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莹莹+许亦舒
从巷弄长出世界性的设计
说起台北的巷弄,我已是中年设计师,仍时常收获大开眼界的感觉和孩子般的新鲜感。我一直很想搞清楚,当初在建台北这座城市的时候,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巷弄?不独是台北,台湾其他县市也是。我在台北生活了十几年,至今有好多巷子仍是第一次进去,每次都有惊喜,那种新鲜感驱动了我的好奇心,让我产生了创作的想法。
我最想介绍给新朋友的,是我最熟悉也是现在居住的永和。很多大陆的读者因为“永和豆浆”而知道台北的永和。在日本统治台湾的时期,这里被规划成台北的后花园。小小的永和迷人的地方,在于它有许多弯弯曲曲的巷弄,像迷宫一样,它弯曲、细腻、繁琐,可也让我有一种探索感。永和人文荟萃,有很多艺术家、设计师、导演都居住于此,不只是巷子的建造本身时常给人惊喜,遇到的人也是如此。另外,永和就像是缩小版的中国美食地图,隐藏了各地的小吃。早期很多外省人住在永和,那是一个很辛苦的时期,经过时代的变迁,这反而成了永和的特色。
这几年台湾观光旅游趋近精致化,发展出的不再只是百货公司或是明星店家,巷弄反而成了流行和特色,来台湾的朋友可以在巷弄中体会台湾的美感和“特有种”。不只是食物的选择,店家在设计上的美感,以及受过高等教育的第二代老板的穿着打扮、待人接物,等等,都是现阶段台北乃至台湾巷弄迷人的地方。最近有不少香港人移居到台南的巷弄里定居,而我自己,前阵子带女儿去台北九份后山的巷子里,发现有好多日本观光客,不同地方来台湾旅行的人,都选择他们喜欢的街区,沉迷其中,并且一而再再而三地来台湾感受独特的巷弄文化。
台北申请“世界设计之都”,最大的魅力在于,设计不只是在平面上、在电脑里,它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落实到生活中的一块小碗,一把小汤匙上,它让你感受到贴心和细腻,这些已经改造了传统的设计,变成一种新的美感,隐藏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里。传统服饰的图腾,喝汤的汤勺,包括食材,物品的触感、色彩……都可以由设计师重新表达,经由设计重新诠释传统的美感,变成美好的想象。
城东街区
东区是台北商业经营的黄金地段,堆积了101大楼、新光三越、微风广场等全台湾最现代的建筑,创意很早就是这个地方的生存之道,也因此,在后巷林立着各种创意风格的小店,及名人或本土设计师品牌的店铺,比如小茶裁堂、好样餐厅、掌生谷粒、PEKOE食品杂货铺等。台湾著名的富邦集团总部就在这里。从2001年起,富邦艺术基金会在东区(市民大道到仁爱路四段,以及捷运忠孝复兴到“国父纪念馆”)连年举办“粉乐町”艺术节,采用无墙美术馆的做法,以街道、开放空间与商家卖场作为展场,邀请海内外知名艺术家进行创作,是带动艺术深入街区文化和市民生活最好的见证。
叶怡兰,PEKOE食品杂货铺创办人
2008年迄今,在这个街区已经生活了6年。
当年入住这条街时,整条街只有一家老式的餐厅,其余都是住宅,短短几年时间,PEKOE目睹了这条街的变化,有越来越多有趣的风格小店林立于此,我很喜欢这样的氛围。更让人欣喜的是,商户之间并不是竞争关系,而是一种非常亲密的邻里关系,杯子蛋糕店会送新品让我们品尝;每晚过了八点之后,法国面包店会把当日还未卖出的面包分给邻居;去年家里装修,我清理了收藏多年的杯子、盘子,在PEKOE办了一次跳蚤市场,因为有时段限制,客人在店外大排长龙,附近的邻居端茶送点心招待大家。
东区是台北的都会区,是一个风格跨度极大的街区。它有繁华热闹、年轻缤纷的忠孝东路四段,有崭新、昂贵、有许多大型购物中心的信义计划,也有比较安静、住宅气息浓厚的敦化南路、仁爱路间巷弄,即PEKOE所在地。不过是跨过一条马路,自有一种小村落的感觉,俨然两个世界。
台北在我眼中是座迷人城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既有繁华、时尚、喧闹的一面,又同时存在旧时、安静、生活的一面,可以换口气的地方俯拾即是,使得这座城市不那么紧迫和让人厌烦。跨过一条马路转身而到的巷弄,有很多风格化,有自己理想和坚持的店家,即使是在城市最繁华的街区,都还有他们的容身之处,很多国际化的大城市,已经没有办法做到这点。
这十年,台北慢慢酝酿出一种精致、缓慢,有深度地过生活的态度。如要问为什么,大概是所有的条件都成熟了。生活优裕的时间足够长;大家的心态开始沉淀,能够看到本质性的东西;对所生长的土地有比较多的认同;开始思考怎么把生活过得精致……其实并不唯独在台北,这些也发生在台湾各地。当人们开始在乎生活是不是有滋有味、是不是优雅、是不是有质感,设计这件事便伴随而来。某种程度上说,设计很容易被理解成造型、线条、色彩等等,这不过是流于表面的看法,事实上,设计的目的是要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是在解决生活的需求和遇到的问题。也因此,当人们想要把生活过得更好的时候,设计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回到“世界设计之都”,政府当然很想推这件事,但说实话,我身边的朋友对于台北能不能当选并不在意,重要的是,民众的生活态度已经向对设计有要求的方向靠近。
温罗汀街区
温罗汀街区是以温州街、罗斯福路、汀州路这三条主要街道为名,这里从1928年“台北帝国大学”(即台湾大学前身)创办到1981年人文茶艺馆紫藤庐开馆,从“戒严”期间悄然开起的地下书店和流动书摊,到1994年女书店问世,2001年简体字书店问津堂成立,一步步都是知识分子走出来。2005年,温罗汀还成立了自己的独立书店联盟,这里有许多不同主题的独立书店,同志书店晶晶书店、“永远的地下书店”唐山书店等。除了书店,这里还有诸多的咖啡馆、音乐空间和各类NGO、NPO,随着公馆地铁开通以后,商业餐饮、店家等也开始入驻。
张亚琪,我宁i prefer品牌创始人
在这里生活了13年。
2001年,我的第一家店开在了温罗汀街区的罗斯福路四段,那时候其实还没有“温罗汀”这个概念,温罗汀是后来台北市文化局开始推行台湾街区改造时提出的名字。当时选择在这个街区,是因为i prefer品牌本身强调手作感、艺文风格,而温罗汀这个街区的人多是文教人员、设计人员、创作者、艺术家、舞蹈家等,与我们的品牌契合度很高,所以我们的产品在这里很受欢迎。endprint
温罗汀腹地并不大,早期以社区行为为主,慢慢开发起来了周遭的商圈,所以这一带并没有大型的shopping mall,反而保存着非常多巷弄之间的小店,也保持了每一个角落风格的独特性。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很多艺文风格的咖啡厅与独立书店,也有小型讲座、艺术展览等。我们在属于温罗汀的温州街还有另外一家早期的店面,在东区粉乐町等不同街区也有店面,这些店面会因为街区的气质不同而有所不同。如果是在粉乐町、西门町这样大型商圈,经营模式不同的缘故,店家要保持个性相对比较困难。
在温罗汀,新生南路到温州街一带,往深巷子里就是商住混合区。在那些住家环境里开起的小店还蛮有感觉的。也正因为这些巷子并不很商业,没有很拥挤的人群,反而混杂着住户,所以在这里走动,你可以真正了解台湾。这是在台北市能找到的一个安静的逛街的氛围,在空气中都可以嗅到艺术宁静的气息,这在粉乐町那些街区即便巷弄之中也很难体会到。我自己很喜欢温州公园一带,公园周围有很多小吃,也有咖啡厅和不错的小店,附近还有诚品书店,沿着公园逛一圈也很舒服。
温罗汀街区的面貌其实不是台北街区的主流面貌,但一直是台湾所重视的文创方面很有代表性的区域。西门町的人流大多是20岁甚至更年轻的青少年,东区粉乐町则是比较时尚的地区,走在那些街区,会感觉到大部分店面和呈现的商品、所体现的设计,跟温罗汀的设计感是不同的。文创层面的设计感更强调氛围,而不是产品的权威性。“温罗汀派”的设计,不会强调这个东西做得漂不漂亮,是不是工业化,而是强调它是原创的、贴近人、感动人的。
我宁i prefer品牌在温罗汀街区有两家店面,其中公馆薰衣草是品牌创办最初的第一家店,意义非凡。2001年,张亚琪创立服饰通路品牌我宁i prefer,期间不断尝试材料、服饰、手工技法的开发,更结合时尚艺文界做跨界跨领域的多元发展,至今受许多自由创意工作者、艺术人文工作者的喜爱,是少见带有态度与人文精神的自创品牌。我宁i prefer也一直致力于打造台湾创意交流的平台、更将台湾自创品牌推向国际化。
康青龙街区
康青龙以台湾师范大学为地域核心,因艺术设计科系的学生聚集及众多大学教授居住于此,吸引了相当多具有人文气息的咖啡馆、展演空间进驻。台湾许多资深创意工作者发迹于此,这里也如同磁石般吸附更多创意人士比邻而居,街区内弥漫着波西米亚风情。漫步康青龙,随时会遇到实践理念、追求梦想的创意工作者。
旧香居的前身是1979年就开设的日圣书店,卡密是第二代继承人,延续父辈论本计价及珍本收藏的独到眼光。落座龙泉街之后,旧香居也举办讲座、旧书展览等活动,希望藉此展现出旧书所具有的文化深度。新生南路及兴隆路亦有分店。
吴卡密,旧香居店主
2003年迄今,在这个街区生活了11年。
Q:为什么选择在这个街区开这样的店?
A:因为邻近学区,先前的店址也在这附近。
Q:你觉得这个街区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
A:住商混合,闹中取静,有商业区的便利,一转角就是老屋巷弄,又有闲适的生活步调。龙泉街白日是安静的街道,近午之后,出入咖啡馆跟餐厅的人潮渐多,入夜之后便是热闹的师大夜市,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不单单是台湾,还有香港、日本、大陆各地口音的民众穿梭其间,然而随意折入某一巷弄,稍走一段就是安静的住宅区,暂远喧嚣。旧香居位于龙泉街底,正好是夜市末端,可以安静恬适安居城南一隅,静待爱书人造访。
万华街区
整个万华街区其实分成三大区域,南万华有两个大型的批发市场,几乎是全台北地区食品加工的重地;中万华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艋舺,龙山寺的所在地,不仅是全台北开发最早的区域,同时也是台北在日本殖民统治前的商业贸易重镇;西门町则是日本占领台湾后所规划的街区,隶属北万华区域。因为这样的格局,注定万华是一个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社区,走在巷弄中,既能够看到百年老店和古早建筑,又有当代街头文化的动漫店、西式餐饮店,还有live house等,真正成为设计与传统融合再生的生活现场。
“贰拾陆巷”是在台湾第一代创意市集里就有的品牌,它希望传达“一起像个孩子容易开心、容易满足地快乐生活”的态度。这样的理念也延续到现在位于西门町的Somebody Café,邀请艺术创作者一起来咖啡厅展览表演,把艺术创作带进人们的生活里。每个月出版的艺文专刊《创意生活游乐园》里斗大的标题“Live and Play”就是“希望每个人都能享受悠游于艺文的缤纷生活,也让艺术创作者们可以在这里一起发光发热”。
张凡璇,画家,绘画笔名贰拾陆巷
Somebody Café店主,在这个街区生活了7年。
万华街区洗尽铅华后的质朴,产生了一种内在支撑的力量。相较于新兴地区行色匆忙的往来上班族,万华街区最美的就是人文景观,恋旧怀古的人会喜欢这里,例如在贵阳街的卖凉粉摊车、或者推着单车烧着木炭的粽子小贩,动辄都有四五十年的历史,顾客是一代接续一代,看着他们坚持古法,以真材实料和顾客交心,最美的时刻也不过如此;若是新潮前卫的人也会喜欢这里,假日的影歌星签唱会,总会吸引大批年轻男女朝圣。街头上不时还有攫取众人目光的cosplay装扮者与身怀绝技的街头艺人,这个街区在悠久的历史外,涵养出来的雅量与人文更是独一无二的。
而我们所处的西门町,有几千家各种不同类型的商店,从电影院、书店、服饰、美容美发店、餐厅甚至是路边摊,如同一个大型的游乐园,更是台湾每个世代年轻人都驻足过的场域,这里是年轻人享受昂扬的乐园,也是老台北人怀念青涩年纪的美好街区,在这个过去只被认为是娱乐消费性的街区里,我们意外带进来的艺文展演元素,也快速地融入这个多彩多姿的世界,这就是台北西门町多元而迷人的地方,亚洲最密集的同志酒吧和大型的同志大游行都在这附近,撞击出精彩的火花,这也就彰显了该街区的强力接纳与融合性;积极的意义上,更提供了一个可以暂离喧嚣的艺文空间,让来访西门町的旅客得到有质量的惬意与宁静。endprint
设计确实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在我还很年轻的时候,西门町并没有徒步区,行人和车互相抢道,杂沓拥挤中略显失序。现今西门町规划的徒步区,就是一个成功的空间设计概念,当行人能够安全地在这里逛街,街区所能容纳的来客数更多,商业利益也随之增加。另一个例子是台北市电影公园的外围,从前废弃荒凉的小巷弄,造成不少治安问题,一旦入夜几乎无人敢进,近几年有许多海内外的涂鸦艺术家开始在此处进行创作,美国二手商品与滑板潮店也纷纷进驻此区,此外,不少插画艺术家或是偶像艺人创办的独立潮流品牌也有如雨后春笋在这里延展开来,相同类型文化的群聚力量,反而让这个地方成为台北独一无二的涂鸦、潮店小聚落。
去年我曾经参与“台北人情Way—万华街区”的活动,主要工作是替万华有特色的老店家设计招牌,出乎我意料,店家的反应良好,同时也积极参与设计的过程。“设计”其实都离不开“人”与“沟通”,当大家已然把设计视为必需,从实用性开始迈向精神性的时候,人和人之间沟通的层次就进了一阶,而这一阶将是彼此真正理解的开始;透过设计传达理念想法、透过创意设计改变生活氛围,又或是透过设计改变消费习惯提高生活美学涵养,这些良性的互动其实在台北的街区里,蠢蠢欲动不断酝酿着。
大稻埕街区
大稻埕曾是台湾贸易的重要据点,是台北最繁华的地方,也是各式人文、社会思潮的汇集地。商业活动不曾间断的大稻埕,现今仍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活老街,售卖南北货、中药材、茶叶、布料等材料的百年老店,与新入住的取材自在地文化的创意店家,在这里产生出跨时代的创意交融,老街因此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Bookstore 1920s是“小艺埕”复合空间的其中一个部分。“小艺埕”店址所在是日本殖民统治时期修建迄今的“屈臣氏大药房”,曾被台北市文化局列入市定古迹。空间以“小艺埕”(ArtYard)命名,有“谦卑地在大稻埕卖小艺”的意思,里面融合咖啡馆(炉锅咖啡)、展演场地(思剧场)、手工艺(陶瓷、织布)工作室,及一间小书店(Bookstore1920s)。“小艺埕”创店经营者周奕成盼能吸引不同客群来到迪化街,并期许恢复大稻埕一百年前在文化上的影响力。
陈曦,Bookstore 1920s书店店长
在这个街区生活了1年。
Bookstore 1920s 中的“1920”指1920年代的遗产或精神。1920年代无论在台湾还是整个世界,都是一个充满变革的年代,它同时也是大稻埕最繁华的年代,老板周奕成认为,结合在地、国际,以年代作为主题,并在台湾1920年代最繁华的大稻埕开书店,是一件别具意义的事情。
大稻埕街区是台北现在最红的创意街区之一,它是最完整地保留了台北市20世纪初期,日式台版巴洛克建筑的街区,在地的商家有许多都是百年老店,他们创业的坚持、精神和智慧是最吸引人,也最值得人学习的。近几年,有许多新的创业店家进驻这个街区,新店家与老店家在大稻埕产生出一种文化与新世代创意之间的交融,这里的新店家所贩卖的商品,绝大多数都是跟大稻埕在地文化有关,他们为大稻埕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这让我觉得很感动。
台北市的设计、创意等等,绝大多数都是民间自发而起,最让我感到有创意的,是许多店家文宣台上各种社会议题的文宣,本来看似激进的事情因为有了美感的设计,让更多人愿意看见并在脑海中留下这些社会议题的印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创意,台北市虽为设计之都,但她是否真的因创意或设计而有什么改变?我想这还有待商榷。真正能改变一座城市的,是我们对于城市自身所拥有的历史、文化时时保有真正的了解与尊重,从城市本身固有的文化进行创意发想,并以设计实践。
中山双连
中山双连是一个可以保有自己步调,也能与国际接轨的街区。以晶华酒店为中心,国际精品的旗舰店林立,这些奢华与时尚被中山北路的行道树隔在了马路对面。光点台北电影主题馆这一侧,保留着旧社区的从容和静谧,随意折进一条小巷,都能发现庶民的生活气息与最在地的台湾原创创意的呈现。在地与全球紧密结合在同一个场域里,自有一种舒缓的步调和特有的价值观、生命态度和品味。
田园城市在2004年搬到中山北路前,已经经营了10年。易址时,我希望找一个对于设计、创作、出版较为优质的空间,交通方便,环境不错,还可以跟读者和一般群众互动。中山双连非常符合我眼中“田园城市”这四个字的象征及意涵:拥有交通便捷,闹中取静,商业及生活兼具的优点,最主要有茂盛的林荫大道及众多的巷弄街道,交织成具有现代都市又保有乡村风味的氛围。
这个街区不像东区、西门町那么年轻,本身有很好的文化,是岁月累积下来的底蕴,代表台北的在地老文化及生活。过去,南京西路上的衣蝶百货,提供台湾设计师品牌在地发声的舞台,尔后这些设计师迁移至周边的巷弄内,带动风潮,形成群聚的现象。另外,也有许多广告公司、设计工作室及个性小店、发型设计店家在此落脚。这些店家形塑出属于自己的风格及产品,提供了一个属于自己氛围的分享及消费平台,而不追逐于大众化、观光化,这样的坚持及分享态度是我所欣赏的。在这里还能感受得到台北发展史中,那受异地文化所熏染的氛围,非常特别。
现代是个讲求设计创意的年代,因为美感的养成提升及技艺设备的精进,这样的状态深深影响着每一阶层,每一个产业,所以平时在台北,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感受到所谓的设计创意,这样的影响不可说不大。说到设计对城市的改变,我认为,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及累积下的文化,但历史不只是久远长短这件事而已,就是因为有历史所以有经验,这种经验可以让它有机会连接当下最新颖的设计技艺,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能量及发展,所以设计对城市有很大的影响力,但没有文化创意的设计会沦于只有表象没有内涵,更不能有独特及持久。因此,人们看待一座城市的态度,应放在这城市的生活经验及文化累积,如此才感受到这城市设计创意的能量。
田园城市风格书店是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的实体书店,是一个集书店销售、展览,和工作室为一体的复合空间。一楼的前半部分是书的展销区,主要售卖田园城市的出版品,及少量在一般书店较难看到的独立出版物。一楼的后半部是一个半穿透性的工作室。经过简约的穿堂式柜台,右转进去就能看到编辑们在里面工作的模样。地下室则是一个艺文展览空间,长期举办展览、座谈等活动。陈炳椮希望在田园城市风格书店通过多元的尝试,累积经验和资源,寻找更多出版的可能性。endprint
牯岭街区
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牯岭街是原来台湾“总督府”的宿舍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人遣返时,将带不走的字画、古董、藏书等摆摊出售,这样慢慢形成的市集在后来一直延续着,并蔓延到附近的街区。如今的牯岭街,市集虽然没落了,却有南海艺廊与牯岭街小剧场这样的艺文场所,形成了新的艺术氛围,提供给台北人全新的反思与观念。
彭雅云,文史哲出版社社长彭正雄的女儿
在这里生活了四十余年。
Q:在这个区域生活了多久?
A:父亲最早创业是在这一区,因为附近有台大等学府。由于出版的是专业书籍,也不需要临街店面,所以我们一直都在巷子里。在这里生活这么多年,从童年到现在,这里的变化不像其它商业街区那么大,但却很适合居住,生活很便利。
Q:这么多年,觉得牯岭街区最特殊的地方在哪里?
A:文化局将我们归入牯岭街区的概念,我想也是与“书”有关。牯岭街早年有许多旧书摊,很多海外人士甚至也会来旧书摊挖宝,现在牯岭街的旧书摊没有以前那么多,但也依然有。牯岭街给我的印象,一直比较“旧时代”,因为这边有很多早年驻外单位,所以较少商业因素注入,一直维持着比较纯粹的传统面貌。到现在牯岭街上还是有卖古早味小吃的,也有集邮社等,而比较新兴的创意店面和咖啡厅则更多在南昌路上。这是一个很平民、很生活化的地方。现在文化局开始常常会做一些活动,希望让这个社区注入新血液。
文史哲出版社
地址:台北市中正区罗斯福路一段72巷4号
1971年创立的文史哲出版社,隐藏在罗斯福一段的小巷中。门面不大,五层楼中,地下层是仓库,一楼是店面,楼上则是公司。出版社以专业出版为主,大多都不是畅销的学术著作,却在行业内有不错口碑。
民生社区/富锦街街区
民生社区/富锦街街区并不大,大约三个足球场大小的街区,却是全台北市公园密度最高的。随着公园而来的,是悠然的生活形态,也因为这里太“宜居”,工作室、咖啡馆等年轻创意纷纷进驻,在这个街区里,大约每20家公司,就有一家是属于创意人的。玩创意、站风格,成为这个街区的最大特色,加上公园绿地之多,所以也被称为“创意人的后巷花园”。
江亭谕,土理土器手作工房创办人
在这里生活了10年。
Q:在这里生活这么长时间,觉得这个街区与台北其它街区有什么不同之处?
A:民生社区因为邻近松山机场, 基于安全考虑,一般房子高度大约4、5层楼高,老建物透出的老旧痕迹,恬静闲适的巷弄到处是室内设计工作室、电影广告公司、文创美学教室,充斥着悠闲的漫活步调和丰富的人文素养,与现代都市丛林弱肉强食、汲汲营营的印象截然不同。
Q:觉得自己的店面与这个街区最契合之处是?
A:土理土器藏身这个街区,运用意大利复古砖、旧门片、旧木板与老窗作出老物新用、复合式的经营:杂货空间、 黏土工作室及cafe……大块落地窗景衬着民生社区的漫天绿意,橱窗里丰富的黏土创作和异国杂货,充满温暖的设计质感。
土理土器手作工房
地址:台北市松山区新中街35之2号一楼
2005年成立的土理土器手作工房,教授黏土、彩绘、手工书等手作课程。这里既是杂货空间,也是黏土工作室和咖啡馆,店内桌椅都是旧物收藏与改造,提供更温暖的质感。萧雅全导演、桂纶镁主演的电影《第36个故事》曾经在这里取景。
天母街区
天母街区靠近阳明山,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同时,这也是台北最具有异域风情的街区,在这里,有台北美国学校、日侨学校以及欧洲学校。先天自然条件加上异国文化的撞击,在天母慢慢产生了一种有别于市井巷弄的气质。在这里,越来越多的艺文界人士聚集,他们并不招摇,而是在巷弄中创造出属于自己气质的空间,等待慢步而过的人的偶遇。
李绍荣,画家,经营Lili gallery & restaurant
在这里生活了二十多年。
天母是一个有多种族的有趣街区。由于1950 年代,美军“协防”台湾时,美国军官和眷属都住在这,后来台湾发展经济,各国代表及派在台湾的国际公司代表也都住在天母,此地就很自然地形成一个Global Village(地球村)。坐在 Lili用餐或喝酒,常常会发觉邻桌都是用各样的外国语言交谈。所以在天母开店,有别于在其它地方。
天母是生活步调比较缓慢,空气清新,绿意盎然且富人文的街区。天母一天中的每个时段都蛮可爱的。我个人比较喜爱黄昏时候,坐在户外阳台喝杯咖啡,或三五好友聚集在一块,喝瓶红酒。天母的山边,是很有感觉的地方,因为空气清新,还可看到城市风景。尤其在中山北路七段的山顶磺溪边,运气好的话,还可看到台湾蓝雀。
天母是一个很国际化的地方,比较敏感的人,尤其是像我一样的艺术创作者,应该都会在创作上,无形中变得比较国际化。在天母,你会不期然碰到各色人种,各国代表,全球各大公司及外商银行的台湾总经理。他们都是风度翩翩,热爱美食,喜爱艺术的一群人。而且,他们很多都会变成我的作品的收藏者。
Lili gallery & restaurant
地址:台北市中山北路六段760号
在这个复合的艺术、餐饮空间中,展示着画家李绍荣在海外十分受欢迎的中西混搭、颇具波普感的画作,也供应太太家乡的川沪家常菜品,搭配精致西式调酒。充满现代感的空间中,每一张椅子却都是夫妇二人收集的旧物。这样的中西搭配、旧物新空间,却十分和谐。
故宫东吴/实践大学街区
这是台北故宫博物院与东吴大学、实践大学所在的街区。建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台北故宫博物院,是依照北京故宫的建筑样式进行建造,如今这里是世界五大博物馆之一。这几年台北故宫博物院也开始“思变”,介入全球文化产业的应用,推广馆藏物的衍生品,也尝试将传统文物重新设计,回归生活。同时,东吴大学、设计专业的实践大学则带来大批年轻学生店家,以新生创意,与传统再造融为一体,营造了整个街区的创意气质。endprint
陈婉怡,Lia Sadu店主
在这个街区生活了8年多。
Q:觉得这个街区与台北其它街区有什么不同特质?
A:这里有故宫博物院和官邸这些比较传统文化的建筑,又有以服装设计为主的实践大学,加上热热闹闹的士林夜市,所以街区的元素十分丰富。但也因此它比较特殊,与像是中山双连这种被认为能代表台湾设计感的街区很不同。这个街区更生活化,更自然,不会很刻意去雕刻所谓的设计感,所以在街头巷尾的小店反而能给人惊喜。
Q:你最喜欢这个街区的什么地方?
A:我比较喜欢靠近士林纸厂的方向。士林纸厂是早年台湾的纸厂,它后来也陆陆续续办了很多文化类型的展览。在纸厂附近就有一家设计民宿,以纸的概念做延伸,变成一个设计感的住宿空间。如果外地朋友来,我会带他们先去比如故宫和官邸,还有林语堂故居走走,再来我会带他去逛的,是夜市附近还保留着一些老街道画面的地方,街角的老皮鞋店、修改衣服店等都存在的,就在热闹的夜市另一侧,大家很安静地生活着。这是这个街区很可爱的地方,它有传统、有现代,有设计感的店面,也有大众化的东西。
Lia Sadu
地址:台北士林区文林路 292号 (士林捷运站2号出口)
Lia Sadu是一家独立设计师品牌服饰精品店。看起来好像法文的店名,其实来自于“你的衣橱”的闽南语。店主特地选择在与士林夜市有一定距离的街上,希望在商业区域中,注入设计感,让来到这里的每一位客人都能有幽静的停留时间。
北投街区
1983年,李寿全帮潘越云制作了一张概念专辑名为《胭脂北投》,在这张专辑里,潘越云有一段口白是这么形容旧日的北投:﹁弯弯山路,鲜绿的橡树,树下有草,草中有花,满山充满了春天的香味。天然的温泉,飘出温暖的雾,白茫茫,白茫茫,就像是天堂,就像一个梦。﹂北投除了潘越云歌中所唱的温泉、山路之外,还有许多历史建筑景观,如琉园博物馆、北投文物馆等,今年还成为米其林三星绿色城镇,俨然成为台北生活的另外一种代表。。
洪锦凤,茶服设计师,与陶艺师三古默农一起经营三古手感坊
在这里生活了10年。
Q:最早吸引你来这里开店的是什么因素?
A:我们的台湾岩矿壶是台湾的土、矿石、陶艺家融合的文化创意,特意选在北投营业就是因为北投符合。我们想推广的台湾精神和文化层次,跳脱莺歌地区提供游客陶艺体验的层次,到北投的旅人想寻找的绝不是只提供实用的壶具而已,正如到北投不单单仅是泡温泉而已。这十年来,文化建设陆续把北投街区气质上提,北投也从都市的安静角落转变为吸引海内外旅人的高知名度兼具观光和台湾代表性文化街区。
Q:生活了这么一段时间后,觉得这个街区最打动人的地方是什么?:
A:在北投可以发现不一样的台北,北投被看见的不是只有温泉和历史,新的活力繁荣已经带着北投走出更独特的个性。北投没有因为观光而渗透民间,此区的商家住家保持自己生活秩序,即使繁荣却不尘嚣,拥有生命力的安静角落是过去现在对我的吸引。
Q:在这个街区是否感受到创意、设计曾经改变过这里?
A:创意和设计把细节补强得更好,市政府也有在推广。北投图书馆是个好例子,一座图书馆如何注入文化提升为观光特色的去处,又能带给游客不仅只拍照参观的动作,就需要依靠设计理念来改变。
三古手感坊
地址:台北市北投区泉源路11号
这家复合式茶室,一直以来坚持以手工创作具有台湾特色的茶壶以及茶服。在店内,除了饮茶,还可以欣赏到台湾岩矿壶、茶器茶壶、陶艺品以及茶人手染服饰。同时,这个空间也是店主陶艺师三古默农与同行交流的空间。在这里能感受到的,不仅是茶与茶器,也有其背后试图传达的对生活之美的追求与态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