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蓓蕾
1.1 病例1 患者,男,28岁,平素健康。近两年来每饮酒吃虾蟹后,全身皮肤瘙痒,出皮疹。经某医院诊为“过敏性荨麻疹”,每次治疗3~7 d而愈。2014年5月下旬,因左臀部红肿热痛、恶寒、发热7 d,到某医院诊治,诊为“臀痈”,即做切开排脓术,术后用药线引流,5 h后觉创口周围瘙痒,局部潮红。翌日全身皮肤出现红疹,瘙痒、有灼热感、干燥、微有肿胀,部分皮疹糜烂,全身疲乏,骨节酸痛,夜间发热伴恶寒,体温39.5℃,在某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药物性皮炎”。西医对症治疗,病情明显好转,2周后出院。出院1周后,上述皮肤病复发,继续治疗未能控制,且伴发热、烦躁不宁、疲乏、口干、四肢酸痛、小便黄赤、大便燥结,而来我院就诊。检查:体温39.1℃,神志清楚,表情痛苦,面色红,唇红干,舌红、苔薄黄,脉弱浮数;臀部及腰背、下肢麻疹样红斑,轻度渗液,灼热。血常规:白细胞计数9.8×109/L,中性0.8,淋巴0.16,酸性0.4;红细胞计数4.5×1012/L,血红蛋白110 g/L;血沉25 mm/h。尿常规:蛋白(+),白细胞(+)。
1.1.1 初诊治疗 辨证诊断为热毒内盛,治疗当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内治处方:大黄12 g(后下)、生地24 g、红条紫草18 g、蝉蜕10 g、蒲公英18 g、银花15 g、生石膏30 g、白花蛇12 g(先煎)、赤芍12 g。1剂/d,水煎2次,取汤液约300 mL,分2次温服。
外治法:用木棉树根90 g、了哥王60 g、枝花头60 g,加入上方煎后的药渣中同煎,乘药汤热熏洗患部,2次/d。
1.1.2 复诊治疗 服上药2剂和外洗治疗后,大便2~3次/d、稀烂,发热已退,骨痛大减,皮肤症状仍无明显的改变。考虑其痼疾已成,非一般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之药所能奏效,此乃风邪之毒已入络,以致血热瘀毒留滞,故加用祛风透络药物。生地24 g、红条紫草18 g、生石膏30 g、蝉衣10 g、蒲公英18 g、银花15 g、地丁15 g、川足2条、露蜂房10 g。1剂/d,水煎2次,取汤液约300 mL,分2次温服。
外治法同上。
1.1.3 三诊治疗 服上药5剂和外洗治疗后,皮疹基本控制。继续用上方治疗1周以巩固疗效。
1.1.4 四诊治疗 复查血、尿常规及血沉均正常,皮疹逐渐消失,停药。随访1年未复发。
1.2 病例2 患者,男,12岁。患者既往有哮喘、过敏性鼻炎史,近1年来经常失眠、头痛、心悸、耳鸣,某医院诊断为“神经衰弱”。1个月来由于心悸较前加剧,到某医院中医就诊,用中药宁心安神之辰砂1.5 g冲服,服药数小时后,微有恶寒发热;颈部、四肢即出现红色皮疹,很快蔓延至全身,皮疹瘙痒,有灼热感,微有肿胀;全身疲乏。某医院诊断为“药物性皮炎”,静注葡萄糖酸钙,并予强的松、扑尔敏等抗过敏治疗,3 d后症状好转。5 d后皮肤病反复如前,且伴发热、疲乏、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而来诊治。检查:体温38℃,神志清楚,表情痛苦,面色苍黄,唇干,舌红苔薄黄少律,脉弱而数;头面、颈、四肢、躯干皮肤均有麻疹样红斑,呈对称性;部分斑片上发生水疱,轻度渗液,灼热。血常规:白细胞计数9×109/L,中性0.78,淋巴0.17,酸性0.5;红细胞计数5×1012/L,血红蛋白110 g/L;血沉24 mm/h。尿常规:白细胞(+)。
1.2.1 初诊治疗 辨证诊断为热毒内盛。治疗以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祛风通络为主。
内治处方:大黄8 g(后下)、生地20 g、红条紫草12 g、蝉蜕10 g、蒲公英12 g、银花15 g、地丁15 g、蜂房10 g、赤芍12 g、川足2条。1剂/d,水煎2次,取汤液约300 mL,分2次温服。
外治法同病例1。
1.2.2 复诊治疗 服药3剂和外洗后,大便1次/d,质软,热退,全身皮疹及其他症状较前减轻。继续用上两法治疗10 d。
1.2.3 三诊治疗 服药10剂及外洗后,皮疹消退,复查血常规、尿常规未见异常。停药,随访1年未见复发。
药物性皮炎即药疹,是指药物以各种途径进入机体后,引起的以皮肤、黏膜损害为主的变态反应,严重者可累及机体其他系统,是药物过敏反应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其发生率占各种药物不良反应的25%~30%[1]。许多药物都可引发药疹,其临床表现也各种各样,轻者一般可伴有发热、疲倦、瘙痒,容易治愈,也有的停药后可自愈,重者可损及心、肝、肾脏等,不仅治疗困难,甚至危及生命。由于各种药物不断增多,且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药物性皮炎已经越来愈严重,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2]。我院运用中药内服及熏洗治疗,使很多病例取得满意疗效。
本病属中医学中药毒范围。临床根据症状不同分为风热型、湿热型、热毒型。本文两例患者均为禀赋不足。病例1,经常发生荨麻疹;病例2,有哮喘及过敏性鼻炎史。禀赋不足,风邪乘虚侵袭,郁久化燥,以致血热瘀毒留滞成痼疾。对其治疗,非一般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之药所能奏效,而需佐以祛风透络攻毒药。方中生地取其凉血;红条紫草有凉血解毒之功;银花、蒲公英、地丁等清热解毒;生石膏清热泻火;蝉衣祛血中之风,川足、露蜂房攻毒祛风,功擅解毒,可疗诸疮肿毒。外用祛风清热解毒药熏洗,配合内服药,收效甚捷。
[1]龙明立,刘芳群,曾建国,等.6例典型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药物性皮炎病例分析[J].中南药学,2014,12(4):377-378.
[2]龙君祥.药物性皮炎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1):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