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凤萍,张应香,段庆虎,竹 玮,韩玉玲,尹川川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菇农之友〉
河南省平菇轻简化栽培工艺创新*
龚凤萍,张应香**,段庆虎,竹 玮,韩玉玲,尹川川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主要对近年来河南省平菇栽培技术的改进和创新方面做了简要概述,并对平菇栽培原料开发利用、原料处理、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改进,通过这些改进使平菇栽培技术更快捷、高效。
河南省;平菇;栽培新工艺;改进;创新
平菇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食用菌。我国认识平菇历史较早,南宋时期陈玉仁在《菌谱》中提到“天花蕈”[1]即是现在的平菇。但是,平菇的人工栽培始于近代,1900年前后德国开始着手平菇段木栽培[2],1930年前后在我国长白山林区开始有用枫树等阔叶树椴木栽培紫孢侧耳,但椴木栽培周期长,产量低。后来发展利用木屑代替段木栽培平菇,当时仅限于瓶栽和菌砖栽培,木屑中添加大量麦麸、米糠、蔗糖等,栽培工艺繁琐,产量较低,不利于大面积推广。受栽培技术等条件限制,平菇栽培一直处于小规模状态。60年代末~70年代平菇栽培技术的不断创新,河南省平菇栽培技术在广大菇农和食用菌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如原料的广泛开发、栽培工艺的创新等,平菇产量和规模不断扩大。河南省食用菌产量自2003年连续7年位居全国首位,其中平菇产量占重要地位。以2010年为例,全国平菇产量560万t,河南省平菇产量超过70万t。因此,现将河南省平菇栽培创新技术归纳和总结,便于广大菇农参考,以促进平菇栽培更好、更快地发展。
刘纯业[3]发明棉籽壳栽培平菇,启发了人们去开发利用其它农作物秸秆、工业产品的下脚料废棉等多种基质栽培平菇。上世纪中后期,利用玉米芯(即脱粒的玉米穗轴[4])栽培平菇的技术不断成熟。郭美兰、曹兴明等[5]研究以玉米芯配适量荞麦皮栽培平菇,获得高产。陈国、田泽国[6]报道棉秆粉碎料50%、棉籽壳35%、麦麸15%配方栽培平菇,其菌丝生长旺盛,出菇性能良好,生物转化率较高,商品性状良好。李长喜等[7]利用烟渣栽培平菇获得高产。王文成等[8]利用当地药材资源废弃物蕨根渣栽培平菇获得了较高产量。王庆武、安秀荣[9]研究了以大豆秸秆为主要原料配以豆饼等辅料提高了平菇生物学效率。王绍芬[10]利用黄豆杆和稻草混合栽培平菇获得较高生物学效率。
食用菌菌糠的开发在平菇栽培中得到广泛运用,米青山等[11]用草菇菌糠栽培平菇,产量和生物学效率与棉籽壳相比相差不大。刘军等用灵芝菌糠栽培平菇,第1潮菇生物转化率就达100%以上,经济效益较好。李用芳[12]将25%金针菇菌糠与棉籽壳混合制作平菇栽培种,菌丝生长速度比未添加菌糠对照组增加0.06 cm·d-1。培养料的广泛开发为平菇大规模生产提供了原料保证。
平菇的培养料处理经历了生料、熟料、发酵料及发酵料与熟料相结合等不同处理方式,这些方式各有优缺点,菇农可根据具体生产情况选择。
平菇生产早期利用熟料栽培技术,即采用将培养料装袋后进行常压16 h以上或高压3 h以上灭菌后再接种的栽培方式。培养料经过高温灭菌和熟化后有利于菌丝生长,菌丝生长速度快,长势旺,发菌成功率高,出菇早,品质好。但是,这种方式需要灭菌设备、无菌接种操作设备,灭菌时间较长,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燃料,限制了平菇生产规模的扩大。1972年河南省农业厅刘纯业发明的生料栽培平菇技术获得成功[3],其方法是直接将棉籽壳加入石灰拌料后装入袋(或畦床)中进行接种、发菌、出菇管理,整个过程不需高温灭菌,要求原料新鲜、无霉变。因此方式无需灭菌,节省燃料、人力;接种时不强调无菌操作,减少化学药物熏蒸给接种人员带来伤害;方法简单、易学,技术容易推广。该技术很快推广到湖北、河北、陕西等省,进而推广到全国。但是,此技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栽培季节选择性非常强,宜在低温季节进行接种,错过季节会造成细菌、霉菌等杂菌滋生,很难成功。
为解决这个问题,河南省南阳地区首先开始探索发酵料栽培平菇技术。发酵料栽培平菇的关键是培养料发酵处理过程,技术原理是运用巴氏消毒法。在整个过程中不需高温灭菌,发酵过程中经过3次~5次翻堆,每次翻堆标准以中间料温达65℃~75℃维持24 h为准。待培养料变为棕褐色,散发出微甜酵香味,无氨味、霉味、臭味,当通气孔周围分布有大量白色放线菌,手握柔软有弹性、无粘手现象时,终止发酵将料摊凉,用石灰粉调pH7~8,并均匀喷洒0.1%甲基托布津或0.15%多菌灵、0.1%氯氰菊酯,以防止接种后的杂菌、害虫侵染。然后装入(22~26)cm×(45~55)cm的乙烯袋中,发菌和出菇阶段进行常规管理。
发酵料的优点是比生料栽培成功率高,不过分强调季节,高温季节反而利于堆料升温促发酵。培养料发酵过程中有益微生物活动改变培养料中微环境,为平菇提供了更易于生长的环境,如嗜热性微生物(如放线菌和部分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热,杀死不耐高温的杂菌;放线菌产生抑制青霉、链孢霉等抗生素物质。而微生物代谢的残体、微生物多糖、木质素蛋白复合体等物质有利于食用菌菌丝生长[13]。因此,发酵料栽培平菇周期短,菌丝生长快,污染率低。平菇发酵料栽培季节长,8月下旬至11月均可栽培[14],以9月~10月最佳。但是,该方式存在的弊端是培养料长时间发酵会消耗部分干物质,微生物代谢过程中迅速利用培养料中可溶性糖等低分子物质。因此生产中菇农普遍反映发酵料栽培平菇产量低于灭菌料的产量,且菇体含水量高,菇质脆,易破碎,不耐储运。
为解决发酵过程中干物质损耗的问题,近年来开始尝试采取将发酵料和熟料栽培相结合的方式,即将培养料先轻度发酵再熟化的栽培方法。轻度发酵即减少翻堆次数(或采用“扒皮抽筋法”),将达到发酵成熟标准的料装入袋中,进行短时间(4 h~8 h) 蒸料,既可杀死虫卵等微生物又可改善物质抗性,促进食用菌菌丝生长。这种方式栽培平菇不仅能降低污染率、提高子实体产量、改善平菇品质,而且成品菇不易破碎、耐储运。
另外,河南信阳市农科院李长喜老师学习日本的技术,发明了将防杂剂拌入培养料熟料栽培平菇的方法。灭菌时间料底部温度达到93℃时停火焖4 h~5 h后出锅,待料温降至室温接种。这种方式无需发酵,避免发酵过程中干物质损耗带来的减产、品种降低等问题,可缩短灭菌时间一半以上,同样达到彻底灭菌的目的,节省人力、物力,可用于平菇制种和栽培生产。
平菇栽培经历了椴木栽培、木屑瓶栽、压块箱栽等阶段。到60年代末,河南省开始探索棉籽壳生料畦床栽培、层架式立体栽培,这样可以节省空间,提高单位面积的利用率。1982年,河南安阳农科所发明的“塑料袋堆积法栽培平菇”[15]在全国迅速普及,使平菇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这项技术解决了平菇大面积栽培原料容器的问题,不同规格的塑料袋可以解决平菇多种多样的栽培方式。袋栽平菇至今仍是栽培平菇的主要方式,其栽培技术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3.1袋栽平菇播种方式改进
平菇栽培的播种方法有层播种、混播和穴播三种。刘纯业[3]在棉籽壳生料床栽平菇时采用穴播的方法,穴距9.99 cm,穴深3.33 cm,菌种块稍露出料面,然后用板子压平、压实。目前多采用层播法,其优点是菌种接触面大,迅速占住料面,菌丝的损伤较轻,萌发力强,菌丝生长速度快,比混播和穴播方法菌丝生长要快,产量和子实体的质量都很好。笔者建议生料和熟料栽培时宜选用两端接种法,发酵料栽培可选用层播法接种。
3.2出菇方式改进
菌袋堆积方式有墙式堆积和直立地面堆积等方式。墙式有单墙和双墙堆积,还有将单墙和双墙覆土堆积方式,就是将菌袋单码两端出菇或双排对接各一端出菇,在菌墙顶部和菌袋空隙处填满土,菌袋覆土部分要脱袋,出菇一端保留塑料袋,防止浇水时污染子实体,菌墙顶部留有泥水槽,保持水槽湿润,这样可以补充菌袋所需水分。选用该方式宜在冬季低温季节,保温性好,切不可在早秋季节选用,防止菌袋自身产热烧菌袋。另一种方式是直立地面覆土出菇,将菌袋下端2/3菌袋划破,直立于挖好的畦床中,菌袋间留有约1 cm的空隙,填满经过石灰、杀虫剂等处理过的土壤,上端1/3漏出部位不脱袋进行出菇管理。单位平方面积直立摆袋数量与以6层~7层单墙堆码袋数相当,不会造成地面浪费。因该方式可以利用土壤中矿质元素、水分及其它营养成分,所以这种方式不仅菇产量高、菇口感嫩,而且可以避免夏末秋初高温危害。但是,其弊端是温差刺激小,转茬时间长。各种方式应根据不同季节分别选用。
解口整面出菇改为小口出菇,方法是待发菌透料接近出菇时,将袋口扎紧,于其肩部剪2个~3个小口(相当于筷子粗细),这样出菇朵小、兜小品质好,产量并不低,又有利于菌棒的保水。试验结果表明,块栽或袋栽,出菇面的大小、发生菇体数的多少及产菇量并无差别,因为菌丝分解基质积累养分,是在菌块或菌棒内通体输导。
3.3栽培品种选择改进
近年来,随着平菇在百姓餐桌上的普及,市场对平菇的品种有了新的认识和要求。
首先是黑色品种更受欢迎,市场上售价高于白色品种,口感也是颜色越黑味道越好;其次要早采,吃嫩菇。早采的好处一是耐储运,货架期长;二是菌盖、菌柄通体可食,商品率高;三是解决了人群中孢子过敏的问题;四是早采有利于下茬菇的发生,产量并不低。黄千慧[16]等研究得出平菇菌盖在2 cm时采收生物学效率可达85.56%,在8 cm时采收可达102%。但是从经济效益角度分析,同样以投料100 kg计算,菌盖2 cm经济效益达343元,菌盖8 cm经济效益仅306元。
平菇属于木腐菌,靠分解木质素和纤维素获得菌丝生长的营养。河南省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技术改进后,利用富含木质素和纤维素的棉籽壳、玉米芯、其它作物秸秆替代木屑栽培平菇,这样既节省林木资源,缓解林木发展和食用菌发展的矛盾,又解决作物秸秆、污染问题,增加废弃物产品附加值,平菇栽培更加简洁、高效。随着科研工作者和菇农的不断努力,平菇栽培技术也将更加快捷、高效。
[1]李永江.广西主栽平菇种质资源评价 [D].南宁:广西大学,2013.
[2]张树庭.食用蕈菌及其栽培 [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2.
[3]刘纯业.利用棉籽壳栽培平菇 [J].农业科技通讯,1980(9):12-13.
[4]李帅力,曹德宾,王桂兰.豆秸玉米芯袋栽平菇试验初报[J].食用菌,1995(6):20.
[5]郭美兰,曹兴明,穆俊祥,等.平菇培养料配方比较试验[J].济宁师专学报,2010(4):36-38.
[6]陈国,田泽国.棉秆粉碎料栽培平菇的配方研究 [J].湖南农业科学,2012(11):35-37.
[7]李长喜,赵斌清,王文成.烟渣栽培平菇和草菇的研究[J].食用菌,1998(1):27.
[8]王文成,赵斌清,刘新宇.厥根渣栽培平菇试验 [J].食用菌,1998(5):45.
[9]王庆武,安秀荣,薛会丽,等.大豆秸秆栽培平菇培养基配方筛选试验 [J].山东农业科学,2012(5):54-56.
[10]王绍芬.利用黄豆秸杆栽培平菇初探 [J].惠州学院学报,2005,25(3):26-29.
[11]米青山,王风霞.菌糠栽培鸡腿菇高产配方筛选初报 [J].食用菌,2003,25(2):25-26.
[12]李用芳,李学梅.利用金针菇菌糠生产平菇菌种初探[J].河南农业科学,2000(11):8-29.
[13]刘艳.几种食用菌发酵料中有益微生物的筛选及研究 [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4.
[14]陈世昌,徐明辉.平菇发酵料栽培技术要点 [J].食用菌,2005(5):22-23.
[15]张东闻,陈运芬.袋栽平菇高产稳产优质高效新经验 [J].中国食用菌,2007(6):54-55.
[16]黄千慧.平菇熟料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4.
S646.1
A
1003-8310(2015)02-0082-03
10.13629/j.cnki.53-1054.2015.02.021
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信阳综合试验站专项(Z2013-09-04)。
龚凤萍(1977-),女,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食(药)用真菌栽培与应用方面研究。E-mail:fumengmeng518@163.com.
**通信作者:张应香(1970-),女,本科,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食用菌栽用培技术方面研究。E-mail:nkszyx@163.com
2015-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