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刚
(中共滨州市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室,山东 滨州 256600)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发展研究
宋 刚
(中共滨州市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室,山东 滨州 256600)
实现绿色发展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二者互为表里,是当下我国社会乃至整个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新阶段。生态文明是绿色发展的精神内涵,绿色发展反过来又是生态文明的总要支撑。相关的破解策略才能应对当前我国社会在绿色发展中面临特殊问题。
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特殊关系;问题对策
我国学者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关注发展观问题,面临日益严重的全球生态恶化,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的绿色发展道路无疑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目前关于绿色发展的必要性、理论基础以及实现模式的讨论已经接近尾声。而关于绿色发展与政府职能、法律法规、市场经济体制等方面的结合关系仍未厘清,这对我国绿色发展道路的可操作性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为此本文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理念指导,结合当前存在问题从具体技术层面做了分析研究,并提出破解策略。实现绿色发展必须牢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的关系,生态文明理念应当成为绿色发展的精神指导。同时还应当重新认识生态文明体系中绿色发展与其他元素的关系,以系统化的指导思想着重解决好政府职能、法律体系、市场机制、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关系。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出现的一种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基础上的生存理念。他是人们处理自身与社会、自然关系的态度和方法,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发展规律的有机整合。具体而言,生态文明的内涵可以分为广义的生态文明和狭义的生态文明。广义的生态文明指立足于人类文明进程,具有一定的阶段性,人类自诞生以来首先经历的是原始文明,随着原始狩猎时代的结束,人类又踏上了农业文明进程,后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出现又开起了工业文明,而生态文明就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1]。在存在方式上他与以往的文明形态并立,在内容上包含着与其他文明制度相似的内在构成系统和元素,都涉及某一特定时代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发展状况、精神文化发展状况等。狭义的生态文明单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程度。并且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总结的方法和理念用于指导人类社会其他领域的问题,例如可持续发展理念用在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当中。生态文明是对工业化时代人们形成的重功利主义,物欲享乐主义的一种超越,同时也是对这一时代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严重加剧的一种必然回应。
绿色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不得基本目标不仅在于发展,而且还要在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可持续等长远发展所需。绿色发展理念下人们更加注重效率,这里的效率也包含了资源利用率,尽可能少的从自然环境中攫取资源,同时对于已经获得资源又要最大程度的将其利用。绿色发展将环境的承载能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维持环境健康和生态和谐是发展中始终遵循的目标原则。和传统的发展模式相比,绿色发展是一整套全新的理念体系和价值观念。人们推动发展的目标不再简单的是财富的积累和增加,也摆脱了单纯注重物质利益的工业化生产模式。绿色发展理念在维护生态自然环境和谐,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过程中协调人类生存发展与自然规律的和谐统一。在这种发展方式的整合下人们才能最终实现健康的发展,不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发展。而要在维护环境健康的基础上实现发展就要注重科技创新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因此,绿色发展的内涵中包含了绿色科技创新、价值观念创新和发展方式的创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当中,生态文明理念应当成为当前我们发展中的根本指导理念和精神内涵。生态文明一种发展理念,而绿色发展则是践行这种理念的具体发展方式。生态文明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在实现自我发展的同时应当处理好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关系。而绿色发展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应当秉承绿色环保的思想,发展不但不能破坏环境,而且还要促使环境更加健康[2]。这种处理人类社会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方式本身就是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践行。从这个角度看,绿色发展是以生态文明理念为精神内涵的。同时绿色发展还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应当通过科技创新提升资源利用率,用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大的发展,这种可持续的发展也完全契合了生态文明理念关于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理念要求,实质上这种生态文明理念也成为了绿色发展的精神内涵。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文明形态若要实现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必须需要一个支撑,将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制度、现实的技术、鲜活的文化。而绿色发展就是践行这种理念的支撑。当前我姑绿色发展方式十分活跃,节能减排成为全社会共识,企业在减少污染排放的过程中还不断的研发创新了废物利用技术[3]。不可再生资源消耗明显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现象基本得到遏制,原来的生态赤字已经开始出现扭转,呈现明显的生态盈余局面。这一切都取决于绿色发展方式对现实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但是更为根本的是生态文明理念对我们整个发展理念的影响。生态文明是一种文明形态,它带有明显的广义性,因此这种文明形态内部还包含诸多构成因素。例如指导理念、实现方式、协调机制等等,而绿色发展就是将这种理念转变为现实的具体方式。反过来讲绿色发展也成为生态文明的一种重要支撑。
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不能适应绿色发展要求。职能转变进程与生态社会建设速度不协调,尤其是地方政府未能及时处理好发展与生态之间的关系。绿色发展理念虽然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总体看来绿色发展理念对经济、社会的协调作用还不是非常明显。虽然中央在考核地方发展中不再以GDP为唯一目标,但是长期的粗放式发展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治理[4]。简单的说,虽然我们已经停止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但是还没有开启对自然环境的治理,或者说治理措施还不到位。而导致这种现象的背后原因就是政府职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转变。长期以经济指标为工作指导的惯性思维还没有及时革新。关于绿色发展,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但是这些政策措施在具体执行中发生了扭曲,未能对当前现状的改变产生积极作用。执法不到位,监督体制不健全,事后监督比例大于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舆论监督的作用大于政府监督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府职能的薄弱。
绿色发展方式需要借助制度载体方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我国环境立法还没有清晰的确立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地位。环境立法与司法环节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市场主体的违法成本低,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缺乏必要的预防体系。环境法律条文缺乏必要的操作性,空洞、宽泛、不确定的内容较多。法律法规方面的不完善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当前绿色发展方式不合理,缺乏实效性的主要影响因素[5]。绿色发展首先需要环境保护法律的支持,法律法规应当将这一理念落实为切实可行的条文和具体的措施。同时还应当制定完备的、科学的监督体制。法律监督应当成为推动全社会绿色发展的重要屏障。但是当前法律监督效力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监督对象的监督工作不细致,一些市场主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违法现象,但是这些并没有在法律监督框架下被及时的发现、解决。二是法律监督执行不到位,法律制度再完善,没有具体的执行过程也无法起到实效。
绿色市场运行不畅是绿色发展理念推行的最大阻力。尤其在消费品市场中,一些没有获得专门机构认证、无绿色产品专用商标的产品大肆流通,甚至一些假冒伪劣的绿色产品在市场中也频频现身。市场监管机制对这些现象没有进行及时的治理与处理。这不但侵害了消费者权益,更为重要的是阻碍了绿色市场的整体发展,对绿色市场秩序形成冲击[6]。绿色发展目前在社会中已经形成普遍共识,消费者在购买产品的过程中对绿色产品也具有强烈的偏好,但是这不但没有形成促进经营者开发绿色产品市场的正能量,却给一些不法商家做虚假宣传、假冒伪劣产品提供了便利。因此绿色市场机制不畅也已经成为影响当前我国绿色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性因素。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政府监管不力,对绿色产品的认证体制不完善,认证技术的专业性不足。二是市场主体自身素质不高,没有对绿色发展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形成科学全面的认知理解[7]。
实现绿色发展必须牢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的关系,生态文明理念应当成为绿色发展的精神指导。同时还应当重新认识生态文明体系中绿色发展与其他元素的关系,以系统化的指导思想着重解决好政府职能、法律体系、市场机制、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关系。
政府工作理念应当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在这一理念下重新梳理部门职能,将推动绿色发展方式的政府职能部门进行高效整合。为此政府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应当处理好环保部门与政策研究部门的关系。地方政府在推动绿色发展过程中首先应当根据当地实际制定出台相关政策,这些政策制定过程本身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当地实际情况调研不足,政策可行性不强等。更为关键的是即使这些政策在制定出台后相关部门便交由其他部门具体实施,例如环保部门和执法部门[8]。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相互分离的现象不利于政策效力的显现。对于绿色发展来说,地方政府政策制定部门虽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绿色发展的政策,但是并没有亲自辅助实施。这是造成政府在推动绿色发展过程中贡献率不大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应当整个这两项职能,将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有机整合,确保一项政策在出台之后又明确的责任部门,而且对该部门进行科学的整合,这样才能保证绿色发展机制顺畅[9]。其次,促进绿色发展还应当结合各地不同的实际情况,实际情况不同绿色发展政策也应当有所差别,中央政府制定出台的绿色发展政策以指导性为主,具体实施还要地方政府进行合理的转化,转化的好效果就好。关键是落实这些转化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此地方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知和对中央政策的解读,以切切实实的工作推动本地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的实现需要法律制度作为基本保障,而且这些法律制度应当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建立。生态文明理念应当成为绿色立法的指导。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即生态文明理念→法律制度→绿色发展。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法律制度建设应当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法律制度整体设计应当遵循生态化原则,所谓生态化原则就是法律条文之间应当相互协调,紧密联系,形成配合度较高的一个整体系统。例如对于环境违法现象的认定除了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之外还要结合造成违法现象存在的其他原因,例如政府监管等。二是法律监督制度的设计应当遵循全面性原则,不能仅仅针对个别企业的个别现象,而是针对具有同类属性的行业[10]。三是对环境违法的惩罚力度应当大于违法行为的所获全部利益。企业在破坏生态环境的生产经营中所产生收益不能高于惩罚力度。在这些原则指导下完善法律制度对于绿色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另外,法律制度的完善还应当结合执法监督制度,因为在现有法律体系中也不乏合理促使和条文所在,但是这些措施最终没有落到实处,没有在促进绿色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其主要的原因就是执行不到位,对此应当在法律框架内设置关于执行的监督制度,对于执行不力的责任方应当追求法律责任。这样法律制度在促进绿色发展中的价值和功能方能全部呈现出来。
绿色市场也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元素。当前绿色市场乱象丛生对绿色发展方式的呈现造成了很大不良影响。为此我们应当从加强市场监管入手,着力整治市场秩序。对于市场中出现的绿色产品应当实行严格的认证制度,政府应当增强专业技术方面的投入,对于认定不合格的产品或者企业禁止流入市场。同时加强市场抽查力度,不定期开展绿色产品排查,赋予环保部门、工商部门不同比例的市场监管权力。监督检查的结果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整治绿色市场经济秩序应当处理好认证、监管、处罚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此应当建立更为细致的执行制度。首先认证环节应当将认证产品与认证主体责任联系起来,对于绿色产品的认证,认证主体应当建立终身负责制。对于市场中发现的已经通过认证的不合格产品,认证主体应当负有同等责任。其次,监管环节也应当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度,对于在监管范围和领域内出现的违法行为,监管主体也应当负有相关责任。市场秩序就是要通过强有力的监管才能将绿色产业拉回正轨,让企业处于健康、规范、公平的竞争环境当中。
综上所述,绿色发展是我国新形势下必须秉承的发展理念,实现绿色发展必须找到这种发展方式的源动力,那就是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理念是绿色发展的精神内涵,基于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才是高效的发展、健康的发展。
[1] 蒋南平,向仁康.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若干问题[J].当代经济研究,2013,(2):50-54.
[2] 赵建军.中国实施“绿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2(1):1-5.
[3] 王玲玲,张艳国.“绿色发展”内涵探微[J].社会主义研究,2012,(5): 143-146.
[4] 牛文元.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J].青海科技,2012,(4):40-43.
[5] 赵建军,杨发庭.推进中国绿色发展的必要性及路径[J].城市,2011 ,(11):24-27.
[6] 刘志礼.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构建与实践路径选择——第五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综述[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24(5):638-644.
[7] 刘思华.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绿色发展[J]. 当代经济研究,2011,(5):65-70.
[8] 陈柳钦.低碳经济: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80-85.
[9] 辛杰,廖小平.论企业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3):77-80.
[10] 赵志耘.大学生绿色消费模式研究——观念与行动[J].科技和产业,2010,10(6):105-108.
Green Development Based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SONG Gang
(Economics Department, The CPC Municipal Committee Part School of Binzhou, Binzhou 256600, Shandong, China)
To achieve green development is included in the promo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and the two largely overlap. It is a new stage of the current society of China and even the entire human civilization.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spiritual meaning of green development, and green development, in turn, is the main suppor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problems our society regarding green development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green development; special relationship;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F205
A
1673-9272(2015)01-0007-04
10.14067/j.cnki.1673-9272.2015.01.002 http: //qks.csuft.edu.cn
2014-11-18
2014年度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黄河三角洲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14-ZZ-JG-08)。
宋 刚,讲师,经济学学士;E-mail:songgang1011@163.com。
宋 刚.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发展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1):7-10.
[本文编校:徐保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