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富俊
薋,又名蒺藜,其他古书中多作“茨”,如《诗经》“墙有茨,不可扫也”“楚楚者茨”等。“茨”与“薋”同,都是指蒺藜。蒺藜果实有刺,由于常刺伤行人,故常被古人引喻为不祥的事物。《易经》里有“据于蒺藜”之句,说“蒺藜之草,有刺而不可也,有凶伤之兆”。《离骚》将蒺藜、菉(荩草)、葹(苍耳)三种植物归为恶草,说“薋菉葹以盈室兮”,讽刺小人充斥。《七谏》有“蒺藜蔓乎东厢”之句。“东厢”原是“宫室所言,礼乐所在”,如今却长满了恶草蒺藜,用以表示礼乐已失,朝廷所用非人。
《博物志》:“岁欲旱,旱草先生。旱草者,蒺藜也。”由于蒺藜常蔓生于土地荒废之处,所以古人以其比喻荒年干旱之兆。唐人姚合《庄居野行》“我仓常空虚,我田生蒺藜”及柳宗元《田家》“古道饒蒺藜,萦回古城曲”,都用蔓生的蒺藜来描写荒凉之景。
蒺藜的果实炒熟后,去掉外面的刺,可以磨成粉作为救荒的食物。在药性方面,久服蒺藜种子,可“长肌肉,明目轻身”。
学名:Tribulus terrestris L.
科别:蒺藜科
一年生蔓状草本植物。茎平卧,具棱条,无毛或被毛。偶数羽状复叶,小叶对生,3~8对,矩圆形,长0.5厘米~1厘米,宽0.2厘米~0.5厘米,表里均被覆茸毛,全缘。花腋生,径约1厘米;花瓣5,黄色;花萼5,雄蕊10,生于花盘基部。果具5分果,中部边缘有2锐刺,下部亦有2小锐刺,并常布有小瘤粒。蒺藜产于全世界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有时延伸至温带地区,常生长在沙地、开阔地、山坡、沼泽以及道路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