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欣
时间过得真快,我现在已经是17年教龄的老教师了。随着学校新课改实验的推进,我备课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是备教法、备学法、清理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思考如何实现三维目标,思考这堂课给学生带来了什么等。相对来说,对教学设计的熟悉、实验的准备等所花的时间就比以前少得多了。另外,我还担任了学校的一些管理工作,时常事务缠身,也容不得我有多少时间投入教学研究,为此经常是一声叹息。
一
这天,是我第6轮上高一年级的课,每轮上2~3个班,大概也上过十多遍了吧。顿时,一种成就感涌上了我的心头,心里不免有些得意。今天我已经上了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主要是钠与氧气的反应和钠与水的反应),明天我计划和学生进一步讨论钠与水反应的应用,增加了包括钠投入硫酸铜溶液、钠投入盐酸的分析等内容。备好了课,我进入实验室准备钠投入硫酸铜溶液的实验。这个演示实验书上没有,增加这个实验是想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来形成认知冲突,给学生留下强烈和深刻的印象。实验室的杨老师说我是第一个来准备的,其他教师还未做钠的切割、钠与氧气及与水反应的实验,并说包括钠的切割那两套就留给其他教师,让我用那瓶已经切好的钠粒。我接过用煤油保存着钠粒的试剂瓶,心中迟疑了一下。这是去年切下来的钠粒,表面已氧化。铃声响了,我要去高三年级开会。迟疑没再继续下去,我匆匆接过装有实验用品的水槽,走出了实验室。
二
第二天,我走进了高一(8)班教室。我和学生一起回顾了所学钠的性质:钠是非常活泼的金属。继而,我设置了问题让学生思考:将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能置换出铜吗?学生很快七嘴八舌地回答:“能!”于是,我请一位学生站起来陈述理由,他说根据初中所学金属活动顺序表,钠的活动性比铜强,因而钠能置换出铜。其他学生与其意见一致。这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之中,我心里窃喜。我表扬了学生,说大家初中的知识学得不错,而且上课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希望以后能够保持下去。话锋一转,我引导学生说:“我们的分析往往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学生们都很兴奋,预测会观察到溶液中有红色物质析出,眼神中闪烁着对实验的期盼,对成功的渴望。
我向烧杯中倒了一些硫酸铜溶液,并让学生观察这蓝色透明溶液,然后用镊子取了一粒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钠粒沉了下去,学生嘘了起来,钠的密度不是比水小吗,怎么沉下去了呢?我赶紧解释,这些已经切好的钠粒放置太久,表面已经被氧化了,密度增大,所以沉下去了;待表面氧化层反应完毕,钠就能与硫酸铜溶液接触反应了。讲到这里,我突然心虚起来,担心学生会问,表面氧化层与硫酸铜溶液怎样反应,对要研究的钠与硫酸铜溶液有干扰吗?虽然这是可以进行分析的,但岂不是喧宾夺主了吗?而且,关键的是时间不够!我相信不少学生有过这个疑问,只是实验的观察还在继续,没说出来。此时,我看烧杯中钠粒还是沉在底部,没有丝毫动静,我的心也沉了下去。难道这颗钠粒全被氧化了吗?我开始后悔没用新切钠粒,要不然哪会这样节外生枝,徒生烦恼呢?我又后悔昨天没有试做一次,一分钟过去了一点反应都没有。过去可从未这样呀!学生坐不住了,开始骚动起来。我尴尬极了,另取了一颗感觉氧化程度小一点的钠粒投入了烧杯。
这一粒又沉了下去,我感觉额头上有冷汗冒出来。我仿佛听见了时光飞逝的滴答声,偷偷看了一下手表,又过了一分钟。我想,今天的教学任务肯定完不成了。我恍惚间明白了什么叫望穿秋水!突然,前排几个同学欢呼起来。我有点发呆,欢呼声证明我没看花眼。只见钠破茧而出,迅速浮出水面,四处游动,熔化为光亮的小球,发出嘶嘶的响声。钠游得很欢快,正如我的心也畅快起来。我一把抹掉额头上的汗水,神采又飞扬起来,说:“请大家注意观察,有红色物质析出吗?”我激动地用左手端起了烧杯,走下讲台展示给学生看。“有蓝色沉淀析出,没有红色物质析出。”学生有的惊叹,有的疑惑,难道自己初中所学知识和刚才的推断不对吗?看在眼里,我不禁有些得意起来。这时,欢呼声又响起来,原来另一颗钠粒又迅速升起,游动起来。我心一惊,快步走向讲台。是长盼后的激动,是耽搁时间后的焦急,还是因无法把握这一粒钠什么时候会升起的无奈?我竟然忽视了溶液里正在游动的第二粒钠!我刚把烧杯放上讲台,火光一闪,啪的一声,尚未松开的左手感到一丝灼痛。原来两粒钠与水反应,放出的热量在小烧杯中不易扩散,使氢气着火燃烧发生了轻微爆炸,生成的氢氧化钠飞溅到了我的手上。
我忍住那一丝灼痛,分析了爆炸发生的原因,并以此为例提醒学生到实验室做实验时要注意安全,不能觉得好玩就多放钠粒到水中;为了安全起见,学生做实验时用一块玻璃片盖上烧杯。真是自己打自己耳光啊!我悄悄摸出讲台里的抹布,将溅到手上的一点氢氧化钠溶液擦去。打掉牙齿往肚里吞吧,万幸没伤着学生。
接下来的教学很顺利。我和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将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钠首先和溶液中的水反应,而生成的氢氧化钠与硫酸铜进一步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至此,学生对钠与水的反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能感受到,学生有一种思维获得发展的满足。我也沉浸在喜悦中。直到几天后,在学习过氧化钠的性质时,我想让一位同学上台通过“吹气生火”来突出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一位同学在台下小声地问:“老师,会爆炸吗?”这一刻,我才体会到,我在将钠投入硫酸铜溶液的实验中所犯的错误,给学生们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
三
这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整个过程学生被问题驱动,其思维活动波澜起伏,新旧知识冲突发展,不仅获取了知识与技能,还参与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形成了分析方法,获得了真实的情感体验,实现了全面的发展。因而从整体上讲,我觉得这堂课的设计还是符合新课改理念的。但是,我的实验是失败的。表层严重氧化的钠粒,一投入硫酸铜溶液就下沉,给学生一种直观而错误的印象。尽管对此有解释,但对于解释学生可能不会记得很久,而钠粒沉入硫酸铜溶液这一直观的印象却有可能是永久的。
回想准备实验时的迟疑,有节约药品的思想,有不想给实验室老师添麻烦的想法,有时间匆忙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对自己教学经验和教学水平的盲目自信,使得自己不再严谨,不再坚持试做。我感谢那浮不上来的钠粒,感谢那突闪的火光,感谢那一丝灼痛。因为这些经历,提醒我无论工作有多么复杂,都要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提醒我在新课改的道路上,无论理念多么先进,方向如何正确,都要坚持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提醒我时刻思考,作为教师,我的一言一行给学生的发展究竟带来了什么。
(责任编辑 肖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