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虹焰
(闽江学院 人民武装部,福建 福州 350108)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要做好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准备,提高海洋维权能力,坚决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历史反复昭示我们,向海而兴,背海而衰。中华民族要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必须义无反顾地走向海洋、经略海洋。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国防和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他们海权意识的强弱将直接关系到海洋强国“中国梦”实现的成败。因此,加强大学生海洋权益教育势在必行。
21世纪是人类全面开发和利用海洋的世纪。海洋是强国富民的宝库,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在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充当着各国经济联系的纽带和运输大动脉的角色。据统计,当前世界贸易的90%都是通过海洋实现。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古希腊海洋学家狄未斯托克曾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十九世纪末,海权的创立者马汉提出,“任何一个国家要想成为强国,首先要控制海洋”。他认为,“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的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孙中山先生也曾经说过:“自世界大势变迁,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其海上权力优胜者,其国力常占优胜。”纵观近代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任何一个大国都重视经略海洋。而那些忽视海洋、固步自封的国家,往往难逃遭受侵略欺凌的厄运。
海洋权益包括国家在其管辖区域内所享有的领土主权、司法管辖权、资源开发权、空间利用权、海洋科学研究管辖权等一系列海洋权利和利益。丧失海权的国家算不上主权完整的国家,更不要说成为国际上的大国或强国。维护海洋权益是一项维护国家和民族整体利益和子孙后代长远利益的重要事业。
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2014中国国土资源公报》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为59936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7.7%,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4%。另据统计,我国目前90%以上的对外贸易通过海洋,50%以上的能源需求由海运输入。由此可见,当前海洋也已经开始承载中国和平发展的诸多重大安全利益和发展利益,海洋权益已经与我国国家的兴衰紧紧相连。为了更好地维护海洋权益,全面推行海洋权益教育刻不容缓。海洋权益教育是中国迈向世界海洋大国之列的前提和基础。
和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这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海洋弱国无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法满足中华民族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也难以真正实现和平发展的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中国的海域从北向南自然分布跨38个纬度,自东向西跨24个经度,面积广阔。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划定标准,中国拥有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是世界上海岛最多的国家之一,但是当前我国面临着严峻的海上形势。[1]
1.海域划界争端多。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版图上划的海上传统疆界“九段线”已名存实亡,中国与海上八个邻国(朝鲜、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越南和印度尼西亚)都存在着划界争端,争议面积高达150多万平方公里。
2.岛礁主权屡被侵犯。《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3)》提出,“2012年来,中国面临的最直接的海上安全问题是岛礁主权争议引发的安全威胁”。从中日钓鱼岛之争到中韩苏岩礁事件,再到中菲黄岩岛冲突,再加上目前我国南沙群岛正处于“六国七方”对峙中,中国在维护海洋权益方面所面临的斗争形势可谓尖锐复杂。《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4)》指出,“中国海洋维权战线扩大,难度有所增加”。
3.海权博弈趋向国际化。我国目前海权问题的复杂性不仅在于各海邻国处于自身利益的相互博弈,更在于区域外国家的频繁介入与干预。例如,为牵制我国,以美国为代表的区域外国家,以“维护南海航行自由”为借口,介入南海争端,通过联合军演、军售等方式,对中国实施战略防范,加剧了南海问题的复杂化。
黑格尔曾说,中国是一个与海“不发生积极的关系”的国家。中国目前之所以与周边国家海洋权益博弈呈现白热化的态势,不得不说中国长期以来对海洋权益的漠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海权面临严重侵害的情况下,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争取中华民族未来发展资源和空间,高校教育必须帮助大学生全方位认知海洋,更新传统海洋观念,强化海洋意识,建构科学海洋观。
为了解当前大学生海权意识与高校海权教育的现状,笔者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了调研。调查对象为福州大学城几所高校刚入学的大一学生和在校的大二学生,各发放了250份问卷。问卷形式为单选,共计10题,分两部分,其中前7题为海权意识调查,由大一、大二两个年级学生共同完成,后3题为海权教育现状调查,由大二学生来完成。最后回收大一学生有效问卷212份、大二学生有效问卷226份。为保证结果的准确性,笔者还从两个年级学生中各抽取了20名学生进行访谈。本次调研结果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对海权问题的认知现状以及高校海权教育中存在的部分问题。
据腾讯新闻网调查,当中日“钓鱼岛”争端爆发后,同一时期大学生关注郭晶晶生儿子的新闻点击率远远超过钓鱼岛冲突的相关报道。而一直都十分重视对国民海洋意识培养的韩国在碰到几乎相同情境时的反应却与我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005年对日本通过了把2月22日作为“竹岛日(韩国称独岛)”来宣示对与其争议岛屿主权的决议,韩国反应异常迅速而强烈,举国上下一致共同抗议。韩国的国力、尤其是海军实力与日本相比存在差距,但是国民较强的海权意识和行动能力保障了其在“独岛”争端中的优势地位,这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
当前大学生对海权的认知大都属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海权知识其实在大一的公共必修课军事理论课程中已有部分教授,但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不管是否接受过相关课程的教育,大学生对于自身海洋权益知识的掌握度仍然没有自信。
1.针对海权知识了解程度的调查问题,没有人选择很了解;刚入学的大学生多达61.8%认为自己不了解相关知识,32.1%认为了解不多,4.7%认为了解一般,仅有1.4%认为较强掌握相关知识;大二学生有51.3%认为只是一般了解海权知识,了解不多的占39.8%,而较强掌握相关知识的仅有8.9%。
2.针对掌握国土面积状况的调查,我们发现新入学的大学生竟然有83%的人认为中国国土面积仅为960万平方公里,对近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竟然毫不知情。
3.针对当前我国海上安全形势调查中,我们发现:(1)我国与邻国存在海权冲突的时事热点问题,刚入学的大一新生竟有14.2%完全不知道,其中78.7%也只是了解一些,7.1%比较了解;大二学生有64.6%比较了解,了解一些的占28.8%,但很了解的也仅仅只有6.6%。(2)对海权冲突爆发的缘由调查中,刚入学的大一新生有28.3%不了解,了解一些的占62.3%,比较了解的占9.4%;而受过相关教育的大二学生大都处于了解一些的程度,占59.3%,比较了解的占35.4%,仅有4.4%表示很了解,而不了解的也占0.9%,
4.针对大学生课外兴趣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刚入学的大一新生仅有1.4%主动购买过有关海权方面的书籍或杂志,而大二学生虽然相对多些,但也仅有15.9%。
另外,针对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引发的大学生游行现象,我们展开调查:(1)对中国政府处理钓鱼岛事件的政策措施,大多数学生的评价只是一般,还有近三成学生评价为不满意。(2)对于处理钓鱼岛争端的方法,大一学生选择采取军事手段的占30.7%,经济手段的占22.6%,外交谈判的占18.9%,其他方式的占14.2%,不知道的占13.7%;大二学生则首先选择外交谈判的方式,占39.8%,军事手段占31.9%,经济手段占20.4%,其他方式占5.3%,不知道的占2.7%。
从两个年级学生对海权知识了解程度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高校国防教育已经普遍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当前大学生对具体而系统的海权知识还比较缺乏,由此引发了其并不能完全认同中国政府处理海权问题的政策措施,而对如何应对海权问题也无法达成共识。
一方面,海权教育不受重视,“重陆轻海”的思想仍在当前国防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国陆地面积广大、陆上资源丰富,自神农、黄帝起,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在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下对国家的发展占据了最主要的地位,而以商业为主的海洋经济发展长期被忽视。美国学者吉尔伯特罗兹曼曾指出,中国属于“海陆分裂的二重国家性格”。历史上,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还早80年的郑和七下西洋不是为了拓展新的经济市场,更不是为了侵略,而仅仅是为了施展当时“天国的恩惠”。而从战争历史上看,中国处于东、南大海环抱,西、北高山阻隔的半封闭式地理环境,在古代对中央王朝的威胁主要来自陆地,直至近代西方列强从海上大举入侵,才迫使中国开始重视对海上的防御。新中国成立后的防御也主要在陆地。[2]自古以来的观念让国防教育常常仅停留在对陆战、陆防的宣讲,而对人类海洋发展史、海洋权益的关注却甚少,这势必造成大学生海洋意识的缺乏。现阶段,一种能够全面唤醒国民海洋意识的教育理论仍待研究。
另一方面,海权教育内容分布零散,缺乏联系。近年来,为加强海洋意识教育国家也出台了不少政策,但落实情况却不尽理想。相对于专业教育,部分高校对海权教育的重视不够,没有把之提升到素质教育的高度。海权教育缺乏专业教材,教育形势只局限于封闭呆板的课堂,内容分布零散且基本只是关于海洋常识的介绍。部分高校甚至出现海权教育的空白。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高校海权教育现状亟待改善。
1.大学生对当前高校海权教育满意度不高。有54.4%的学生选择不满意,认为海权教育缺乏系统性、持续性,且教育方式单一、缺乏深度,无法形成完整的认知;有34.5%的学生认为一般,而仅有8%的学生选择较满意,3.1%的学生选择较十分满意。
2.高校较少专门设置海权教育的课程。本次调查中显示,高校几乎没有专门设置海权教育的课程。在李华等对全国(包括港台)32所大学的调查中只有4所大学开出海洋环境教育通识课程,这四所大学分别是厦门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和广州大学,其他28所高校暂无发现开出此类课程。[3]占毅在《高校海权教育:建设海洋强国的基石》一文中也指出,我国仅在大陆沿海有10所左右的海洋或海事类院校,大陆内地除了挂靠在二级学院的几个涉海专业,几乎没有海洋或者海事类本科院校。相对比,只有3亿人口的美国却有170多所大学在讲授海洋课程,有20多所海洋综合性大学,并且海洋始终是热门专业。[4]
3.在对高校目前涉及海权教育教材满意度的调查中,有78.8%的学生选择不满意,认为一般的有10.6%,较满意的有9.7%,而十分满意的仅仅只有0.9%。
海权教育可以让大学生保持相当的敏感度,让他们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海洋权益严峻复杂的局势与面临的诸多危机情况。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三成以上的大学生对海权知识感兴趣。当前大学生的海权意识已然觉性,但孕育期走向成熟的环境仍需高校予以创造。我们要正视不足,积极寻找改进措施,不断完善海权教育体系。
首先,学校高度重视是解决海权教育的关键。高校从上至下都要充分认识到提高大学生海洋意识的重要性,切实把加强海权教育作为当务之急,积极创建和完善海权意识教育的具体实施办法,对教育目标、内容、管理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切实保障海权教育的全面推行。
其次,充分发挥课堂作用是进行海权教育的基础。高校要更好地发挥第一课堂的育人作用,不但在当前已开设的《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中更多地增加海洋法、海权理论等内容,而且要积极鼓励教师多“走出去”,在参加课题研究、增加调研学习后,发现一些融趣味性和知识性为一体的新专题为学生增开选修课程。通过对课堂内容的改革,潜移默化地实现对大学生海权意识的培养。
再次,积极利用课外活动是海权教育的重要补充。要提高大学生的海权意识,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效利用其课外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充实学生的国防教育知识:1.开设讲座。围绕海洋热点问题,积极鼓励在校教师或聘请海洋方面的专家定期开设高水平的海洋知识讲座。2.举办知识竞赛。结合时事与学生兴趣,组织学生开展海权专题辩论赛或知识抢答赛。3.组织兴趣小组,走访海防遗址。那些经历过惊涛骇浪、血雨腥风考验的海防旧址是我国丰富而凝重的海防历史的最好见证。我们可以把有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走访遗址,重温中华民族那段不屈而悲壮的海防历史。另外,高校可以在特殊的节日,例如世界海洋日、全民国防教育日、中国航海日等举办海洋科普知识展览,或利用校内多种媒介(板报、广播、校内橱窗、LED显示屏等)给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海权教育的氛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对钓鱼岛问题的解决方式调查中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认同中国政府的做法,很大一部分学生甚至提出直接使用军事手段的方式。维权,我们要坚持,但也要考虑成本,没有限度的维权给国家造成的伤害甚至比不维权还要大。曾经,毛泽东为了保护国家安全选择推迟解决台湾问题;曾经,邓小平为了推进国家改革开放选择了“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海洋政策。事实证明,这种审时度势、以退求进的做法是正确的。如果当时不做出这些困难的选择,就没有今天中国的繁荣和强大。当前中国正处于崛起阶段,需要有一个和平而安定的国际环境。因此,高校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懂得立足国情,正确地认知和理解中国海权政治措施,知道如何利用国际公理、占据道义制高点来“有理”地维护我们的海权。[5]
[1]张智,付开国.“中国梦”视角下加强大学生海洋权益教育路径之探讨[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4):161-164.
[2]赵麟斌.大学国防教育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91-95.
[3]李华,姚泊,钟晓燕,等.大学生海洋权益和海洋环境知识调查及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6(6):15-16.
[4]占毅.高校海权教育:建设海洋强国的基石[J].思想教育研究,2013(10):69-72.
[5]贾庆国.崛起中的中国与维护海洋权益[J].国家智库,2015(1):11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