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希良+李玉花
班主任对学生的爱,不是一种单一的心理成分,而是在班级管理情景中,由班主任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道德感,与班集体的奋斗目标以及班主任对学生的个人成就感的理解等叠加后凝聚、升华而成就的一种高尚的情操。由于它是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彰显出来的一种情感,所以它博大而纯洁,蕴含着班主任老师对学校办学理念的理解、对家长的担当、对社会的责任以及对未来的期望。
在新课改下要使当下班级管理有成效、上台阶、顺应新课改的要求,笔者认为,不管教育学上阐述的班主任职责是多少条,我们认为班主任要守住重要的一条,那就是用理性的师爱铺就学生成才之路。
要在班级管理的现实中做到这一点,首先班主任要对传统的师爱进行反思;其次就是需要赋予“师爱”更多的理性成分,因为理性的师爱是教师之本,是师德之魂。班主任的“师爱”不仅表现在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尊重与信任、理解与同情、热情期待与严格要求等方面,而且表现在对全体学生树立百分之百的成才期望,使每一位学生在和谐、平等、民主的氛围里,潜能得以充分发挥,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到更高层次上。从这个意义上讲,班级管理就是一个以责任为支点,以师爱为杠杆,撬动学生进步的车轮,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班集体建设也就是班主任老师对祖国、对人民、对教育事业的爱叠加、累积、集中、升华之后,用充满理性的、智慧的师爱铺就一条奋力前行的学生发展成才之路。
一、对师爱的反思——传统的师爱比较宽泛,充满非理性的因素,不利于班级的科学而智慧的管理
(一)传统师爱迎合了学生的自然本性,过度迁就了学生的个性,而忽视了班集体教育的社会性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依照这个观点,我们来观照孩子天性,就会发现孩子天性具有好奇与调皮的两面性。在班级管理中,巧妙利用学生的好奇天性,就能打开学生的求知欲,为促进学生学业成绩服务。否则,如让学生的调皮过度显性,就会给班级管理与学生心理发展引领带来难度与曲折。所以,应该引起每个班主任老师的反思,在新课改下实施班级管理中我们是不是犯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毛病,是不是过度地关注了学生需要关爱的一面,以致失去了心理发展引领的最好时机,而陷入了“树大自然直”的溺爱型教育陷阱。班主任未能真正领会著名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的“即使是最好的儿童,如果生活在组织不好的集体里,也会很快变成一群小野兽”的教导。只知道要爱护学生,没能及时抑制学生的一些如调皮、任性、惰性等天性,只是一味鼓励学生张扬显性的个性,这是一种物极必反式的缺位性师爱。也可能正是因为缺位性师爱,使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常常忘记了陶行知的谆谆教导“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
(二)传统师爱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认知不到位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常常忘记,品德首先是在人们相互交往中形成的。伟大的义务感,只有当它能在生活实践的每一步中得到生动体现时,才能成为人的行为准则。在培养未来的一代人时,我们应当首先在个人领域,即在青年人靠良心的驱使而产生并得到控制的相互关系领域里,培养最纯洁,最富有人道主义的情感。”由此可见,传统师爱之所以滞留在肤浅的表层,是因为仅仅习惯于已有的经验,在面对学生年龄特征时熟视无睹,缺乏必要的科学认知。因此不能科学、理性、正确地操持处理班级管理中一些学习、交往、生活的具体事务。在遇到问题时,班主任老师仅凭经验给予帮助和引导,这的确是对学生的一种爱,也是师爱,但它仅仅是师爱的一部分,我们以往常常把它当成了师爱的全部。无数的班级管理实践告诉我们,这种师爱是偏位型。俗话说得好,“天有阴晴,事有成败”。生活中不会一帆风顺,常有不如意。所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也不能忽视这一生活哲学对人才成长的影响,让学生感受学习困难、生活的艰辛。也就是说在对学生正常师爱的时候,不要忘记对学生进行挫折的锤炼、意志的磨砺、心理承受力的承压。这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师爱。不能让学生每天面对的只有“宽宏仁慈”,使“宽宏仁慈”蒙蔽了学生的眼睛,使学生认为老师就应该这样善待学生,学生享受其中,理所当然;进而让学生错误地以为生活的本真也可能是这样一帆风顺、和风细雨。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心安理得,有恃无恐。面对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自然也无所适从,坐、等、靠、要成了学生的基本功。与同学有了矛盾,也是率性而为,为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不能受委屈,更不会自我调节。班集体中就会弥漫极不和谐的“有事就向老师告状”、“常与同学别别扭扭”的氛围。这样通过班级培养班集体的初衷就会丧失,班级管理的近、中、远期奋斗目标也就成为镜中花、水中月。因此,在新课改下班主任要实现班级管理的近、中、远期奋斗目标,达到通过班级目标培养班集体观念的目的。就要不失时机地在班级管理中开展挫折教育。这样可以更好、更全面地促使学生的健康成长,使学生遇到挫折与困难,能够自行解决,自我调节。如此这般,就会使学生体验到自主管理的乐趣,启迪学生对生活规则、意义的思索,促进学生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所以班主任要牢记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也即是学生步入社会前的实习场所,让学生在这里“跌、爬、摸、打”,让学生在逐步社会化过程中打好“防疫针”,增强免疫力也是师爱,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师爱。它关乎学生的成长、成功、成才。
(三)传统师爱为廉价的普惠型的,师爱方式单一而显得不够厚重
由于对师爱的本质认识的缺位与偏位,所以班主任的师爱方式在实践中就显得力量单薄、不劲道、不厚重。主要表现为在班级管理中只是考虑在客观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努力给自己的学生提供最理想的条件,给学生构建在生活上的方便和营造人际关系的和谐氛围,却忽视了学生自身的条件及成才过程中最重要的个人的努力程度。因此,班主任要力戒“一厢情愿”式的师爱。要直面而不是无视或忽视班集体的基本学情。即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和修养,在他们的成长轨迹中,需要不同方式的师爱,要遵循孔子“因材施教”教导,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实施不同师爱。实施师爱时必须考虑学生的个人气质类型,要遵守两个原则:一是气质的适应原则。当一个人所秉持的学习、生活方式符合其气质特点时,就比较容易适应学习与生活,学习与生活起来也会感到轻松愉快。反之,如果一个人所秉持的学习、生活方式的与其气质特点不符,适应学习与生活就比较困难,学习与生活起来也比较吃力。二是气质的互补原则。在一个群体中,使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在一起学习与生活,可以起到不同气质类型间的行为互补作用,有利于学习与生活任务的达成,学习与生活效率的提高。与此同时实施师爱时必须考虑学生的性格差异表现,如内倾型、外倾型、独立型、顺从型、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等。因为班集体是社会的缩影,各种情况都有,应从不同的途径去培养学生,并根据不同学生个性的实际对症下药。不要为学生一时的窘境而难过,不要为学生暂时的迷惑而担忧,更不要为学生的可怜巴巴的几滴眼泪而心软,应该让学生经历的都要有所体验,这样的发展才全面而厚重,心理经验才更丰富,才可能逐步真正体会到师爱的存在。endprint
二、理性师爱——班主任新基本职责,它是铺就学生成才之路的利器
(一)要革新班级管理理念,全面理解与准确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内涵
这是实现理性的师爱的思想基础。班主任要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班级管理理念,以适应新课改下班级管理的要求。因为随着多元化社会的形成,需要大批合格加特长的人才。在班级管理中要认真研究学生情况,认清每位学生的优势发展方向,激发兴趣、开发潜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和谐的发展空间,使每位学生综合素质都能得到提升,成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在班级管理中要摒弃以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控制——被控制”关系,形成“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和“为了学生一切”的新理念,视为学生铺就成才之路为自己的第一职责。
(二)面对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师爱的广博性与持久性,激励学生积极进取,促进其成才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热爱学生。”一个班内几十名学生,尽管其个性、习惯、爱好、学习程度等都不尽相同,甚至还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但他们有着美好的未来。因为他们身上具有许多优秀品质和潜在能力,诸如蕴藏在人格深处的真、善、美,良好的行为习惯意识,思维的灵活性以及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求异思维等特性。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实践中,要努力让师爱施于每一个学生身上,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发现他们的优点。如日常表现中的每一点进步,对某一问题思考的每一点新的思维与方法等。都要及时抓住这转瞬即逝的火花,给予鼓励和引领,使每个学生不仅体悟到“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经验,更能体验到成功、成才路上的咔嚓咔嚓拔节喜悦和“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自信以及“困难像弹簧你硬它就软”意志砥砺。让广博而持久的师爱,为学生创设一个愉快和睦的成长氛围,这种氛围像一块沃土一样,正是学生体现自我、展现创造力的最佳土壤,也正是师爱这种外部心理环境的情感因素对每个学生产生长期的影响,最终转化为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探索、不断进步的内部动力。因此,在班级管理实践中,班主任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应立足于积极向上,宽容地对待学生的失误和不足,投入真情,充分发挥师爱的广博性和持久性,用师爱激励学生,使自卑者得以自尊、悲观者得以乐观、冷漠者得以热情。这种潜移默化的激励功能是其他任何手段都无法替代的。
(三)多渠道、多层次、多路径、多形式的活动是师爱落实的平台与关键抓手
班级活动,从功能上可以划分为德育性活动、知识性活动、娱乐性活动和实践性活动。从时间上可以划分为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从组织主体可划分为班级活动、团队活动、学校活动、社区活动等。一个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往往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也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在所有集体成员为共同的目的而努力奋斗的时候,学生才能体验到集体的力量,体会到协作的重要性,感受到师爱的历久弥坚。一个没有活动的集体永远不能成为真正的“集体”,而只能是“一盘散沙”。因此,良好的班级活动的组织是形成班集体凝聚力的重要条件。但不管怎样,“活动”的目的是学生必须“动”起来、“活”起来,也就是说,活动的主体永远应该是学生们自己。班主任老师当然要精心策划、周密组织,但绝不能够“越俎代庖”,而只能是充当活动的参与者、参谋者、评价者,做“平等的首席”。因此,坚持学生的主体性是班级活动组织应该遵循的首要原则。其次,班主任要做到理性师爱是班级活动组织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再之,促进学生成功成才是班级活动组织应该遵循的最高方向性原则。因为活动的组织本身正是培养和展示各类班干部(包括团干部、少先队干部、学生会干部)组织领导才能的最好机会,也是充分展示学生才艺、树立学生(特别是学业差生)自信的良好契机;所以促进学生成功成才作为班级组织活动遵循的最高方向性原则是教育的归宿,更是教育的理想。
(四)理性师爱表现在未来的班级管理具体工作中
富有智慧的爱才是真正的师爱。理性的师爱是班主任工作走向成熟的标志。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班级管理的过程就是促进生命成长的过程。管理就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就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绝不是简单的控制和被控制。新课程所倡导的师生民主,其实包含着对生命的尊重,对人自身的尊重。“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体现了更加关注人,关注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新课程改革引入了新的评价方式,应该把班主任给学生的学期评价人性化。在评价时,班主任眼前中呈现的是学生天真可爱、好学上进、奋发图强的面孔,是在脑海中跳动的一个个鲜活生命,这样一句句充满真情的话语、充满给力的温馨指导与谆谆教诲就会流淌在笔端。
(作者单位:甘肃武威市凉州区教师进修学校
甘肃武威市凉州区西关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