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阅读教学的基本常规

2015-01-20 01:52刘荣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4年12期
关键词:阅读课课标学段

刘荣

阅读教学实际上是以选文系统为凭借的综合性教学。除了“学会阅读”“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等核心任务外,还有其他诸多任务要在阅读课堂里完成。一篇课文教学,课时(2或3课时)是常数;一堂阅读课,时间(40分钟)也是常数。在规定的课时、规定的时间内,有“突出”就必然有“淡化”,有“精细”就必然有“粗糙”,有“作为”就必然有“不为”……不过,无论从什么角度发掘文本什么样的语文教育功能,无论设计什么样的思路彰显什么样的亮点,常规性的东西不能丢、不能偏,否则就是剑走偏锋、反弹琵琶。

一、识字写字总与阅读相伴而行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体系中,识字与写字(除第一学段部分集中识字)绝大部分要在阅读教学中完成。

“课标”反复强调识字写字的重要性。首先,“识字写字”是作为“教学目标”提出来的。“课标”在“总目标”的第六条指出:“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有一定速度。”在学段目标中“识字写字”均有具体的数量指标,而且“写字”目标随着年级升高也有具体的螺旋式上升的要求。其次,“识字写字”是作为“教学内容”提出来的。“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再次,“识字写字”是作为“教学要求”提出来的。“课标”说:“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从教材的角度看,是定量定性的。以人教版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每课中识多少字都有明确的规定量,只识不写的和既识又写的也有标注;教材后面的生字表也有明确的标识,人教版用一类和二类区分,苏教版用不同字号和斜线来标识。

从“课标”多个角度的反复强调到“教材”定性定量的一以贯之,加上前段时间某权威媒体的全国性汉字听写大赛,都实实在在地警示与提醒我们:在“电脑时代”(或“E时代”),语文教学更应重视“识字写字”;“识字写字”是相伴阅读课而行的常规教学任务。唯有扎扎实实“识”好一字一词、“写”好一笔一画,才能完成“课标”规定的目标任务,才能让学生母语素养的提升有根基。

二、朗读与默读都是重要手段

阅读课就是读书课,“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在“读”这个庞大家族中对阅读课而言最根本有效的手段便是朗读和默读。因此,“课标”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在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应该把“朗读”作为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一种重要方式。“朗读”首先是阅读课的教学目标。“课标”把“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贯穿义务教育四个学段的首要目标。“朗读”其实也是阅读课的教学手段。“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也就是说,朗读既是“理解”手段,又是“表现”手段。作为“理解”手段,朗读有重要的教学价值:一方面,朗读是对文本潜在形象的复活。朗读的同时能“看”到一件件事物、事实、现象,化语词符号为一个个意义单位和生活画面。外显的是运用语音和声调再现作者的言语气势,内隐的是运用思维和心智,重构课文中的生活原型。即让学生一边声情并茂地朗读,一边展开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过电影”,使语言文字所表述的人、事物、事实、现象等融汇成完整、连续的生活画卷,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动起来;另一方面,朗读能对规范语言进行内化。语言习得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小学生以感性思维为主,对学习内容习惯于直觉感受,整体接收。要“直觉感受”“整体接收”语言文字,最佳的方式当然是朗读。朗读就像写字中的“描仿入体”一样,在朗读中用课文的规范语言对自己的语言进行“顺应性”的改造。作为“表现”的手段,也不能小觑朗读的功能。一方面,朗读能整体读出“自己”,包括自己的感受、理解、欣赏与评价。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的确,用恰切的语气,用适当的语调语势,情随意转、以情带声地朗读是“意”“情”“境”“韵”“味”的整体表现,绝对胜过支离破碎的谈话。另一方面,能立体丰满文本。朗读需要运用语音手段,在有书面标志的基础上补齐无书面标志的全部信息,这无疑是对课文语言的一次再创造。阅读是个性化行为。一个学生朗读就是一次再创造,十个学生朗读就是十次再创造。在尽可能多的朗读表达中文本的层次、形象、逻辑就立体丰满起来,这本身也是“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说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一般主要指默读能力,因为默读的应用范围实在太广泛了,读书报、查资料、阅文件、看书信,等等。鉴于有声的朗读亲支近脉太多,譬如分角色读、范读、对比读、跟读、齐读、自由读、配乐读……课堂往往追求读的形式,导致氛围热闹、学生浮躁、思维浅薄等问题。默读正好可以弥补朗读的缺憾,使学生静下心来,潜心理会文章的意思,学会思考“这个意思”用的是“什么词儿”“什么句式”说出来的,甄别一下“是不是这个样”“是不是这个理”“该不该这样说”等问题。这样,就是“知入知出”,就是在文章的语言文字中走了一个来回。因此,“课标”在各个学段目标中均对默读提出相应的要求,如第一学段“学习默读”,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三学段“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也许会有人说,我们每节课都是重视朗读和默读的,何必赘述这么多?其实,很多课堂所谓的“读”只是口号上的盲从,绝不是从心里把它们当作教学手段。关于“朗读”有两个现象:一种是在“你说他说”的所谓“对话”之后来一段“朗读”作为“填充”,一种是课堂冷场时来一段“朗读”来“救场”。至于学生“为什么读”“怎样读”“读到什么样”一直目标不清、层次错乱、指导不力,造成了现在很大一部分学生朗读课文“无情”“无境”“无韵”“无味”,甚至“唱读”现象十分普遍。关于“默读”也有两种现象:一种是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或某部分)写下自己的感受”成了教学每一篇课文的“万金油”,至于默读中“关注什么”“如何批注”“批注什么”“批注中要注意什么”,老师很少指导,造成了现在很多学生到了小学毕业的时候还不知道“批注”到底怎么做;一种是在公开观摩教学中,一到学生静思默想、圈点批注的环节,听课者总会出现一阵“骚动”。在学生“思接千载”“切己体察”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情况下,教师的表现本身就是对默读的“冷眼相待”。endprint

至此,笔者以为,朗读和默读作为小学阅读教学最重要、最根本、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学习字词、感悟课文、体会表达的重要手段,教学中,应根据具体目的、具体文本进行适当选择、灵活处理。需要朗读时朗读,该读出形象时读出形象,该读出情感时读出情感;需要默读时默读,该读出见解时读出见解,该读出方法时读出方法。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就要抓住“朗读”和“默读”,明确地位、讲究方法、理清思路,把这两种“读”作为教学活动的主线,让阅读课成为名副其实的读书课。

三、重视运用不能忘了积累

“学以致用”是一切学习的诉求。阅读教学也是这样,学生“学习阅读”最终是为了“运用”。这“运用”有两层意思:一是“读”的运用,一是“写”的运用,也就是“课标”所说的“多读多写”。所谓“读”的运用,就是指由课内到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把阅读课上学到的“读法”和形成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用到课外书、报纸、杂志的阅读上,这样,就能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丰富自己的语言内存,增强自己的言语意识,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因此,所有的语文教育家都特别重视课外阅读。实践已经证明:只有当学生的阅读量达到了课本的4.5倍时,才有可能形成语文的自学能力。所谓“写”的运用,就是由读到写的迁移(读写结合),“随文练笔”就是常用的方式。实践中,教师对课外阅读和随文练笔都足够重视,也取得了大量成功的经验。不过,“运用”的前提是“积累”,“不攒钱”光想着“花钱”恐怕不是“正道”。当下的阅读教学对“积累什么”“如何积累”模糊不清,至少在阅读课很难看到“当堂积累”的活动了,这的确是应该引起思考的。

既然“积累”是为了“读”的运用、“写”的运用,那么“积累”也要朝这方面努力。“过程与方法”是辩证统一的。只要学生经历了教师指导下真实的、合乎逻辑的“读”的过程,当自己再反思自己理解感悟的过程时,就很容易获得理解与感悟的策略与方法,即所谓的阅读方法。另外,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读写结合”,就需要借助阅读追述习作,即阅读教学是两个过

程:先引导,逆序而进,逆言语作品形成之序而进。言语作品是从观察事物开始的,阅读是从文字符号、从言语作品(成品)开始的。第一步,看言语作品表达的原本事物是什么,把“能指”还原成“所指”,把文字还原成图画或事物;第二步,表达的是什么思想情感,然后再向前推,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怎样形成的。再按照原来的顺序返回来,原来作者在哪个时间看到了哪个事物,进行了哪样的思考,产生了哪样的感情,于是就寻找恰当的言语形式表达出来。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就可以实现叶圣陶先生说的6个“获得”:①获得间接经验作为写作材料;②获得作者的思想、道理形成观点可供思索和立意;③获得作者的感情以陶冶情操;④获得认识事物的方法,以便自己会观察、会思考;⑤获得表达方法,布局谋篇、铺陈比兴、有所借鉴;⑥获得语汇有了语言积累。上面的①②③属于言语内容,④⑤是言语形式,⑥是词句等动态言语。也就是说,积累不能局限于惯常的语言积累(词语、语段、篇章背诵),而应该是内容和形式一体的多角度积累。不仅积累语境中动态的词语、句子,同时还要积累规范的或者典型的,积累言语知识,以及言语运用的分寸感、语感、情趣感等方面。总之一句话,阅读教学的积累既要重视语言积累,也要重视“读法”“写法”“学法”的积累。

(责任编辑:符 洁)endprint

猜你喜欢
阅读课课标学段
基于主题意义的“生本”高中英语阅读课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初中英语阅读课有效词汇教学策略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合作学习在大学德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