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例不典型脑干梗死临床观察

2015-01-22 19:48胡亚琼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18期
关键词:脑桥中脑延髓

胡亚琼

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郑州 450019

脑干是连接行大脑、小脑和脊髓的枢纽,含有大量的上、下行纤维束、III~XII对颅神经及其纤维,以及上行网状激活系统,解剖复杂,典型的脑干梗死表现为交叉瘫,但并不常见,近年来,随着磁共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脑干不同部位小梗死灶被发现的越来越多,其临床表现不特异,易造成误诊、漏诊,现将我科2009-12—2013-12发现的75例不典型脑干梗死病例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5例中男51例,女24例;年龄42~87岁,平均64.67岁;年 龄<40 岁1 例(1.3%),40~50 岁7 例(9.3%),50~60 岁14 例(18.7%),60~70 岁21 例(28.0%),70~80岁24例(32.0%),>80岁8例(10.7%)。高血压史49例,糖尿病史35例,冠心病史23例,高脂血症11例,卒中史22例,同型半胱胺酸增高者9例。其中有单一危险因素53例,有两个及以上危险因素22例。

1.2 方法 75例患者,发病7d内均给予1~2次头部磁共振检查(德国西门子1.5T),所有病例均给予平扫+DWI+ADC,脑干单一、新发病灶为入选标准,确保病灶为责任病灶;由两位神经内科医生进行病史的询问和体征检查,确保病史和体征的客观真实。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75例均急性起病,多在2~24h内相继出现脑干体征。发病时处于安静状态59 例,活动状态19 例。头晕或眩晕46例,偏瘫39例复视4例,双眼上睑下垂2例,共济失调3例,慌张步态2例,霍纳征2例,眼震6例,言语不清4例,周围性面瘫1 例。多数病例不是单一症状和体征。

2.2 梗死部位 75例患者中,脑桥梗死47例,中脑19例,延髓9例。47例脑桥梗死中,脑桥基底部梗死27例,脑桥被盖部梗死11 例,脑桥基底被盖部交界处6 例,脑桥桥臂3例,中脑被盖部梗死8例,中脑顶盖部梗死6例,中脑脚间窝梗死2例,中脑大脑脚3例,延髓外侧梗死6例,延髓内侧梗死3例。

2.3 影像学特点 75例患者,头部磁共振所显示的脑干责任病灶,均为腔隙性病灶,病灶直径0.2~1.5mm,形态多呈点状、片状、条索状分布,梗死灶急性期在DWI表现高信号,ADC呈低信号,MRI不同序列扫描显示病灶的最早时间分别是T1WI 7h,T2WI 7h,DWI 4h,FLALR 6h,DWI与T2WI、FLALR 压水像相结合,有利于鉴别新旧病灶。

3 讨论

脑干梗死好发于椎动脉上段、小脑后下动脉及基底动脉脑桥支所支配的脑干部位,因血管闭塞部位、数目不同,引起脑干梗死的部位、范围不同,加上原有基础病的影响,导致脑干梗死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在梗死形成的前期,椎基底动脉及分支血管管腔发生改变,常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前驱症状如头晕、眩晕。脑干梗死中,以脑桥梗死居多,本组75例中有47例为脑桥梗死,占62.7%,与刘晖宁、王薇等报道相符[1-2],这是因为供应脑干的深穿支比较细,直径多在40~500μm,一般在200μm 以下,尤其是供应脑桥腹侧与中线两旁的正中动脉,其分支为终末动脉,缺乏侧支循环,加上原有基础病的长期影响,易出现血管壁玻璃样变性,故容易造成该动脉供血区梗死[3]。另外,因为脑桥相对较大,神经核团相对较多,对供血的需求更大,对缺血的敏感度更高,也是造成脑桥梗死多于中脑和延髓的原因。脑桥区的腔隙性病灶,因损害局限,未波及脑干的网状上行激活系统,不会出现意识障碍,也不会出现交叉瘫,因脑桥的颅神经多分布于被盖部,传导束位于基底部,脑桥梗死以基底部的腔隙性梗死多见,一侧出现血管堵塞时因不易损伤到颅神经核和传导束[4],故小的梗死灶不会出现典型的交叉瘫或感觉障碍,而表现为一侧中枢性面舌瘫、偏瘫、偏身感觉减退,类似大脑半球内囊、基底节等部位的梗死表现[5]。脑干病变时,脑神经的损害以迷走-前庭神经受损多见,因前庭-迷走神经位置表浅,对缺血极为敏感,易受累,故对于头晕或眩晕的患者应想到脑干梗死的可能,其他部位如脑桥被盖部梗死,主要表现为感觉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眩晕(前庭神经核受损)与周围性面神经核瘫痪等症状和体征。锥体束受损,运动障碍则相对较轻,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病灶常位于脑桥上部基底旁正中部[6],中脑由基底动脉分支及小脑上动脉分支和丘脑穿通动脉供血,侧支循环丰富,所以梗死发生率低,中老年人易发生动脉硬化,特别是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的中老年人。中脑梗死者,以中脑上段多见,部位较高,未影响到动眼神经核或小的梗死灶,只损害了动眼神经的部分核团,临床仅表现复视、眼震或上眼睑下垂,病灶损害了中脑的黑质、红核则会出现震颤、慌张步态、共济失调等锥体外系症状,故中脑梗死表现不典型的原因有病灶损伤了尚未交叉的皮质核束,与病灶的部位及大小密切相关。延髓梗死因病变易损害延髓背外侧,可只损害小脑下脚中的脊髓小脑后束,且小脑后下动脉变异较大,小的梗死灶仅出现同侧的小脑性共济失调而无延髓麻痹的症状。

近年来,随着磁共振在临床上的应用,尤其是DWI、ADC的应用,脑梗死急性期时DWI和T2WI、FLALR 图像上均显示高信号有助于确定责任病灶,故越来越多不典型脑干梗死被发现,其复杂多样的症状、体征也越来越多被认识,提高了临床定位诊断的准确性,减少了误诊、漏诊的几率。

[1]刘晖宁.脑干梗死72例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2009,29(6):1-2.

[2]王薇,车玉琴.脑干梗死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0,20(3):385-387.

[3]隋邦森主编.脑血管疾病MR CT DSA 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87.

[4]孙凌瑜,陈豪,李哲,等.MRI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7(9):4 713-4 714.

[5]王为珍,祝茗,郑茜,等.脑桥梗死的临床及MRI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2,10(3):268-269.

[6]王义刚,赵斌,李燕珍,等.脑干出血的临床分型与预后[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1,14(3):176-177.

猜你喜欢
脑桥中脑延髓
神经内镜经小脑延髓裂治疗脑干背面和四脑室梗阻性出血的临床观察
产前丘脑水平横断面超声观察孕11~13+6周胎儿中脑导水管及其与头臀径的关系
影像学表现为“脑桥半切征”的急性脑桥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枸橼酸铁铵和铁蛋白对原代培养腹侧中脑神经元VMAT-2和DAT表达影响
15例卒中预警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对成年人中脑硬度的定量评估研究
延髓梗死远期不良预后的影像学分析
延髓不同区域梗死的预后分析
睫状肌的结构、功能及神经支配
脑桥小脑束Wallerian变性的MRI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