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急广播的建设重点

2015-01-21 18:19温秋阳
中国广播 2014年5期
关键词:移动终端

温秋阳

【摘 要】建设中国的应急广播,当前的重点是对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城市公共场所以及在路上的移动人群进行应急广播的覆盖建设,并加强区域性应急广播的基础建设。

【关键词】大喇叭 公共场所广播 移动终端 区域性应急广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总结我国近年来的突发公共事件,可以看出,处于农村偏远地区、城市公共场所人员密集区域、行进于路上的人群是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受害者。究其原因,主要是针对上述区域及人群的应急信息传播不到位。因此,重点加强对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城市公共场所以及在路上的移动人群进行应急广播的覆盖是当务之急。这是对历次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反思后的补救之举,也是基于分析未来突发公共事件走向而采取的未雨绸缪之措。

此外,根据“国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的成功实践,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地开办临时应急电台,也应成为中国应急广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建设农村大喇叭,解决应急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亿人,占总人口的50.32%。2012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56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917元,前者是后者的3.1倍。相较城市而言,农村依然经济落后、文化生活贫瘠、基础设施薄弱,这其中就包括农村大喇叭拥有和使用极不乐观的情况。尽管近年来实施的“村村通”工程让千家万户的农民享受到了广播电视服务,但实际上,许多地区的“村村通”简化为“电视通”,广播被忽视甚至被遗忘。由于信息基础设施的薄弱和媒介使用的单一,一旦遭遇突发公共事件,这些最需要救助的地区往往成为信息孤岛,从而使救助难度加大。在我国,农村基层广播的恢复和发展是建立传递灾害信息网络的关键。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农民是特别需要应急信息服务的群体。我国农村是自然灾害的高发地区,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山区,山洪、泥石流等是常见自然灾害。在转型期社会中,农村也是各种人为灾害的高发区。当突发事件来临,农民特别需要应急信息的指导和帮助。而大喇叭是农民获知应急信息的最易得的强制性接收工具,能够帮助危机中的人们了解局势发展,做出恰当的规避行为,解除心理恐慌。因此,各地的应急广播建设,必须考虑农村以及农民的广播接收问题。

据调查,我国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大喇叭恢复建设的情况较好,但也存在着管理不善的问题。当然,本文所述农村大喇叭并不仅指单纯的大喇叭的物理存在,而是指农村的广播系统。

近年来,随着相关管理层对农村大喇叭重视程度的提高,农村大喇叭建设又呈现出步伐加快的势头。据笔者了解到的情况,北京市在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后,于2008年开始探索建设农村有线广播,采取通过有线电视网共缆传输调频广播信号的方式实施“村村响”工程。目前,北京市门头沟、房山等10个远郊区(县)100%的行政村都已通了有线电视,建设“村村响”工程的基础条件已完全具备。北京市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北京远郊区(县)的“村村响”工程。据了解,有些村因为自身需要,等不及“村村响”工程的惠及,已经自行购买设备完成了大喇叭的安装,在通知村民、提醒防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再比如:浙江省义乌市共有乡镇13个、农村行政村634个,已在农村605个行政村安装野外调频音箱3700只,已建成村级广播室605个,每个乡镇都有独立的广播室。但在目前运行的广播“村村响”工程中,没有设计县市应急广播的功能。因此,义乌市对现有广播“村村响”中的优先级别进行更改,以更好地适应全市有线广播可同时传送应急广播信号的需要。①

农村广播系统支持转播从中央到省市县的广播电台的节目,也支持本村自制节目,并具有插播功能。平时,农村大喇叭可以作为农村政务宣传、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工具;突发公共事件来临时,以插播方式,转播或自播应急信息。其实,农村接收应急信息并不止大喇叭一种方式。国内外都已研制开发出能够自动开启的收音机或能够发出警报的收音机等,但要将其普及到中国的每个乡村还需要相当长的时日。建设农村大喇叭是眼下最快速可行、最符合中国国情的办法。

不论国家级的应急广播还是省市县的应急广播,都需要农村大喇叭将应急信息传送到农民耳边。建设农村大喇叭对于解决应急广播信息发布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二、建设城市公共场所广播,降低人口密集区的受灾程度

近年来,国内城市中出现踩踏事故、火灾事故的情况时有发生,损失惨重。在总结教训中,公共场所应急广播的缺失是一个重要因素。公共场所广播是指在有限的范围内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广播,通常设置在社区、机关、部队、企业、学校、大厦、公园及各种场馆如商场、影剧院之内,主要有两个用途,一是用于转播来自广播电台的音频内容,二是发布通知、寻呼、播放背景音乐等。强行插入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广播是其重要功能,既可以插入来自广播电台的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也可以插入来自本场所的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系统论认为,越简单的系统,差错率就越低,可靠性也相应提高。公共场所的广播功能单一,设备简单实用,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有效工具。

据调研,成都人民广播电台在成都市区车站、公园、社区等公共场所建立了多个广播落地点。汶川地震发生后,五桂桥、金沙、茶店子等场站的候车乘客和司乘人员高度关注广播,许多乘客静立倾听,还不断要求提高播放音量。由于广播的存在,人流很大的候车场所没有造成恐慌和拥挤。浣花溪公园内的广播吸引了数万人驻足倾听,余震期间,园内夜间平均留宿的五六万群众几乎通宵收听广播,随时关注最新播报信息。②

建设部颁布的《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中对有线广播和事故广播的设计、安装做出了许多具体规定,比如办公楼、宾馆、商场、院校、车站、客运码头及航空港等建筑物,应设有业务性广播;一至三级的旅馆、大型公共活动场所应设服务性广播。2006年,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专门做出规定:今后,本市大型商场、餐厅、星级饭店、游泳池、滑雪场以及文化娱乐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必须设置能够覆盖所有营业区域的应急广播,并能够使用中英文两种语言播放。

日本在公共场所保障应急信息快速畅通发布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日本目前所使用的是全国瞬时警报系统,通过通信卫星与日本的城市、街道、村落等的“防灾同报行政无线系统”、与广播、电视相互连接,在紧急时刻向民众发布消息。例如地震、海啸等灾害爆发时,应急信息在到达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同时,也通过在各地的路口或是市民活动中心等地设置的“大喇叭”,进行广播,指导居民向避难场所转移。

在这里,强调公共场所广播在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发布方面的作用,并不是要重新建设先前的公共场所广播系统,而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补充和调整,使之既能在播报本场所应急信息时畅通无阻,也能与广播电台的应急广播实现系统对接,赋予应急广播最高级别的优先权,充分发挥这些公共场所广播将广播电台应急信息转接“落地”的功能。

三、覆盖移动终端,保障移动人群随时随地获得应急信息

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交往的频繁,使人口的流动速度越来越快,流动规模越来越大,移动人群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据统计,2014年春运,全国客流总量超过36亿人次。学生流、民工流、探亲流汇聚成行进在路上的浩荡人流。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国的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加,据公安部交管局统计,全国机动车和驾驶人保持快速增长趋势,截至2013年底,全国机动车数量突破2.5亿辆,机动车驾驶人近2.8亿人。③在路上,安全的不确定性在增加。一旦遭遇突发事件,应对难度增大。人们在路上接收即时信息的方式大致分为两种,一是手机,二是车载音频设备。

先来分析手机。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到2014年1月底,我国手机用户数量已超过12.35亿,④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的中国公民拥有手机。手机用户可以通过被动接收电信运营商的群发短信、主动上网搜寻信息等方式,在路上遭遇突发事件时了解情况;也可以通过手机最基本的通话和短信功能向外发出信息,寻求帮助。再来分析车载音频设备。交通工具上的车载音频设备基本具备播出在行进路段能够接收到广播电台节目的功能,公共交通工具则增加了专门为车上乘客制作的节目或临时的通知、提醒等的播放功能。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为了适应移动人群的需求,为其提供针对性服务,一些广播电台在早些年开办城市交通广播的基础上,已开办或正在准备开办高速公路广播、铁路广播和船舶广播,除日常提供交通信息和伴随性服务内容外,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发挥特别作用。比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12年6月开播的中国高速公路交通广播(京津塘段),使用FM99.6频率建立起覆盖京、津、冀北区33条共约3752千米的高速公路沿线的公路应急服务交通广播覆盖系统。2013年1月7日起,我国中东部地区产生大范围雾霾天气并持续多日。中国高速公路交通广播推出“雾霾紧急应对”特别节目,以全天每15分钟1次的高频次播报最新天气状况;对京津冀地区各条高速公路因为雾霾影响造成的封闭路段信息,作随时插播、定点口播;第一时间播出华北高速公路值班室的信息;在节目中不断提出绕行建议,为交通疏导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鉴于雾霾天气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伤害,高速公路交通广播加大频次介绍雾霾天气中身体防护的建议。此外,编辑部还把获知的一手信息通过微博、热线、短信平台等形式进行发布,并开通路况热线,为听众解答各种问题,成为司机的有力帮手。其实,中国高速公路交通广播的上述作为已经实现了从平时服务到战时应急的转换。

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户外新媒体设备,包括移动户外媒体,如在地铁、公交车、出租车的车体上悬挂媒体播放设备;也包括固定户外媒体,如LED显示屏等。这些传播设备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人们忽略主动接受信息或无法接受手机信息的无意识等待情况下传播信息,实现应急信息对移动人群的交叉覆盖。

为服务移动人群,应急广播尚需与电信运营商建立信息通联机制,亦需建设应急广播APP,以方便移动人群通过多种移动终端获取应急信息,防灾避险。

四、建设区域性应急广播,实现灾区民众及时获得针对性信息

在灾害大国日本,每逢大灾,开辟专门的临时广播电台以贴近性内容服务灾民已经成为常态。所谓临时灾害广播电台,是指以地方政府为运营主体,以向受灾地区居民发送相关灾害信息为目的而开设的社区性质的广播电台。在东日本大地震中,日本东北部地区共开设了40家临时电台,其中受灾较重的岩手、宫城、福岛、茨城县共开设了25家临时灾害电台。

2013年4月20日,中国四川省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地震当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决定在震中开办临时应急广播电台,并派采编播及技术人员携带播出设备前往芦山。这是中国首个专门面向灾区民众广播的应急电台。芦山应急电台共开办32天,得到当地政府和百姓充分认可和肯定。

根据日本的经验,以及我国“国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的试验,我国必须重视区域性广播在应急中的作用,加强相关建设。其一,加强县级广播电台和村镇广播站建设。因为我国的自然灾害多发生于农村,县级广播电台和村镇广播站可以在灾害中起到针对性信息告知的作用。但近些年来,我国基层广播(尤其是不发达地区)不断萎缩,基层广播皮之不存,应急功能毛将焉附?在建设国家应急广播体系之初,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基层广播台站的摸底,针对不同地区面临的不同问题,逐个解决,复兴中国的基层广播。其二,加强移动转播车的配置。设计制造或引进集采编播发射于一体、具备双向卫星通信能力的流动越野转播车,储备于全国各大区域,在自然灾害频发地区优先配备,弥补县级广播覆盖的不足。也可配备更加便携的采编播发射设备,一旦转播车无法进入,靠人力携带,依然可以实现应急广播在灾区发声。其三,推广区域性应急广播理念。不仅在全国广电系统内,还应在全国的政府机构、行业组织中推广区域性应急广播的理念,使其在涉及应急管理的相关事务中有应急广播的概念,并在实际操作中善于使用区域性应急广播,真正形成广播搭建平台、政府用好平台的局面。其四,强化区域性应急电台发挥作用的机制保障。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在设计规划中,要具体明确地规定对区域性电台的驰援策略和办法,让区域性电台不是在孤立无援中苦撑,而是在政府、社会、志愿者和灾区民众等各方共同努力下,完成面对灾区民众定向服务的特殊任务。

注 释

①潘旭亮 胡凡耀 《义乌市农村应急广播改造方案》,载《电子报》2012年1月29日第014版。

②《中央应急广播体系构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课题报告,2009年。

③人民网法治频道,http://legal.people.com.cn/n/2014/0128/c42510-24250736.html。

④《工信部:2014年1月中国手机用户数量达12.35亿》,http://scitech.people.com.cn/h/2012/0303/c227887-834051247.html。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家应急广播中心)

(本文编辑:刘浩三)

猜你喜欢
移动终端
基于移动互联网开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营销专业教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基于移动终端平台的编辑学习和交流方法
国内移动数字出版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终端的高校移动学习体系构建研究
移动终端云计算应用分析
手机APP在学生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探索
中职学校学生管理系统手机运用平台的研究
政府办公区域无线网络覆盖的设计
基于移动终端的换物平台设计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