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关照下的《孙子兵法》通俗化英译研究
——兼评加葛里亚蒂译本

2015-01-21 21:41邱靖娜张敬源
关键词:孙子兵法译本英译

邱靖娜,张敬源

(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083)

语境关照下的《孙子兵法》通俗化英译研究
——兼评加葛里亚蒂译本

邱靖娜,张敬源

(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083)

从功能语境理论视角,以加葛里亚蒂《孙子兵法》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以林戊荪译本为参照,通过宏观语境分析和自下而上具体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译者如何根据翻译目的进行文化语境还原;探究译者如何通过语场、语旨、语式的具体配置进行情景语境重构;发掘译文在上下文语境方面的特点。研究发现,译者会根据文化语境界定翻译基调;根据翻译目的选择翻译策略,进行翻译布局和模态运用。具体体现在视角转换、情态表达、语法结构、衔接手段等方面。

《孙子兵法》;英译本;功能语境;翻译策略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孙子兵书》等,成书于2500多年前,享有“兵学盛典”等美誉。全书共分为十三篇,是世界上第一部军事著作,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之一。《孙子兵法》的影响已超出国界,在世界范围内除了军事领域外,在政治、外交、经济、体育、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传播,尤其是在英语国家的传播,离不开《孙子兵法》的英译活动。

《孙子兵法》英译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以“孙子兵法”为关键词,通过知网等学术网站检索发现,《孙子兵法》英译研究有五个主要视角:①就某个具体的点进行研究,如对《孙子兵法》“天”字的英译研究。[1]②从文化层面进行宏观研究,如跨文化思想、人本主义价值观等。[2]③对语篇、语境、译者等相关因素进行研究。④语言学框架内的研究,如译文选词、误读等。[3]⑤将《孙子兵法》与应用学科相结合,如《孙子兵法》在商业中的应用。[4]

正如学界对《孙子兵法》英译的研究视角多样化一样,《孙子兵法》的译者背景、翻译目的等都出现了多样化现象。很多译本突破文学、语言学界限,与经济、商业等实用领域相结合,出现文学性减弱、通俗化增强的趋势,进一步扩充了《孙子兵法》的应用范围,扩大了读者群。

那么这种通俗化译本与文化推介为主要目的的文化型译本有什么不同?译者采用了哪些具体的翻译策略?译者不同选择的根源何在?

本文即以语境理论为指导,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究,分析译者如何根据自身语境及原文语境进行翻译策略的选择,从而使得其译本大受欢迎。这不仅对《孙子兵法》的英译有积极影响,同时对其他典籍的翻译活动也有借鉴意义。

一、研究译本和译者简介

《孙子兵法》英译始于1905年,由英国炮兵上尉卡尔斯•罗普在日译本的基础上翻译而成。由于底本选择及译者本身文化、语言等因素,使得该译本出现了很多错误。随着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推进,《孙子兵法》英译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翟林奈(Lionel Giles)、格里菲(Samuel Griffith)等国外译本相继出现。到20世纪出现了30多种英译本。在国内,也出现了众多英译本。其中著名翻译家林戊荪出版了《孙子兵法》英译本[5],旨在推广中国文化,促进文化交流。译者的早期留学经历和较高的译学造诣使得其对译本的把握更为到位,引起广泛关注,是国内影响力最大的《孙子兵法》英译本。

国外译本中,美国实业家加葛里亚蒂(Gary Gagliardi)英译本[6](以下简称加译)在商业界引起了广泛反响。加葛里亚蒂出生于军人家庭,是世界知名的策略培训家,早期从事市场营销工作。他发现孙子的军事谋略与当代商业竞争策略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似性,于是将孙子谋略应用于市场营销活动中,并取得了成 功。[7]之后,加葛里亚蒂致力于《孙子兵法》的翻译,其译文以《兵法:孙子自言》为题出版。

加译《孙子兵法》属于成功励志类书籍,其主要翻译目的在于帮助更多的人应用《孙子兵法》在充满竞争的世界中取得成功;同时译者认为自己的翻译与原文完全一致[7],因此,加译《孙子兵法》带有感染型文本和信息型文本的特点。译文类似于操作手册,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文化性。其读者类型主要是包括企业家在内的非文学研究人员。

加译目的和特定的读者群必然要求其译文具有权威性、易读性等特点。那么,译者采用了哪些具体的翻译策略来实现这些特点,从而赢得了较大的读者群呢?为了更好地研究加译特点,特以林戊荪译本(以下简称林译)为参照译本进行研究。

二、功能语境理论与译者选择

语言交际都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的。由此各学科都把语境作为研究的重要参数,但不同学科对语境的具体定义、分类各有不同。其中系统功能学派的语境理论(简称功能语境理论)对语境的层次性、多功能性等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一) 功能语境理论的发展

功能语境理论的发展离不开马林诺夫斯基、弗斯和韩礼德三位学者的贡献。1923年人类学家Malinowski提出了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概念,之后又提出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概念,促进了语境研究的进行,被现代学者看作语境研究的正式开始。

到了20世纪3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弗斯(J. R. Firth)从形式上界定了语境的两个基本范畴,即语言内语境与语言外语境,为语境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基本结构框架。弗斯(J. R. Frith)把语境分为语言环境(context of linguistics)和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认为情景语境包括参与者的特征、参与者的语言行为和参与者的非言语行为三个方面。这是对语境变量进行分类的首次尝试。

韩礼德接受并进一步发展了弗斯的语境理论。本文沿用Malinowski-Firth-Halliday的理论观点,采用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语境理论为框架进行研究。

(二)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层次论

韩礼德于1964年提出研究语言要理解语言在社会生活过程中的具体使用。他继承了弗斯的系统(system)思想和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认为语境是属于从符号学角度来解释语言使用的抽象理论范畴,提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展示了意义潜势(meaning potential)和语言形式(meaning realization)之间的描述关系。

概括而言,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语境包括三个层面,即层次、多功能和潜势。从层次角度讲,语境包括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上下文语境,语境的三个层次之间是体现关系。

其中文化语境是人类在特定文化背景中的行为模式,是功能语境的第一个层次。情景语境指的是语言发生的实际环境,由三个变量构成,即语场(field)、语旨(tenor) 和语式(mode)。具体来说,语场指世界中发生的事情,包括话题、动作者、目标、时间、地点等。语旨,指的是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包括参与者的地位和角色,包括译者和研究者。语式包括交际渠道、衔接和修辞方式等。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共同构成言外语境。而上下文语境对应具体的语言表达形式,是言内语境。[8]

功能语境具有多功能性特点。语境尤其是情景语境对应语言的意义潜势,根据语境-纯理功能耦合假设(Context-Meta-function Hook-up Hypothesis)[9],语境三变量与语言元功能之间存在对应关系:语场对应概念功能,语旨对应人际功能,语式对应语篇功能。意义潜势要通过具体的语言形式来体现:在词汇语法层面语场、语旨、语式分别由及物性系统、情态系统和主位结构、信息结构、衔接手段来体现。

哈桑秉承并发展了韩礼德语境模式,指出语境三变量的值(value)发生变化,其共同构成的语境配置(contextual configuration)就会随之变化[10],同时,其对语义衔接带(cohesive tie)等的研究,对于语言结构层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三) 功能语境与译者选择

翻译是跨语言的社会文化实践,对文化传播起到重要作用。中国典籍翻译对于传播中国文化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在众多译本中,很多译本良莠不齐,需要较为客观的标准进行衡量。

在翻译界,豪斯[11]指出“翻译是用语义和语用对等的译语文本代替源语文本”,奈达也于1986年提出“功能对等”概念,强调翻译的交际功能,认为“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对等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关键就在于要寻找在交际过程中译语读者和源语读者的相似反应,因为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读者或言语接受者”。要评判译文质量优劣,必须看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如何,同时必须把这种反应和原作读者对原文可能产生的反应进行对比,看两种翻译是否基本一致。

纽马克[12]认为语言功能分为六种,即表情功能、信息功能、感染功能、人际功能、审美功能和元功能。相应地,文本类型包括三类,即表情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感染型文本。一个文本有可能同时具备几种功能,但一般以某一功能为主。

同时纽马克将翻译方法区分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认为交际翻译通常是“欠额翻译”。对《孙子兵法》译文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孙子兵法》英译以语义翻译居多,如翟林奈、格里菲、林戊荪译本,而加译本以交际翻译为主。

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语言有概念、人际和语篇三大元功能。在一般情况下,好的译文要在这三种意义上与原文对等。[13]然而,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出现译文与原文的不一致,即“偏离”是在所难免的,且对等不能只体现在形式上,而且要在宏观层面上对等。为此司显柱[14]提出“负对等”,指代微观句子、小句、词组层面上的“真对等”,宏观句群、语篇层面上“假对等”。“负对等”微观形式上与原文一致,在宏观层面,对译文质量有负面影响。“偏离”主要体现在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方面,语篇功能作为实现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的手段,不作为“偏离”考查参数。

在翻译时,译者要根据面对的文本类型和自己的翻译目的、目标读者等因素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中做出选择,如果译文与原文本在这些选项方面都存在不同,则必然出现偏离现象。但“偏离”未必对译文产生负面影响,本文认为可将“偏离”细分为有意偏离和无意偏离,其中前者是译者翻译策略的一部分;后者是由文化背景、源语与译入语的差异而导致,也包括由译者因素、语内翻译等因素造成的偏误。

在进行典籍翻译活动时,译者要根据功能语境进行相应的选择,具体体现在:首先,根据自身文化语境确定翻译基调。其次,译者对原文语境进行解码,通过自下而上的分析对原文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及上下文语境进行准确理解,避免或减少无意偏离及偏误的存在;最后,译者根据翻译目的进行符合自身的情景语境配置和重构。在微观层面,译者根据翻译目的在行文、布局等方面进行有意选择。

三、功能语境关照下的加译策略选择

(一) 根据文化语境界定翻译基调

《孙子兵法》是中国的兵学盛典,最初主要应用在军事相关方面。而自第一次“海湾战争”引发的“孙子热”开始,《孙子兵法》思想在美国受到高度重视,其英译快速发展。

同时,许多美国人意识到《孙子兵法》在商业中的价值,使得对《孙子兵法》的研究逐步深入到商业领域。加葛里亚蒂,作为一名实业家、战略家,认为现有译本在商业阐释等方面存在不足,于是动手翻译了《孙子兵法》。加葛里亚蒂认为其译本在哲学理念和根本思想方面是与原著一致的。[1]

加葛里亚蒂所处的文化语境与以往文化推介性译者存在诸多不同,其翻译基调必然不同。与本文参照译本相比,加译本具有军事性削弱,商业性增强等特点。

(二) 用实业家的语言进行情景语境重构

情景语境是功能语境层次理论中的第二个层次,其变量的值发生改变,会引起整体语境配置的变化。译者在自身文化语境内,将根据翻译目的对原文的情景语境进行重新配置。

在语场方面,加译主要是通过翻译及改编《孙子兵法》,寻求其对营销的启发,获得对商业活动、决策的启示,其主要目的是帮助企业进行营销和销售,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而参照译本主要目的在于译介、推广孙子文化,相对而言更加忠实于原文。

在语旨方面,加译与参照译本相似之处在于都涉及军事家—将领这一关系。不同点在于,加译涉及译者(战略家)—客户关系,而参照本涉及译者(学术界)—读者这一关系。人际关系不同,所用语言不同。与学术性翻译不同,加译的潜在读者实用性目的较强,且其与译者的地位一般是对等的。

两者在语式方面,分别属于手册类翻译和文化类翻译。与参照译本相比,加译带有translated-tobe-read-out的特点,译者采用了更多的直接重复和替代,而较少采用省略和衔接,使得译文朗朗上口,易于理解和记忆。

具体而言,译者通过语言复杂度调试、视角转换、情态表达三个方面来根据翻译的目的进行译文的情景语境重构和配置。其中调试语言复杂度又从过程选择简单化、用词灵活化、衔接手段显性化三个角度得以体现。具体如下。

第一,切合语场,降低语言复杂度。加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读者介绍《孙子兵法》蕴含的策略,帮助读者将其应用于商业活动中,获得收益。而读者的教育背景或知识层次具有多样性,为了更好地实现翻译目的,译者必须降低所用语言的难度。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过程简单化,降低阅读难度;词汇灵活化,提高普适性;衔接手段显性化,提高可读性。在及物性系统方面,译者采用了更多的物质过程和表示所有关系的关系过程,将读者作为物质过程的动作者或关系过程的所有者,使得读者身如其境,拉近了读者与译文的关系。如加译对“庙算”和“利而诱之”的翻译:

You must calculate many advantages.

You can have an advantage and still entice an opponent.

分别将第二人称you处理为动作者(Actor)和所有者(Possessor),符合实用性手册特点,又有增强人际关系的作用。

在用词方面,其翻译目的也有体现。具体到词汇选择方面,加译《孙子兵法》目标读者多为商界人士,而非军事专家或学者,译者在翻译时进行有意偏离,所选部分词汇有军事消解及简单化倾向。如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中的“将”的翻译,参照译本处理为commander,而加译者选择了leadership一词,与商业词汇更为接近,军事意义弱化。再以三处为例。

(1)兵众孰强?(始计第一)

“兵众”在原文中指的是“军队”“部队”,多译为army(如Lionel Giles 1910,林戊荪2004)或troops(如Thomas Cleary 1991,Samuel Griffth 1963 ),而加译采用的forces,军事色彩弱化。

(2)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虚实第六)

加译:How can they help him to victory?

The enemy may have many men but they are superfluous.

林译:In my view, while the troops of Yue (tr: a neighboring state of Wu) are numerous, that alone does not determine the outcome of war.

林译不仅将“兵”字译为troops,而且对“越”进行了夹注,较为全面、忠实地译出了原文意思,符合文化推广的目的。而加译直接处理为men,尽管未将“越”译出,语义翻译不足,但也与其交际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匹配的。尽管也用到了enemy一词,但是其军事色彩明显减弱。

(3)“善用兵者”

以“善用兵者”中的“善”字为例,加译除一处译为wisely之外,其他均译为good,简短、常见,并多次重复,与其翻译目的和目标读者是匹配的,可以看成译者的有意偏离。在语法层面,加译极少出现小句复合体,更少用嵌入结构,且多次运用排比句式。

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衔接是实现语篇功能的重要手段,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类。前者主要包括指代、省略、连接和替代;后者主要包括重复和搭配。以第一篇为例,对衔接手段进行统计,发现两译本都以语法衔接手段居多,但在具体衔接类型方面两译本有较大不同:利用AntConc软件进行统计,发现指代在加译和林译中出现的次数分别是737、638次,加译指代比例较高;加译省略和连接较少;词汇衔接方面,其重复所用比例高于参照译本。省略和连接较少与加译显性化翻译和小句逻辑较为简单的特点是一致的。

另外,加译多处使用同一句型,类似修辞学排比手段。如将“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翻译为:

L1 You can have an advantage and still entice an opponent.

L2 You can be disorganized and still be decisive.

L3 You can be ready and still be preparing.

L4 You can be strong and still avoid battle.

L5 You can be angry and still stop yourself.

L6 You can humble yourself and still be confident.

L7 You can be relaxed and still be working.

L8 You can be close to an ally and still part ways.

L9 You can attack a place without planning to do so.

L10 You can leave a place without giving away your plan.

L11 You will find a place where you can win.

L12 You cannot first signal your intentions.

前八行均为扩展延展(expand: extend)类小句复合体,第一个小句以you作为主语,第二个小句承前省略主语,整个部分形成排比句式,易于记忆。第9-11行,为以you开头的小句,均带有嵌入成分,较为整齐。符合实用手册类翻译特点,而参照译本重在文化介绍或推介,此类用法较少。

第二,转换视角,扩充读者群。翻译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是语言的交流,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由于不同语言使用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经历等不同,很可能导致文化的观察视角有所不同。同时,译者可以根据翻译目的、文本特点等因素自主选择适合的视角,这种视角选择是翻译策略的一部分。

以《孙子兵法》为例,原文是一部兵书,具有普适性,作者采用的是客观观察、客观描述的方法,总体以第三人称视角进行叙述。涉及到人充当的参与者一般是军事家、战略家等,很少出现第二人称。如此,可以更加客观地展现原著思想,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更加中立、权威、不容置疑。除个别地方外,参照译本多忠实于原文,采用第三人称视角,增强译者隐形,达到更好地推广原文文化的目的。

而与学术性翻译不同,加译的潜在读者实用性目的较强,与译者的地位一般是对等的,因此译者采取更多的第二人称表达,扩大读者的感知参与度,既不咄咄逼人,又能更好地建立和维持与读者的关系。

加译多处采用了第二人称叙述视角,将由第一、三人称充当的参与者直接译为you。这符合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区分,即语义翻译多采用客观的叙述视角,而在交际翻译中,常采用第二人称,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时感受面对面直接交流的效果,译者与原作者的区分最小化,而读者与译者及原文的距离缩短,参与度提高,能够更好地增强译文的亲切感。对含有“兵”字部分语料库进行检索,发现加译出现了18次you作为主语,同时多次出现your表达所属关系。而在参照译本中,没有you直接做主语的情况。以一处为例。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作战第二)

加译:You can fight a war for a long time or you can make your nation strong.

You can’t do both.

林译: For there has never been a prolonged war from which a country has benefited.

此句中“兵久”是“战争被拖得久”的意思,“兵”是过程“久”的目标。林译仍然与原文保持一致。而加译将参与者译为you,没有直接说明“战争拖久了对国家不利”,而是用or连接了一个小句复合体,给出了两个选择条件,即要么“把战争拖久”,要么“使国家强大”。从直接的说教式变成更加人性化的劝诱式。不仅将“战争久”和“对国家不利”的关系讲明白了,而且增加了给读者的冲击力。

这种视角的转化,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孙子兵法》作为兵书的严肃性和军事性,同时以you称呼读者,类似兵家“我”和读者“你”的直接交流,增强了作品的权威性,提高了读者参与度。

第三,个性化情态表达,增强译文权威性和亲切感。情态系统表达人际功能,主要由语气类型、情态词等体现。语气类型方面,功能语法将语气分为四种主要类型:陈述、祈使、疑问和感叹。其中,祈使句用来下达命令,受话方可表达服从或拒绝。从话语基调角度来看,祈使句的使用者一般在地位(status)和权势(power)方面高于受话方。祈使句的使用能够显示和增强使用者的权威性。

对译文进行分析,发现加译有语气表达强烈化的特点,具体体现在祈使句和情态词的使用上。以含有“兵”字的小句翻译为例,原文和参照译文中无一处是祈使句,但在加译中,出现了12处祈使句。以其中一处为例: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虚实第六)

此句的意思是“战争没有固定态势,流水没有固定不变的流向”。根据功能语法,原句为陈述语气。以文化推介为目的的语义翻译一般会与原文保持一致,而将其处理为陈述句。如:

There is no fixed pattern in the use of tactics in war, just as there is no constant course in the flow of water.

而加译为:

Make war without a standard approach.

采用祈使句,跳过读者从“兵无常势”引申出“在战争中不能思维定势”这一推测的过程,直接告诉读者应该怎样做,更具权威性和实用性。这与加译翻译目的与目标读者特点是相关的,增强了读者阅读的经济性。

再以“善用兵者”为例,原文共出现7次,在物质过程中做动作者或心理过程中做感知者: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

善用兵者,避其锐气…

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

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

对于“善用兵者”参照译本采用原文的陈述句式,除第三例外,其他六例都是把“善用兵者”翻译为“……的人”。主要有三种结构,即those adept in waging war,he who is skilled in war和those described as skilled in war,与原文的立场和处理方法一致。而加译与原文和参照译本差异较大,处理为三个以you开头的陈述句和四个祈使句,如将“善用兵者,役不再籍”译为You want to make good use of war;将“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译为Make good use of war。

同时,在情态词使用方面,加译也与参照本有很大不同。根据系统功能语法,情态动词是表达人际意义的重要手段,按照所表达的语气强烈程度,情态动词的值可分为高、中、低三类。其中,must、have to属于高值情态动词;will、shall、should、would属于中值情态动词;can、may、could、might属于低值情态动词。

以此为依据,对含“兵”字语料进行检索,发现高情态must在加译中出现9次,参照译本中出现0次;中情态词will在加译和参照译本中分别出现4次、1次;低情态词can分别出现3次、1次。可见,在情态表达方面,加译采用的情态动词在数量和情态值总值方面都超过了原文和参照译文。

从以上分析可见,加译译者为了实现其翻译目的,通过词汇语法层面降低语言复杂度、采用直接叙述的第二人称视角、选取更为直接的祈使句及较多的情态词三个方面的策略实现其译文的情景语境重构,达到增强译文权威性、提高可读性等特点。

3. 根据语境进行翻译布局和模态的选择

作为重要的军事典籍,《孙子兵法》以不到6 000汉字阐述了无穷的军事思想和原则。其英译一般都会辅以正文以外的注释(包括尾注、脚注、夹注等),多属于多模态语篇范畴。但加译为了更好地实行翻译目的,在注释和布局方面进行了创新。

除了与其他译文一样对原文进行注释之外,加译有“二文合一”[7]的特点,即与以往译本不同,加译除了整体英文翻译外,还增加了对汉字的逐一英译,以帮助读者最大限度地理解原文,如“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一句的翻译:

凡All此here五five者are,

将General莫not不no闻hear,

知Knowledge之of者is胜victory,

不No知Knowledge者is不no胜victory。

All five of these factors are critical.

As a commander, you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m.

Understanding them brings victory.

Ignoring them means defeat.

译者将英译与逐字的译文并排,目的是帮助读者更为准确、精确地理解原文的意思,是译者以读者为中心的有意选择,是加译的一个重要创新点。

四、结语

中国典籍在弘扬中华文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而《孙子兵法》作为中国重要的兵学盛典,其英译理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对不同的译本进行评估和研究,借鉴和吸收不同译本的优点有利于加深对《孙子兵法》的认识,推动《孙子兵法》英译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对于其他典籍的翻译也有借鉴意义。

而在评估过程中,功能语境理论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本研究以功能语境理论为视角,重点分析了实业家加葛里亚蒂的英译本,从各个语境参数出发,研究译者如何根据自身语境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实现其翻译目的。

研究发现,译者在翻译时,会根据功能语境进行相应的选择:译者对原文语境进行解码,通过自下而上的分析对原文文化语境、情景语境进行准确理解,避免或减少无意偏离及偏误的存在;根据自身文化语境界定符合翻译目的翻译基调;根据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进行情景语境重构,具体体现在通过视角转换、情态表达多样化等途径扩大读者群、体现译文权威性、拉近与读者的关系、提高普适性、增强可读性等;另外在翻译布局和模态运用方面采用多处排比、“二文合一”的设计等,进一步提高可读性。其中,进行情景语境重构阶段,译者所采取的途径属于有意偏离翻译策略。

当然,如上文所示,译者需要通过自下而上的分析,理解和把握原文的意义,避免或减少无意偏离及偏误的存在。本文所选译本内也存在无意偏离和偏误,如“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一句出现误译,原文为致使类物质过程(causative material process),是关于古代善于用兵者的叙述,但是加译将“善用兵者”译成了“对作战有利的地方”,显然是不合原意的。但无意偏离与误译不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所以没有做具体分析,将另文讨论。

我们不能以单一的标准进行译文评估,而是要根据具体语境,探讨译者的策略选择。此研究从功能语境理论角度对《孙子兵法》译文的评估希冀能对英译的进一步发展有启发作用,对其他典籍通俗化翻译研究有借鉴意义。

[1] 吴莎. 非最优化协同《孙子兵法》英译中“天”的译名选择[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20): 291−294.

[2] 黄海翔. 论文化翻译视角下典籍英译的人本主义价值观——以《孙子兵法》Minford译本中“诡道”的文化误读为例[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09(1): 57−84.

[3] 章国军. 名著复译“误读进化论”——以《孙子兵法》复译为例[J]. 外语教学, 2013(3): 105−108.

[4] 赵洪恩. 论《孙子兵法》的商用价值[J].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10(12): 85−93.

[5] 林戊荪. 孙子兵法[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04.

[6] Gagliardi, Gary. The art of war: in sun tzu’s own words [M]. Seattle: Clearbridge Publishing, 1999.

[7] 章国军. 误读理论视角下的《孙子兵法》复译研究[D]. 长沙:中南大学, 2013.

[8] 张敬源. 功能语境研究[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9] Hasan R. The conception of context in text [C]// Peter Fries, Michael Gregory. Discourse in Society: Systemic Functional Perspectives: Meaning and Choice in Language: Studies for Michael Halliday. Norwood, New Jersey: Ablex, 1995: 183−296.

[10] Hasan R. The Place of Context in a Systemic Functional Model [C]// Halliday M A K, Webster J J. Continuum Companion to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London and New York: Continuum, 2009.

[11] House J.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M]. Tubingen: Gunter Narr Verlag, 1977.

[12] Newmark. About translation [M]. London: Cromwell Press Ltd, 1991.

[13] 胡壮麟. 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9.

[14] 司显柱. 翻译语篇质量评估模式再研究[J]. 中国翻译, 2008(2): 57−60.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Art of War in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context theory: with the example of Gary Gagliardi’s version

QIU Jingna, ZHANG Jingyuan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Bei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100083, China)

The present study, by taking Functional Context Theory as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aims at finding out how Gary Gagliardi and Lin Wusun choose proper strategies to achieve their purpose in translating The Art of War. The findings show that translators make choices in terms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layout and so on from the angle of perspective switching, modality expression, grammatical structures, and cohesive devices to reconstruct the overall cultural context, the specific situational context and so on.

The Art of War; English translations; functional context theory; translation strategies

H0-06

A

1672-3104(2015)03−0267−07

[编辑: 胡兴华]

2015−01−13;

2015−04−26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支持项目“功能语言学视野下的自然语言处理研究”(NCET-10-0228)

邱靖娜(1983−),女,山东日照人,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张敬源(1966−),男,安徽濉溪人,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

猜你喜欢
孙子兵法译本英译
《孙子兵法》组歌
摘要英译
德译本《牡丹亭》赴欧演出考论——以1936年奥地利“六幕”演出为中心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
珠穆朗玛峰的命名及英译
谈对《孙子兵法》原文的理解
《孙子兵法》俄译本简介
《孙子兵法》蒙古文译本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