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舒杰
胃神经鞘瘤多层螺旋CT诊断与临床治疗
李舒杰
目的分析胃神经鞘瘤多层螺旋CT诊断与临床治疗。方法12例胃神经鞘瘤患者均采取多层螺旋CT诊断, 分析其检查情况并探究治疗措施。结果12例患者经CT诊断, 2例患者肿瘤位于胃底, 6例患者肿瘤位于胃体小弯侧, 4例患者肿瘤位于胃体大弯侧。患者均为良性肿瘤, 未合并脏器转移及腹水现象。12例患者经胃大部切除术治疗后, 消化道出血者先行对症止血后行手术治疗, 术中见病灶和周围组织有着清楚的分界线, 粘连不明显。患者手术成功率100%, 肿瘤成功切除, 随访3年,患者均未复发, 预后良好, 无死亡病例。结论多层螺旋CT可有效诊断出胃神经鞘瘤, 明确肿瘤位置、大小等, 为临床治疗提供必要参考依据, 可促进患者康复。
胃神经鞘瘤;CT;临床治疗
胃神经鞘瘤是临床少见肿瘤疾病, 属于少见的胃原发肿瘤, 存在较高的误诊率, 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使手术实施治疗难度明显增加。在胃神经鞘瘤相关报道中, 既往报道较少, 现今其报道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 而影像学检查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现作者选取近几年来到本院就诊的12例胃神经鞘瘤患者, 采取多层螺旋CT诊断, 并分析其临床治疗措施。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12例胃神经鞘瘤患者在2008年1月~2012年4月到本院接受治疗, 经手术病理等确诊为胃神经鞘瘤[1];男5例, 女7例;年龄40~75岁, 平均年龄(56.8±5.6)岁;9例患者腹痛、腹胀程度不一, 11例患者触及腹部肿块;3例患者无明显症状及不适, 1例患者无腹部肿块。
1.2 检测方法 患者检测前常规禁食6 h, 行仰卧位, 以16排螺旋CT扫描, 前30 min饮用1000 ml水, 常规扫描。后取300 mg/ml碘海醇对比剂以2.5 ml/s速度经肘部静脉注射, 行腹部增强扫描, 范围膈顶至胃下缘。电压120 kV, 扫描层5 mm,层距5 mm, 重建层厚1.25 mm, 层间隔0.8 mm。
1.3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经手术治疗, 伴消化道出血患者需行止血后行胃部手术, 12例患者均采取胃大部切除术。
2.1 CT见肿瘤具体情况分析 12例患者经CT诊断, 2例患者肿瘤位于胃底, 6例患者肿瘤位于胃体小弯侧, 4例患者肿瘤位于胃体大弯侧。肿瘤直径为1.8~7.2 cm, 平均直径(4.1±1.3)cm;4例患者肿瘤向腔外生长, 8例患者肿瘤于腔内生长。肿瘤形状为圆形或卵圆形。
2.2 CT表现 12例患者肿瘤均为单发良性肿瘤, CT见8例肿瘤为匀质实体肿块, 呈类圆形位于黏膜下, 边缘清楚,不见出血、钙化现象。4例肿瘤与胃黏膜接触部位形成溃疡,曲面重建见“凹陷”。增强扫描后, 5例患者肿瘤增强扫描后实质部分为轻度强化, 7例患者为中度强化, 均为持续平稳强化。患者均未合并脏器转移及腹水现象。
2.3 治疗效果分析 12例患者经胃大部切除术治疗后, 消化道出血者先行对症止血后行手术治疗, 术中见病灶和周围组织有着清楚的分界线, 粘连不明显。患者手术均顺利实施,成功率100%, 肿瘤成功切除, 随访3年, 患者均未复发, 预后良好, 无死亡病例。
神经鞘瘤是临床少见的肿瘤类型, 由雪旺氏细胞发生,也可称为雪旺氏细胞瘤[2]。神经鞘瘤在发生时, 以四肢、躯干为主要部位, 胃神经鞘瘤则是临床十分罕见的, 通常胃神经鞘瘤发病初期, 无典型症状, 疾病进展缓慢, 易被医生和患者忽视, 在临床诊断时, 容易出现误诊, 增加了治疗难度。通常胃神经鞘瘤多为良性, 肿瘤的生长, 易出现腹痛、腹胀、呕血等情况, 部分患者则触及胃部肿块, 而胃神经鞘瘤发生率较低, 相关报道较少, 尤其是关于该肿瘤影像学报道, 分析不足, 使胃神经鞘瘤治疗难度明显增加。
螺旋CT是临床常用诊断技术, 通过CT扫描胃神经鞘瘤,可准确观察到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肿瘤实际情况, 利于治疗。在此次研究中, 12例患者经CT诊断, 2例患者肿瘤位于胃底, 6例患者肿瘤位于胃体小弯侧, 4例患者肿瘤位于胃体大弯侧。CT见肿瘤均为单发良性肿瘤, 未合并脏器转移及腹水现象, 边缘清楚, 不见出血、钙化现象。可见, 通过多层螺旋CT诊断, 可明确肿瘤实际情况, 利于临床治疗。
手术是目前治疗胃神经鞘瘤唯一有效方法[2], 通常手术时, 术前难以准确鉴别患者肿瘤性质, 并有溃疡形成或出血,胃镜等检查, 难以区别是否为胃癌, 因此在临床治疗时, 可选择胃大部切除术, 若肿瘤直径>10 cm, 需考虑是否为恶性肿瘤, 行根治性切除术。在此次研究中, 患者行胃大部切除术,手术成功率100%, 肿瘤成功切除, 随访3年, 患者均未复发,预后良好, 无死亡病例。可见, 对胃神经鞘瘤采取手术治疗,具有显著效果。同时术中注意快速病理切片, 对决定手术方式起到一定促进意义。通常对于胃神经鞘瘤的治疗, 存在良好预后, 即使为恶性胃神经鞘瘤, 多不会转移到区域淋巴结,能够取得显著治疗效果。经相关研究发现, 胃神经鞘瘤存在局部复发情况, 一般不会转移, 无论良恶性, 对放化疗敏感性较低, 使手术成为治疗胃神经鞘瘤的唯一有效方法。
胃神经鞘瘤临床发病率低, 通常采取CT诊断, 难以明确其良、恶性性质, 若出现远处转移, CT多可显示, 否则诊断困难, 需要病理诊断。恶性胃神经鞘瘤细胞大小不一, 丰富密集, 多见到畸形细胞;核染色深, 核异形显著, 多见核分裂;坏死、出血;神经外衣多被肿瘤浸润;瘤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降低, 淋巴转移少见, 转移时间晚, 多见于血行和肺部转移[3];若患者肿瘤体积>10 cm, 与周围组织界限模糊, 形状不规则,经CT强化检查, 呈不均匀强化, 且在短时间内体积增大明显,则可考虑是否为恶性病变。
综上所述, 多层螺旋CT扫描密度高、扫描范围大, 可准确定位胃神经鞘瘤, 迅速采取容积扫描, 可显著提高多方位以及三维重建图像的质量。在胃神经鞘瘤的诊断中采取多层螺旋CT, 可明确肿瘤位置、大小等, 为临床治疗提供必要参考依据, 可促进患者康复。
[1]姜胜东.胃神经鞘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 23(3):424.
[2]李强.小网膜病变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中国临床研究, 2012, 25(2):175.
[3]王文娜, 陈燕萍, 周倩静, 等. 胃神经鞘瘤三期增强CT表现.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2, 21(3):191-19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0.073
2015-05-21]
466000 河南省周口卫校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