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 孔 源
浅议电网企业审计质量提升措施
●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 孔 源
“政府监管日趋严格,公众期望不断上扬,舆论关注持续深入”,全面概括了目前电网企业作为国有、自然垄断行业所面临的形势,发改委、财政部、税务总局、审计署、国资委、电监会等对电网企业组织开展的审计、检查频率不断提高,范围不断扩大,已呈常态化趋势。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免疫系统,应充分发挥其监督和服务职能,通过强化审计质量控制理念,完善审计组织体系和审计质量控制机制,整合审计业务流程,创新审计成果运用方法,以推动业务型审计向管理型审计转变,监督型审计向服务型审计转变,创造审计精益环境,打造审计精品项目,铸造审计精兵队伍,塑造审计精质服务,实现审计增加价值和改善企业运营的总体目标。
电网企业 审计质量 措施
(一)目标导向原则。内部审计以“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为目标,审计质量就是审计人员提供审计服务的质量,是内部审计部门为组织增加价值、改善组织治理的水平能力高低。审计质量的管控与提升应以服务企业价值增值为出发点,牢固树立目标导向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审计质量的优劣不仅取决于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审计管理能力的强弱和审计方法应用是否恰当,还受审计组织体系、制度建设、文化理念等审计环境的影响;其成败也不仅取决于审计报告的好坏,还应更多地关注审计服务的成果。审计质量的系统性原则,要求内部审计以系统的视角,全方位、多层次地评估质量,从环境、业务、人员、服务等多个维度提升审计质量。
(三)统一性原则。审计质量的统一性指判断审计质量优劣的标准应该具有统一性,包括国内外内部审计行业组织发布的实务标准、准则、职业道德规范、实务公告、指南等。内部审计质量的指标体系和目标值的设计应以上述标准为基础,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加以优化。
(四)经济效益原则。内部审计质量应遵循经济效益原则,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审计成本最小、审计收益最大,合理保证审计质量提升。
(一)抓理念、强体制,建设审计精益环境
1.加强审计质量文化建设。坚持“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的审计理念,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一是要思想过硬。审计人员要自觉地遵守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有坚强的事业心、责任感,有坚持原则、依法审计的思想,有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精神,有坚持实事求是、诚实守信的务实作风,把审计质量作为审计工作坚持不懈地追求。二是要依法审计。进一步树立依法审计的理念,学习贯彻落实《审计法》、《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和相关审计具体准则等,自觉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同时加强对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电网规章制度的学习,确保在审计工作中能够正确运用和把握相关法律法规与制度。
图1 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2.创新审计组织管理体系。电网企业在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中,创新审计组织管理体系,实现“两个层次、管审分离”,即省公司审计部、审计中心和市公司审计部两个审计管理层次,省公司审计部管理职能与审计中心运行职能相分离的审计管理模式,为提升审计质量提供了组织保证。通过优化审计资源配置,将审计力量向省公司层面集中,同时提高审计资源使用效率与效果,强化审计监督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形成以“上审下”为主、省级加强、市级巩固、资源统筹、分层负责的审计资源集约化管理模式。在不断探索实践中,电网企业内部审计最终将实现“三个一体化管理”的审计管理新体制。即:“审计部与审计中心一体化管理”、“市县公司审计一体化管理”、“主业审计与产业审计一体化管理”。
3.健全审计制度管理体系。电网企业按照建立健全流程、职责、制度、标准、内控和考核“六位一体”工作要求,逐步建立了全方位经济责任审计监督保障机制。在现有的质量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结合项目管理现状,制定审计项目现场质量管理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现场工作业务程序、质量控制要求及问责条款,细化审计实施方案内容,进一步明确审计重点与工作要求,突出履职尽责与责任追究。量化质量管理考核指标,在年末结合优秀审计项目评比活动对系统各单位的项目质量进行检查与排序,其检查结果列入年度劳动竞赛评分内容,强化审计质量控制的制度支持。
(二)抓流程、树机制,打造审计精品项目
1.加强审计立项的科学性。围绕企业改革发展工作重点和内外部检查关注热点,立足服务为主、注重实效的原则,同时兼顾审计部门综合能力,在企业领导大力支持的基础上科学立项,从而提高审计成果的有用性。
2.建设非现场审计中心。将审计业务流程分为非现场审计阶段和现场审计阶段。审计部向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预通知后,组织骨干力量开展非现场审计。非现场审计组利用各类业务系统实施远程、在线审计,同时依据被审计单位提供的电子资料和以前实施过的内部审计、检查结果,跟踪整改情况,判断审计重点,明确现场审计工作需进一步确认的审计发现,并据此编制现场审计工作专用实施方案,初步确认审计范围、审计重点及人员分工,梳理所需资料清单,为现场审计做好充分准备,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保证审计项目质量。
3.建立现场督查及考评机制。在审计项目现场审计阶段,组织审计质量督导小组对审计项目实施质量督导,督查内容包括现场审计工作开展情况、审计记录和底稿质量以及审计纪律执行情况等,并形成督查报告。同时实施审计记录评级,由审计小组长对小组成员所出具的审计记录进行初评,审计组长、主审及督查组对审计记录进行分级复评。分级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级。分级评定结果与单位年度评先和个人评先挂钩,并定期通报。
4.构建审计信息数据库平台。依托ERP业务系统、审计信息系统、大数据管理中心、大数据技术处理中心等数据平台,构建一个全覆盖的内部审计信息数据库,实现审计“信息共享、全程控制、在线监督和辅助分析”四项功能,对从企业范围内及审计工作中获取和形成的业务数据和管理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应用,分析数据的关联性和内在规律,揭示异常现象,寻找审计线索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5.建立专家咨询制度。为更准确有效地作出审计定性和处理,提高审计质量,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应从相关业务部门、社会中介机构、学术团体组织及专业院校聘请具有较高专业知识的人员,对审计范围、审计依据、审计处理等进行评定和咨询,征求意见,强化审计质量控制的智力支持。
6.建立审计项目总结会制度。定期召集审计项目实施人员开展“回头看”活动,邀请相关专家和被审计单位参加,点评项目质量控制效果,总结教训,提炼经验,交流体会,推广高效的审计方式和方法,促进审计人员通过持续改进实现自我提升。
7.开展中介机构审计质量约谈。对中介机构审计项目质量进行跟踪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对所发现的审计质量缺陷进行分类汇总,对相关中介机构负责人进行审计质量约谈,重申质量控制要求和责任,通报审计质量存在的问题和处罚决定,要求其限期整改,并提出系统性审计质量提升方案。
(三)抓教育、重培训,铸造审计精兵队伍
1.开展审计专题讲座与理论研讨。一是举办审计质量专题讲座。邀请国家审计机关、社会中介机构就项目审计质量管理和控制方面进行专题报告,进一步增强全体审计人员的质量意识和审计风险控制意识。二是每年开展审计质量理论专题研讨,如就如何构建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审计现场质量控制效果与评价及基于数据条件下的新技术与方法运用研究等专题进行认真研讨。
2.实施审计人员轮训和调考。培训对象面向全体审计人员,培训重点要贴近审计实务工作,开展实战演练模拟,锻炼审计人员的实践工作能力;按照审计工作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开发精品课件,提升审计培训的效率效果;健全完善审计竞赛考核机制,把审计劳动竞赛和业务竞赛有机结合,突出对业绩、能力的考核评价,营造比、赶、超的学习氛围和工作氛围。
3.培育审计骨干队伍。设立相应的审计人才选拔程序与准入条件,从现有的审计队伍中择优选择,组建审计骨干队伍,作为审计项目现场工作的主要突出力量及审计人才培养的基地,并建立审计骨干后备人才队伍,对已有的审计骨干定期进行考核,推陈出新动态管理,强化审计质量控制的人才支持。
4.鼓励新人参与实践。伴随审计集约化的深入,县公司审计人员和新进审计人员到市公司从事审计工作,在加强业务培训的基础上,鼓励其参加审计项目、课题研讨、制度编写等活动,由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参与的同时,适量配备新人参加,在实践中对新进审计人员进行指导与帮助,以“传帮带”的形式促进审计人员的成长成熟。
5.鼓励通过自学提高审计人员个人职业素养。为满足审计工作需求和个人职业发展需要,鼓励审计人员自学并报考各类与审计业务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和职称考试,优化审计队伍人员结构,促进审计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四)抓创新、重沟通,塑造审计精质服务
1.创新服务,落实后续整改工作。将审计发现的问题分类归纳、追根溯源,找到问题真正的“出血点”、“发热点”,有针对性地出具审计管理意见书,对于不同层面、性质的问题要落实多种手段、分期整改、细化效果,提出系统性整改方案,体现审计专业服务理念。
2.创新机制,实现专业联动。注重从专业管理角度提炼审计成果,参考审计结果公告和审计情况通报的形式,通过协同监督平台等定期发布风险提示,及时向监察、人资、财务等部门提供有价值、有建议的信息专报,加强部门间专业管控的协同联动,促进审计成果整改一点,提升一片。
3.丰富审计沟通协同形式。建立审计咨询访谈会机制,征集专业部门和基层单位在具体业务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难点、疑点,结合电网企业发展工作重点和内外部检查关注要点,每季度挑选一个部门召开审计咨询访谈会,与专业部门或基层单位共同研究解决办法,重点推进顶层设计,完善过程控制,协助专业部门解决困难。
4.提高审计工作联系单针对性。加大审计工作联系单的使用效率,根据专业部门管理职责特点,搜集内外部检查相关典型问题,结合当期审计项目开展情况,从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制度执行等方面,每月出具一份作重点提示,服务专业部门增强风险预控能力。
5.建立审计联络人机制。要求专业部门和基层单位上报一名审计联络人,通过定期培训、学习,宣贯相关政策法规、风险预控方法和审计工作要求,同时收集并反馈专业部门和基层单位实时工作动态,要将审计工作从外在介入转向内在融入,提高工作衔接的流畅度,增强彼此的沟通帮助,提升审计服务的灵活性。
(一)人力资源保障
1.建立专家顾问团队。聘请企业内各专业“省一级”专家建立经济责任审计专家顾问团队,充分发挥专家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审前阶段,专家顾问团对审计方案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帮助审计组把握被审计单位经营特点和审计重点;审计实施阶段,专家顾问团通过“及时通讯”平台,及时解答审计过程中的疑难杂症,提升现场审计质量。
2.促进人才双向交流。加强内部审计与企业各业务部门的人才双向交流,有效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再生,为提升审计质量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将专业骨干输送到内部审计进行培养,同时将优秀的审计人员输送到专业部门进一步锤炼,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可以为内部审计部门引进各专业领域优秀人才,提高内部审计队伍整体实力,还可以为各专业部门输入新鲜血液,实现企业人才队伍的自我式修复,促进新知识、新理念的更新、传播和继承。
(二)技术保障
1.成立技术攻关小组。成立技术攻关小组,探索大数据环境下的在线审计。在实现审计信息系统专业分析研判的基础上,尝试在非现场审计阶段,通过在线审计提取审前调查表所需数据,按照经验设置阀值进行研判,初步统计问题疑似清单,达到缩短问题查找时间,逐步适应大数据环境下数据量大、分布广的特点。
2.健全完善审计信息数据库。一是建立被审计对象基本资料数据库、审计资料数据库、审计报告数据库、审计经验数据库等基础性数据库。二是完善法律法规资料库。进一步建立完善财经法规数据库以及管理制度规定办法数据库。三是汇编优秀审计案例库。将近年来电网企业具有代表性、可借鉴性以及典型性的优秀审计项目进行分类汇编,为审计标准化建设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强化审计质量控制的大数据支持。
(三)信息传递保障。强化沟通实现审计信息共享。建立省、市公司审计部之间常态化的沟通协作机制,不定期交流审计成果,重点关注“三集五大”体系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新困难,邀请专业部门参加会议,以点代面加强协作,将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运用到具体工作中去。
(一)有效揭示重大问题,强化审计监督职能。使审计不仅敢于,并且善于揭示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问题。一方面强化了依法审计理念,形成了“上审下”为主的审计格局,增强了审计监督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另一方面改善了审计项目质量管理,提高了审计效率、效果。
(二)注重审计成效与沟通,突出审计服务职能。创新审计成果运用,加强审计与各业务部门的沟通交流,提升审计服务水平,推动审计职能“两个转变”,实现审计服务价值增值的总体目标。
(三)提升审计管理水平,加强风险管理控制。通过评价企业审计环境、审计项目、审计队伍、审计服务,发扬传统优势,加强短板建设,全方位提升审计质量。一方面,加强审计文化建设,创新管理体系制度,培育审计骨干力量,使审计环境、审计队伍更适应审计发展需求;另一方面,通过非现场审计中心建设和审计信息数据库建设,进一步理顺审计流程,规范审计业务,优化审计服务,切实提高审计质量。
(四)深化数据管理应用,促进企业科学决策。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随着非现场审计中心和审计信息数据库平台的建设,审计中获取的重要业务管理数据将得到进一步深化应用。通过对数据进行长期有效的采集、统计、分析、挖掘,审计可以追踪相关业务领域,挖掘群体行为特点,揭示生产经营现象背后的潜在规律,为企业制定政策提供关键依据,有利于提升企业预测预警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有利于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1.崔振龙.2014.内部审计的价值定位与发展趋势[J].中国内部审计,5:13-17。
2.张庆龙.2014.中国内部审计行业的现实问题调查思考[J].中国内部审计,7: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