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益玲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动手实践的时间,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并通过亲身体验,努力提升和发展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 数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潜能,鼓励他们不满足课本上现成的结论,通过参与实践和亲自探究,完善整个思维过程。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持之以恒,才能让学生不断探究,开启智力,构建智慧课堂。
一、创设探究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们在心里的深处,特别是在儿童的世界里,都会有一种潜在的本能,总希望自己在从事的事情或学习当中,能有所发现,有所研究,能通过亲身探索而获得体验。”基于这样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情境之下,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大脑就会一直处于思考的状态并充满疑问,他们会有明确的目标和确定的思维方向,会有一种潜在的动力来维持这种探究的欲望。教师在问题的创设上要与课本内容形成一个梯度,即学生通过探究可以发现并解决问题并达到某个高度,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来激发他们更多的灵感和创新的火花。另外问题情境还要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探究兴趣。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时,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情境创设:某校四(2)班有男女同学分别是32人和24人。课外活动课上,老师把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投掷练习。男女同学共28个实心球,怎么分才能更合理呢?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很快出现了分歧,方法多样化。那么究竟哪一种方法更趋于合理性?可以就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究的兴趣。
二、联系实际生活,提高探究效果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说:“数学学习中引导学生自己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教师智慧的表现。”而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包括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水平,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把学生带到实际生活中去。学了知识再利用知识解决问题,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他们的探究效果。学生的智慧是无限的,他们有的两人为一组,以一根长绳为半径,画一个很规范的圆,有的想到十几个人围成一个圈成为一个圆,甚至有人提议全班同学合作,构成一个五环的图案。体验之后感觉效果相当明显。还可以继续探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轮胎是圆的,车轴又为什么放在圆心的位置。由于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理解这一类型简便计算的规律变得容易多了。
三、设置认知冲突,激发探究热情
教师在进行课件设计时,问题的设置和所要学习的知识点要存在一定的梯度,要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这样学生才会具有学习的动力,去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来产生认知冲突,让学生的探究热情和求知欲望一直处于亢奋的状态,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内容时,凭借学生的知识积累,先让学生列举出一些能被3整除的两位数,学生在仔细观察,去猜想3的倍数的基本特征,并在这几个两位数上进行验证。老师同时再列举出一些能被3整除的数,让学生一并进行验证,结果验证了他们所发现的规律在有的两位数上并不适用,就是说猜想不正确。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数交换位置以后是3的倍数,而有些数两位数交换位置以后也不是3的倍数了。学生马上就自己推翻了这一探究的结果,又就进行继续探究。问题不断出现,疑惑连续产生,由于认知冲突的出现,学生的探究热情被激发得淋漓尽致,不断地有问题发现,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也一浪高过一浪。
四、开展合作交流,提高探究效率
我们都知道,要想成功地完成一件事情,靠一个人的力量很难实现,往往需要大家的共同合作才能完成。对知识的探究也是如此,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动性,让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相互合作,集思广益,提高探究的效率。这里还是以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为例,在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事先准备一个计数器,让学生做个有趣的数学小游戏,并提出游戏的要求:首先在计数器选出几个两位数,包括3的倍数的数,也包括不是3的倍数。然后在计数器上数一数共用了几颗珠子,并做好记录。接着判断珠子的颗数是不是3的倍数。最后分析记录的数据,总结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从整个的过程来看,同学们分工有序,无论是拨珠子数珠子还是做记录,大家都态度认真,进行讨论交流时也说得头头是道。经过合作交流,学生很快得出结论,找到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合作交流,开启了学生的智慧,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也朝向了多方位发展,通过合作,既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又让学生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无限乐趣。课堂上处处盛开着智慧之花。
总之,构建充满智慧的课堂,必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情境设置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还要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让智慧的数学课堂充满趣味性并给学生带来自信心。教师应时刻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作为第一要素,在合作交流中,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探索发展智慧的一方沃土。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富士康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