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利
新生儿护理危险因素及其干预策略探析
王永利
目的分析新生儿护理危险因素并探讨有效护理干预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2012年6月50例新生儿护理资料, 此作为对照组, 针对其中护理不良事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对策;并在2012年8月~2014年8月50例新生儿护理工作中落实改进, 此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给予有效护理干预后, 对照组22例新生儿出现护理不良事件, 发生率为44%, 明显高于观察组的6%(3/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4%(47/5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32/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存在多方面危险因素, 需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对策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提高新生儿生命质量。
新生儿护理;危险因素;有效护理干预;不良护理事件
新生儿护理工作十分关键, 直接关系到新生儿成长, 然而由于新生儿自身抵抗力较弱及周围环境、护理水平等因素影响, 极易出现护理不良事件[1]。本院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予以有效护理干预对策, 取得显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50例新生儿护理资料, 以此作为对照组, 男27例, 女23例,年龄1 d~2个月, 共有22例出现皮肤损伤等护理不良事件。并应用于2012年8月~2014年8月50例新生儿护理工作中以此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25例, 女25例, 年龄1 d~3个月。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①提高医护人员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新生儿抵抗力差, 身体各方面都很脆弱, 需要医护人员高度配合确保新生儿安全。a. 开展专业培训, 明白各自工作的重要性, 了解医学知识, 熟悉新生儿护理流程以及行业安全标准,并掌握常见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 同时制定应急方案, 以防出现突发事件;护理人员要发挥自身主动性, 主动学习并积极配合医师。对于常用设备和仪器, 要熟悉其原理并能够熟悉操作, 以降低使用中的失误率。b. 护理小组负责人应加大监督力度, 勤巡视, 认真查对, 对护理人员予以正确指导, 确保护士全心全意为新生儿服务, 如无菌操作、每日工作记录等都应严格按照医院规定标准进行。c. 医护人员要增强责任心, 端正工作态度, 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尤其是护理细节,容不得半点忽视。②加强管理, 完善管理制度。由于每天都要照顾许多新生儿, 而医护人员数量有限, 如何保证每项工作有秩序地进行显得颇为重要, 这就要求加强管理。如护士排班、仪器配置、交接流程等。a. 医院应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 如护理会诊制度、护理风险管理制度、护士长查房制度、急救制度等, 从多方面控制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并将各项制度彻底落实, 为新生儿护理提供安全保障;b. 要有科学合理的操作规程。用药时需严格按照说明书和医嘱操作, 并考虑新生儿是否适合使用此药, 如有疑问或发生不良反应, 需及时汇报医师。护理文书要书写规范, 以免产生歧义;随着新生儿增多, 病房变得十分拥挤, 此时应加强病区管理, 采取分流患儿做法, 为避免出现感染或其他不良情况, 需做好消毒灭菌工作, 并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
1.3 观察指标 ①不良护理事件:主要有皮肤损伤、药物误用、感染、呼吸困难等;②②护理满意度:利用本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 由患儿家长根据护理质量、专业水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健康教育质量等评价护理人员工作情况,调查问卷总分100分, 分值80分以上为满意, 分值65~79分为一般, 分值低于65分为不满意, 统计两组护理满意度,满意度=(满意+一般)/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对照组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 50例新生儿中共有22例新生儿发生护理不良事件, 其中皮肤损伤9例, 药物误用6例, 感染4例, 呼吸困难3例。分析护理不良事件原因, 主要包括环境较差、管理不合理、新生儿自身抵抗力差、护理人员专业水平不够。其中, 护理人员因素最高, 其次是管理因素、新生儿因素、环境因素。
2.2 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对比 对照组22例新生儿出现护理不良事件, 发生率为44%, 明显高于观察组的6%(3/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44例, 一般3例, 不满意3例, 满意率为94%;对照组满意19例, 一般13例, 不满意18例, 护理满意率为64%,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 本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50例新生儿中有22例出现护理不良事件, 其原因主要有:①新生儿生理机能特殊, 毛细血管丰富, 抵抗力低、皮肤细嫩,很容易损伤或感染。同时, 新生儿年龄太小, 都未超过3个月, 不能进行正常交流, 只能被动接受护理, 出现意外或传递信息时, 医护人员往往要好久才能理解;②环境因素。如病房温湿度不适宜, 没有认真消毒, 通风不良, 休息环境较差等[2,3];③医护人员因素。一方面是专业技能不足, 对药物作用认识不清, 对常用仪器不能熟练操作, 对工作流程不熟悉, 医护人员配合不默契等;二是缺乏责任心, 法律意识淡薄,没有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 对巡视、交接、查对等工作有所忽视, 甚至在护理工作中因新生儿持续啼哭而产生厌烦情绪;④管理因素。新生儿数量大, 护理工作较重, 医院不能科学地进行安排调节;护理人员虽然在增多, 但大都缺乏经验, 以至于遇到突发情况往往不知所措。管理制度不健全[4,5],很多有效的措施不能落实。因此, 必须予以有效的护理干预,重点在于提高管理水平和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两方面。观察组50例中仅有3例出现不良护理事件, 且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说明所采取措施可行。
综上所述, 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存在多方面危险因素, 需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对策, 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提高新生儿生命质量。
[1] 郭冬.母婴同室新生儿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对策.当代医学, 2012, 18(34):124-125.
[2] 侯雪梅.新生儿护理危险因素分析与防范措施.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4, 1(7):386.
[3] 曾娜娜.新生儿监护室护理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中国保健营养, 2013, 16(9):4897-4898.
[4] 邱锦芳, 郑灵, 邓小嫡, 等. 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防范措施探讨. 当代医学, 2010, 16(13):109-110.
[5]厉建英, 谢微微, 陈晓春.发展性照顾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28):60-6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0.177
2015-04-29]
463000 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