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崴
分层护理宣教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类型的影响
姜崴
目的探讨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采取不同护理宣教模式, 对不同血压波动类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的影响。方法100例心内科门诊及住院高血压患者, 均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按昼、夜平均血压水平分为四组:杓型、非杓型、深杓型、反杓型。不同血压波动类型在药物治疗基础上, 对患者采取分层强化护理宣教。结果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杓型、非杓型、深杓型、反杓型各种波动类型分别为33例(33%)、48例(48%)、9例(9%)、10例(10%)。采取分层护理宣教后, 血压波动类型明显改善,晨峰血压例数明显减少, 杓型、非杓型、深杓型、反杓型各种波动类型分别为66例(66%)、21例(21%)、8例(8%)、5例(5%)。结论高血压治疗不仅要关注血压数值的达标, 还要关注血压波动类型调控, 既要重视药物治疗, 也要关注不同血压波动类型的分层护理宣教。
高血压;波动类型;护理宣教
临床上对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检测有3种方法:诊室血压、家庭自测血压、动态血压(ABPM)检测。血压控制不单纯是数值控制, 也包括血压节律的控制。通过动态血压检测可以了解患者血压波动类型, 根据血压波动类型, 对患者采取不同层次护理宣教, 对改善和调整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类型有重要作用。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10月本院心内科门诊及住院的高血压患者100例。其中男68例, 女32例, 平均年龄(63±10.2)岁。高血压病史均在1年以上, 用药或未用药治疗。高血压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国高血压治疗指南≥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 并除外继发性高血压。
1.2 仪器与方法 全部患者均行24 h动态血压检测, 动态血压检测仪(SPACELABS HEALTHCARE LTD, 90217-18Q型)。工作参数:6 am~10 pm定为昼间, 血压检测1次/h。10 pm~6 am定为夜间, 血压检测每2小时1次。记录并描记24 h血压波动曲线。夜间平均血压较昼间平均压下降10%~15%为杓型;夜间平均血压较昼间平均压下降幅度<10%为非杓型;夜间平均压较昼间血压下降幅度>15%为深杓型;如夜间平均压较昼间平均压高出5%为反杓型;晨起之后2 h最高血压较夜间平均压高35 mm Hg, 为晨峰高血压。分层护理宣教:对杓型、非杓型、深杓型、反杓型、晨峰高血压采取不同的护理宣教内涵, 宣教内容分别为:关注血压达标, 目标为昼间<135/85 mm Hg, 夜间<120/70 mm Hg, 教育患者健康生活方式;关注血压达标, 强调晚餐低盐饮食, 忌酒;关注血压达标,选用中长效降压药物。教育患者健康生活方式;关注血压达标, 强调晚餐低盐饮食, 勿饱食, 忌酒, 睡前加用中长效降压药物;关注血压达标, 选用分子长效机制降压药, 或睡前加服中长效降压药物, 忌酒、低盐饮食。药物加护理宣教治疗1个月后, 复查24 h动态血压检测。
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杓型、非杓型、深杓型、反杓型各种波动类型分别为33例(33%)、48例(48%)、9例(9%)、10例(10%)。患者出现晨峰高血压总计33例, 杓型、非杓型、深杓型、反杓型各种波动类型出现晨峰高血压数据分别为5例(15.2%)、18例(54.5%)、8例(24.2%)、2例(6.1%)。针对不同血压波动类型, 采取分层护理宣教后, 血压波动类型明显改善, 晨峰血压例数明显减少, 杓型、非杓型、深杓型、反杓型各种波动类型分别为66例(66%)、21例(21%)、8例(8%)、5例(5%)。采取分层护理宣教后, 晨峰高血压例数从原来33例减少至17例, 杓型、非杓型、深杓型、反杓型各种波动类型分别为1例(5.9%)、8例(47.0%)、7例(41.2%)、1例(5.9%)。
人类血压变化存在着一定的昼夜节律性, 其血压变化特征是, 夜间血压水平较低, 清晨醒后血压开始升高, 而在白天清醒和活动时血压变化比较平稳, 这就是血压变异性, 是指一定时间内血压波动的程度[1,2]。目前, 国际观点认为非杓型血压患者较杓型患者有更多、更严重的靶器官(心脑肾等)损害, 并主张通过控制盐摄入[3], 因为非杓型、反杓型、部分晨峰高血压其发生机制与高盐饮食、盐敏感、晚餐饮酒、睡前不良生活习惯等相关。本研究对高血压患者经24 h动态血压监测, 不仅使血压数值达标, 也使更多的非杓型、深杓型、反杓型患者调整为杓型血压。同时也发现, 通过药物调整加分层护理宣教, 晨峰高血压发生几率也有所降低。
综上所述, 高血压的治疗不仅要关注血压数值是否达标,还要关注血压波动类型。既要重视药物治疗, 也要关注不同血压波动类型的分层宣教, 使降压治疗效果最大化。
[1]刘昱昕, 何朝珠, 张慧慧, 等.社区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与护理需求的相关性分析.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1):15-17.
[2]徐素华.高血压并发脑梗死患者血压控制与自我管理行为、生活方式的相关性及护理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20): 16-18.
[3]田莉梅, 王东梅.分层干预社区老年高血压效果分析.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 12(10):12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0.200
2015-07-17]
110000 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心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