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年海洋科技发展研究述评

2015-01-21 09:39:01李秀辉
关键词:海洋科技研究

李秀辉

(浙江海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舟山316022)

我国近年海洋科技发展研究述评

李秀辉

(浙江海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舟山316022)

世界各主要国家对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学术界对于海洋科技的研究也越来越完善。国外对海洋科技的理论研究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而国内的相关研究则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正式开始,并于近年取得越来越丰富的成果,内容涉及世界海洋科技发展研究、海洋科技区域比较研究、浙江省海洋科技研究等诸方面,但也存在着分析方法重实证描述轻理论剖析,地区海洋科技分析缺乏系统性和未来发展前景缺乏详细路线等问题。对国内外海洋科技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既能为理论研究提供扎实的学术基础,又能为海洋科技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海洋科技;研究述评;区域比较;发展经验

随着世界各主要国家越来越重视海洋战略、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的发展规划,我国学术界对于海洋科技的研究也开始从无到有、从起步走向成熟。国外对海洋科技的理论研究与推进政策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经验,而国内真正对其加以研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对我国海洋科技最近5年左右以论文形式发表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既能为我们的理论研究提供扎实的学术基础,又能为我们的海洋科技建设提供有益的指导建议。

一、世界海洋科技发展经验研究

引介和借鉴国际海洋科技发展的最新进展有利于我国海洋科技的定位和发展,国内对于世界海洋科技发展经验的研究方式和论证方法也是较为全面的。按照国别研究、国际比较研究和综合研究分类,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文献值得关注。

(一)海洋科技国别研究

在海洋科技分国别研究方面,关于美国海洋科技发展的文献最多,其它还有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经验的研究。在探讨美国海洋科技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方面,倪国江等探讨了美国海洋科技发展的主要推进因素,认为美国海洋科技在世界范围处于领先地位是由于科技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国家层面的海洋科技战略规划、鼓励海洋科技研发的多方投入。[1]宋炳林认为美国是以较高的科技贡献率来确立和维持其海洋经济优势的,从加大海洋高新技术研发投入开始,计算机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提升了船舶制造的自动化,现代海洋渔业进一步升级等推进海洋经济,产生持续效益。[2]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是海洋科技发展的前沿领域,宋军继考察了美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认为其背后有一个完善的支撑体系:政策支撑、科技人才支撑、产业支撑、平台支撑和市场支撑。[3]王金平等介绍了英国海洋科技计划的重点布局,其主要海洋科技战略设计包括英国“2025年海洋”计划、英国海洋战略2010-2025、大科学装置战略等。[4]倪国江等分析了海洋科技创新在加拿大海洋创新系统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发现加拿大通过形成世界级的海洋科技创新平台、重视科技创新投入、中小海洋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和搭建海洋科技合作创新框架等方式提升海洋创新系统。[5]谢子远等分析了澳大利亚海洋经济的发展经验,发现重视科学研究,提高海洋科技在海洋经济中的作用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并通过制定海洋科技计划与战略框架,澳大利亚的海洋科技获得了长足进展。[6]从国际经验看,海洋科技需要一整套完整的支撑体系为后盾,其对升级海洋经济的发展模式,提高海洋经济持续盈利能力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

(二)海洋科技国际比较研究

海洋科技的国际比较研究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之间,目前发展中国家海洋科技的发展状况和经验介绍相对比较欠缺。乔俊果对美国和英国的21世纪海洋科学战略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英美两国的相同点在于都非常重视海洋科技政策实施过程中各部门的资源共享;两国海洋科技的重大项目都以政府投入为主,同时鼓励民间机构参与;海洋科技投入对象主要是政府的海洋科学重点试验室。[7]王树文等着重比较了美国、日本和英国三者的海洋科技政策,可谓各有特色。[8]美国的海洋科技政策有三个突出特点:注重海洋科技的长远规划,并不断加以修正;重视海洋科技方面的投入;具有全球战略的视角。在促进海洋科技进步方面,日本的海洋科技政策更强调完备的法案保障;更重视科技创新和高端海洋技术的发展,更注重国际合作。英国的海洋科技政策则注重科技产业化和海洋科技的可持续发展。仲雯雯对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进行了国内外比较研究,认为国外通过制定国家层面的发展政策与规划、成立专门的管理和协调机构、重视海洋科技的研发、建立有效的投融资机制、注重培养高科技人才和加强国际合作等措施来规范和推动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等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借鉴。[9]海洋科技研发和海洋经济发展的特别之处在于海洋是一个公共产品领域,科技研发需要投入大量的前期资金,是企业和个人不能承受的,由此决定了政府在海洋科技研发和应用方面应该起到战略制定、资金投入和人员配置等方面的作用,这是从国际经验比较来看最值得关注的一点。

(三)海洋科技综合研究

国外海洋科技综合研究面向海洋科技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态势,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海洋科技的发展前沿。卢长利对国外海洋科技的产业集群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发现国外海洋科技产业集群呈现出因势利导、产业相对集中、战略支撑作用等特点,其发展趋势是强化海洋科技的战略地位,加大重点领域投入。[10]周芳、卢长利以日本、美国和德国为例,对国外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经验进行了总结汇总,认为值得借鉴的建设经验有三个:重视海洋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加大海洋科技资金投入;深入广泛开展国际海洋科技合作。[11]刘康认为未来的海洋开发有三大导向:海洋权益争端趋于加剧;海洋科技创新加速突破;海洋产业开发全面拓展。[12]目前国际海洋科技综合研究面向仍然比较狭窄,更聚焦于海洋科技的经济效益,未有关注经济领域之外的海洋生态和环境保护。加强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人文关怀,加强海洋环境治理技术研发力度是海洋科技综合研究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希望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在未来会更多加以关注。

二、国内海洋科技区域发展比较研究

目前针对国内海洋科技发展状况的宏观综合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区域海洋科技的比较,包括两个方向的成果:其一是针对沿海省市之间海洋科技发展程度的比较研究,其二是落脚于某一有代表性的地区或几个地区,然后进行相互比较。这种比较研究能够看出我国海洋科技的整体发展水平,也能看出不同地区之间海洋科技的差异和优劣势。

(一)沿海省市海洋科技发展程度比较研究

这是近年来我国海洋科技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海洋科技发展程度的衡量标准包括海洋科技能力、海洋科技支撑力、海洋科技创新水平及海洋科技人才聚集力等等,衡量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法和动态比较法等等。刘靖、李娜运用聚类和RSW指数相结合的方法,对沿海11省市海洋科技综合实力进行总体排序,发现上海海洋科技实力最强,在样本中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江苏长期处于中间位置,浙江海洋科技整体实力在长三角中相对较弱,处于中等偏后位置,但发展潜力大、增长速度快,2012年位列第五。[13]在杜利楠、栾维新等构建的海洋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2006-2012年的数据计算显示:北京、上海、江苏、山东等地区海洋科技投入比较靠前,北京、山东、广东、上海在海洋科技产出方面排在前列,北京、广东、江苏、山东等地环境支撑能力更强。[14]马仁锋、许继琴等界定并采用主成分方法对比研究沿海10省份津、冀、辽、沪、苏、闽、鲁、粤、桂、琼的海洋科技能力,发现近年来鲁、沪、粤、津位居前列,苏、闽、浙处于中游,辽、冀、琼、桂位居下游。浙江海洋科技能力有逐年上升之势。[15]谢子远、王琳媛等通过科技投入支撑力、科技成果支撑力、科技效率支撑力等3个一级指标对沿海11个省市海洋经济科技支撑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天津、上海、江苏、山东4个省市没有明显弱项,河北、浙江、海南3省没有明显强项,辽宁海洋科技发展不均衡比较突出,福建的弱项远远多于强项,广东和广西科技投入不足。[16]陈鹏、张晓东衡量了沿海12省市海洋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情况,结果表明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广东省六个省市达到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产出已经达最优;广西省、海南省因为规模原因导致综合效率不达标;浙江省、福建省、广西省、海南省四省市规模报酬递增;上海市、江苏省两省市规模报酬递减。[17]张樨樨、朱庆林等对沿海11省市海洋科技人才集聚力进行综合评价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山东、广东属于强集聚力,属于第一梯队,上海、浙江的集聚力仅次之,属于第二梯队,是强集聚力地区。天津、辽宁、江苏的集聚力水平较为接近,属于第三梯队,福建的集聚力一般,属于第四梯队是中集聚力地区;河北、广西、海南集聚力较弱,属于第五梯队,是弱集聚力地区。[18]殷克东、张燕构建了海洋科技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结果发现各沿海省市海洋科技水平的排名从高到低依次为:山东、天津、广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辽宁、河北、海南、广西。[19]殷克东、卫梦星构建了海洋科技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发现在2002-2006年间,山东省的海洋科技综合实力始终处于11省市首位,天津市、福建省变化幅度较大,天津市的综合实力处于上升通道,而福建省在2006年综合实力突降,其余省市所属梯度均无变化。[20]综合而言,山东、上海和广东保持在我国海洋科技发展排名的前列,河北、海南和广西的海洋科技发展水平及创新能力较弱,这跟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经济水平较高的省市有更多的资金支持和人力资本投入,容易形成海洋科技创新成果,反过来又可以支撑当地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正反馈效应使得发达地区的海洋科技越来越具有优势,要改变这种差距拉大的现状还需要国家总体的统筹安排。

(二)区域性海洋科技比较研究

区域性海洋科技比较研究范围更加狭窄,往往聚焦于具有典型共同点的两个或者几个区域之间的海洋科技发展状况的比较,分类标准包括海洋科技发展程度类似,同属海洋经济示范区或者同一地区的几个省份等等。王云飞等比较了青岛与法国的布雷斯特在2011年全球沿海城市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结果表明青岛在人才储备、科技创新成果方面的表现都非常显著,但成果的质量与自主创新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在海洋科研设备与相关资源上跟布雷斯特相比仍有差距。[21]徐进对浙江、山东和广东三大国家海洋经济示范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与山东、广东相比,浙江的海洋科研机构数量明显偏低;科研机构科技活动人员质量总体不高,高级职称占比稍稍占优;海洋发明专利的申请人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且研究能力分化明显。[22]陈倩选取了环渤海的天津、河北、山东和辽宁四个地区进行海洋科技投入产出比较分析,通过将海洋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效率三个要素得分加权汇总得到环渤海地区海洋科技综合实力得分,结果表明山东排名第一,天津第二,河北排名最后。[23]樊华发现我国海洋科技创新效率值低,区域差异大;我国沿海海洋科技系统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增单元占比更大;海洋科技系统人员结构、海洋产业从业人员科技素养和政府影响力对海洋科技创新效率有直接的正向影响等。[24]从现有的研究情况可以发现,我国发达地区虽然能够较其他地区在海洋科技的资金投入、人员配置和机构设置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通过与国外同行的比较可以发现,目前我国海洋科技的短板在于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化能力上。

三、浙江省海洋科技发展研究

浙江是海洋经济大省,为对接国家战略,浙江提出海洋强省战略,在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科技投入方面位居全国前列,上文提到的一系列研究都表明了这一点。浙江海洋科技发展的专题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李光全从创新合作视角考察了浙江省海洋科技创新面临的困境;[25]崔旺来等对浙江省海洋科技支撑力进行了量化研究和定位,发现浙江海洋科技综合支撑力在11个沿海地区排名第7位;[26]胡王玉等就2000年以来浙江省海洋产业机构的演化特征和发展态势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部分海洋产业路径锁定严重,需要海洋产业核心技术的创新对其加以改造升级。[27]徐士元、何宽等应用索罗余值法测算浙江省“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的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和浙江省“十一五”期间部分主要海洋产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发现浙江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水平高于全国平均值;科技进步速度占海洋经济增长速度的份额最大;海洋经济增长与科技进步贡献率、资本增长速度有正相关关系等。[28]陈红霞、王逸敏发现浙江海洋科技政策有待完善的地方是对海洋科技投入不足,尤其是对海洋科技经费的投入;缺乏对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相对较低。[29]夏登武从区域海洋科技协同的组织机制、动力机制与运行机制三方面分析了浙江省海洋科技协同创新机制,提出以建造良好的海洋科技创新制度环境,发挥区域内海洋科技隐形知识的邻近性优势为基础,以外部动力诱导驱动与内部动力激励约束相结合为方法,确保浙江海洋科技协同组织正常运行。[30]浙江海洋科技发展的丰富研究成果与浙江海洋科技的显著发展水平是相匹配的,目前相关成果主要集中于综合能力的横向研究,就海洋科技某一具体领域的专门纵向剖析还比较少,是未来浙江海洋科技研究的重要方向。

随着浙江省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舟山市江海联运服务中心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它是连接长江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性节点,将成为浙江发展海洋经济的桥头堡。舟山海洋科技的发展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禹光凯、张二林通过构建舟山海洋科技投入、产出评价指标体系得出利益相关方在海洋科技发展过程中的相关关系,发现以中型企业为主的涉海企业、政府部门、学校以及科研院所为主导相互协调,共同推动海洋科技发展。[31]项永烈分析了舟山群岛新区近年来海洋科技发展的主要成绩,但是也存在海洋科技引领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较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差、技术创新环境的服务能力不足、技术创新资源的基础支撑能力不够等障碍。[32]邹晓燕提出应该以平台建设为海洋科技创新的重要抓手,加大海洋基础研究的投入和关键性研发的扶持力度,将企业作为“主力军”推进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科技创新的发展。[33]舟山有着得天独厚地理位置和国家政策优势,通过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方式打造从海洋科技到海洋经济和海洋文化的特色发展之路,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是舟山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通过综述国内外研究文献不难发现,国学术界在研究海洋科技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特别是近年来出现一个研究小高潮,但总体上看高质量、系统性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且存在以下几点明显不足:首先,海洋科技相关研究仅仅局限于实证分析和现象描述层面,尚未上升到理论高度对其内在机制进行深入剖析。鉴于上述文献,我国海洋科技研究领域成果多集中于横向比较和数据罗列,缺乏结构性理论和系统性分析,难以发现当今海洋科技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未来趋势。其次,缺乏对某一地区海洋科技全面系统的分析性研究,未能对某一地区海洋科技进行全景式立体展示。现存的研究成果中,大多数研究重点是就某一地区的海洋科技某一方面进行分析,或者将其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这种研究在没有充分掌握海洋科技发展现状的情况下,难以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最后,缺乏对未来发展前景的细化描述,政策建议往往大而无当,未能提出针对性的海洋科技发展路线图。未来我国海洋科技发展研究应偏向于理论性和系统性的研究方法,对某一地区或者某一领域的海洋科技进行纵向细化分析,能够以现实为依据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通过制定详尽的发展规划更好地服务于区域海洋科技和海洋经济的发展。

[1]倪国江,文艳.美国海洋科技发展的推进因素及对我国的启示[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6):29-34.

[2]宋炳林.美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1):26-28.

[3]宋军继.美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经验及启示[J].东岳论丛,2013(4):176-179.

[4]王金平,张志强,高峰,等.英国海洋科技计划重点布局及对我国的启示[J].地球科学进展,2014(29):865-873.

[5]倪国江,刘洪滨,马吉山.加拿大海洋创新系统建设及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4):39-42.

[6]谢子远,闫国庆.澳大利亚发展海洋经济的经验及我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软科学,2011(9):18-29.

[7]乔俊果.21世纪美英海洋科学战略比较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2):25-28.

[8]王树文,王琪.美日英海洋科技政策发展过程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海洋经济,2012(5):58-64.

[9]仲雯雯.国内外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比较与借鉴[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3(3):12-16.

[10]卢长利.国外海洋科技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及对上海的借鉴[J].江苏商论,2013(6):43-45.

[11]周芳,卢长利.国外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经验及启示[J].对外经贸,2013(4):43-45.

[12]刘康.国际海洋开发态势及其对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的启示[J].科技促进发展,2013(5):57-64.

[13]刘靖,李娜.长三角海洋科技实力地区比较与评价[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11):67-73.

[14]杜利楠,栾维新,孙战秀,等.中国沿海省区海洋科技竞争力动态演变测度[J].中国科技论坛,2015(8):99-105.

[15]马仁锋,许继琴,庄佩君.浙江海洋科技能力省际比较及提升路径[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14(3):108-112.

[16]谢子远,王琳媛,徐祺娟.沿海省市海洋经济科技支撑力比较研究[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3(1):1-7.

[17]陈鹏,张晓东.我国海洋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效率评价——基于12省市的分析[J].企业导报,2013(4):202.

[18]张樨樨,朱庆林,谭骏.海洋科技人才集聚力综合评价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65-71.

[19]殷克东,张燕.沿海省市海洋科技水平评价[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3):57-62.

[20]殷克东,卫梦星.中国海洋科技发展水平动态变迁测度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8):144-154.

[21]王云飞,王淑玲,厉娜.沿海城市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13(16):165-166.

[22]徐进.国家三大海洋经济示范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比较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6):35-39.

[23]陈倩.环渤海地区海洋科技投入产出比较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7):632-634.

[24]樊华.中国区域海洋科技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9):57-64.

[25]李光全.创新合作视角下海洋科技困境破解的战略重点与路径选择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2(3):27-31.

[26]崔旺来,周达军,汪立,等.浙江省海洋科技支撑力分析与评价[J].中国软科学,2011(2):91-100.

[27]胡王玉,马仁锋,汪玉君.2000年以来浙江省海洋产业结构演化特征与态势[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2(4):7-13.

[28]徐士元,何宽,樊在虎.基于浙江面板数据的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11):111-116.

[29]陈红霞,王逸敏.浙江省海洋科技政策分析与提升路径[J].港口经济,2015(1):48-51.

[30]夏登武.区域海洋科技协同创新机制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2015(6):96-100.

[31]禹光凯,张二林.舟山市海洋科技发展路径研究[J].特区经济,2014(1):120-124.

[32]项永烈.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的海洋科技创新与驱动[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6):37-41.

[33]邹晓燕.群岛新区海洋科技的支撑路径[J].浙江经济,2012(13):55.

Review on Recent Studies on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China

LI Xiuhu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Zhoushan 316022,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economy and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in major countries of the world,and the research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erfect.Foreign studies on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ve been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time,while the domestic research officially started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which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rich results in recent years,involving the world’s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region comparison research of marine technology,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of Zhejiang Province,and so on.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such as emphasis on empirical and descriptive analysis and de-emphasis on theoretical analysis,the lack of systemic analysis of regional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lack of detailed route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and etc.The review on studies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n provide a solid academic foundation for academic research,and can also provide useful experi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rine technology;review of studies;region comparison;development experience

G322

A

1008-8318(2015)10-0009-05

2015-08-23

2013年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科学”省重中之重学科开放课题“舟山市海洋科技管理与发展规划研究”(编号:201302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李秀辉(1983-),男,山东青岛人,副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海洋科技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海洋的路
当代音乐(2018年4期)2018-05-14 06:47:13
科技助我来看云
爱的海洋
琴童(2017年7期)2017-07-31 18:33:48
科技在线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小学科学(2017年5期)2017-05-26 18:25:53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