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自主创新推动西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

2015-01-21 23:05郑文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35期
关键词:跨越式发展自主创新

郑文

摘 要:分析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科技落后的表现及原因,阐述自主创新对于改变落后状况,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意义和可行性,以及西部欠发达地区如何通过自主创新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自主创新;西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5-0044-03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西部地区与中部和沿海地区之间发展差距日益扩大。西部欠发达地区如何后来居上,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是一个具有现实性、紧迫性而又复杂性的研究课题。而自主创新为西部欠发达地区改变贫穷落后状况,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国际竞争力,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超常规发展提供了可能,是提高西部欠发达地区综合竞争力的关键。

一、西部欠发达地区科技、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西部欠发达地区科技、经济发展的表现

从我国当今的格局来看,可分为中部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所谓欠发达地区是针对发达地区而言,主要指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地区。从地域分布、人口比例、自然资源占有等条件来看,欠发达地区处于有利地位;而从科技发展、人才资源、财富分配、资金流向来看,这些地区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可谓“穷”与“富”形成鲜明对比,并且这种反差有日益扩大的趋势。例如,就科技发展状况而言,中部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有较多的资金进行科研投入、技术开发、发展教育,从而获得创新资源积累优势,提高科技发展水平;而西部欠发达地区资金短缺,科技开发和智力投入相对不足,形成恶性循环[1]。

(二)西部欠发达地区科技、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

第一,历史进程的不平衡性。西部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制度文化、政策导向、历史传统等诸多原因,在长期的发展中经济基础薄弱、科技发展滞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在发展中处于不利地位。

第二,科技发展的差距。西部欠发达地区由于资金贫乏、管理落后,导致科研投入不足、技术开发乏力、教育发展落后,从而使劳动者的素质低下、劳动手段落后、资源利用率较低。

第三,人才分布的“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源于《圣经》:“对已富有的人,还要给予,使之锦上添花;而对于一文不名的人,即使有了一文,也要强行夺走。”即富者越富,贫者越贫。我国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和科技的优势,能够以优厚的条件培养和吸引人才,出现了人才的分布悬殊和倒流现象。人才流动的趋势是,从边贫地带流向城市,从边疆省区流向内地和沿海,导致东西部人才分布悬殊。

第四,积累上的劣势。西部欠发达地区由于的经济基础薄弱,科技落后,人才匮乏。为了摆脱贫困、谋求发展,不得不借贷资金,引进技术、设备和人才、出口初级产品、农副产品或资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经济、科技积累差距拉大。

发展的道路尽管曲折,但纵观历史的发展历程总能发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总有少数落后国家和地区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在不长的一段时间里脱颖而出,奇迹般地迅速赶上发达国家和地区,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后来居上。这种现象究竟如何去认识和总结?如何去看待和了解这种后发优势的内在规律和机理?对欠发达地区而言,无疑是些令人振奋的话题。而自主创新不仅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后发优势的获取,而且对推动欠发达地区整个社会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自主创新推动西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自主创新能迅速提高西部欠发达地区企业竞争力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细胞,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创新活动的主体。西部欠发达地区要实现后来居上,必须培养大批优秀企业、支柱产业来支撑和推动。一般来说,凡是经济发达地区或后来居上者,都培育出了一个或几个有特色的、有市场竞争力的支柱产业。

企业竞争力即企业能力、技术与专长,是企业独特拥有的能在市场上长期具有竞争优势的一种内在品质、能力和经营理念,具有独特性、相融性、可变性等特征。企业竞争力包括产品竞争力、技术竞争力、价格竞争力、品牌竞争力等。

自主创新能迅速提高西部欠发达地区企业竞争力。所谓自主创新,是指国家、地区和企业不依赖外部的技术引进,而依靠自身力量独立开发新技术,产生技术突破,攻破技术难关,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术的商品化,获得商业利润,达到预期目标的创新活动[2]。实施自主创新的优势在于:(1)技术突破的内生性有助于企业形成较强的技术壁垒。这种技术壁垒是企业在长期的实践中以特定方式,沿着特定的技术轨迹逐步累积起来的,不易被对手轻易解密、消化和模仿,同时,这种技术突破的内生性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2)自主创新一般涉及的是全新技术领域,有利于新兴产业的形成,出现创新的集群现象。(3)在市场方面,在产品投放市场的初期,将处于完全独占性地位,有利于自主创新企业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另一方面,由于其在技术方面的率先性,其产品的标准和技术规范很可能先入为主,成为本行业和相关行业的标准。

(二)自主创新能迅速提高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效益,促进跨越式发展

所谓跨越式发展是某地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利用并创造后发优势实现经济社会超常规发展 [3],其实质是发展中的质的突破[4]。

技术创新是一种经济行为而非科技行为,创新扩散是技术创新社会经济效益的根本来源。作为一个企业、国家和地区,其生存能力和竞争力的大小、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都直接或最终取决于自主创新。纵观世界各国发展历程,很多落后国家、地区和企业的发展就是通过自主创新来推动的。德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9世纪40年代之前,德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远比英国、法国落后。然而,在19世纪50—70年代,德国依靠基础科学的全面发展、技术科学的兴盛,在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工业生产及社会经济各方面迅速崛起,后来居上。到1920年为止,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英国为8人,法国为11人,美国为2人,而德国则有20人之多。德国成功的经验首先得益于自主创新,依靠自身力量发展科技,其次是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5]。endprint

三、西部欠发达地区开展自主创新的可行性

(一)西部大开发取得巨大成效及战略转型带来新机遇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既定的发展战略,它的实施为西部欠发达地区进行自主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政策环境,包括增加资金投入的政策、改善投资环境的政策、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政策、吸引人才和发展科技教育的政策等等。在“十二五”期间,国家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科技教育。这些优惠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必将大大促进西部地区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的发展。

(二)西部地区经济和科技发展态势良好

10多年来,西部地区快速崛起,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居民收入等均取得突破性进展,进出口总额年增长23.2%,生产总值年增长11.7%,超过全国同期经济增长水平;2008年,西部地区GDP增幅超过东部,占全国GDP的比重17.8%。总之,这10年是建国60年来西部地区发展最快的10年。

在科技发展方面,虽然西部地区科技力量与中东部地区相比整体较弱,但在部分地区和部分城市,如西安、重庆、成都等,还是具备较强的科技实力。经过半世纪的建设,西部地区仍然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和科技力量。目前,西部地区在石油、水电、天然气、钢铁、有色金属等能源原材料及国防军工制造、航空航天、核能利用、电子、光学和精密机械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这为西部技术创新的扩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国内技术的相对获得性带来的机遇

国内统一市场的逐步形成,东、西部互为市场、相互促进,可以有效发挥中国巨大的人口、市场和规模经济效应,促进西部技术创新。同时,受政府的鼓励与促进,资金、人才、技术等向西部地区转移具有某种可能性和相对易获得性。

四、关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开展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从政府层面入手,整合创新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由于知识的共享性和技术的外溢性,单纯依靠竞争性市场机制是不能完全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的,应正确发挥政府在宏观层面的作用。具体而言,西部欠发达地区政府应在以下领域发挥作用:一是统筹规划,宏观指导,避免重复。二是集中力量抓重点,抓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突破中国最需要的技术,重点支持基础性研究,发展公共技术平台。在产业技术领域,重点支持共性技术和影响整个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开发,如CAD、CAM、CAE、CIMS、精密成型与加工、通信、新材料、新能源、精细化工等技术。三是广泛调动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并在税收政策、财政金融政策等方面予以优惠、奖励,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形成一种创新的社会风气;培育鼓励个性发展和创新的民主和文化氛围,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外部环境。四是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保障和促进自主创新。知识产权实质是在保护创新者积极性和合法利益的同时,加快新技术扩散速度,进一步促进新一轮技术创新的产生。

(二)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

技术创新是一个从研究开发到产业化和商业化的过程,在传统经济条件下,项目投资、产品研制与生产都是由政府制定计划,研究单位、设计单位和生产企业组织实施,企业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缺乏创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最贴近市场,在规模化和产业化方面最具优势,应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其创新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应成为技术创新投资的主体;二是企业要成为研究开发的主体;三是成为利益分配的主体。

(三)建立以自主创新为主的创新战略模式

技术创新战略是指进行技术创新经济活动的总谋划,主要解决技术创新的基本原则、根本目标和主要规划等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方向性问题。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客观上需要一套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有效的技术创新战略进行指导。与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由于资金、人才、科技、管理等环节相对薄弱,应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在创新战略选择上因地制宜、灵活变动。在起始阶段,可考虑通过模仿创新、引进吸收再创新,尽快缩小国际差距。对于一些大型、复杂、综合性强、难度较大的技术项目,仅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运用企业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之间联合的力量,并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协作完成,即合作创新。在中期战略需求层面,可利用补充和替代技术,但应以自主创新为主,模仿创新为辅。对那些属于远期战略需求技术,要有长远眼光,尽早进行理论、技术储备,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以自主创新为主,最终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获得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金建国,胥留德.自然辩证法概论[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1.

[2] 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 赵红,杨震宁.“跨越式发展”的学术论争及其路径找寻[J].改革,2013,(1).

[4] 王必达.后发优势与区域发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5] 胡显章,曾国屏.科学技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Promoteing the Western Underdeveloped Areas Leaping Development Relying on independent innovation

ZHENG Wen

(Yun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unming 650500,China)

Abstract:The analysis of China's West owes the manifestations and causes of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d backward area,expounds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to change the backward situation,the realization of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the feasibility of development by leaps and bounds,and how the less developed western regions through independent innovation to achieve unconventional,leap forward development.

Key words:independent innovation;western underdeveloped region;leaping development

[责任编辑 柯 黎]endprint

猜你喜欢
跨越式发展自主创新
培养创新思维,生物课堂的“魂”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
论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
浅谈物理实验教学中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师生互动的探究
云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保障措施研究
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实现路径研究
欠发达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