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协和 吴竞择 邱彦华 黄翠玲 黄静慧
摘 要: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已成为下一步金融改革的重点课题之一。利率市场化改革将从根本上改变商业银行业已习惯了的资金价格决定机制和变动规律,从而对商业银行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管理模式产生深层次的影响,使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机制、竞争机制和赢利模式受到冲击和挑战,整体的风险水平大幅度提高。为此,商业银行只有及早转换经营理念,调整经营战略,理顺管理体制,改进风险管理,加快金融创新,才能培育新的竞争优势,保持持续发展。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影响;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5-0184-04
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在金融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调节作用。利率市场化实质上是一个逐步发挥市场机制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进而实现资金流向和配置不断优化的过程。在我国不断深化改革的今天,利率市场化已然成为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2012年6月和7月,经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先后连续两次下调了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2013年7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决定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近年来的调查表明,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经营机制的根本性转变,使金融机构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有利于促进金融创新和改善中小企业信贷服务。也是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要求。
一、海南省各金融机构经营现状
(一)银行业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
截至 2014 年 6 月 末,海南省各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 6 322.3 亿元、5 060.5亿元,分别是 2008 年末的 2.7 倍、 3.7 倍。 存贷比由 2008 年的59%提升至 80%。不良贷款余额 45.8 亿元,不良贷款率 0.9%。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盈利 67.5 亿元,同比增长 15.6%。信贷投放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推动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的作用逐步增强。
(二)人民币存款利率运行情况
1.存款挂牌利率
国有大型银行。从定期存款利率看,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邮储行和国开行的整存整取各期限档次存款利率水平保持一致。其中,3个月、6个月和1年期利率分别上浮到基准利率的1.096 2倍、1.089 3倍和1.083 3倍,其他期限档次统一执行基准利率。从活期存款利率看,上述7家行中除交行和邮储行上浮到基准利率1.1倍外,其他行都执行基准利率。而农发行所有档次利率都上浮到基准利率的1.1倍。
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中信、浦发、光大、平安、兴业和招行1年期(含)以下各档次存款利率都上浮到基准利率的1.1倍;2年期和3年期存款利率有所分化;5年期利率都没有上浮,均执行基准利率。
地方法人银行机构。海口农商行、海口联合农商行、三亚农商行、白沙农合行和各市县农信社各期限档次存款利率都上浮到基准利率的1.1倍。
2.同业存款利率
2014年二季度,同业定期存款利率各月呈“V”字走势,较一季度呈下降趋势;同业活期利率2月份以来呈逐月下降趋势。6月,同业活期存款余额和定期存款发生额增加。同业活期存款余额为21.01亿元,环比增长71.79%;加权平均利率为0.99%,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同比上升0.11个百分点。同业定期存款发生额为205.97亿元,环比增长193.53%;加权平均利率为4.38%,环比提高0.33个百分点,同比下降2.08个百分点。其中,1个月以内和1—3个月(含)同业定期存款利率分别为4.19%和4.27%,环比分别提高0.51和下降0.19个百分点。
二、人民币贷款利率运行情况
(一)金融机构贷款平均利率
2014年2季度,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呈逐月上升态势,与一季度逐月下降态势形成鲜明对照。6月,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不含票据融资)加权平均利率7.18%,环比上升了0.08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
(二)企业贷款利率
2014年2季度,企业贷款利率呈逐月上升态势,上半年在3月份形成低点后已连续4个月上升,6月人民币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7.18%,环比上升0.07个百分点,同比上升0.39个点分点。分机构看,6月份,政策性银行98.88%的贷款利率集中在基准利率[1,1.1]倍的区间内。国有商业银行67.34%贷款利率集中在基准利率[1,1.3]倍的区间内。股份制商业银行75.32%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1,1.3]倍的区间内。城乡信用社45.16%的贷款利率集中在基准利率[1,1.5]倍的区间内。分期限看,6个月—1年、1—3年、10年以上贷款利率环比分别提高0.28、0.16、0.18个百分点,6个月(含)以内、3—5年、5—10年(含)贷款利率环比分别下降0.55、0.40、0.01个百分点。分企业类型看,大型企业下浮利率贷款占比为14.00%,环比上升5.82 个百分点;中型企业基准利率贷款占比为24.28%,环比下降4个百分点;小型企业上浮利率贷款占比为84.14%,环比下降1.3个百分点。
三、利率市场化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一)利率市场化给金融机构带来的机遇
1.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完善金融市场,规范金融机构的经营环境。作为资金的“价格”,利率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是释放信号,调节资源配置。利率市场化,其实质就是培育金融市场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化,其目的就是促进融资工具结构合理、种类齐全,推动监管部门建立健全监管体制,促使制度信息充分披露、金融市场主体得到充分竞争,最终形成完善的金融市场。这将推动金融机构着力改进其经营行为,共同搭建公平的金融竞争环境,避免因不正当竞争而造成损失和风险。endprint
2.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推动金融机构优化经营结构。利率市场化让金融机构能更好地甄别客户。在持续盈利目标的驱使下,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部门会更加自觉关注贷款市场的“风云变幻”,在综合分析客户的经营情况,认真测算拟发贷款所产生的资金成本、管理费用及违约成本,计算出相关业务可能带来盈利多少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客户与业务采取优质、优价与风险相匹配和有差别化的定价策略,这有利于推动金融机构优化经营结构,按最优原则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
3.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推动金融机构加强金融创新。利率市场化客观上为金融机构加强金融创新提供了动力和压力。放开利率的结果使资金的价格真正市场化,而价格竞争必须以低成本的资金筹措为后盾。因此,各金融机构势必会在金融产品、服务手段、营销策略上各展所长,加大创新力度,不断推出新的金融工具和产品,大力发展不占用银行自身资金的非利差型的中间业务,从而在竞争中掌握主动,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利率市场化给金融机构带来的挑战
1.利率市场化给金融机构带来利率风险。依据风险持续时间的长短,利率市场化带给金融机构的风险可分为阶段性风险和恒久性风险,其中主要是恒久性风险,即利率风险。受利率波动的影响,资产收益相对于负债成本发生不对称变化,使得金融机构的收入和资产形成损失,这就是利率风险,主要包括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本点风险和潜在选择权风险。我国金融机构由于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严重不对称,面临的主要是重新定价风险。利率变动对金融机构是否有利,关键是看资产与负债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当市场利率上升时,资产收益的增长要快于资金成本的增长,正缺口对金融机构的影响为正面;当利率下降时,则影响是负面,负缺口的情况正好与此相反。利率的波动还可能造成借款人提前偿付借款本息、存款人提前支取存款的情况,这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潜在选择性利率风险。
2.利率市场化将加剧金融机构的竞争。从国际经验来看,大部分国家在实行利率市场化后银行间的竞争明显加剧,还出现了银行倒闭增加的情况。其中以美国的情况最为典型,美国从1982年开始到1986年3月,大约用了5年的时间完成了利率市场化。在这一过程中及其之后,美国遇到的最严重的问题是竞争加剧致使银行倒闭数量的增加。在利率市场化的初期,美国每年倒闭的银行达两位数,1985年达到了3位数;此后则急剧增加,在1987—1991年每年平均倒闭200家,最多的一年竟然有250家银行倒闭。就我国而言,我国银行市场可看做是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十几家中小商业银行组成的寡头垄断市场。利率市场化改革可能不利于中小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这是因为:(1)在优良大客户的争夺上,各家银行互不相让,由于大客户所需求的资金量较大,因此,国有商业银行更有资金规模上的优势。(2)在民营企业的争夺上,国有商业银行在附加了一定的风险利率后,可与中小银行展开竞争。(3)在存贷款利差缩小的情况下,银行不得不去从事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资产投资,银行破产的风险加大。在目前尚未建立存款保险机制的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有国家信用保证,中小商业银行则可能清盘,这就损害了中小金融机构存款人的利益。所以存款人可能会把存款进一步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集中,中小商业银行的资源压力会增大。
3.利率市场化将对金融机构主导业务产生巨大冲击。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各家商业银行为增加存款,存款利率将会有一定程度的上涨,为抢夺优质客户,贷款利率趋于下降,激烈的竞争将使存贷款利差有大幅度缩减。金融机构只能通过业务的创新来弥补利润的下降,这将使存贷款业务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利润结构看,一般存贷款利差只占收入60%左右,甚至有的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小于总收入的50%。而在我国的金融机构中,这一比例高达90%以上。因此,作为我国金融机构的主导业务——存贷款业务,在未来金融机构总业务量中的比重将会呈下降趋势。另一方面,利率的市场化带动了金融市场的发达,使一部分筹资与投资从间接方式向直接方式转化,产生了资金脱媒现象。大量的企业临时资金不再通过存款形式来增值,而是在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上投放出去来获取短期收益;居民也不再过分看重仅含有无风险价值的储蓄利率,更关注包含风险价值的金融市场的收益;形式并不灵活的银行贷款与多样化的金融产品相比,也不具有竞争力,金融机构的主导业务将受到巨大的冲击。
4.利率市场化将对金融机构员工素质提出挑战。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利率风险的加大,加强对未来利率走势分析和预测已很迫切。同时,金融机构票据市场业务、货币市场业务将急剧增加,技术创新步伐会大大加快,管理水平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都迫切需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金融专业人才来保障。这些人不仅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具有丰富的金融机构实务经验,既要通晓国内外利率的波动状况,又要精于预测利率变动趋势。而目前我国金融机构普遍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员工观念陈旧,队伍整体老化,文化水平偏低,进取意识差,对新事物反应慢,接受能力不强,对利率走势发展预测、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较弱,很难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需要。
四、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金融机构应采取的对策
(一)加大经营管理创新
为了更好地迎接利率市场化的挑战,金融机构应在经营管理上进行大胆创新。这就要求商业银行从分散管理向集约管理转变,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目标管理向过程管理转变,逐渐建立起一套完整而科学的经营管理体系。同时,金融机构还应在经营方式更加充分地体现集约化的经营特点。集约化经营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收权和调整机构,而是在经营体制上实现资源(人员、资金、设备等)集中统一使用,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经营效益的目的。把分散的、相同的业务操作和管理职能集中起来,把分级管理改变为一体化的直接经营和管理,减少了层次,降低了资源消耗,以相同的或更少的资源,实现更大的效益。经营和管理越是集约化,层次越是简化,资源利用越是充分,经营和管理越是有效。如客户账户管理,金融机构可将现行各基层网点的分散管理,结合计算机网络化,改变为在上层集中管理;信贷经营管理,由现在多层次的经营决策,改变为高层次的集中经营决策,实行集中综合授信,集中审贷;内部监督机构集中在一级分行以上,自上而下实施监管,而不是自下而上逐级负责制。同时,金融机构还应按照经济效益原则组织银行内部资源和业务发展,这样就可以使金融机构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endprint
(二)建立利率测控体系,切实规避利率风险
一是建立利率信息监测体系。成立专门的利率研究部门,多渠道收集反映宏观经济、货币政策、金融形势的信息,加强对经济前景的预测与分析,进一步提高市场敏感度,时刻关注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量、再贴现率、再贷款率、公开市场操作的动向,时刻关注同业利率的变动情况,对本外币利率变动趋势进行科学预测与研判,为利率风险的识别和监控提供有效支持,为资产负债管理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二是建立利率风险计量模型。在理清金融机构的利率水平与结构,分析相关因素对利率的影响程度的基础上,建立起利率风险计量模型,及时测度利率各项变量指标对经营管理的影响,通过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久期分析和VAR值分析方法来研判利率风险方向,并测定利率风险大小和范围,注意将数理模型和实践经验进行有机结合。在外界环境或内部条件发生变化时,对利率水平予以及时调整。加大资金的来源和运用交互关系的研究,促使资产与负债的期限结构相互匹配,有效规避利率风险并最大化增加收益。
三是建立利率内部检查制度。定期、不定期在全行开展利率检查与抽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切实防范个别工作人员以权谋私,定出只利客户、不利金融机构的利率水平或计息方式,有效规避道德风险。
四是建立利率价格公示制度。为便于制约监督,应明确优惠利率的适用条件与对象,防止人情利率的产生。对人为形成利率风险的相关责任人员应进行责任追究,后果严重的须严加处理,将利率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三)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努力降低经营成本
一是改革内部成本管理体制。实施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依托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建立起利率定价模型,做好内部资金流通及其定价管理工作,对每笔业务计算资金成本收益及净利息收入,按产品、部门、客户经理来衡量利润贡献,并进行盈利能力分析,为绩效评价提供明细的资金成本数据,以此分离利率风险、公平绩效考核、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营成本尽量低于同行业标准,抢占市场竞争先机。
二是加强资金集中管理。各金融机构总行决定其分支机构的利率定价,通过全面分析资金来源的利率水平与期限,结合其分支机构资产负债实际情况,制定和公布基准利率水平。同时,综合考虑各分支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及金融机构同业竞争状况等因素,确定各分支机构的利率浮动权限。各分支机构围绕各金融机构总行确定的基准利率,综合考虑分权机构的实际成本,对不同客户的资信差别、同业竞争程度以及目标利润水平进行分析,在各金融机构总行授权幅度内浮动,不得超越。如此,通过不同的利率水平来映射政策导向,促使资金中心成为利率调节的阀门,以此降低各分支机构总体筹资成本,将内部不能消化的现实及潜在的资产风险进行及时有效的转嫁。
三是切实降低固定成本。清理低效无效资产,合理选购经营所需的设备,对固定资产购置价格进行合理的确定,对不必要的固定资产投资应适当减少或予以取消。积极提高全员劳动效率,充分挖掘员工的创造潜力。在合理调整经营网点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机械化、自动化投资的力度,以更大幅度地降低经营成本。据测算,金融机构ATM机的使用成本不到传统银行的1/4,网上银行的经营成本更是只有传统银行的1/10。
四是严格控制变动成本。合理定价存款利率,有效控制各种存款的利息支出,并通过积极控制市场营销人员的差旅费开支,取消成本较高的广告费支出,压缩不必要的办公用品开支等,来合理压缩市场营销费用和管理费用。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业势必会进入微利时代,因此,金融机构应充分挖掘内部潜能,努力增加资金收益,尽可能削减不必要的开支,以进一步壮大实力,从容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四)大力开展金融创新,积极推动战略转型
一是大力拓展金融创新业务。作为金融中介,金融机构应适时推出以利率为标的物的金融创新产品来应对利率市场化。创新发展贷款出售业务,大力发展银团贷款、应收账款抵押贷款和并购贷款,择优购买投资于资产支持的证券与企业债券,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等。积极开发利率期货和期权、远期利率协议、互换和互换期权等产品。
二是积极开发利用“大数据”平台。“大数据”是指普通数据库难以获得、存储和分析的海量数据。面对飞速增长的数据洪流,金融机构应该积极开发“大数据”平台,尽快完善全球网络,加快推进国际化步伐,加强与电商、社交网络等大数据企业平台的合作力度,提升数据整合能力与分析能力,借助“大数据”跟踪客户交易行为,分析客户偏好,实现更为科学的客户细分与营销定位,进一步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三是加快向“综合性”、“多功能”、“集约化”转型。在积极做好本业的同时,金融机构应加快发展保险、信托、基金、租赁和证券等业务,藉此形成不同金融行业和市场之间互为依托、业务互为补充、效益来源多渠道、风险分散可控的经营框架和集团一体化运行机制。大力发展投资银行、私人银行、电子银行、财富管理、小企业经营、善融商务、消费金融、金融社保卡等战略新兴业务,在“多功能”上做足文章。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在经营方式上充分体现集约化的经营特点,实现人员、资金、设备等资源集中统一使用,按照经济效益原则优化配置内部资源,组织推动业务发展,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经营效益,提升综合竞争力的目的。四是加强经营管理创新。用心打造适应金融创新的“流程银行”,加快改造现有“部门银行”,加大创新推进工作力度,在将分散管理向集约管理转变的同时,促使目标管理向过程管理转变,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注重将创新理念融入经营管理全过程,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而科学的经营管理体系,强化创新驱动,着力市场竞争能力的突破,更好地迎接利率市场化的挑战。
(五)重视人才培养,提高队伍素质
利率市场化加剧了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竞争的实质是现代银行的管理和技术,而管理的主体和技术的操作离不开人才。因此,归根结底,竞争的根本是人才,所以金融机构应加大人才的培养和利用。人才培养重点是面向市场的证券专业人才、保险专业人才、电子化建设人才、市场交易人才和利率管理人才。各金融机构应当从现在起就着手规划培训,超前搞好储备,为下步业务的拓展打好基础。人才来源渠道可以通过引进来补充,也可以通过培养来提高,还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基层骨干人员提供实践锻炼机会。可以采取东西合作交流,或选派人员到一些新业务部门乃至其他金融机构锻炼等形式,尽快培养提高。与此同时,要加快金融机构人员更新进程,结合机构调整、人员分流,对超过一定年龄、文化素质偏低的人员实行内部退养,腾出位置招进高素质人才,大胆启用年青干部。金融机构还应对现有员工采取等级管理法,拉开分配档次,实行年薪制,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实行“人本管理”,从而全面提高干部职工队伍素质。
参考文献:
[1] 刘洪.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的几个问题分析与研究[J].国际金融,2010,(3):12-14.
[2] 张斌.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问题展望[J].中国金融实践,2009,(1):23-27.
[3] 黄金老.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J].经济研究,2001,(1).
[4]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中国货币政策报告(2002年)[R].
[5] 郑良芳.关于利率市场化进程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新金融,2002,(6).
[6] 蓝德彰(John D.langlois).利率管制与风险定价[J].财经,2003,(3).
[7] 田晓军.银行再造与集约化经营:中外银行经营转型的比较与借鉴[J].国际金融研究,2003,(2).
[8] 武剑.利率市场化中的利率风险管理[J].财经科学,2003,(2).
[9] 彭小泉.中国利率市场化[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9:1.
[10] 李敏.利率市场化将凸现货币政策效应[N].上海证券报,2003-02-25(7).
[责任编辑 仲 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