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2015-03-10 08:07:04范筱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20期
关键词:消化内科病原菌

范筱

消化内科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范筱

目的分析消化内科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 探讨降低消化内科医院感染率的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528例消化内科患者的临床资料。医院感染是否发生按照性别、年龄、住院时间、ICU停留、侵入性操作以及是否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2例患者发生不同部位的医院感染, 感染率为4.17%。共获得病原菌172株。高龄(≥60岁)、住院时间>14 d、ICU停留、侵入性操作以及使用抗菌药物成为消化内科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应加强对消化内科患者的规范化治疗, 对于高危患者应积极控制原发病, 尽量减少避免各种侵入性操作, 合理使用药物等方法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与生存质量。

消化内科;医院感染;相关因素

消化内科住院患者原发病以肝硬化腹水、消化道出血、胃与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胰腺炎等消化道器官炎症为主, 带有炎性反应病种多、危重症患者多需手术治疗、术后置管引流患者比例高、消化道手术影响术后恢复致住院时间延长[1]。在医院内, 消化内科是感染因素较多的科室, 减少和控制消化内科院内感染率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环节[2]。回顾性分析本院消化内科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5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总结分析造成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528例消化内科患者, 其中男294例(55.68%), 女234例(44.32%);年龄12~72岁, 平均年龄(53.6±6.2)岁;≥60岁患者106例, <60岁患者422例;住院时间≤14 d 331例, >14 d 197例;ICU停留220例, 未停留308例;侵入性操作142例, 无386例;使用抗菌药物187例, 未使用341例。

1.2 感染诊断标准 本研究所涉及的医院感染标准均符合国家卫计委发布的《感染诊断标准(试行)通知》的诊断标准和要求。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 采用χ2检验。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采用相关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发生率 528例患者中有22例患者发生不同部位的医院感染, 感染率为4.17%。其中呼吸道感染为主要感染部位, 共10例, 占45.45%;其次为胃肠道感染8例, 占36.36%;泌尿道感染2例, 占9.09%;其他部位感染2例,占9.09%。标本来源主要以血液、分泌物、尿液为主。共获得病原菌172株, 革兰阴性菌104株, 占60.47%, 主要包括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等;革兰阳性菌68株, 占39.53%。

2.2 相关因素分析 本研究显示, 高龄(≥60岁)、住院时间>14 d、ICU停留、侵入性操作以及使用抗菌药物成为消化内科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见表1。

表1 消化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n)

3 讨论

医院感染对疾病的治疗、预后、转归均产生重要影响,消化内科的感染因素较多, 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点科室[3]。在治疗过程中, 应加强对患者原发病的治疗, 病毒在正常肝细胞内的复制抑制了肝细胞的新陈代谢与白细胞的吞噬功能, 容易被细菌或病毒感染。消化内科中的慢性胰腺炎或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及慢性结肠炎等患者, 因这些病症均可以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降低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和抗病毒能力, 容易引起医院感染。本研究显示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是呼吸道感染, 这与国内相关文献报道一致[2]。对于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不能单纯凭经验用药, 应该配合微生物检验结果选择合适的药物, 更要依据患者的病情变化, 及时调整药物以达到控制患者病情的目的。此外如果患者患有消化道疾病, 误吸上消化道返流物及口、咽部的分泌物从而引起患者肺部感染[4], 应加强对患者的治疗与护理, 防止因误吸造成的肺部感染。

高龄患者的机体抵抗力低, 各个器官、组织退化, 在遭受疾病的侵袭后, 对细菌、真菌的防御功能差, 容易出现医院感染。消化内科感染可获得样本来源较多, 主要包括血液、分泌物、尿液、导管等, 医院应有针对性的制定定期采样制度, 如针对切口污染情况较重者, 应注重脓性分泌物的采集监测[5]。可根据科室的特点针对性地进行培训, 讲解正确采样的方法。研究显示分离出的标本以革兰阴性菌为主, 鲍氏不动杆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 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 临床比较难以控制的类型, 应选择适合的抗菌药物;肺炎克雷伯菌是临床比较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病原菌;铜绿假单胞菌在自然界广泛分布, 可引起多种部位感染, 如患者合并代谢类疾病、肿瘤、血液病等疾病获得医院感染的几率会增高。

医院感染不仅耽误了患者的康复时间, 也危害了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因此有效预防与控制非常重要, 具体方法:①加强对病房的质量管理, 严格遵守科室的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 有效控制探视时间和人员走动, 尽量避免陪护;定期开窗通风或使用动态空气消毒机进行消毒。②医护人员不断加强学习, 提高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的认识和理解,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宣教, 共同实施各项消毒隔离措施。③对于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 应及时采取各种治疗措施, 保证患者的医疗安全, 缓解病痛及促进健康。④根据病原菌分析的结果和临床各项指标选择适合的抗菌药物控制感染。本院分析结果显示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 可使用针对性的药物来控制感染的程度。同时积极治疗患者的原发病, 增加患者的免疫力,提高对外界有害物质的防御性。⑤尽量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 消化内科疾病急性发作、进展迅速, 炎性反应较重, 引流等侵入性操作较多[6,7], 控制感染的发生几率。

综上所述, 消化内科发生医院感染与上述相关因素有关,应加强对消化内科患者的规范化治疗。对于高危患者应积极控制原发病, 尽量减少避免各种侵入性操作, 合理使用药物等方法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与生存质量。

[1]余飞龙, 金革, 武伟, 等. 消化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及危险因素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24):6138-6139.

[2]张宁.消化内科150例感染的临床研究.中国医药导刊, 2013, 15(8):1349-1350.

[3]张坤勇. 消化内科患者感染的临床研究. 中国医学创新, 2013, 23(10):132-133.

[4]邓志刚, 古丽努尔·沙衣克.消化内科患者感染的临床分析.临床研究, 2013, 11(5):504-505.

[5]陈鹏, 徐仁美, 郭韶文, 等. 消化内科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13):3090-3091.

[6]石珍. 消化内科医院感染临床分析.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4):793-794.

[7]马继利. 消化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分析.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4(6):163-16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0.212

2015-05-14]

473000 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消化内科病原菌
杧果采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研究
“胃不舒服”未必都是消化问题
祝您健康(2022年2期)2022-01-14 16:43:15
食物是怎么消化的
小布老虎(2017年4期)2017-08-10 08:22:40
MALDI-TOF MS直接鉴定血培养阳性标本中的病原菌
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
壳聚糖对尿路感染主要病原菌的体外抑制作用
应用化工(2014年7期)2014-08-09 09:20:21
胃为什么不会消化掉自己
PBL教学法在内科见习中的实践与思考
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PBL与CTM在中医内科教学中联合应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