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古代文献研究时间因素影响腧穴配伍*

2015-01-24 00:14岳增辉李朵朵胡岗珠
针灸临床杂志 2015年3期
关键词:配穴子午流腧穴

谢 涛,岳增辉,李朵朵,杨 俊,胡岗珠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410000)

腧穴配伍指的是在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腧穴,结合临床需要并按一定规律进行配伍组合,应用于临床治疗疾病的措施[1]。明代医家高武在《针灸聚英·百症赋》中指出:“百症俞穴,再三用心”,《席弘赋》中云:“凡欲行针须审穴”,由此可知,腧穴配伍得当可提高治疗效果的作用从而事半功倍,配伍不当则可能引起疗效不佳或者无疗效,因此穴位配伍的选择在针灸临床治疗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配穴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在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从古至今的医家总结出了“原络配穴”、“俞募配穴”、“合募配穴”、“八脉交会配穴”、“辨证取穴”、“远近配穴”、“子午流注配穴”等丰富多样的配穴方法,在临床运用中这些配穴方法往往灵活选用,相得益彰,是现代针灸腧穴的主要实质,是针灸取得临床疗效的重要基础[2]。本研究拟从历代文献中探究影响腧穴配伍的时间因素。

1 四时变化决定针刺配穴

人体生命源于阴阳二气,相互结合,与天地相应,以四时为序,四季的变化必然影响人体气血阴阳的盛衰[3]。《灵枢·五乱》篇说:“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曰:“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素问·八正神明论》篇指出:“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凡针刺之法,必须观察日月星辰盈亏消长及四时八正之气候变化,方可运用针刺方法。

《素问·水热穴论》云:“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故取络脉分肉间;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故去盛经分腠;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故取于合;冬者水始治,肾方闭,故取井以下阴逆,取荥以实阳气。”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肝气急,其风疾,经脉常深,其气少,不能深入,故取络脉分肉间。夏天火开始统治,心气开始生长,血脉比较瘦,气比较弱,阳气留下,满了溢出,热熏分腠,在内部到了经隧,所以取盛经分腠。秋天金开始统治,肺就要收敛凋落,金就要战胜火,阳气在闭合聚集,阴气刚战胜(阳气),湿气到身体,阴气不够旺盛,还不能往深进入,所以取俞穴来泻阴邪,取合穴来清阳邪,阳气开始衰退,所以取在闭合的地方。冬天水开始统治,肾刚关闭,阳气衰弱减少,阴气实而旺盛,大阳潜藏程度深,阳脉才离开,所以取井穴来泄上逆的阴气,取荥穴来充实阳气。一年四时的腧穴配伍各有不同。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心气内洞;逆秋气,肺气焦满;逆冬气,肾气独沉。”如果违背了春天的气机,肝胆之气无法生发,导致肝气的郁结病变;如果违背了夏天的气机,人体的阳气就得不到生发,心气就会虚弱;如果违背了秋天的气机,人的肺气得不到收敛就会导致肺燥,且脾气运化不畅;如果违背了冬天的气机,就会导致肾气得不到收藏,肾气沉于底变成一潭死水。

《灵枢·四时气》曰:“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经俞,邪在腑,取之合。冬取井荥”。《灵枢·本腧》中亦指出:“春取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夏取诸俞孙络肌肉皮肤之上”,“秋取诸合”,“冬取诸井诸俞之分”。四时邪气,侵袭人体而使人发病,但各有一定的部位。灸刺的原则,也应当根据不同的发病季节来确定有关的穴位。所以在春天针刺,就取用络脉分肉的间隙,病重的深刺,病轻的浅刺;在夏天针刺,就取用阳经、孙络或取分肉之间,以及透过皮肤浅刺;在秋天针刺,就取用各经的输穴,如病邪在六腑的,可以取用合穴;在冬天针刺,就取用各经的井穴和荥穴,应深刺而且留针时间较长。以上皆表明针刺应根据四时之气影响腧穴配伍。

《难经·六十五难》说:“所出为井,井者,东方之春也,万物之始也,故言所出为井也,所入为合,合者,北方冬也,阳气入藏,故言所入为合。”井荥输经合,如春夏秋冬之周而复始,东南西北之循环无端也。春夏主生养,阳气在外,秋冬主收藏,阳气在内。井属春,故自井而生发。合属冬,故至合而入脏。如天地一岁而有四时,一日亦有四时,人身随其气而营运,所以一呼一吸,阴阳无不周遍也。《难经》中提出井荥输经合分属于四时之春、夏、长夏、秋、冬。五腧穴的主病同样分应四时,如《难经·六十八难》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而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泻”。如肝主春,井为春,肝经腧穴失常,则气机不同而壅滞,致有心下满痛等症,故春季肝病诸证为井穴所主。

《难经·七十四难》:“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荥者,邪在心,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者,何也?然: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荥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经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肾。其肝心脾肺肾而系于春夏秋冬者,何也?然:五脏一病,辄有五也。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臊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其病众多。”《灵枢·刺法》指出,冬刺井,春刺荥,夏刺俞,长夏刺经,秋刺合,与此不同。井为木,春刺井者,是为其邪在肝木也。荥为火,夏刺荥者,是为其邪在心火也。俞为土,季夏刺俞者,是为其邪在脾土也。经为金,秋刺经者,以其邪在肺金也。合为水,冬刺合者,以其邪在肾水也。然五脏一病,辄有五条,未可拘也。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肝主色也,臊臭者肝也,而中有心病,心主臭,入肝为臊也,喜酸者肝也,而中有脾病,脾主味,入肝为酸也,喜呼者肝也,而中有肺病,肺主声,入肝为呼也,喜泣者肝也,而中有肾病,肾主液,入肝为泣也。虽四时有数,并系于春夏秋冬,刺法系于四时。而针之要妙,则在于秋毫之间,其变无穷也。不可尽言也,四时有数,而并系于春夏秋冬者,针之要妙,在于秋毫者也。

2 昼夜变化决定针刺配穴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说:“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古代医者对阴阳在一日中的相互消长和人体正常的生理变化以及在病理上的反映,提出了“人亦应之”的科学预见。《内经》以后的医者,把这种关系又从经络学说联系到“子午流注”上,认为脏腑经络的阴阳转化关系也随着时间的节律而变化[4]。

子午流注包括子母补泻,按时循经取穴。当某一经络发生疾患时,选用该经适宜于病症的腧穴在该经经气流注时辰进行治疗。亦可根据该疾病的虚实,在前半时辰针刺以泻实,后半时辰针刺以补虚。异经补母泻子取穴法指的是选用与病经相生关系的异经五输穴行补母泻子法;如果补泻时间已过,或者为不虚不实的症状,亦可选取与本经同一性质的经穴——本穴、原穴[5]。

子午流注这个词始于金·何若愚的《子午流注经》,该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子午流注法。窦汉卿著有《标幽赋》和《通玄指要赋》,他提倡八法流注,按时间疗法,对气血流注、时穴开阖的重要性也都做了叙述:明代徐凤撰写了《针灸大成》,并且对窦汉卿的《针灸指南》中子午流注及八脉交会穴等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灵龟八法,改写了繁琐的日时开穴推降方法,撰写出《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发》,对子午流注法的临床运用提供了方便[6],由此可知,针刺时应注意时间、季节等变化对人体的影响,选择恰当的时间施治,后人在此基础上发明了子午流注和灵龟八法。灵活的运用了“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

《素问·八正神明论》篇曰:“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月生而泻,是谓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月相的变化亦影响人体的气血变化,针刺选穴亦有不同。

明·高武《针灸聚英·百症赋》曰:“百症俞穴,再三用心”,强调了临床选穴配伍的重要性。观历代各个时期文献的各种配穴方法,辨证配穴是配穴基本指导思想,是腧穴配伍最基本的规律。只有掌握了腧穴配伍,才能更好地发挥针灸的治疗效果。在医学不够发达的远古时代,针灸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有其独特的优势,只有在总结前人的经验上,才能在当今更好的传承针灸,并将其发扬光大。

[1] 黄慧.浅谈腧穴配伍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J]. 时珍国医国药,2011,33(6):1536-1537

[2] 狄忠,高树中. 从《黄帝内经》谈针刺治疗中个体差异的重要性[C]//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文献专业委员会2007 学术年会论文集.咸阳: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文献专业委员会,2007:96-97

[3] 田苗.浅述因时针刺[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9,25(11):768-769

[4] 纪松泉.四时阴阳转化在临床上的意义[J].中外健康文摘,2012,9(13):430-431

[5] 府强,曹一鸣.试述子午流注纳支法的形成与发展[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86,4(10):40-43

[6] 李友林,刘清国.实用最佳时间针灸简义[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4:13-201

猜你喜欢
配穴子午流腧穴
经络腧穴学腧穴定位的学习心得*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子午流注治疗仪择时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效果研究
子午流注法治疗妇科疾病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针灸大成》中合谷穴的主治、配穴规律研究
《灵枢?官针》篇刺法中的取穴配穴法浅析
旅途止泻按脾腧
《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月经病的“同功穴”分析
针灸治疗高血压取穴规律分析
中药口服配合子午流注开穴法治疗失眠31例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