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菊秋
(辽宁职业学院 112099)
鸭圆环病毒病的诊治
郝菊秋
(辽宁职业学院 112099)
鸭圆环病毒病是近些年新发现的一种禽类的病毒病,本病除了能引起鸭只的原发性感染导致死亡外,严重的能引起鸭体的免疫系统受到损害,使鸭体产生免疫抑制而继发其他传染性疾病,导致鸭群的大量死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本文将从鸭圆环病毒的病原、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等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测技术与防治进行阐述,为临床诊断与防治本病提供依据。
鸭圆环病毒首先由德国的学者Hattermann等于2003年发现的一种新病毒。经研究表明,鸭圆环病毒属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属的成员。鸭圆环病毒为单股环状DNA病毒,候光华等经研究发现分离我国感染病鸭的病毒大小为1995bp,呈二十面体对称,圆形,无囊膜。直径为15~16nm左右,是目前已知最小的鸭病毒。据研究报道,DuCV基因组是一个长约1.9kb(1988~1996bp之间)的单股环状DNA,其中ORF-V1编码的Rep蛋白可能与病毒的复制有关,编码292个氨基酸;ORF-C1编码257个氨基酸的Cap蛋白为病毒的核衣壳蛋白,为精氨酸富集的强碱性氨基酸区域。在编码区外,病毒基因组中还存在2个与病毒复制、增殖相关的基因间区:一个位于ORFV1和ORFC1的5'端之间的区域认为该病毒是通过滚环模式进行病毒核酸的复制。另一个基因间区位于ORF-V1和ORF-C1的3'端之间的区域(927~1159nt), 有学者推测该序列可能与病毒的包装有关。
病毒基因组同源性分析表明,从不同动物中分离得到的圆环病毒,其核苷酸同源性差异很大。可见,圆环病毒有较为严格的种属特性。最近有人感染圆环病毒(TT病毒)的报道,然而序列分析表明人TT病毒与其他已知的圆环病毒无同源性。因此,鸭圆环病毒的公共卫生学意义很小。除了鸭圆环病毒外,近些年,人们还发现了其他一些家禽的圆环病毒,如鸽、雀、天鹅、八哥、鸵鸟等鸟类的圆环病毒。迄今为止,除了猪圆环病毒Ⅱ型能在PK-15中繁殖外,其他圆环病毒均不能进行体外培养。
各个品种的鸭都能感染本病,据报道,鹅也能感染鸭圆环病毒,6~10周龄鸭只感染可表现临床症状。若有其他疾病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本病的发病日龄会更低。据研究报道,鸭圆环病毒的感染率可能随着鸭年龄的增长而下降。本病的发生常为混合感染,本病常与鸭瘟病毒、鸭肝炎病毒、鸭细小病毒、鸭疫里氏杆菌、鸭大肠杆菌等病形成混合感染。我国学者在山东、福建、浙江、江西、福建、四川、浙江等省进行病鸭圆环病毒的检测发现,鸭圆环病毒的感染率从1~88.9%高低不一,其中山东、江苏、福建地区感染率较高。
发病鸭生长发育不良、羽毛紊乱、脱落,发育迟缓,体况消瘦,呼吸困难,贫血,免疫力低下,鸭群有零星死亡。本病的发生易与鸭疫里氏杆菌病、番鸭细小病毒、雏鸭肝炎、禽流感等病混合感染。如与雏鸭肝炎病毒发生混合感染,则发病鸭病程急、死亡快,大多死前全身抽搐,头仰脚蹬。部分鸭群打堆、眼半闭、缩颈、羽毛蓬松,部分拉黄白色稀粪。单纯发生圆环病毒的病鸭剖检变化为卵巢、脾脏、胸腺出现萎缩,若出现混合感染则出现相应更加严重的剖检症状。
单纯的鸭圆环病毒感染症状不典型,不能够直接通过临床症状进行诊断,由于其易继发其他感染,故诊断鸭是否感染有圆环病毒是非常重要的。当前诊断鸭圆环病毒有电镜观察法、PCR、Cap-Elisa、荧光定量 PCR、核酸探针技术,LAMP等方法进行检测和诊断。
将病料进行处理后,用电镜进行观察,观察到直径15nm的圆球形20面体结构为圆环病毒的典型形态特征。
取病鸭的肝、胰腺、心、肾、脾、肺、血液、腔上囊、胸腺等组织样品提取病毒的DNA后进行PCR,此方法操作简单、检测快速、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是目前最常用的分子生物学快速诊断技术,在鸭圆环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除了上述的两种方法外,在鸭圆环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中,ELISA方法操作简单、检测快速、高通量、适合大批量样品的检测与大面积的血清学调查,非常适合基层兽医部门和广大养殖户应用,但ELISA方法很难检测到早期感染;常规PCR方法操作相对简单、仅需一台PCR仪即可,适合普通实验室使用,是目前大多数实验室检测的常规方法;荧光定量PCR和核酸探针方法需要必要的仪器设备、试剂及操作水平,基层兽医实验室由于不具备工作条件和技术力量很难展开;LAMP检测技术不需要特殊仪器设备,特别适合基层兽医部门推广应用,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当然,无论哪一种方法都不能彻底解决所有问题,临床中可根据检测目的的不同,选择适宜的检测方法或将几种检测方法联合应用。
鸭圆环病毒病常常引起鸭只多种疫病继发,引起鸭只的死亡与巨大的经济损失。此病由于目前尚无可以治疗的特效药物和疫苗,故本病的防治较为困难。良好的饲养管理是防止本病的发生的关键,增强动物的抵抗力,饲喂营养物质含量全面的饲料,提供鸭只舒适的圈舍于活动场地。做好其他疾病的预防工作,如做好雏鸭大肠杆菌、雏鸭肝炎、禽流感等传染病的预防接种工作。做好饲养场的卫生与消毒工作。
若发生此病,采取传染病防控制度,隔离封锁饲养场,对患病鸭只进行隔离治疗。采取对症治疗的方法,以增强动物的机体抵抗力为主要目标,控制继发感染,减少鸭只的死亡率与淘汰率,从而减少经济损失。
鸭的圆环病毒最早由德国科学家从患病鸭的病理组织中检测到,之后分别对台湾地区和意大利的发病鸭的病理组织进行了DuCV的PCR检测,证实了DuCV在上述地区的普遍存在。近年来我国养鸭业的饲养规模和数量飞速发展,鸭圆环病毒感染在近些年发病越来越严重,同时鸭病呈现越来越复杂的发展趋势,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的临床病例也越来越多。已有的研究发现,在DuCV感染的鸭群中可造成鸭子免疫抑制,因此本文从鸭圆环病毒感染的病原特点、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与剖检变化,诊断及防治等几个方面,阐述了鸭圆环病感染的诊断与防治要点,从而为养殖场防范本病提供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