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履芬研究综述

2015-01-21 09:39赵莎莎鲍恒
关键词:吴中刘氏词学

赵莎莎 鲍恒

(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刘履芬研究综述

赵莎莎 鲍恒

(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刘履芬是晚清吴中词派的一员,著有《古红梅阁遗集》八卷,对吴中词派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他的《红楼梦》评点也是红学研究的重要史料。另外他还是一位重要的藏书家。而近年来对刘履芬的研究较少,是晚清文学史上的一大空白点。现就对刘履芬的研究进行梳理,便于世人更好地了解这一历史人物。

刘履芬;《红楼梦》评点;《古红梅阁遗集》;词学观;吴中词派

刘履芬(1827-1879),字彦清,号泖生,一号沤梦,浙江江山人。他自幼好学,泛览经史子集,颇具文学功力,喜收藏金石图书,善骈文,工诗词,著有《古红梅阁遗集》八卷。另外他是当时有名的藏书家,曾任校雠,手批东观阁本《新增批评绣像红楼梦》,并过手录王希廉批语二百余条,自己的批语更是多达九百余条,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本文旨在梳理1982年到2015年30多年间国内对刘履芬的研究成果及存在的不足。现国内对刘履芬的研究主要有四个方面:对《红楼梦》评点的研究,对其词学和诗文的研究,对刘履芬与吴中词派的研究和刘履芬行年考的研究。

一、对《红楼梦》评点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刘履芬对东观阁本《红楼梦》的评点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刘履芬于同治七年担任苏州书局提调,是个闲职,但他本人亲自动手担任校雠、版本考证等工作,另外他嗜爱抄书,现留有多本著作都是他的手抄本。现在最为文学界所关注的便是他对《红楼梦》的评点研究,这个版本是嘉庆十六年重印的东观阁本《新增批评绣像红楼梦》,背面有“东观阁主人”题识,版本扉页题有“嘉庆辛未重镌,东观阁梓行,新增批评绣像红楼梦”。据王卫民先生考证,“这部书经收藏者用红笔端楷全部校勘过,尤其难得的是有眉批、行侧批、底批九百余条(包括抄录王希廉批语二百余条)。这些批语对《红楼梦》的主题、人物、艺术、隐语、命名以及疏漏等,都有较详细而深刻的分析和评论”。[1]

最先注意到刘履芬评点的王卫民先生对刘氏的批语进行了肯定,这也是红学研究中的重要突破点,并且经他考证,这版《红楼梦》的最早收藏者、校勘者和批注者都是刘履芬。同时他把刘履芬的评点研究作了总结,分为五个方面,分别是对思想主题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对艺术技巧的分析,对隐语,命名,诗词,谜语的破解和借题发挥。由此我们了解到刘履芬在对《红楼梦》的批语中表达了自己的一些政治态度和文学思想,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

同时期的周汝昌先生在《〈红楼梦〉刘履芬辑录》的序言中提出了对刘履芬评点的不同看法,他认为刘履芬的评点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刘氏一是到底不免受‘隐秀金瓶梅’说的影响,过于喜欢追索男女风月之隐,津津而道之。一是既知高鹦是续书人,——他引了张船山的诗,却又仍把一百二十回当作整体而浑沦不辨地作为论析的根据(也许他得知高鹦之事是在批书以后,引诗是最后录人的)”。[2]这种批评是中肯的。不过同时他也肯定了刘履芬评点的重要价值,认为刘履芬敢于说时人乃至今人所不敢说,他在评点《红楼梦》的同时也在发表着自己的看法,尽管这些是不合当时封建礼教的。另外,刘氏提出的“有命无运,累及爹娘”是一书的宗旨,也是独到的看法。周汝昌就此深表敬佩之情,认为自己是无法与之比肩的。

到了20世纪末,学者对刘履芬的评点研究又有了更深的发现,苗怀明《〈红楼梦〉刘履芬批语考辨》中提出了与王卫民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所谓的《红楼梦》刘履芬批语不过是抄录王希廉、姚燮的部分批语而成,刘履芬本人的批语因数量少,内容简单尚不足成为一家之评,远不可与王希廉、姚燮、张新之、陈其泰等人批评《红楼梦》的成就相比,但刘履芬的抄录手批《红楼梦》有助于对刘履芬思想、艺术观及姚燮批语等的深入探讨和研究”。[3]苗怀明先生运用了大量的实证来论述自己的发现,可见刘履芬的评点对于研究刘氏本人和红学研究来讲都是很关键的。

进入21世纪后,学者开始关注刘履芬的藏书问题研究,汤伟拉在《过云楼藏刘履芬抄本考述》中主要对所藏手抄本进行考证,刘履芬不仅爱书也好藏书,更是对所藏之书进行抄写,“上世纪90年代,过云楼藏书中的四分之三为南京图书馆所购,其中刘履芬的抄本有:《乡党图考补正》、《校补竹书纪年》、《大唐六典注三十卷》、《伤寒明理论四卷》、《邓析子二卷商子五卷素书一卷》、《印人传三卷》、《菰中随笔》、《稽瑞一卷》、《醉翁谈录八卷》、《纂图释文重言互注老子道德经二卷》、《玉笥集十卷》、《天台林公辅先生文集不分卷》、《琴隐园诗集》、《增广圣宋高僧诗选前集一卷后集三卷续集一卷》、《国朝七家词选》。除上述抄本外,尚有约八十种左右,分别收藏于国内图书馆和博物馆中”。[4]由此可见刘履芬对中国藏书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据上述对刘履芬的评点研究,我们可以大致确定刘履芬的批语是手批本,并且是他个人完成的。值得注意的是他对《红楼梦》进行评点,是属于文人个体欣赏自觉的事情,带有一定的娱乐性,并不是为了发行而作,所以在他的批语中也有抄录王希廉、姚燮、陈其泰等人的批语。这种对批语的考辨工作对我们理清评点家相互流传和相互影响有很大帮助。

二、对刘履芬词学和诗文的研究

刘履芬是一位词人,同时又擅长写诗文,他的著作主要收集在《古红梅阁集》中,共分为八卷,其中卷一和卷二为骈文,题为“骈文一稿”和“骈文二稿”,共有五十六首;卷三至卷六为古近体诗,题名分别为“秋心废稿”、“皋庑偶存”,“淮浦闲草”和“沤梦蜕编”,共有两百七十七首;卷七“旅窗怀旧”有绝句七十首;卷八“鸥梦词”为长短句七十四首,后有附录六则,分别为:书后,家传,墓志,哀辞,哀诗和行述。其中的七十四首词又被陈乃乾收录到《清名家词》(第十册)中。学者对刘履芬诗文的研究少之又少,只有对他著作的一些简短评论,并无专门的研究论著。

清代李慈铭在其《越缦堂笔记》中对刘履芬的骈文进行了评价,“阅红梅阁骈文,近人江山刘履芬彦清所作也,文仅三十一篇,胎息于洪北江,简贵修洁。虽少力少弱,未宜长篇,而古藻盎然,善言情状。如送家弟赴里序、与宋咏春书、十刹海观荷小记、夏君妻王孺从偯闹、觞妆俚沽,尤情文骚楚,求之古人,亦不多得。其余佳著尚夥,固一时之俊也。此君入赀官主事,改同知,与谭仲修素交好。集中有秋日游陶然亭记,为咸丰己未京兆罢举后作。予是年亦被放在都,惜未与之相识。是集有泗州傅桐所致一书,文亦古雅,论骈文家法,识议独高。”[5]这应该是对刘履芬较中肯的评价了。同时期的杜文澜在《憩园词话》卷五中对刘履芬的评价也很高,“精古文辞,兼工长短句”。[6]2964-2966这些评价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对刘氏的文学创作有了进一步的研究。

20世纪后期陈乃乾在编写《清名家词》时也选录了刘履芬的《鸥梦词》,并且高度评价了他的词学创作,认为刘氏“工诗词。文亦渊雅雄厚”。[7]这也是学者开始关注刘氏词学创作的一个重要表现。

对于刘履芬,他的好友谭献称其“填词名隽,不肯为姜、张所囿”。[8]姜张二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讲求格律声韵,词风相近。刘词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他不像浙派词人专以咏物为能事,而是在守律的前提下注重“立意”。这是继承了常州派重比兴尚寄托的思想。他的词学创作更是体现了这一点,如《水龙吟·自题写秋心馆图》:

暮云低掩文窗,薜萝随处宜秋色。闲阶小雨,垂花门下,一灯明灭。蟀不成吟,蝉犹余唱,勾人怨切。更江乡冷峭,白蘋风起,都併作,愁来迹。路到蓬山又隔,费平章、长杨赋出。墙东断梦,城西阑夜,绮怀消歇。俊眼横波,华年流水。从今怕说。判轻衫短帽,含情絮絮,老梁园客。

20世纪90年代末,对清词研究成就颇高的学者开始对刘履芬的词学创作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严迪昌先生在《近代词钞》中对刘履芬的评价是:“因其流徙江南北时,目击军情劳敝,家室复被毁,故其词情凄恻多为。……导致刘氏词由‘浙派’入而不能堕空枵之弊端。”[9]这主要是因为刘履芬亲身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后带来的灾难,他的好友孙麟趾和宋志沂都在战争中死去。他在《金缕曲》中描写战乱使得人们流离失所、四处逃难的情景。

满幅流民影。似监门、图中血泪,上通天听。鸣雨偏災开杀运,匝地狂烽四迸。从此作、无家蓬梗。儿女同舟亲戚共,更荒荒、月色霜风劲。诸苦恼,付前定。桃源悔不维烟艇。武陵人、今番再到,僻秦仙境。蓑笠琴书都弃却,留得冤禽并命。待隻手、乾坤重整。一昔团圞非幸事,问虫沙、猿鹤归何等。含恨意,有谁省。

在江山文史资料委员会合编的《江山文史资料》第七辑《词人刘履芬传论》中对刘履芬的评价颇高,并对他的《鸥梦词》进行了分析,认为刘履芬仰慕汉魏六朝,师法洪亮吉,其诗文遒丽宕逸,入之幽隽。他的词多应酬赠答之作,表现离愁别绪,春恨秋悲,闺阁情思,多抒写个人情怀,也有反映时事的,如《金缕曲》二首。他的词风格与其诗文相近,而他精通音韵词律,熟读诸子百家、班马史汉,所以,“他娴熟地使用各种词牌,他的词多用典故,并很讲究格律,讲究音乐美,在清代词家三派中,他更似浙西派,近朱彝尊,而似姜夔、张炎为宗。”[10]

21世纪又有学者把刘履芬的文学创作作了补充和发展,陈水云先生在他的《浙江江山刘氏与清末民初词学》[11]180—188中就提到了刘履芬的词,并提出他的词学思想兼容浙西、常州的词学思想。陈水云先生在论述浙江江山刘氏一族时,对三人的思想传承给予了很大的评价。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师长传授,以及创作指导方面的点拨,都受到了吴中词派深远的影响。他们都对词律、词韵,还有四声平仄的要求极为严格。这点与活跃在吴中词坛上的“后吴中七子”重视词的音律方面是相通的。

这些研究表明学者已经开始意识到了刘履芬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从侧面也证明了刘履芬词学在整个词学史中有一席之地。

三、对刘履芬与吴中词派联系的研究

当时刘履芬应好友潘钟瑞等人的邀请加入吴中词社,其词风与“吴中七子”相近。吴中词派一般来说是指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以戈载等吴中七子为首的,活动在苏州一带的一批词人。他们有明确的文学主张,主张声律说,在词学创作上严守格律。同时也有公认的文学领袖,如以戈载、朱绶等人为首的吴中七子,并且形成了大致相同的创作风格。吴中词派对我国词史最大的贡献就是其严守格律创作,对词史的创作观念有一定的影响。其子刘毓盘在《词史》中曾评价过吴中词派,他认为:“陶氏后,词学莫盛于吴。时以朱绶《知止堂词》、沈传桂《清梦庵词》、沈彦曾《兰素词》、戈载《翠微雅词》、吴嘉洤《仪宋堂词》、王嘉禄《嗣雅堂词》、陈彬华《瑶碧词》为吴中词七子。戈氏精音律,于白石旁谱多所发明,以正万氏之失。其《词林正韵》,亦足以正仲恒、吴烺之失也。”[12]602

进入到21世纪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把对刘履芬《红楼梦》评点的研究转移到对刘履芬和吴中词派的联系上面。

最先对刘履芬和吴中词派关系作出研究的是沙先一先生,他在著作《清代吴中词派研究》中提到刘履芬以及他的作品,认为刘词代表了他的人生经历,是其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词人长期漂泊流徙,居无定所,政治上也一直不得志,所以在词中大多抒发此种情感。但是由于这类作品较多,给人以雷同之感,“这也从侧面上说明其词内容上的贫乏单调,当然这也是晚近词坛创作的通弊”。[13]刘履芬一生以兼容浙西和常州词派为创作目标,他以个人经历为素材,在词作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研究思路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视角看待刘履芬及他的文学创作,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随后姚蓉《明清词派史论》中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并在自己的著作中把吴中词派当成浙西词派的旁支,在提到吴中词派成员时也提到了刘履芬,“后期吴中词派影响已越出吴中地界,潘钟瑞、王寿庭、宋志沂、朱和羲等吴中词人与张鸿卓、刘履芬、刘观藻、杜文澜等外地作家等一起构成吴中词派后期的创作阵容”。[14]这一点也足以证明刘履芬与吴中词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吴中词派深受浙西和常州派的影响,在自我的发展中又汲取了这两派的特点,刘毓盘在《词史》:“若夫汇刻词,于宋徵舆之《幽兰草》不书,不以方隅为域也;王鹄之《同声集》不书,不以官爵为宠也;吴中词七子则书,以其融二派于一,以臻于极盛也。”[12]211

关于吴中词派的研究,不得不提到同属晚清吴中词派重要成员的刘履芬的弟弟刘观藻。刘观藻,字玉叔,著有《紫藤花馆诗馀》,附于其兄《古红梅阁集》后刊行。刘观藻的词风多有变化,前期曾学苏辛豪放一派,与时人大有不同。贾敦良《紫藤花馆诗馀》:“今之言词者矣,目苏辛为粗豪,薄秦柳为侧艳。试取苏辛惊才绝艳诸作读之,后人能为之乎?取秦柳而去其侧艳,其亦许之乎?抑将不得为词乎?今之言词者曰:‘必以南宋为宗。’”[15]839这点是刘观藻还没有什么人生经历时所推崇的词学观,到了后期就大受吴中词派影响,“渐识宋贤蹊径,约而弥精,炼而不肆,骎骎乎登草窗玉田之堂。”[15]850

《憩园词话》卷五:“泖生介弟玉叔刘茂才观藻,著有《紫藤花馆词》,娓娓言情,一气舒卷,别有隽逸之致,可称小宋。惜早亡矣。”[6]2964-2966刘氏二兄弟的词风在前期多有不同,到了后期同受吴中词派思潮的影响,二者的词风颇为相近。

从刘履芬和吴中词派的联系可以看出,刘氏词风受吴中词派影响很大,渗透于他的词学创作中。无论是词牌的选用,格律的严谨还是词学观的表达,都打上了吴中词派的烙印。

四、刘履芬行年考

对于刘履芬的行年考方面,现就可考的有20世纪90年代周少雄先生所著的《明清浙籍词人考论》[16]中对刘履芬有关的事迹及交游进行的一个简单的梳理,在文中也对他的父亲、胞弟、好友以及他的儿子刘毓盘进行了简单的考论,并在前人的基础上给出了自己的评价。他认为刘履芬、刘观藻、刘毓盘这三个的词学成就是很有价值的,在清代词坛上也占有一席之地,需要深入挖掘。

进入21世纪初,朱德慈在此基础上编写了《近代词人行年考》[17],书中专辟一节对刘履芬进行了编年考,这个编年考极为详细地考证了刘氏自出生起的大大小小事件,便于我们更加深入、全面地去了解刘履芬。由他的行年考我们可以得知刘履芬与大多数的晚清文人一样,饱受战乱之苦,并且郁郁不得志。这些资料有助于我们将其和刘氏的词学创作联系起来,提供一定的研究依据。

五、刘履芬对后世的影响

刘履芬留下来的东观阁评点一直是红学研究的重要资料,其词学和诗文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这些都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刘氏对中国词学史最重要的影响便是对其儿子刘毓盘的影响。刘履芬不仅在自己的创作中兼融浙西词派和常州词派的思想,而且在教育自己的儿子学词时也应注意二者的融合。据刘毓盘在著作《唐五代宋辽金元名家词集六十种辑·自序》中写道:“九岁学诗,先人授以作诗法。十二,请学词。先人曰:‘小词学唐,慢词学宋,朱竹垞之言也。浙派主协律,常州派主立意,沟而通之,斯得矣’。”[18]“刘履芬还以《花间集》、《草堂诗馀》、《六十家词》为准的,教其以作词之法。后来刘毓盘又拜父执吴县潘钟瑞、仁和谭献为师,与郑文焯、刘炳照、蒋玉棱、曹元忠、王鹏运、江标、吴昌绶等交往,视野渐有拓宽,创作技巧亦有提高,并撰《噙椒词》一卷,还有辑《唐五代宋辽金元名家词辑》之举。”[11]185刘毓盘所著《词史》是我国第一部词史,他对词史的研究是中国词史上的一大幸事,为研究中国词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和依据。

刘履芬之所以能引起学者的关注,一定程度上是和他的自杀有关。他死于光绪五年乙卯年十月初二,当时奉调任江苏嘉定县令,他同情百姓的疾苦,但当时官场腐败,并非刘履芬一己之力可以挽回,当时在程其玨的任内发生过一起案件,个中有很多无辜百姓受到株连,刘氏心有不忍亲自解送犯人到总督那里求情,却被拒绝,这件事成了刘履芬的心病,认为自己德薄,殃及百姓,所以觉得不如死去。

刘氏自杀事件影响很大,谭献曾记载“君当阅实,不能抗止上官以平反,神明尽伤。已而,告杀人者至谖也。君廉知之,而法当往眎尸,度谖者必挟以难吏,愤甚,先一夕自刺死”。他的另一位好友在许应镕《古红梅遗集序》中也对刘履芬自杀这件事进行了记载,“十月朔薄暮,乡民有以杀人报者,或曰伪也。心难相验,事旦且奈何,从幕中友反复谘论,漏下三十刻不休。友,前官友也,颇厌却之。手洗怨录,返室,仆隶悉酣卧,不知何所感,即夜揃咽喉自残。年五十三”。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得知刘履芬性情耿直且为官清正,为了百姓的清白和安危不顾自己的性命,是个用生命为真理呐喊的人。

刘履芬作为晚清吴中词派的一位重要成员,其词学创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而他的为人也值得我们学习。而今我们对其研究较少,实为可惜,今后可向他的《鸥梦词》以及诗文研究方向发展,以填补这些空白。

[1]王卫民.谈刘履芬东观阁本《红楼梦》批语[J].文献(第十一辑),1982(1):74-87.

[2]周汝昌.《〈红楼梦〉刘履芬批语辑录》序[J].文献,1983(1):75-80.

[3]苗怀明.《红楼梦》刘履芬批语考辨[J].文献,1995(3):273-277.

[4]汤伟拉.过云楼藏刘履芬抄本考述[J].东方收藏,2015(2):120-121.

[5]李慈铭.越缦堂笔记[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0:1174.

[6]杜文澜撰,唐圭璋编.憩园词话[M]//词话丛编(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

[7]陈乃乾.清名家词10[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2:12.

[8]谭献.复堂日记[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9]严迪昌.近代词抄[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

[10]浙江省江山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江山文史资料第7辑[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146.

[11]陈水云.浙江江山刘氏与清末民初词学[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2(4):180-188.

[12]刘毓盘.词史[M].上海:上海书店,1985.

[13]沙先一.清代吴中词派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31.

[14]姚蓉.明清词派史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9.

[15]清代诗文集汇编委会.清代诗文集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10.

[16]吴熊和,喻朝刚,曹济平,等.中华词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137-143.

[17]朱德慈.近代词人行年考[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126-141.

[18]刘毓盘辑.唐五代宋辽金元名家词集六十种辑[M].北京:北京大学排印本,1925.

A Research Review on Liu Lvfen

ZHAO Shasha BAO Heng
(College of Humanities,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601,China)

As a member of Wuzhong Ci(a type of lyric poetry)Group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Liu Lvfen wrote eight volumes of Collections in An Ancient Red Plum Pavilion(Gu Hongmei Ge Yiji),and mad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Wuzhong Ci Group.At the same time,his comments on A Dream in Red Mansions are important historic materials to study A Dream in Red Mansions.Besides,he was an important bibliophile.And in recent years the study on Liu Lvfen is scarce,and is a gap in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This study on Liu Lvfen is to facilitat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is historical figure.

Liu Lvfen;comments on A Dream in Red Mansions;Gu Hongmei Ge Yiji;Ci’s views;Wuzhong Ci Group

K825.6

A

1008-8318(2015)10-0032-05

2015-08-16

赵莎莎(1992-),女,安徽阜阳人,硕士生,研究方向:清词研究;鲍恒(1957-),男,安徽六安人,教授,博士,研究向:词曲学,文献学。

猜你喜欢
吴中刘氏词学
江顺诒《词学集成》的特点和意义
Were Dinosaurs Able to Swim?
“生扭吴中之拍”与“真诗只在民间”的深层次自洽——李开先《宝剑记》“不娴度曲”说新读解
姑苏繁华地 吴中第一镇
吴中逸、姜水舟作品
往顶上跑
历史叙事与场景还原
——评陈水云教授新著《中国词学的现代转型》
后母
2016年山东词学理论研讨会在济南召开
有心计的麻雀才能变凤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