各脏腑经脉。现代医学也认为脐是人体腹壁最后闭合的地方,该处的皮肤较菲薄,有利于药物的透皮吸收和渗透,故利用脐疗能通过经络腧穴的刺激和中药吸收的协同作用使妇女经络通畅,气血条达,任脉通,冲脉盛,带脉约束有力,则带下病自愈。笔者从脐疗治疗带下病的临床实际出发,搜集和整理古今有关脐疗治疗带下病的常用药物,为脐疗治疗带下病的选方组药提供参考。

1 方法

1.1 文献来源

古代文献全部是从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中华医典》光盘中查取。现代文献主要通过计算机检索、手工检索和网络检索的方法,对中国知网数据库1979 ~2011 年近30 年的文献进行检索,搜索脐疗治疗带下病的文章。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古代文献:①以“脐”为用药部位治疗带下病的条文;②以“神阙”为主穴治疗带下病的条文;③症状描述属于带下病并通过神阙或脐来治疗的条文;④症状描述涉及带下病并通过神阙或脐疗来治疗的条文。现代文献:①明确记载脐疗治疗带下病的文章;②明确记载脐疗配合其他疗法治疗带下病的文章;③通过神阙或脐来治疗阴道炎、盆腔炎、附件炎、宫颈糜烂等以带下为主症的文章。

1.2.2 排除标准 古代文献:①“神阙”或“脐”作为病变部位来治疗的条文;②论述脐疗治疗带下病的理论性条文;③带下病症状描述不清的条文;④关于脐疗治疗带下病属误治的条文。现代文献:①脐疗治疗带下病综述类文章;②机理、学术探讨类的文章;③脐疗治疗带下病未使用药物的文章。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凡脐疗中所使用的任何中药或中成药都予以纳入,包括未全部公布处方的,则将已知组成药物纳入。

1.3.2 排除标准 有些药物作为其他药物的调赋形剂时,予以排除,如麻油、姜汁、黄酒、米醋、盐水等将不再纳入,而视为调制赋形剂;隔姜灸脐时,姜片则作为中药纳入。

1.4 药物名称的统一

由于历史、地域及文化的差异,不少中药存在异名同物和同名异物现象,为方便统计,本研究中所有药物名称均根据新世纪第2 版《中药学》[4]教材进行统一处理。如贝母、大贝母统一为贝母;三七、参三七统一为三七;乌贼骨、海螵蛸统一为海螵蛸;酒延胡索、醋延胡、玄胡、元胡、延胡索统一为延胡索;小茴、小茴香统一为小茴香;灵脂、五灵脂统一为五灵脂;蓬术、文术统一为莪术;制乳香、乳香统一为乳香;制没药、醋没药统一为没药;淫羊藿、仙灵脾统一为淫羊藿;路路通、陆陆通统一为路路通;坤草、益母草统一为益母草;生苡仁、薏米统一为薏苡仁;紫花蒲公英、公英统一为蒲公英;生鳖甲、鳖甲统一为鳖甲;朱砂、硃砂统一为朱砂;丹参、红丹参统一为丹参;广郁金、郁金统一为郁金;甘草、生甘草统一为甘草;木鳖肉、木鳖子统一为木鳖子;蓖麻仁、蓖麻子统一为蓖麻子,肉豆蔻、肉果统一为肉豆蔻;大倍子、五倍子统一为五倍子;潮脑、樟脑统一为樟脑等。药物炮制不同作为两种药物使用的统一为一种药物,如干姜、炮姜统一为干姜,如发团、血余统一为血余炭;还有些古代为药物,现代已不再使用药物,此研究中未予排除。

2 结果

本研究共收录了古代文献42 条,古代方剂29 首,现代文献43 篇,现代方剂32 首,有效方剂61 首,共涉及用药289 味,累计用药次数1167 次。结果:白芷在61 首方剂中出现了24 次,频次最高。详见表1。

本研究中频次大于3 的所有组方药物中补虚药有19 种,共计出现148 次,活血化瘀药有15 种,共计出现122 次,温里药有10 种,共计出现92 次。详见表2。

3 讨论

白芷是脐疗治疗带下病最常用的药物,在脐疗治疗带下病的方剂中白芷的出现频次最高;补虚药、温里药、活血化瘀药是脐疗治疗带下病的常用药。白芷性辛、温,归肺、胃、大肠经,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神农本草经》载白芷:“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白芷性辛温,气芳香,开通走窜力强,有通窍之功,脐乃人身一窍,故白芷透脐入腹之力较它药为胜,又善除阳明经湿邪而燥湿止带,因此白芷敷脐可使药性透脐入腹发挥治疗带下病的作用。这也是白芷在脐疗中使用频次最多的原因。

表1 脐疗治疗带下病的药物应用统计

表2 脐疗带下病组方类药物

补虚药和温里药的应用主要是针对带下病常见证型的治疗。傅山认为“带下俱是湿症”,因湿邪起病,以带脉不能约束诸经而致病[5]。虽然带下病分型众多,但其根本病机都是带脉失约、任脉不固,都是以“虚”为本、以“湿”为标。《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带下病因不外乎“虚”和“湿”,所谓“无湿不作带,无虚不生湿”。带下病的治疗总要以补虚除湿为治疗原则,虽然脾失健运是产生带下病的主要原因,但亦不能忽略肾虚不固、肝肾两虚等致病原因,故脐疗治疗带下病中出现了大量的补虚药和温里药。活血化瘀药的使用则是建立在瘀血可以导致带下病的认识上。早在《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就有关于瘀血可以导致带下病的记载:“妇人经水闭不利,脏坚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矾石丸主之。”[6]张石顽认为赤白带下,积久不愈,必有瘀血留着于内[7];张锡纯亦认为积湿生痰,因痰而致瘀者,以活血化瘀、通调冲任为法[8]。《女科经纶·带下》曰:“带下属瘀血,败脓、湿痰之为病也。”[9]《血证论·崩带》曰:“带漏虽是水病,而亦有挟瘀血者,以血阻气滞,因生带浊。”[10]可见,瘀血是带下病的重要致病原因。使用活血化瘀药能起到疏通经络、流通气血的作用,无论病症属虚属实都必须在气血流通的基础上进行补泻才能有针对性的治疗,脐疗中运用活血化瘀药的目的就是流通气血,气血流通,带下自愈。

关于脐疗带下病的外治基础,主要有以下几点:①传统理论认为,无论内治、外治都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辨证论治,变化的只是用药途径,治疗作用上无实质区别[11];②脐可以通过冲、任、督、带脉直接或间接地与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相通,冲、任、督、带脉又同时与胞宫相通,这就为脐疗治疗带下病奠定了重要的经络学基础;③从解剖学的角度看,脐表皮角质层薄、屏障功能弱,渗透性强,脐下区血管神经丰富,利于药物透皮吸收;④从药物吸收的角度看,脐部用药有较强而迅速的吸收能力和良好的感受及传导功能,透皮给药可减少肝脏首过效应对药物有效成分的破坏,也避免了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因此,无论从中医传统理论还是现代医学理论的角度看,脐疗都是治疗带下病的优势疗法。

[1] 马宝璋. 中医妇科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27-129

[2] 刘薇,王翠玉.加味易黄汤内服外用治疗黄带100 例[J]. 四川中医,2010,28(10):95-96

[3] 高树中.脐通五脏六腑与十二经脉[J].中医外治杂志,1994(1):1

[4] 高学敏.中药学[M].7 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

[5] 韩延华,吴聪聪,冯华,等.《傅青主女科》对中医妇科临床的贡献[J].四川中医,2011,29(7):48-49

[6] 鲁瑛.中医四部经典[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437

[7] 清·张璐.本经逢原[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93

[8] 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M]. 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79

[9] 清·萧埙.朱定华,杜晓明. 女科经纶[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212

[10] 清·唐宗海.血证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7-68

[11] 宰炎冰,刘丹丹,吴巍,等. 中医药外治古今考[J]. 中医学报,2012,27(1):73-75

猜你喜欢
带脉白芷条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有关条文修正前后对照表(六)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有关条文修正前后对照表(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有关条文修正前后对照表(五)
按摩带脉穴治妇科病
经典名方中白芷的本草考证△
不同等级白芷饮片HPLC指纹图谱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条文一则考义
6字诀养好带脉
八字诀养好带脉
熏硫与未熏硫白芷抗炎镇痛作用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