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沿海渔文化数据库建构研究

2015-12-15 13:30:07韩真张杰刘红艳黄萍
关键词:浙东建构数据库

韩真 张杰 刘红艳 黄萍

(浙江海洋学院图书馆,浙江舟山316022)

浙东沿海渔文化数据库建构研究

韩真 张杰 刘红艳 黄萍

(浙江海洋学院图书馆,浙江舟山316022)

本文在系统梳理和整合浙东沿海地区渔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着力于数据库建构的研究,分别从数据库的资源层、功能层、服务层来阐述建构内容与功能,实现浙东渔文化信息资源的保存与共享。

数据库;建构;浙东;渔文化;

渔文化是渔民在长期的渔业生产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具有流转性和传承性的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及制度文化的成果总和。[1]中国渔文化的起源至今已有一万五千年至五万年的历史,既有中原特色的内陆江河渔文化,又有东部开放豪迈的海洋渔文化。千百年来,浙东沿海地区的海洋人缘海而邑,耕海牧渔,在长期的渔业活动中创造出独特灿烂的海洋渔文化。但随着社会变革加速,渔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受到阻碍和冲击。本文拟在系统梳理浙东沿海地区渔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研究渔文化数据库平台建构,利用现代数据库技术,保存与共享渔文化信息资源。

一、浙东渔文化数据库建设背景

(一)濒海而生的区位优势

此处浙东是指嘉兴、杭州、宁波、绍兴、舟山、温州、台州等沿海地区,有别于文化传统意义上的浙东地区,该区濒临东海,北靠江苏、上海,南依福建,海岸线蜿蜒曲折,岛礁星罗棋布。浙江海岸线长约6700千米,占全国海岸线总长的20%以上;海岛总数约为3800个,占全国海岛总数的40%以上。全省有7市35县(区)涉海,2125万人口依海而居,占全省总人口的44.7%,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在内的海域面积约为26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全省陆域面积的2.5倍。[2]浙江自古以来即是海洋渔业大省,沈家门渔港、象山渔港等区域渔业资源丰富,舟山渔场更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浙东海上交通发达,海外经济文化交流繁荣,舟山和宁波地区又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埠。得天独厚的海洋区位优势造就了浙东沿海地区独特的渔业生产方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渔民生活习俗,进而积淀为现今多彩多姿的浙东渔文化。

(二)向海而荣的资源优势

渔文化是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存了大量可以见证海洋社会起源及发展变迁的信息。浙东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渔文化资源,有古老独特的晒盐技艺,大气磅礴的出海渔鼓,海味十足的渔歌渔谣,无处不在的渔神渔庙,历经沧桑的渔港古镇,绚丽多彩的渔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还有中国海洋文化节、中国开鱼节等影响较大的活动也落户这里。近年来随着对海洋文化研究的深入,学术界对渔文化研究日趋关注,以舟山、宁波、台州等地为代表的渔文化研究成果亦颇为丰硕。出版文献有《舟山渔业史话》、《舟山海洋鱼文化》、《舟山渔业世纪回眸》、《嵊泗渔业大观》、《渔文化研究》,《渔文化大观》、《中国历代咏渔诗词三百首》,还有创刊于2005年的《渔文化》期刊,以及“中国渔文化”网站。仅浙江海洋学院图书馆近年来收藏整理的浙东海洋渔文化文献资料已达3700余种。这些研究对浙东沿海地区的渔文化基本理论、渔文化发展史、中国渔文化节庆、渔文化与休闲渔业、渔文化与民俗等进行了探索和传播,透过对浙东沿海渔文化资源的研究,可以有效揭示浙江海洋文化中的人文意识、民众生活和社会组织制度方式,同时也为我们解读千百年来海洋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提供了厚重的信息资源。

(三)亟待保护的急迫形势

近年来随着渔业资源衰退,渔民转产转业,渔村萎缩撤迁,渔文化资源正在退化和消亡,作为渔文化中的物质文化正在改变状态或走向没落,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艰难地保护和传承,而制度文化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改革和变迁,对浙东沿海渔文化进行保护与开发已刻不容缓。但目前研究成果发布仅限于文献专著、期刊论文、会议报告等形式,相关渔文化数据库建设的探讨尚处于空白,因此开展对浙东渔文化数据库的研究和建设,利用数字技术对渔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汇集、整合及保护,为渐趋式微的浙东渔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不失为一种有益探索。浙东渔文化数据库既可永久储存渔文化信息资源,提供渔文化的信息服务,又可通过对渔文化信息资源的研究和挖掘,推进浙江海洋文化事业的发展,助力中国渔文化研究,构建这一数据库的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是毋庸置疑的。此外,浙江海洋学院图书馆于2014年底启动了“嵊泗渔俗文化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与嵊泗图书馆合作),为进一步开展浙东渔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积累实践经验。

二、浙东渔文化数据库建构

(一)数据库建构原则

数据库建构以独特性、多元性、扩充性、规范性、共享性为原则。以浙东沿海地区渔文化资源构成为主线,梳理各地渔文化的形成与变迁脉络,突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整合渔文化信息多元载体,根据用户需求及资源状况,设计数据库建构模式,并符合国内通用的原数据加工、标引、输出、服务标准,用现代数字转换及信息服务技术,建立良好的数据兼容及升级空间,永久保存渔文化信息资源,进而实现渔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实现浙东渔文化信息资源共享。

(二)数据库建构设计

数据库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建成浙东渔文化信息资源平台,既能展现浙江渔文化风情,保存渔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能为专家学者提供学术研究的信息支撑。所以在数据库建构方面必须充分体现资源全面、分类科学、查询便捷、资源共享等功能。数据库建构设计按应用性分资源层、功能层、服务层三个部分。具体见图1。

图1 浙东渔文化数据库建构

1.资源层。该层是数据库的核心部分,即整合各类型与载体的信息资源形成核心数据库,核心数据库由两大数据库组成,即浙东渔文化主题数据库和浙东渔文化区域数据库。

(1)浙东渔文化主题数据库。分别由5个子数据库组成,即渔业生产资源子库、渔俗生活资源子库、渔俗文化资源子库、渔业组织资源子库、非物质文化遗产子库,各资源子库的主题内容见表1。

表1 浙东渔文化主题数据库构成

渔文化分为物质性、非物质性和制度性渔文化三大类。其物质性渔文化资源体现在自然景观、生产工具、服饰饮食、文化场馆、信仰场所等;非物质性渔文化资源体现在风土人情、崇拜信仰、文学艺术、技能技巧等;制度性渔文化资源体现在渔区组织、渔区规范与制度。根据曲金良教授对中国渔文化主体内容归类为①渔船渔具等器物文化;②渔法加工、航海贸易等制度文化;③渔村渔港商等社会文化;④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生活文化;⑤祭祀庆典等节会文化;⑥文学艺术等审美文化。[3]因此我们可以把浙东渔文化主题数据库分为渔业生产、渔俗生活、渔俗文化、渔业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5大主题内容的子数据库。其中渔业生产数据子库包涵:本渔区的渔业捕捞、水产养殖、水产品交易、渔船渔具等主题内容;渔俗生活数据子库包涵:本渔区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等内容;渔俗文化数据子库包涵:本渔区的自然景观、旅游设施、文学艺术、节日庆典等内容;渔业组织数据子库包涵:本渔区的资源环境、历史变迁、人口建制、渔业机构等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子库包涵:在国家、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相关浙东沿海地区的渔文化项目。这5个子数据库构成了浙东渔文化主题数据库。

(2)浙东渔文化区域数据库。浙东沿海地区从北到南分布,分别有嘉兴、杭州、绍兴、宁波、舟山、台州、温州7个地级市(计划单列市),而其中涉海的有35县(县级市、区)。以7个行政区划市组成独立的区域渔文化专题数据子库如表2。

表2 浙东渔文化区域数据库构成

从浙东涉海市县分析:嘉兴、杭州、绍兴只有小部分县区涉海,台州、温州为大部分县区涉海,而舟山、宁波的县区全部涉海。浙东沿海地区虽同处东海区域,但从北到南跨度大,渔文化差异也较大,其中嘉兴、杭州、绍兴地区的渔文化受吴文化影响较大,宁波、舟山、台州地区的渔文化与浙东文化一脉相承,温州的渔文化则受闽南文化影响较大。在长期与海共舞的实践中,浙东沿海地区形成了与内陆和山地文明迥异的独特的以渔为核心的文化现象,海洋渔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既有厚重的历史渊源和传承,又有鲜明的地域分异和差异,这也是形成灿烂多样浙东渔文化资源的根本之源,在此基础上均可建成富有地方特色的渔俗文化数据子库,每个地级市下还可以生成县级渔文化数据子库。因此在整合区域渔文化资源时,既要疏理纵贯历史渊源性,又要横向突出地域性渔文化差异性,体现相互间的有机关联,深层挖掘浙东沿海地区渔文化资源。

(3)整合信息资源。建设两大核心数据库须进一步整合馆藏资源、挖掘网络资源、收集沿海地区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整合主要是从信息资源载体和信息资源来源两方面进行。

信息资源载体分为文本资源、图片资源、视频资源、音频资源。载体类型常见的有图书、论文、文档(PDF、PPT)、图片、地图、音频、视频等。浙东渔文化资源载体类型多样,其中最多见的文本文献,除一部分为正规出版物外,不少是来源于沿海地区的内部印发整理的研究资料,还有存放在各地史志办、档案馆、博物馆、研究所中的历史文献资料。在以传承文化为主的渔文化中相当一部分是以非物质文化状态存在着,如语言、民间文学、曲艺、歌舞、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其中一部分已经被抢救保护,并整理形成浙江沿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中的综合汇编本,如《昌国遗风》记载了舟山市在2008年调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40205条,其中80%与渔文化有关,同期的宁波象山县也能整理出非物质文化遗产5万余条信息,其中渔文化相关信息占了60%,约3万条。还有相当一部分以音、像、画、照片载体形式散存在民间,如浙江海洋学院图书馆深入嵊泗渔区,收录了一大批载体各异的文献资源。因此根据信息资源载体类型整合为文本、图片、视频、音频4个资源库,便于读者查找和检索。

从信息资源的来源又可分为电子书资源、期刊论文资源、学位论文资源、网络资源、馆藏文献加工资源。资源来源常见的有期刊、报纸、学位论文、会议资料、专利、手稿、年鉴、调查报告、统计资料等。各类商业数据库为获取渔文化文献资源提供了便利,最常见的有:“超星”、“万方”、“读秀”电子书数字资源、“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博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还有“台湾期刊论文索引系统”、“台湾硕博士论文系统”、“台湾人社引文资料库”等。沿海地区的相关网络资源有:宁波渔文化促进会的“中国渔文化网站”,舟山图书馆的“舟山海洋数字图书馆”、“舟山群岛数据库”、浙江图书馆的“浙江海洋经济数据库”,温州大学的“民俗文献与温州地域地方特色数据库”;还有一部分为本馆通过社会途径收藏的文献资源,经数字化扫描加工后而形成的馆藏文献加工资源,这部分资源是数据库中最具特色且独一无二的数字资源。因此根据信息资源的来源整合为电子图书、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专业会议、网络资源、馆藏资源6个资源库。

2.功能层。功能层是数据库管理的关键,即通过对原数据的读取与传递,实现对信息资源的浏览、检索与下载功能:

(1)资源浏览。通过对数据的识别、组织、加工和储存,实现对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源的在线浏览。对于这些元数据标引,字段定义必须精准与规范,使用户能够快速准确定位所需文献。如浙东渔文化资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图片、视频、音频资源类型占有较大比重,应增加“文字说明”标引项,详细说明该项目的社会价值及研究意义。对于特征不显著或部分缺失的元数据,一定要进行专业考证,如无法考证,也应在“附注项”中加以说明,并有专人负责元数据的校审与核查。

(2)数据检索。包括快速检索(关键词)、高级检索(字段、词频组合)、单库检索、跨库检索,并可组合进行全文检索、图片检索、视频检索、音频检索,以及电子图书库、期刊论文库、专业会议库、馆藏资源库的跨库检索,用户只要点击查询按钮,即可获取搜索结果。如需检索“舟山嵊泗渔歌”信息,可以在“浙东渔文化主题数据库”中的“渔俗文化资源子库”的“渔歌”栏目及“浙东渔文化区域数据库”中的“舟山市渔文化资源子库”的“嵊泗”栏目中找到相关信息,检索界面能同时搜索到所有相关嵊泗渔歌的音频、视频、图片、期刊、图书等资源信息,满足用户的多层次需求。

(3)数据下载。为便于用户下载信息资源,文本文件采用PDF格式,图像文件为JPG格式,音频、视频文件采用MP3、RM格式。[4]对于公开出版图书、期刊论文,以及来源于政府、机构的网络资源可以给用户下载使用,而属于未公开发行的内部参考资料,如调查报告、统计资料、个人口述视频等,只能供用户浏览,不能随意下载。

3.服务层。为用户提供一个高效、便捷的浙东渔文化信息服务平台。

(1)友好界面。数据库界面是联系用户与系统的桥梁。良好的界面能以美观、简单、易操作来吸引用户访问,无论是界面的对话框、提示栏、窗口,还是图标、表格、字体、颜色,能让用户使用起来更直观和方便。为顾全不同用户的需求,数据库界面应突出设置“浙东渔文化主题数据库”、“浙东渔文化区域数据库”、“浙东渔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栏目,并多层级显示数据库的子系统,降低应用系统操作难度;同时还应设置全文、图片、视频、音频资源库及电子图书、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专业会议)、网络资源库的栏目,方便用户选择使用。

(2)用户管理。包括用户登录和用户信息管理。浙东渔文化数据库的用户有大众用户、专家学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等,通过用户注册、登录,储存用户信息,分析用户的浏览频次和检索条件选择,区分各类用户的需求,设置会员用户,提供不同功能的使用权限,增加专家学者和项目传承人对数据库的浏览、下载权限,达到个性化用户管理。

(3)信息推送。用户对渔文化信息的需求是多样的。大众用户关注的是浙东渔文化发展的全貌,回味旧时熟悉的风土人情;专家学者会更重视浙江渔文化专题研究成果,根据不同专家学者的研究方向,推送渔文化最新数据挖掘成果;项目传承人会更关切各地区渔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向他们提供各地区渔文化保存的现状与进展。

浙东渔文化数据库是富有浙江海洋特色的资源库,其功能和结构设计都从用户需求来建构的,随着用户需求的提高,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格局的产生,网络多媒体交流方式的推进,浙东渔文化数据库的功能和服务还有很大提升的空间。

[1]刘悦.渔文化内涵变迁及其价值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4:19-20.

[2]杨宁.浙江省沿海地区海洋文化资源调查与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2-3.

[3]曲金良.关于中国渔文化的基本理念与开发利用原则[C]//郦伟山.渔文化研究(二).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118.

[4]郑咏青,王爽.东南海疆研究数据库的构建与发展策略[J].图书馆.2015(3):39-46.

Database Construction for Fishing Culture of Coastal Areas in Eastern Zhejiang Province

HAN ZhenZHANG jieLIU HongyanHUANG Ping
(Library of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Zhoushan 316022,China)

On the basis of collection and integration of fishing culture resources of coastal areas in Eastern Zhejiang Province,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the database construction,and outline how to construct the content and func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resource layer,function layer and service layer of the database so as to realize information preservation and sharing of fishing culture in Eastern Zhejiang Province.

database;construction;Eastern Zhejiang Province;fishing culture

G250

A

1008-8318(2015)10-0063-05

2015-09-10

韩真(1963-),山东莱西人,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图书情报。

猜你喜欢
浙东建构数据库
清代浙东曲家补考
戏曲研究(2022年2期)2022-10-24 01:53:30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阿来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浙东沿海地区台风脉动风速时程模拟研究
工程与建设(2019年2期)2019-09-02 01:33:50
建构游戏玩不够
数据库
财经(2017年2期)2017-03-10 14:35:35
数据库
财经(2016年15期)2016-06-03 07:38:02
数据库
财经(2016年3期)2016-03-07 07:44:46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数据库
财经(2016年6期)2016-02-24 07:4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