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愉乐
经伤椎与跨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比较分析
白愉乐
目的比较分析经伤椎与跨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8例胸腰椎单节段骨折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4例。对照组应用跨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应用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术治疗, 术后随访12个月, 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数﹑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和平均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Cobb角小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大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7.65%高于观察组8.82%,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与跨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治疗效果相近, 而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术对椎体高度的重建﹑后凸畸形的矫正以及矫正效果的维持具有明显的优势, 能够显著的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是一种比跨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术更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经伤椎手术;跨伤椎手术;内固定;胸腰椎骨折
胸腰段骨折是最常见的脊柱损伤, 以T10~L2最为多见[1]。由于其容易引起椎管内骨折块的占位和脊柱的后凸畸形, 经伤椎和跨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治疗成为公认的治疗手段[2]。本文对2010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胸腰椎单节段骨折患者采用经伤椎内固定与跨伤椎内固定治疗进行比较研究, 现归纳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胸腰椎单节段骨折患者68例, 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4例。对照组中男19例, 女15例, 年龄29~54岁, 平均年龄(35.4±11.2)岁, 致伤原因:坠落伤8例﹑车祸伤14例﹑压砸伤12例;损伤节段:T106例﹑T117例﹑T125例﹑L19例﹑L27例。观察组中男21例, 女13例, 年龄27~58岁, 平均年龄(36.2±11.4)岁, 致伤原因:坠落伤7例﹑车祸伤13例﹑压砸伤14例;损伤节段:T107例﹑T116例﹑T126例﹑L15例﹑L21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致伤原因﹑损伤节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取俯卧位, 均采用后正中切口, 分离显露椎板和关节突。对照组在伤椎上﹑下位椎体的椎弓根置入螺钉并安装连接杆, 先将下位椎体螺钉锁紧, 再将上位椎体螺钉提拉, 纵向撑开后锁紧。观察组在伤椎上﹑下位椎体和伤椎的椎弓根置入螺钉, 伤椎保留1~2圈螺纹, 螺钉钉尾略高于正常椎体钉尾, 安装合适的连接杆, 锁紧下位螺钉﹑适度撑开伤椎后锁紧, 将上位椎体螺钉提拉, 适度撑开后锁紧。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术中出血量(132.5±12.6)ml, 观察组(136.2±13.1)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13.1±2.5)d, 观察组(12.7±2.3)d,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Cobb角(14.1±2.0)°﹑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83.3±9.3)%, 观察组术后Cobb角(9.3±1.2)°﹑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91.2±11.4)%, 观察组术后Cobb角小于对照组, 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大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现螺钉松动3例﹑螺钉脱落1例﹑螺钉断裂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7.65%, 观察组出现螺钉松动1例﹑螺钉脱落1例﹑螺钉断裂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8.82%,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胸腰段作为躯体活动应力的主要集中部位, 是脊柱骨折最常见的发生部位[3]。胸腰段骨折治疗的原则在于使脊柱解剖结构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使脊柱的稳定性得到重建﹑使受压迫的椎管内脊神经得到有效的解除[4]。后路跨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术虽可以提供对伤椎的三维固定作用, 但由于矫正度的丢失和内固定的失效将会引起迟发性瘫痪, 需要二次手术治疗[5]。同时跨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治疗发生后凸畸形﹑螺钉松动﹑脱落和断裂以及椎体塌陷等不良反应的几率显著增高。而动物模型试验表明, 经伤椎固定能够提升16%的轴向承载力﹑提升48%的抗屈力以及提升38%的抗扭转力, 有助于提高生物力学稳定性和预防伤椎高度的丢失[6]。国内相关研究发现[7], 经伤椎短节段固定术能够有效的对抗悬挂效应来提升固定及复位的效果;通过在伤椎螺钉的支点, 对韧带和纤维环的牵拉力有助于骨折的复位, 有效的分散骨折产生的应力, 防止螺钉出现松动和断裂。本组临床研究中,应用跨伤椎内固定治疗的对照组与应用经伤椎内固定治疗的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和平均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者术后Cobb角小于对照组患者, 观察组患者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大于对照组患者,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82%显著低于对照组17.6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周连军[8]研究报道结论相符合, 表明两种疗法的疗效相近, 而经伤椎较跨伤椎内固定在远期疗效和预防不良反应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综上所述, 经伤椎与跨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治疗效果相近, 而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术对椎体高度的重建﹑后凸畸形的矫正以及矫正效果的维持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显著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是一种比跨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术更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1]俞阳, 范海泉, 陈铭, 等.经伤椎和跨伤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脊柱外科杂志, 2012, 10(4):228-231.
[2]梁文清, 徐国建, 周国芳, 等.后路经伤椎椎弓根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4, 29(1): 6-8.
[3]郝斌, 杨亚军, 马宁, 等.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宁夏医学杂志, 2013, 35(5):393-395.
[4]林楚标, 黄海安, 叶育强, 等.伤椎置钉与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比较研究.医学综述, 2013, 19(11): 2077-2080.
[5]殷海东, 陈伟, 黄明光, 等.跨伤椎和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对比研究.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33):71-72.
[6]曾忠友.经伤椎固定胸腰椎骨折的治疗进展.脊柱外科杂志, 2013, 11(1):57-60.
[7]程伟.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效果和安全性分析.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1(21):65-66.
[8]周连军.经伤椎与跨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5(8):1707-170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2.018
2015-07-06]
110031 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骨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