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丽
如何管理好老年人血压
张景丽
我国高血压发病率高, 部分患者由于无特别症状, 常不引起重视以致诱发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 因此管理好血压比治疗高血压更为重要。本文对老年人高血压发生的原因进行探讨, 总结出控制管理老年人血压的方法, 对预防高血压引起的致死致残有重要作用。
老年人血压;管理
我国高血压患者发病率高, 通过300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 有58%患者由于无特别症状常不引起重视, 以致诱发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使致死率致残率呈严重上升趋势。因此老年人如何管理好血压非常重要[1-3]。世界卫生组织建议老年人的血压控制在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收缩压﹑舒张压只要有一项超出标准均为血压偏高。
1.1 收缩压增高﹑脉压增大 发病原因为主动脉弹性减退,舒张期主动脉回缩力减小, 小动脉收缩以帮助在收缩期阻抗血流, 因此收缩压升髙﹑脉压增加[4]。
1.2 血压波动大 表现为清晨高血压增多﹑髙血压合并体位性低血压和餐后低血压患者增多。
清晨时交感活性增加, 儿茶酚胺类收缩血管物质水平升高;肾素 - 血管紧张素 - 醛固酮系统激活, 且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增加了清晨高血压的风险[5]。清晨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发时间, 而血压升高是促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
2.1 衰老导致心血管系统退行性改变 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减退﹑血管顺应性降低﹑心率反应减弱。
2.2 疾病因素 致使血容量不足的系统性疾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疾病及周围神经病变。
2.3 季节因素 秋冬季气温逐渐降低, 是高血压的多发季节。尤其每年的11月到来年的3月, 是一年中心脑血管病猝死的高峰月份。遇到寒冷刺激时, 为减少散发热量, 皮肤血管收缩, 此外, 肾上腺素水平上升, 增加心率加快的几率,心脏输出量增加。收缩血管, 遇到过多的血液量, 血液通过血管时阻力就会增大, 为了维持人体正常的血流量, 则会导致血压升高, 诱发冠心病和出血性脑卒中[6-8]。不仅如此,由于冬季人们体重增加﹑饮食习惯改变和运动过少也可引起血压升高。另外, 冬季饮食中可能摄入更多的盐, 也是促使血压升高的原因之一。可见, 安全过冬对高血压患者来说意义重大。这一现象在北方地区更明显。
3.1 不规则服药 一旦被确诊为高血压, 即使没有症状也要吃药, 保持血压稳定, 否则血压不稳容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在血压控制比较理想的情况下, 可适当减少剂量, 但不可长时间停药。
3.2 用药时间不对 血压会根据时间波动, 因此, 吃降压药要讲究“天时”。很多人早上起床后血压容易出现高峰, 这类患者, 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服降压药, 这样便可很好地控制血压。少数人晩间血压高, 可在下午服药。
3.3 服药不测血压 服药后效果如何测试血压之后才知,如果不测血压便不知有没有效果﹑药量是否合适。科学的方法就是每天测量血压, 高血压患者每天要至少测量一次血压, 每天早晨起床后测量比较准确。另外, 也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4.1 发现高血压, 老年人要常测血压, 了解自己的血压情况。高血压患者也要在早晨﹑中午﹑晚上经常测血压, 发现自己血压波动规律, 以便确定服药时间。
4.2 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及进行用药后观察 效果不好联合用药时, 降压选择缓慢温和平稳副作用小的药。老年高血压, 降压要因人而异, 不可盲目采用快速降压, 降压要缓和, 血压不可降得过快过低。否则, 会发生头晕不适等脑供血不足的症状, 甚至心脏供血不足而发生心绞痛。舌下含服降压药的方法要慎用, 因为此种方法降血压快但维持时间短, 对老年患者有诱发缺血性脑中风的风险。
4.3 注意健康教育 超重﹑钠摄入量与血压成正比。老年人对钠很敏感, 而且钠的升压作用随年龄增长而增强。吸烟虽不是血压升高的直接因素, 但是脑血管意外和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饮酒量越大血压值越高。少吃动物脂肪及内脏, 高糖﹑高盐。多吃粗纤维食物, 新鲜的蔬菜﹑水果预防便秘。情绪不要激动, 适当的运动, 不要过度的劳累, 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心态。还要强调一点是老年人要缓慢起床, 适应起床时的体位变化, 再下床活动, 这样血压不会有太大波动。
总之, 老年人一定要管理好自己的血压, 科学的将血压控制在健康标准范围之内, 对预防高血压引起的致死致残具有重大影响。
[1]刘国仗.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流行病学及其危害性.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1995(14):54.
[2]孙宁玲.从国际及新的中国高血压指南看高血压治疗趋势.继续医学教育, 2006, 20(1):10-l3.
[3] 蔡鑫, 张维忠, 龚兰生.高血压病左室肥厚与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液粘滞度的关系.航空航天医药, 2006, 17(4):22.
[4]Cifkova R, Erdine S, Fagard R, et 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primary care physicians: 2003 ESH/ESC hypertension guidelines. J Hypertens, 2003, 21(10):1779-1786.
[5]刘力生, 龚兰生, 孔华宇, 等.临床高血压病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186-187.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85.
[7]刘汴生, 张思雄.老年高血压.实用临床老年病学, 2001(1):85.[8]楼兰香, 吴灿善.老年高血压119例临床分析.中华新医学, 2000, 2(1):6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2.194
2015-08-06]
132200 吉林省永吉县医疗保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