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交试验法优化蒺藜防白缓释滴丸的制备工艺

2015-01-18 07:23周丽娟马春慧侯文静
中成药 2015年8期
关键词:蒺藜甘油酯硬脂酸

周丽娟, 曹 巍, 刘 敏, 马春慧, 李 赢, 侯文静, 詹 峰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转化医学中心,河南郑州450007)

正交试验法优化蒺藜防白缓释滴丸的制备工艺

周丽娟, 曹 巍, 刘 敏, 马春慧, 李 赢, 侯文静, 詹 峰*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转化医学中心,河南郑州450007)

目的研究影响蒺藜防白缓释滴丸 (蒺藜、防风、白芷、丹参等)成型的各种因素,确定最佳的制备工艺。方法以单硬脂酸甘油酯为缓释基质,PEG-6000为速释基质,采用熔融法制备蒺藜防白缓释滴丸。以滴丸的硬度、圆整度、丸重差异和体外释放度作为综合评定指标,采用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试验优选最佳处方和成型工艺。结果优选的最佳处方和制备工艺为:药物与基质的质量比为1∶4,单硬脂酸甘油酯和PEG-6000的质量比为1∶2.5,药液温度85℃,滴距7 cm,滴速50滴/min,滴头的内外径为3.0 mm/4.0 mm,冷却液为二甲基硅油,冷却液温度10℃。该缓释滴丸12 h的最大累计释放百分率可达90%。结论本法使蒺藜防白缓释滴丸制备易于进行且质量稳定。

蒺藜防白缓释滴丸;制备工艺;单因素法;正交试验法

蒺藜防白丸是我院经验方开发的医院制剂,是治疗白癜风的传统水丸,在我院临床应用多年,疗效肯定,无不良反应发生。其组方由蒺藜、防风、白芷、丹参等14味药材组成,因本品多数为药材粉末直接泛丸,导致用药量大,服药次数多,有效成分进入体内吸收慢,生物利用度低等缺点。本实验尝试将14味药材进行提取后,以单硬脂酸甘油酯和聚乙二醇-6000作为基质,采用熔融法将其制成缓释滴丸,能减小粒度和服药次数,提高患者依从性,达到长效和高效目的,提高生物利用度[1-2]。并为蒺藜防白丸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制剂技术,为缓释滴丸的研制提供参考依据。

1 仪器与试药

AUW-120D电子分析天平 (日本岛津公司);Agi1ent 126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Agi1ent公司);DWJ-2000S-DP多功能滴丸机(烟台康达尔药业有限公司);ZRS-8G型智能溶出仪 (天津大学无线电厂);80-2台式低速离心机 (上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BJ-Ⅱ型崩解时限仪 (天津市光学仪器厂)。

蒺藜防白缓释滴丸提取物 (自制,批号20130720);丹参酮ⅡA对照品 (批号 110766-201208,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单硬脂酸甘油酯 (成都市科龙化工试剂厂,批号20110622);聚乙二醇-6000(PEG-6000,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批号T20120418);二甲基硅油 (天津市博迪化工有限公司,批号1210161);甲醇 (色谱纯,Merck公司);水为Mi1i-Q超纯水,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滴丸中丹参酮ⅡA的测定[3]

2.1.1 色谱条件 GraceSmart RP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72∶28);体积流量1.0 m L/min;检测波长270 nm;柱温35℃;进样量10μL。

2.1.2 方法学试验 蒺藜防白缓释滴丸的空白基质不干扰丹参酮ⅡA的测定。以丹参酮ⅡA的质量浓度 (C,μg/mL)为横坐标,峰面积 (A)为纵坐标,建立的标准曲线回归方程A=42.786 0C+ 0.932 3(r=0.999 9,n=7)。表明:丹参酮ⅡA在1.020~65.28μg/mL了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日内8 h和日间3 d的精密度的RSD分别为0.53% (n=6)和0.72% (n=4);供试品溶液放置0、2、4、8、12、24 h的 RSD为0.91%(n=6);重复性试验的RSD为1.25%(n=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1.6%,RSD为1.37% (n=9)。结果表明,方法精密度、重复性、溶液稳定性和回收率均较好。

2.2 缓释滴丸体外释放度测定 参考 《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 C和X D第一法转篮法操作。在6个溶出杯中分别加入500 mL经脱气的0.5%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为释放介质,控制温度(37.0±0.5)℃,转速为100 r/min,分别于0.5、1、2、4、6、8、10、12 h各取样2 m L,0.22μm微孔滤膜过滤,同时,立即补充同温度同体积的释放介质,取续滤液按 “2.1.1”项下色谱条件进样20μL测定,计算丹参酮ⅡA的累积释放百分率。

2.3 缓释滴丸的制备工艺 称取单硬脂酸甘油酯22.8 g和PEG-6000 57.2 g,混合均匀,于85℃水浴加热熔融,搅匀,逐渐加入蒺藜防白缓释滴丸提取物干浸膏20 g,搅匀,85℃保温30 min,调节滴距6 cm,滴速50滴/min,滴入二甲基硅油冷凝液(冷却温度10℃)中,静置30 min后取出滴丸,干滤纸吸去黏附在表面的冷却液,干燥后即得。按上述方法同法制备空白滴丸。

2.4 缓释滴丸制备工艺的单因素试验[4]

2.4.1 基质及配比的选择 具有缓释作用的水不溶性基质和具有速释作用的水溶性基质的不同配比组成共同调节滴丸中药物的释放速率。以常用的单硬脂酸甘油酯和硬脂酸作为缓释材料比较,经初步的预实验表明,单硬脂酸甘油酯能够有效地限制药物的释放和扩散速率,和药物的相容性好。另预实验选取水溶性基质PEG-6000和PEG-4000调节药物的释放速率,结果,PEG-4000导致滴丸成型性不好,拖尾粘连,而使用PEG-6000制成的药液黏度和硬度适中,滴丸圆整度好。因此,选用单硬脂酸甘油酯和PEG-6000作为蒺藜防白缓释滴丸的基质。固定载药量为20%,考察分别以单硬脂酸甘油酯和PEG-6000不同的比例 (2∶1、1∶1、1∶2、1∶3、1∶4)制备的滴丸的圆整度、丸重差异和累积释放百分率。结果各比例基质制备的滴丸,圆整度和丸重差异相差不太大,但随着缓释基质比例的增大,药物释放减慢,缓释效果越好,速释基质越多,药物释放越快,为确保最好的缓释效果,确定单硬脂酸甘油酯∶PEG-6000合适范围在1∶2~1∶3。见图1。

2.4.2 载药量的选择 载药量的多少关系到滴丸制备的难易和质量的优劣。实验中以药液的黏度、滴丸的圆整度、硬度、拖尾及粘连情况为评价指标,考察药物与基质不同比例 (1∶1、1∶2、1∶3、1∶4、1∶5、1∶6)对滴丸成型的影响。结果显示,当药物∶基质在1∶3~1∶5内,滴丸成型性好。见表1。

图1 不同比例基质对药物释放度的影响 (n=3)Fig.1 Influence of differen t proportions of matrix on the drug release(n=3)

表1 载药量对滴丸成型的影响Tab.1 Influence of the drug load on dropping pill quality

2.4.3 冷却液的选择 以常用的二甲基硅油和液体石蜡作为冷却液,考察下降速度、滴丸外观和圆整度。结果,以液体石蜡为冷却剂,滴丸下降速度快,易发生粘连,且圆整度差,而滴在二甲基硅油中,滴丸成型性好,圆整度好,满足了制备所需。因此,选择二甲基硅油为冷却剂。

2.4.4 冷却液温度的选择 以冷凝液温度为4、6、8、10、12、15℃对滴丸圆整度和粘连情况的影响,结果发现,冷凝液在8℃以下,滴丸由于冷却过快,硬度大,干燥后发生干裂。15℃时,所制备滴丸的硬度不够,圆整度差。综合考虑,将冷却液的温度定为10℃。

2.4.5 滴距的选择 试验中,选择了滴距为3、4、5、6、7、8、9、10 cm对滴丸成型的影响,结果表明,滴距为3~5 cm时,滴丸来不及收缩成型,且在冷却液中沉降速度慢,丸圆整度差,发生粘连,有气泡。滴距为8~10 cm时,滴距过大,滴丸易拖尾,呈不规则椭圆形。因此,选择的滴距范围为6~8 cm。

2.4.6 滴制口径 (内外径)的选择 以滴丸外观、滴丸圆整度、丸重差异为观察指标,考察滴制口径对滴丸的影响程度。结果滴制的口径 (内径)过大,滴丸丸重大,差异大,圆整度差,易拖尾;口径过小,每丸载药量太小,丸重大小不易控制,且口径的内外径差异不能太大,因此,选定3mm/ 4 mm口径最合适。

2.4.7 滴速的选择 选择滴速在30、40、50、60、70滴/min速度进行滴制,结果滴速过快,滴丸圆整度不好,易发生拖尾和粘连;滴速过慢,丸重小,差异大,且影响生产效率,故将滴速控制在50滴/min。

2.5 缓释滴丸制备工艺的正交试验优化[5-8]

2.5.1 因素水平确定 综合单因素考察的结果,选择基质配比 (A,单硬脂酸甘油酯∶PEG-6000),药物与基质的比例 (B),料液温度(C,℃),滴距 (D,cm)为滴丸制备的影响因素,每个因素取3个水平,利用L9(34)进行正交设计,见表2。

表2 因素水平Tab.2 Levels and factors of orthogonal test

2.5.2 正交试验结果 以丸圆整度 (1~5分,分值越高,圆整度越差)、丸重差异 (%)、释放度为考察指标,筛选最佳制备工艺。缓释滴丸的释放度参考 《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ⅪX D的规定,按 “2.2”项下的方法测定释放度,以2、6、10 h 3个取样时间点计算累计释放百分率(Qn),2 h、6 h和10 h分别以丹参酮ⅡA释放30%、60%和90%为标准。以Q为评分指标,Q= |Q2h-30|+|Q6h-60|+|Q10h-90|结果见表3、4。K越小,说明制备工艺越接近拟合的程度。综合评分K为各考察指标分值的1/3的加和。

从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可知,影响滴丸成型的因素顺序:A>B>C>D,其中A和B因素有显著影响,但A影响最显著,D影响最小,最佳的制备工艺为A2B2C1D2。即选择基质配比单硬脂酸甘油酯∶PEG-6000为1∶2.5,药物与基质的比例为1∶4,料液温度为85℃,滴距为7 cm。

2.6 优选制备工艺的重复性试验 为进一步考察制备工艺的稳定性,按优化的工艺参数制备3批蒺藜防白缓释滴丸,批号分别为140311、140313、140315,以滴丸的圆整度、丸重差异和体外释放度作为考察指标。以0.5~12 h的缓慢释放相为研究对象,分别通过零级动力学、一级动力学、Higuchi方程对体外释放曲线进行拟合。结果按该工艺制备的滴丸圆整度好、丸重差异小,工艺稳定,重复性好。由相关系数R2可知,优化后的处方和工艺制备的蒺藜防白缓释滴丸符合一级模型,滴丸能达到缓释效果。见表5、6,图2。

表3 正交试验结果Tab.3 Results of orthogonal test

表4 方差分析结果Tab.4 Results of variance analysis

表5 3批缓释滴丸试验验证结果Tab.5 Determ ination results of three batches sustained release dropping pills

表6 缓释滴丸释放曲线的拟合方程Tab.6 Release patterns of sustained release dropping pills

3 讨论

本品为蒺藜、防风、白芷、当归、赤芍、丹参、补骨脂、墨旱莲、枸杞子、何首乌、菟丝子、黄芪、豨莶草、甘草十四味药材经正交试验优化工艺提取的干膏粉与滴丸基质制成的缓释制剂。采用HPLC法测定滴丸中丹参酮ⅡA的含有量。

丹参酮ⅡA不溶于水,试验中选定以0.5%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500 mL作为释放介质,已达到漏槽条件,蒺藜防白缓释滴丸的体外释放研究表明,本滴丸的释放曲线拟合后符合一级模型,具有缓释效果。制备的滴丸与水丸相比,操作工艺简单,减少服药剂量,提高患者依从性和生物利用度等,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图2 3批样品的体外释放曲线 (n=6)Fig.2 Error bars of three batches of sam p les release rate(n=6)

下一步的研究中,将会考察蒺藜防白缓释滴丸质量的稳定性,在体内释药效果,进行体内外相关性研究,并将其与临床上使用的蒺藜防白丸进行院内制剂的临床研究,比较两者临床疗效的差异。且蒺藜防白缓释滴丸中各成分间的相互协调作用和机制[8],也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1]周长征.缓释滴丸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3):250-253.

[2]夏海建,张振海,徐凤娟,等.正交试验法优化黄芩苷缓释滴丸的制备工艺[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10):2937-2941.

[3]张武岗,张小娟,陈海芳,等.HPLC法同时测定舒胸滴丸中3种成分[J].中成药,2014,36(4):773-775.

[4]彭春梅,张 宇,唐 勤,等.加味佛手散主要成分同步缓释滴丸的处方筛选与性质表征[J].中国新药杂志,2013,22(14):1632-1637.

[5]孟戎茜,刘晓燕,付玉佳.穿心莲内酯缓释滴丸的制备及其体外释放度[J].中成药,2014,36(4):742-748.

[6]夏海建,张振海,贾晓斌.雷公藤红素缓释滴丸的研究[J].中草药,2013,44(7):834-838.

[7]王锦旋,黄鸿章,李 宁,等.山楂叶总黄酮自微乳化膜控释滴丸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5):821-827.

[8]Han Y Q,Wang J,Cui Q X,et al.Absorption,metabo1ism and effectof compatibi1ity on absorption of qishenyiqi dropping pi11[J].Biomed Chromatogr,2014,28(4):554-563.

Preparation optim ization of Jili Fangbai Sustained Release Dropping Pills by orthogonal test

ZHOU Li-juan, CAOWei, LIU Min, MA Chun-hui, LIYing, HOUWen-jing, ZHAN Feng*
(TranslationalMedicine Center,Zhengzhou Central Hospital Affiliated to 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7,China)

Ji1i Fangbai Sustained Re1ease Dripping Pi11s;preparation conditions;sing1e factor test;orthogona1 test

R944.2

A

1001-1528(2015)08-1704-05

10.3969/j.issn.1001-1528.2015.08.015

2014-10-12

常州四药临床药学科研基金 (CZSYJJ130526)

周丽娟,女,副主任药师,硕士生,从事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研究。Te1:(0371)67690341,E-mai1:zhou750423@ 126.com

*通信作者:詹 峰,男,副主任药师,从事药物新技术和临床药学研究。Te1:(0371)67690341,E-mai1:zhan0371@163.com

猜你喜欢
蒺藜甘油酯硬脂酸
硬脂酸粉着火敏感性影响因素及惰化研究*
GC-FID 法和HPLC-ELSD 法分析爆珠溶剂辛癸酸甘油酯的主要化学成分
差示扫描量热法测定高纯度硬脂酸凝固点
蒺藜的本草学考证
中链脂肪酸及其酯对致病菌的抑菌作用
KDF2 滤棒成型机甘油酯自动供给防溢流装置的设计
又被蒺藜扎了
两步法催化鱼油制备MLM型结构三酰甘油酯
蜂蜡中硬脂酸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