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倩+++陈红达
摘 要: 以物换物是一种原始的交易方式,现在,通过与互联网的结合,逐渐掀起一股网络换物复古风潮,各种换物网站的出现,吸引大量的年轻人参与其中,也填补我国电子商务的空缺。本文通过对我国换物网站的兴起、现状的介绍分析制约我国换物网站的若干因素,最后探讨基于移动终端的换物平台设计与应用研究。
关键词: 物物交换 换物网站 换客 网络换物 移动终端
一、引言
在经济高速发展中,货币是一个重要的角色。任何一种可以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和完全流动的财富储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都可被看做是货币。用货币交易取得自己所需的物品是当今消费的主流,但是在出现货币之前,人类使用易物交易的方式进行“消费”。易物交易符合当今环保、节约成本和环利用的主题。
二、我国换物网站的兴起
2005年7月,一个美国的年轻人借助互联网,在当地的物品交换网站上贴出广告,用一个滚石乐队的旧唱片开启他的换物之旅,成功换得一个几乎全新的笔记本电脑,最后他将这个笔记本捐给一个慈善组织。他的这一行为吸引了无数的人开始关注以物换物这件事的可行性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2006年,我国的换物网站开始兴起,人们在这里为自己闲置的物品寻找一个栖身的地方。换客们以需求决定价值为理念,把自己的闲置物品发布到换物网站上,以换得别人闲置自己却需要的东西。到今天,我国的换物网站的发展已具雏菊规模,逐渐成为电子商务里面不可或缺的一个分支。
三、我国换物网站的现状
目前我国换物网站的主要人群是学生、白领等年轻人,根据所交换的物品性质的不同,可以把我国换物平台上面的交换模式划分为实体物品交换、虚拟物品交换和技能的交换。
实体物品的交换,如书籍、就电子产品等,交换方法大概如下:(1)用户提交待换物品的信息,发起交换请求。(2)在发起交换请求之后,有一个需要用户填写的交换信息的页面,比如所期待的交换物品、自己这个物品的故事、交换方式、交换地点、联系方式等资料。之后换物网站就会把用户的交换信息发布到网络平台上。(3)用户可以在换物网站的后台,查看自己待换物品的交换请求明细,最后决定是否交换。(4)如果物主拒绝了自己的换物请求,那么物主就得等待下一位换客。如果对方接受了自己的换物请求,那么物主就可以通过留言、电话、电子邮件等联系方式完成此次交换。(5)交换完成之后,双方互相评价,累计好评度和诚信度,为换物网站创建一个良好的交换环境。
四、目前制约换物网站发展的若干因素
(一)换物网站无法实行实名制,安全系数不高。现在国家工商总局规定,通过网络从事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的自然人,应向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的经营者提出申请,提交姓名和地址等真实身份信息,但这个规定并没有使换物网站的实名制状况得到改善。
(二)交换的成功率太低。相比于购物网站,换物网站有太多的局限性,他的客源比较少,可以交换的商品、服务种类较少。
(三)容易发生交易纠纷。物物交换是一种非等价交换,换客们对物品交换或技能交换的价值判断有很大的主观性,一般以自己的实际需求决定物品的价值,而不是以物品的实际价值作为衡量尺度,这种不等价交换很容易在人们的心理上造成影响。
五、移动终端开发的现状与意义
触屏手机的发展引领了手机移动终端应用软件开发的快速成长。在未来几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成熟,这个天然的环境为手机移动终端应用软件的开发与推广提供了非常大的优势。移动终端应用软件即将成为移动互联网市场中的一支潜力股。
很多企业开始与移动终端软件开发公司建立起长期的合作业务,定制企业专属的移动终端应用软件,并将移动终端作为其提供推广企业的品牌、挖掘开发新的消费者,甚至销售内容的渠道。APP应用的开发与推广成为移动互联网行业的一个巨大的市场。
六、基于移动终端的换物平台设计与应用研究
目前,国内外可以提供“物品交换的媒介”主要以web网站的形式存在,该方式有诸多的不便,不能方便满足身边人的交换需求。移动终端换物平台的出现可以充分改善用户之间交流不变的问题,而我团队认为,在物物交换的时代,物品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于物品的实际价值,而在于换客们对于该物品的认可度,通过移动终端的交流,让换客们充分了解物品的价值与内涵,而不是仅仅将他作为一个物品变相卖出去。
(一)研究目标:为当代大学生设计一款使“闲置物品再度被有效用的平台”——校园换物。校园生活空间有限,期望在充满正能量的空间内展开“资源大循环”,使资源被最大化利用,实现资源的再循环,在学校倡导一种绿色、节约型消费理念,引导全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低碳生活、低碳社会的意识。换物平台基于全校学生的物物交换开展以物换物线下联系的方式,有利于解决当前在校大学生物品循环利用率低下的问题。
(二)项目创新与特色概述:创新:通过“基于移动终端的校园换物平台”的实施,在校园有限的空间里展开前所未有的移动端交换模式,让学生不再为堆叠积灰而物品而发愁。特色:(1)此课题从环保角度出发,使闲置物品得到充分利用,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环保意识;(2)此课题可以促进在校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促新老生的学习经验交流;(3)此课题设计的产品,基于网络、移动终端,属于学生喜爱的方式,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