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宽
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双极消融治疗房颤
陈文宽
目的探讨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实施双极消融治疗心房纤颤(房颤)临床应用效果。方法40例房颤患者均接受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双极消融治疗, 指定具有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的临床医生完成其相关操作, 记录其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40例房颤患者均顺利完成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双极消融治疗, 临床总有效率100.00%, 其中3例患者术后发生相关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7.50%, 经临床对症治疗后均好转或痊愈出院。结论对房颤患者给予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双极消融治疗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 有利于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心房纤颤;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双极消融;治疗效果
心房纤颤简称房颤, 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 若患者未获得及时救治将增加心功能不全、脑卒中及死亡风险[1]。本文为提高房颤疗效及预后, 特选取本院2014年1~12月收治的40例房颤患者给予临床研究, 探讨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实施双极消融治疗房颤临床应用效果,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40例房颤患者中男23例、女17例, 年龄38~79岁, 平均年龄(50.21±7.33)岁, 病程2个月~17年, 平均病程(6.73±2.91)年, 心功能评级(NYHA):Ⅱ级5例、Ⅲ级26例、Ⅳ级9例。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①经临床检查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制定的房颤诊断标准;②对本次研究所需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双极消融治疗方法具有良好耐受性, 排除存在相关禁忌证者;③排除恶性肿瘤者;④排除精神类疾病患者;⑤排除脑、肝、肾等机体其他重要器官严重病变者;⑥排除处于生理特殊时期女性人群(妊娠、产褥、哺乳等);⑦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内容完全知情。
1.3 治疗方法 40例房颤患者均接受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双极消融治疗, 指定具有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的临床医生完成其相关操作。术前给予静脉吸入复合麻醉, 指导患者取仰卧位, 于前正中给予手术切口, 建立有效的体外循环并于心脏不停跳状态下完成本次手术操作。将心脏向右侧搬离, 目的在于使Marshall韧带有效显露并将其切断(电刀), 将左心耳切除后给予连续缝合(4-0 prolene缝线)。自右下肺静脉下方将Wolf分离钳插入斜窦, 之后由右上肺静脉上方、上腔静脉之间空隙处将分离钳尖端显露, 将引导橡皮条套过后使Atricure双极射频消融钳下支于斜窦穿过, 此时消融钳应完全超越右侧上肺静脉及下肺静脉, 做3道消融线分别位于其与左心房交界处。将消融钳撤出后利用Wolf分离钳对橡皮条实施引导, 使其套过左侧上肺静脉及下肺静脉,将Atricure消融钳导入后做3道消融线(左心房与左肺静脉交界处)。完成消融后若仍存在房颤发作则需给予电转复,之后继续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术中及术后2 d内均给予600 mg/d胺碘酮持续静脉泵注, 待患者进食后改为3次/d、200 mg/次口服给药, 术后5~7 d可将药量持续减少,最终应维持口服1次/d、200 mg/次, 并持续治疗3个月。记录40例房颤患者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40例房颤患者均顺利完成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双极消融治疗, 体外循环时间(91.42±12.35)min、旁路血管移植数量(3.24±0.58)支、术后住院时间(13.24±2.51)d,治疗总有效率100.00%。3例患者术后发生相关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7.50%, 其中1例胸骨哆开、1例胸腔积液、1例感染, 经临床对症治疗后均好转或痊愈出院。
房颤使患者心功能减退, 严重威胁其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及时诊断并给予积极治疗是保障此类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关键因素。近年来, 由于多种因素(生活习惯、结构、环境、压力等)不断改变, 房颤发生率呈显著上升趋势, 已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
Maze术是以往临床常用的房颤治疗方法, 其虽可获得一定疗效, 但需对左心房、右心房给予“切”、“缝”处理, 但由于此法操作过程复杂、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并发症发生率高, 不利于各级医疗机构推广使用。随着临床医学水平不断提高, 双极射频消融由于具有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疗效准确、并发症少等优点, 已成为治疗房颤的主要方法[2]。研究表明, 90%房颤兴奋性局灶由肺静脉起源, 利用胸腔镜辅助双极射频消融并左心耳切除可有效射频消融双侧肺静脉, 达到隔离异常兴奋灶治疗房颤的目的。有研究显示, 由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无需对心脏切开, 因此单极射频消融术并不适用, 因此有学者提出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双极消融可达到显著的房颤治疗效果, 彻底隔离起搏点但无需损伤心房壁, 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均较为理想[3]。本文研究可知, 40例房颤患者经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实施双极消融治疗有效率高达100.00%, 并发症发生率仅为7.50%, 临床疗效及预后效果均较为理想, 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相符[4]。
综上所述, 对房颤患者给予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双极消融治疗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 有利于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值得临床推广。
[1]成楠, 高长青, 杨明, 等. 机器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微创术式选择影响因素研究. 中华外科杂志, 2013, 51(11): 1016-1020.
[2]刘燕, 崔虎军, 陶凉, 等. 微创体外循环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的临床研究. 中华外科杂志, 2011, 49(4): 307-310.
[3]徐德军, 郑清, 郝兴海, 等. 微创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麻醉管理.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3, 13(3): 206-210.
[4]吴智勇, 王志维, 毛志福, 等. 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经验总结.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2, 6(1): 259-26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0.048
2015-06-25]
450000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外一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