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丰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精心的课堂设计,吸引和鼓励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踊跃参加到数学活动中来。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突破教学难点,而且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提升其数学思维能力。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对数学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和学生理论运用于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一、在动手动脑活动中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要能够为学生营造出自由、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作为引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准确恰当地控制好教学进度和把控好问题讨论的方向;作为合作者,教师要能够积极参与到与学生的互动中,身同感受。例如,在教学“中心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通过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来开展教学活动。充分要求学生踊跃参与,恰当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整个过程中学生在好胜心的驱使、探知欲的刺激下,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但能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含义,而且基本上能理解中心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的关系。学生在互动交流讨论中激发了思维的灵感,提升了分析归纳能力。对中心对称图形“对称美”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例子,学生亦讨论激烈,特别是当一位同学提出故宫后,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纷纷列举出自己旅游所遇到的建筑对称美。在合作讨论中,提高了审美、观察、表达等能力,增强了对学数学的信心。
二、数学活动应成为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的桥梁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提醒学生加大对问题的专注,注意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和注重语言文字的表达,使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自我的学习能力。通过数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形象,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兴趣的目标。
此外,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发动学生开动脑筋,让他们勤于、善于、思考以求从思考中悟出更多的数学规律和道理。例如,在教学“概率”时,教师可采用“双色球”的模拟开奖来引入课题,让所有学生动手去写号,然后教师使用课件随机抽出一组号码。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活动,可以让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体会什么是必然、不可能和随机事件,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三类不同事件。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自然会异常活跃。这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对学生正确认知社会现实有着良好的教育意义。
三、在设计的数学活动中开展自主交流
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要求教师与学生在学习中开展合作探究与平等交流。教者与学者之间要习惯于平等协作,力求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在集体合作探究活动中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例如,在教学“三角形”这一内容时,部分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开展自主讨论:“给你一根绳子与一块等腰直角三角板,不容许借助攀爬与其他工具,能否测量出教室的高度?”学生们在好胜心与求知欲驱动下,很快想出很多办法并进行了解决问题的尝试。
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他们七嘴八舌、互相争辩、群策群力,在不断地设想尝试和反复的否定后通过协作完善最后达成了共识:要测量出教室高度,我们只要测量墙角处一条铅垂的棱的长度。然后把这条棱处于三角板平面内,并且与这个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平行,那么再量出这条斜边和课桌面的交点与墙角之间的距离,再加上课桌的高度,这就是教室的高度。通过这样自主交流,使学生在充分的交流与讨论的基础上开展自主学习活动,从而解决了问题。
四、开发校内各种资源服务数学教学活动
鉴于对初中数学的知识结构特征和其他方面因素的综合考虑,初中数学绝大多数数学活动可以在课内或校内开展,就没有必要拿到校外去进行。在校内或课内开展教学活动时候,教师要充分开发出和利用好校内所具备的现实的活动资源。
例如,在课堂上利用学生的好胜心、进取心就能够顺利地开发出形式多样的数学竞赛活动;课堂上出现的偶发事件只要加以有效利用也可以成为初中数学课堂实践活动的内容。作为教师,必须善于发掘和恰当运用校园生活中的众多资源,为数学活动创设服务。又如在学习“统计初步”后,教师可布置学生去了解统计学校的用水情况,进行节约用水教育。在学生随机抽查一周中全校每天的用水量并列出统计数据后,让他们来估计学校月用水量,然后让他们了解当地每吨水的价格,最后求出学校应付水费y(元)与天数x(天)的函数关系。通过这样的活动资源的开发,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还能够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更多的人文教育,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时代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要求紧密结合起来。
总之,我们必须要更注重如何将数学知识教学融入现实生产实践的大背景中,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教学模式的转变必然会引发教学形式灵活多样的变化,而其中数学活动课的设置,就能够给初中数学教学带来一抹新绿,能使数学的教学变得趣味盎然。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北京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