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话语视角下英语课堂师生话语权及话语策略研究

2015-01-20 11:11周雷
求知导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话语权英语课堂课堂教学

周雷

摘 要:英语课堂教学需要师生平等对话的环境。本研究认为,在课堂教学中, 师生的话语权力生来就是不对等的;只有从机构话语的视角来研究课堂话语权才能真正把握师生话语权分配的基本规律;话语权的实施是个动态的过程,在课堂言语交际中,教师通过学生的打断、修复和纠正等话语策略实现和调节话语权。

关键词:英语课堂;话语权;课堂教学;语语策略

课堂话语研究一直以来是教育研究中的重要领域,最早起源于国外以Bellack et al(1966)和Sinclair,Coulthard

(1975)为代表的对课堂话语模式的研究。随着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等学科的蓬勃发展,很多学者分别以这两个领域为研究对象研究课堂话语(Seliger,1977;Tsui,1995)。目前国内对课堂话语的研究主要也是根据这两个方向展开。其中有Sinclair和Coulthard的追随者们利用其IRF(引发—反应—回馈)理论对课堂教学话语进行实证性研究(李素枝,2008;张浩群,2009);也有从Swain提出的输出假设的角度来进行话语分析(周星,2002)。当然还有从语用学话语分析的角度进行研究(邓军,2008;李红英,2009;李庆生,2011)。国内研究课堂话语的研究方法有很多,例如文献综述(徐飞,2005; 杨血燕,2003)、层级分析法(吴宗杰,1995;路扬,1996)、语言学视角分析法(孙倚娜,2003;周军平,2006;黄聪聪,2007)、对比分析法(孙小丽,2007;胡青球,2007)等。但是总的而言,这些相关的研究主要是把外国的相关理论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来,缺乏本土性的系统化研究(林正军、刘永兵、王冰,2009)。

一、话语权与课堂教学

随着话语分析这门学科的不断发展,专家学者们对机构性话语的研究逐步取代对日常对话的研究,成为话语分析重要的研究对象。机构性话语主要通过描写和分析特定工作场所中的话语,分析机构中话语与文化,话语与权力,话语与身份之间的关系(孙咏梅、徐浩,2013),其研究广泛应用于法庭话语、医患关系等领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历史文化、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我国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社会角色的不平等造成话语权力的不对称。有学者甚至认为,在我国课堂教学中存在教师“话语霸权”的现象,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师生平等的交流(饶国慧、罗瑞麟,2006)。结合社会因素和权力构建因素来分析课堂教学的话语特征,构建平等的师生交流平台和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成为课堂教学话语分析新的发展趋势。

二、课堂教学中话语角色与话语权分配

Thomas(1991)认为,在言语交际中,会话参与者的关系有社会角色的关系和话语角色的关系之分。社会角色关系指的是参与者与其他参与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如身份、地位等,是宏观的、相对稳定的;而话语角色关系指在交际过程中,参与者通过信息传递与其他参与者产生的关系,随着会话交际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会话交际的结束而结束,是微观的,动态的。

在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社会角色关系并不对称,是主导和被主导的关系,具有相对稳定的特质。这种社会角色关系在会话中即反映为话语权的不对称。而师生之间的话语角色关系错综复杂,会随着课堂教学活动的进行瞬息发生变化。它既受到社会角色关系的影响,又受到言语交际中话语权力的再分配的影响。

1.社会角色关系与话语权力的分配

机构性话语主要通过描写和分析特定工作场所中的话语,分析机构中话语与文化,话语与权力,话语与身份之间的关系。话语互动在表面上看似乎只是一种信息的交换,但实质上却有可能反映出权力的分布以及对支配权和控制权的争夺等等。话语权力既指言语行为过程中占有某些强有力的话语资源,也指这些话语资源持有者背后的社会因素。也就是说,说话人通过强势的话语实施权力,是因为他们在社会上享有优势,例如,身份优势、权力优势、年龄优势、性别优势、知识优势,等等。

在课堂教学的言语交际中,教师较学生而言有着身份上的优势、年龄上的优势以及知识上的优势,因此享有绝对的话语权力。在英语口语教学课堂情境下,教师可以通过打断、纠正、重复以及转换话题等策略实施话语权力,但是反过来,学生往往不能对老师实施相同的策略和权利。这种话语权力的极度不平衡很容易造成课堂上教师话语的膨胀及学生话语的没落,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交际能力、个性发展以及师生关系都造成负面影响(饶国慧,2006)。

2.话语角色关系及话语权力的第二次分配

英语口语课堂教学言语交际既属于机构话语,又不同于一般的机构话语。因为口语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这种模拟的语言环境既可以是日常言语交际,也可以是商务谈判、办公室话语、法庭审判等机构性话语。随着课堂教学活动的进行,话语权力也在进行第二次分配。

Thomas(1991)根据信息接收者接受信息的话语权力,把信息接受者分为受话者(addressee),旁听者(auditor),观众(audience),旁观者(bystander/overhearer)和窃听者(eavesdropper)。

受话者是指某一话语的直接对象;旁听者也是语言事件的参与者,但并不是话语的直接对象;观众是言外行为实施的对象,是言语事件正式、积极的参与者,在言语活动中发话的权力小,一般不允许参与谈话;旁观者是言语活动的在场人物,但是他们不是说话者的话语对象,一般没有发言权;窃听者不是言外行为实施的对象,不是言语事件的正式或合法的参与者。

英语课堂教学交际中话语角色是的动态关系,随着话语权力的第二次分配发生变化。根据话轮转换的基本规则,在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中,每次只有一个说话人获得话轮,并且说话人和听话者双方的角色相互转换,是随着课堂教学活动的进行不断发生变化。例如,在一堂英语口语课中,口语教师刚开始可以是信息产生者,学生扮演的是观众的角色,但是教师可以通过对某一学生的课堂提问和对话使教师和该学生变成说话人和受话人的关系,其他同学扮演旁观者的角色;教师还可以通过分组讨论使每一组同学交替扮演说话人的角色—受话者的角色—旁听者的角色,而自己则扮演旁观者甚至是偷听者的角色。这个动态的过程实质是话语权力第二次分配的产物。endprint

一般认为,言语活动中的听话人在交际中属于比较被动的角色。但是本研究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听话人在言语活动中不是被动的,而是和说话人一样,是言语活动的创造者,其对言语活动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说话者的言语活动。

三、课堂话语权与话语策略

近十年的研究表明,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被看作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该尽量避免干预学生的话语行为,例如,打断、修复和纠正等行为。但是本研究认为,打断、修复和纠正等行为并非简单的干预行为,而是教师进行言语交际时有效的话语策略。这种话语策略调节着话语双方社会角色关系和话语角色关系。

话语策略是话语权力实施的手段,是说话者在言语交际中,通过话语实现自己社会角色和机构身份的基本途径。话语权力通过话语策略的直接分配,重新建立师生双方话语角色关系,有利于双方在新的一轮话语交际中对自身话语角色的转换和认同。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打断和修正来强调自己受话者和聆听者的身份,从而巩固回答者说话人的身份;也可以通过向全班重复回答者的某些语言,使原本扮演旁听者的其他同学变成受话者。

四、结语

在英语课堂教学这种机构环境下,师生话语权的实现是个动态的过程。师生可以通过话语策略实现、巩固甚至转变其在交际过程中所构成的话语角色。对课堂话语的研究,有利于把握课堂话语的基本规律,构建一个更加平等和谐的英语课堂环境。除了对师生话语权及话语角色的研究以外,今后的研究还可以围绕学生之间的话语进行分析。此外,还可以进行相关的实证研究,搜集真实的英语课堂教学语料,应用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对这些语料进行分析。还可以研究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交际过程中,话轮转换、相邻对、重复、修正、打断、沉默等因素对交际双方的话语角色转换和认同起到怎样的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1]Bell A.Language Style as Audience Design[J].Language in Society,1984(02).

[2] Richards K.“Being the teacher”: Identity and Classroom Conversation[J].Applied Linguistics,2006(27).

[3]谷小娟,李 艺.语言与身份构建: 相关文献回顾[J].外语学刊,2007(06).

[4]黄 滔,赵勇青,陈 婧,陆文玥.模拟机构身份介入对学习者语言输出的效果——一项基于英语演讲学习者的调查[J].外语界,2012(06).

[5]兰良平,韩 刚.教师身份构建——课堂提问遭遇沉默的会语分析[J].外语界,2013(02).

[6]李战子.身份理论与应用语言学研究[J].外国语言文学,2005(04).

[7]袁周敏.社会心理学与语言学视角下的身份研究[J].外语学刊,2011(04).

(作者单位:湖北经济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话语权英语课堂课堂教学
用爱浇灌英语课堂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让快乐回归英语课堂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高效英语课堂的打造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让初中英语课堂充满活力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