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民,段行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
孕妇湿疹是指妇女在妊娠期间的湿疹,因孕妇在其孕期处于特殊的生理状态,临床用药上有很多限制,故治疗上显得颇为棘手。西医治疗湿疹一般采取内服抗组胺药,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但因考虑到对胎儿的影响,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在孕妇湿疹治疗上并不常用,故很多医师遇到孕妇湿疹时常有无药可用之感。段行武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皮肤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从事皮肤病诊治工作20 余年,临床经验深厚,积累了丰富的治疗孕妇湿疹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笔者有幸伺诊于侧,受益匪浅,现将段教授治疗孕妇湿疹经验做一探讨,供同道参考。
段教授认为孕妇湿疹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耐,加之孕期饮食失节或过食辛辣刺激荤腥动风之物,或情志失调,肝气乘脾,导致脾胃受损,失其健运,脾湿内生,郁而化热,湿热内蕴,加之外受风邪,内外两邪相搏,风湿热邪浸淫肌肤所致。正如《医宗金鉴·血风疮》[1]载:“此证由肝、脾二经湿热,外受风邪,袭于皮肤,郁于肺经,致遍身生疮。形如粟米,瘙痒无度,抓破时,津脂水浸淫成片,令人烦躁、口渴、瘙痒。”临床上亦有少数孕妇开始即表现为慢性湿疹,此乃孕妇肝血濡养胎儿,无以滋润肌肤,血虚化燥生风所致。故本病的病位在皮肤,与脾、肝、肺的病变有密切关系,其中尤以脾湿受风为发病主因。
孕妇湿疹的治疗大法同一般湿疹的原则相同,或清热利湿,或健脾利湿,或养血润肤、祛风止痒,但其特殊之处在于腹有胎儿,故其选择药物上有不能损及胎儿的要求,这是其中的关键与难点。《内经·六元正纪大论》虽载“有故无殒,亦无殒也”。但在临床用药中,仍需谨慎小心,因治疗湿疹的很多药物为苦寒清热利湿之品,若按照一般治法处方选药恐会损伤胎气,或伤及孕妇胃气,皆不利于胎儿的正常发育。段教授经多年临床经验,摸索出了既治疗湿疹又不损及胎气的治疗原则,即健脾祛湿兼安胎。在药物的选用上,常选择既可以治病,又可以安胎的药物。基础方:生白术20 g、茯苓15 g、炒黄芩15 g、金银花10 g、茜草10 g、生甘草6 g。方中生白术、茯苓健脾祛湿,黄芩清热燥湿,金银花疏散风热,茜草凉血兼清湿热,生甘草既清热解毒,又调和诸药,其中生白术、黄芩相伍为芩术汤,有安胎之效,全方共奏健脾利湿、祛风止痒、和中安胎之效。若脾胃素虚,或气滞胀满者,可加入苏梗15 g 以宽胸利膈和胃,兼顺气安胎;若大便溏,或舌淡胖者,可将生白术改为炒白术以增强健脾之力;若湿热较重,渗液流水较多者,可加入生地榆15 g,以收湿解毒敛疮。此方临床已用之多年,治愈多例患者,孕期各阶段皆可使用,未发现对胎儿造成任何不良影响。
患者女,32 岁,孕10 周,2015 年3 月9 日初诊:四肢皮疹伴瘙痒半月余。患者半个月余前,四肢开始出现红斑、丘疹、水疱,面积逐渐扩大,搔抓后流水,伴瘙痒剧烈,就诊于当地医院,予“炉甘石洗剂”后,症状无明显缓解,既往有2 次自然流产史,现为第3 次怀孕,因担心内服西药和糖皮质激素药不良反应,为求中医治疗,遂来诊。现症见:双上肢屈侧、双大腿、小腿片状密集红色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基底潮红,部分糜烂渗液,少许痂皮,可见抓痕。略有口渴,纳可,大便略干,2 日1 行,小便可,因瘙痒影响睡眠。舌质红略胖、苔白腻,脉弦滑。辨证属脾虚湿蕴,治法以健脾祛湿安胎为主,处方生白术20 g、茯苓15 g、炒黄芩15 g、金银花10 g、茜草10 g、生地榆15 g、生甘草6 g。7 剂,内服。外用马齿苋30 g、黄柏20 g、紫草15 g 水煎后纱布湿敷。3 剂。1 周后复诊,渗液处已大部结痂脱落,余皮损明显好转。嘱继服7 剂,外用氧化锌软膏,以资巩固。
按本案患者既往2 次自然流产史,此为第3 次怀孕,突发湿疹,病程虽短,病情亦不算特重,但难点在于治疗用药选择上,若选药不当则易伤脾胃或损及胎儿,若不予治疗,湿疹又蔓延肆掠,影响孕妇睡眠、情志,也将不利于顺利养胎。因此治以健脾利湿安胎为主,方中以生白术、茯苓健脾利湿,不用炒白术者,因患者大便偏干之故,防其过于温燥伤津;黄芩清热燥湿,配伍白术,兼以安胎;金银花[2]散风止痒,《本草纲目》载“一切风湿气,及诸肿毒、痈疽疥癣……散热解毒”,段教授常用于治疗孕妇、小儿湿疹,既有疏风散热止痒之功,又无苦寒伤胃之弊;茜草[2]凉血兼清湿热,《神农本草经》载“主黄疸,补中”,虽为苦寒之品,但亦有补中、除湿热之效,且用量仅为10 g,略有行血之功,含“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段教授临床用之多年,并无耗血动胎之弊;生地榆清热收湿敛疮;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因其湿疹有糜烂渗液,故外用马齿苋、黄柏、紫草煎汤湿敷以清热解毒、收敛除湿。全方配伍精当,故收效甚捷。
[1] 吴谦.医宗金鉴[M].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766.
[2] 高学敏.中药学[M].2 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0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