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拉威尔《小奏鸣曲》第一乐章

2015-01-17 15:52周慧
艺术评鉴 2014年24期
关键词:拉威尔印象派

周慧

摘要:对拉威尔作品的曲式结构及调性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诠释出作曲家的意图。本文拟对拉威尔《小奏鸣曲》的创作背景、第一乐章中的曲式结构、调式、旋律、节奏、表情等进行分析,力求让学习者准确地理解和演奏这首印象派作品。

关键词:印象派 拉威尔 小奏鸣曲

拉威尔作为印象派音乐家,继承和发展了印象派音乐的表现力。他严守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戒律,总是留在古典形式和严格的艺术规则之内,节奏多不脱离节拍的约束,用斯特拉文斯基的话说,他像“瑞士的钟表匠”一样精确。然而,他又以独创的手法来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和作品形式,追求表现乐思的自由。拉威尔的作品有调性基础,在其精致而大胆的移调中,也像德彪西那样近于无调可寻,但最终还是会回归。他的创作倾向更接近于斯特拉文斯基、米约和萨蒂。他的音乐既纯粹又具个性,真实而又感人。创作题材多样,作品多以简洁、精致、朴素、严谨为主要特点。热衷于明暗对比、光明与阴影中神秘的游戏,显现出丰富的层次与流畅的线条,而自我陶醉在冗长的印象中。擅长使用短小的音乐动机在弱音色块上表现闪耀、明亮、典雅的音色,音乐在对比强烈中得到强调。他曾说过:“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艺术作品中细腻的感觉和真正的内涵。”

1905年是拉威尔创作的高峰时期,《小奏鸣曲》作为这个时期的一个标志,进入了作曲家创作的新时期。这个时期无论从演奏风格、曲式形式以及演奏技巧都不同于早期的拉威尔风格。该曲如诗歌风格的奏鸣曲式第一乐章、小步舞曲式的第二乐章和圆舞曲式的第三乐章,都让我们耳目一新。除此之外,新的印象派音色、创作特点明显。这首以古典调性以及结构为原理的印象派作品,再次展示了“拉威尔式音乐语言”趋于成熟。拉威尔在这首小奏鸣曲中,融入了文学、诗歌还有绘画的意境,并综合了新、旧时代的元素,更多的是揉入了自身特色的和声。这首《小奏鸣曲》在原则上还是保有了经典奏鸣曲曲式的结构,三个乐章由严谨而简洁的传统曲式与优美流畅的动人旋律交织而成,隐隐散发着17、18世纪法国古钢琴作品那种高雅清晰的特色。作品看似经典的古典派小奏鸣曲结构,然而新的钢琴技巧以及典型的印象派和声等却又跳出古典小奏鸣曲的范畴。

这首《小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包含了典型古典奏鸣曲的元素:调性明确,横向旋律线条占主导地位。具有呈示部、连接部以及再现部、经典的主题与副主题以及古典奏鸣曲在原调中进行的特点。在早期的古典派奏鸣曲中,一般都有两个主题,此曲中主题在经典古典奏鸣曲式的基础上,加入了很多意境的元素,让此曲的内容更丰富及充满诗意。主题的“下行四度”旋律动机成为了贯穿三个乐章的灵魂动机,采用了略加变化的奏鸣曲快板曲式,更为精炼简洁。运用各种调式音阶、和声材料,形成了极其丰富的色彩和声,精致而变化多端。第一主题的伴奏音型犹如行云流水,而第二主题的层叠式伴奏声部则突出了优雅清晰的法国式典雅。在研究中不难发现,作品中声音色彩的调配铺设与旋律的走向,创作手法的巧妙,正如在举手投足间尽显优雅气质的贵妇。

呈示部:1-26小节。第一主题出现在f小调上,第1-3 小节。下行四度主题旋律是贯穿整曲的灵魂动机,是全曲最重要的材料。第一主题安静、温暖,旋律线条极富歌唱性,柔软绵长中充满了法国音乐的浪漫与雅致。第4和第5 小节是主题的重复,第6-10小节仍是主题的重复,这几个小节是在主题的变化模式下呈现的,它们的出现让人感觉到它们并不附属于主题,而都是独立的个体,音乐的进行饱满而不空洞。接下来的连接小节(第12小节),从f 小调过渡到 E 大调,从音乐性格上转换到了副主题。副主题在(13-19小节)开始,其动机是一个新的概念,由第13-14小节的中声部,加上第15-16小节的外声部组合而成(见谱例1)。作曲家呈现出柔软的、连接的大调和弦。值得注意的是,作曲家在这里做出的这个变调,和经典古典奏鸣曲的变调是不一样的。在经典模式下,通常会把副主题变调到关系调A大调中去。重复的部分很充足,在这一点上,拉威尔很靠近古典奏鸣曲的模式。两个主题在相互对比的过程中,结束了这个奏鸣曲乐章的主题部分,而不存在古典奏鸣曲应有的紧凑过渡。这两个主题拥有一样的分量,在结构上相互连接。

谱例1:

连接部:29-55小节。在简短的连接部中,两个主题的主要动机进一步深入。第一主题在第29-39小节(谱例2),在古典奏鸣曲曲式结构的基础上,对少数的旋律稍作改动。在连接部中,副主题的出现是在第34小节,朝着下属音“b”,也就是e小调的方向变调。在变调(e小调)的基础上,第43-58小节几乎就是原版再现。这里出现的固定低音,在于加重这一部分的印象。从48小节开始旋律变得短促,节奏逐渐紧凑,情绪开始变得涌动不安。连接部的高潮部分,是通过营造音响的紧张氛围在第52-58小节达到的。值得关注的是,使用连续旋律重复和连续附点节奏来构成高潮全过程的创作手法,在第二、三乐章中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这个高潮同时也是通往再现部的阶梯。

谱例2:

再现部:59-87小节

再现部和呈示部是几乎相同的,副主题第83-87小节中(见谱例3)同样也出现了转调。

谱例3:

作品中,声音的力度主要层次在弱的范围内变化。在轻声范围内作出无数层次与音色的对比,是演奏拉威尔作品不可缺少的基本功,将作曲家本人在谱上标明的力度记号作一个统计十分说明问题:

从表1中可以看出该作品大都以弱力度为基调,用弱音量铺垫出一种柔和奇妙的底色,再以强力度进行对比,丰富乐曲的层次感,使音乐富有内在的张力。因此,在演奏中必须充分运用自己的耳朵,运用不同的触键方法,使手指就如同画笔一般调和各种颜色,让整个作品色彩柔和、透明,以及充满法国式的古典与精致。这首作品的触键主要以柔和、轻薄、旋律线条之间此起彼伏的连音来演奏,下键的速度不能快,手腕、手臂、指尖用力的部位根据所需的音色不断调整。富有连贯和色彩性对比的音色是不可能用任何生硬、敲击性的触键来弹奏的。

拉威尔的这首作品既继承了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从创作手法和创作形式上都以独特的创新手法来表现音乐。通过解析该作品,以期让学习者准确地把握该作品的基本特点、音乐语汇及音乐风格。为诠释该作品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帮助学习者正确理解作曲家真正的创作意图,力求更准确的在演奏中进行二度创作。对积累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演奏经验以及对拉威尔钢琴音乐的教学与演奏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高晓光,吴琼.钢琴艺术百科辞典[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1.endprint

摘要:对拉威尔作品的曲式结构及调性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诠释出作曲家的意图。本文拟对拉威尔《小奏鸣曲》的创作背景、第一乐章中的曲式结构、调式、旋律、节奏、表情等进行分析,力求让学习者准确地理解和演奏这首印象派作品。

关键词:印象派 拉威尔 小奏鸣曲

拉威尔作为印象派音乐家,继承和发展了印象派音乐的表现力。他严守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戒律,总是留在古典形式和严格的艺术规则之内,节奏多不脱离节拍的约束,用斯特拉文斯基的话说,他像“瑞士的钟表匠”一样精确。然而,他又以独创的手法来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和作品形式,追求表现乐思的自由。拉威尔的作品有调性基础,在其精致而大胆的移调中,也像德彪西那样近于无调可寻,但最终还是会回归。他的创作倾向更接近于斯特拉文斯基、米约和萨蒂。他的音乐既纯粹又具个性,真实而又感人。创作题材多样,作品多以简洁、精致、朴素、严谨为主要特点。热衷于明暗对比、光明与阴影中神秘的游戏,显现出丰富的层次与流畅的线条,而自我陶醉在冗长的印象中。擅长使用短小的音乐动机在弱音色块上表现闪耀、明亮、典雅的音色,音乐在对比强烈中得到强调。他曾说过:“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艺术作品中细腻的感觉和真正的内涵。”

1905年是拉威尔创作的高峰时期,《小奏鸣曲》作为这个时期的一个标志,进入了作曲家创作的新时期。这个时期无论从演奏风格、曲式形式以及演奏技巧都不同于早期的拉威尔风格。该曲如诗歌风格的奏鸣曲式第一乐章、小步舞曲式的第二乐章和圆舞曲式的第三乐章,都让我们耳目一新。除此之外,新的印象派音色、创作特点明显。这首以古典调性以及结构为原理的印象派作品,再次展示了“拉威尔式音乐语言”趋于成熟。拉威尔在这首小奏鸣曲中,融入了文学、诗歌还有绘画的意境,并综合了新、旧时代的元素,更多的是揉入了自身特色的和声。这首《小奏鸣曲》在原则上还是保有了经典奏鸣曲曲式的结构,三个乐章由严谨而简洁的传统曲式与优美流畅的动人旋律交织而成,隐隐散发着17、18世纪法国古钢琴作品那种高雅清晰的特色。作品看似经典的古典派小奏鸣曲结构,然而新的钢琴技巧以及典型的印象派和声等却又跳出古典小奏鸣曲的范畴。

这首《小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包含了典型古典奏鸣曲的元素:调性明确,横向旋律线条占主导地位。具有呈示部、连接部以及再现部、经典的主题与副主题以及古典奏鸣曲在原调中进行的特点。在早期的古典派奏鸣曲中,一般都有两个主题,此曲中主题在经典古典奏鸣曲式的基础上,加入了很多意境的元素,让此曲的内容更丰富及充满诗意。主题的“下行四度”旋律动机成为了贯穿三个乐章的灵魂动机,采用了略加变化的奏鸣曲快板曲式,更为精炼简洁。运用各种调式音阶、和声材料,形成了极其丰富的色彩和声,精致而变化多端。第一主题的伴奏音型犹如行云流水,而第二主题的层叠式伴奏声部则突出了优雅清晰的法国式典雅。在研究中不难发现,作品中声音色彩的调配铺设与旋律的走向,创作手法的巧妙,正如在举手投足间尽显优雅气质的贵妇。

呈示部:1-26小节。第一主题出现在f小调上,第1-3 小节。下行四度主题旋律是贯穿整曲的灵魂动机,是全曲最重要的材料。第一主题安静、温暖,旋律线条极富歌唱性,柔软绵长中充满了法国音乐的浪漫与雅致。第4和第5 小节是主题的重复,第6-10小节仍是主题的重复,这几个小节是在主题的变化模式下呈现的,它们的出现让人感觉到它们并不附属于主题,而都是独立的个体,音乐的进行饱满而不空洞。接下来的连接小节(第12小节),从f 小调过渡到 E 大调,从音乐性格上转换到了副主题。副主题在(13-19小节)开始,其动机是一个新的概念,由第13-14小节的中声部,加上第15-16小节的外声部组合而成(见谱例1)。作曲家呈现出柔软的、连接的大调和弦。值得注意的是,作曲家在这里做出的这个变调,和经典古典奏鸣曲的变调是不一样的。在经典模式下,通常会把副主题变调到关系调A大调中去。重复的部分很充足,在这一点上,拉威尔很靠近古典奏鸣曲的模式。两个主题在相互对比的过程中,结束了这个奏鸣曲乐章的主题部分,而不存在古典奏鸣曲应有的紧凑过渡。这两个主题拥有一样的分量,在结构上相互连接。

谱例1:

连接部:29-55小节。在简短的连接部中,两个主题的主要动机进一步深入。第一主题在第29-39小节(谱例2),在古典奏鸣曲曲式结构的基础上,对少数的旋律稍作改动。在连接部中,副主题的出现是在第34小节,朝着下属音“b”,也就是e小调的方向变调。在变调(e小调)的基础上,第43-58小节几乎就是原版再现。这里出现的固定低音,在于加重这一部分的印象。从48小节开始旋律变得短促,节奏逐渐紧凑,情绪开始变得涌动不安。连接部的高潮部分,是通过营造音响的紧张氛围在第52-58小节达到的。值得关注的是,使用连续旋律重复和连续附点节奏来构成高潮全过程的创作手法,在第二、三乐章中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这个高潮同时也是通往再现部的阶梯。

谱例2:

再现部:59-87小节

再现部和呈示部是几乎相同的,副主题第83-87小节中(见谱例3)同样也出现了转调。

谱例3:

作品中,声音的力度主要层次在弱的范围内变化。在轻声范围内作出无数层次与音色的对比,是演奏拉威尔作品不可缺少的基本功,将作曲家本人在谱上标明的力度记号作一个统计十分说明问题:

从表1中可以看出该作品大都以弱力度为基调,用弱音量铺垫出一种柔和奇妙的底色,再以强力度进行对比,丰富乐曲的层次感,使音乐富有内在的张力。因此,在演奏中必须充分运用自己的耳朵,运用不同的触键方法,使手指就如同画笔一般调和各种颜色,让整个作品色彩柔和、透明,以及充满法国式的古典与精致。这首作品的触键主要以柔和、轻薄、旋律线条之间此起彼伏的连音来演奏,下键的速度不能快,手腕、手臂、指尖用力的部位根据所需的音色不断调整。富有连贯和色彩性对比的音色是不可能用任何生硬、敲击性的触键来弹奏的。

拉威尔的这首作品既继承了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从创作手法和创作形式上都以独特的创新手法来表现音乐。通过解析该作品,以期让学习者准确地把握该作品的基本特点、音乐语汇及音乐风格。为诠释该作品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帮助学习者正确理解作曲家真正的创作意图,力求更准确的在演奏中进行二度创作。对积累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演奏经验以及对拉威尔钢琴音乐的教学与演奏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高晓光,吴琼.钢琴艺术百科辞典[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1.endprint

摘要:对拉威尔作品的曲式结构及调性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诠释出作曲家的意图。本文拟对拉威尔《小奏鸣曲》的创作背景、第一乐章中的曲式结构、调式、旋律、节奏、表情等进行分析,力求让学习者准确地理解和演奏这首印象派作品。

关键词:印象派 拉威尔 小奏鸣曲

拉威尔作为印象派音乐家,继承和发展了印象派音乐的表现力。他严守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戒律,总是留在古典形式和严格的艺术规则之内,节奏多不脱离节拍的约束,用斯特拉文斯基的话说,他像“瑞士的钟表匠”一样精确。然而,他又以独创的手法来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和作品形式,追求表现乐思的自由。拉威尔的作品有调性基础,在其精致而大胆的移调中,也像德彪西那样近于无调可寻,但最终还是会回归。他的创作倾向更接近于斯特拉文斯基、米约和萨蒂。他的音乐既纯粹又具个性,真实而又感人。创作题材多样,作品多以简洁、精致、朴素、严谨为主要特点。热衷于明暗对比、光明与阴影中神秘的游戏,显现出丰富的层次与流畅的线条,而自我陶醉在冗长的印象中。擅长使用短小的音乐动机在弱音色块上表现闪耀、明亮、典雅的音色,音乐在对比强烈中得到强调。他曾说过:“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艺术作品中细腻的感觉和真正的内涵。”

1905年是拉威尔创作的高峰时期,《小奏鸣曲》作为这个时期的一个标志,进入了作曲家创作的新时期。这个时期无论从演奏风格、曲式形式以及演奏技巧都不同于早期的拉威尔风格。该曲如诗歌风格的奏鸣曲式第一乐章、小步舞曲式的第二乐章和圆舞曲式的第三乐章,都让我们耳目一新。除此之外,新的印象派音色、创作特点明显。这首以古典调性以及结构为原理的印象派作品,再次展示了“拉威尔式音乐语言”趋于成熟。拉威尔在这首小奏鸣曲中,融入了文学、诗歌还有绘画的意境,并综合了新、旧时代的元素,更多的是揉入了自身特色的和声。这首《小奏鸣曲》在原则上还是保有了经典奏鸣曲曲式的结构,三个乐章由严谨而简洁的传统曲式与优美流畅的动人旋律交织而成,隐隐散发着17、18世纪法国古钢琴作品那种高雅清晰的特色。作品看似经典的古典派小奏鸣曲结构,然而新的钢琴技巧以及典型的印象派和声等却又跳出古典小奏鸣曲的范畴。

这首《小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包含了典型古典奏鸣曲的元素:调性明确,横向旋律线条占主导地位。具有呈示部、连接部以及再现部、经典的主题与副主题以及古典奏鸣曲在原调中进行的特点。在早期的古典派奏鸣曲中,一般都有两个主题,此曲中主题在经典古典奏鸣曲式的基础上,加入了很多意境的元素,让此曲的内容更丰富及充满诗意。主题的“下行四度”旋律动机成为了贯穿三个乐章的灵魂动机,采用了略加变化的奏鸣曲快板曲式,更为精炼简洁。运用各种调式音阶、和声材料,形成了极其丰富的色彩和声,精致而变化多端。第一主题的伴奏音型犹如行云流水,而第二主题的层叠式伴奏声部则突出了优雅清晰的法国式典雅。在研究中不难发现,作品中声音色彩的调配铺设与旋律的走向,创作手法的巧妙,正如在举手投足间尽显优雅气质的贵妇。

呈示部:1-26小节。第一主题出现在f小调上,第1-3 小节。下行四度主题旋律是贯穿整曲的灵魂动机,是全曲最重要的材料。第一主题安静、温暖,旋律线条极富歌唱性,柔软绵长中充满了法国音乐的浪漫与雅致。第4和第5 小节是主题的重复,第6-10小节仍是主题的重复,这几个小节是在主题的变化模式下呈现的,它们的出现让人感觉到它们并不附属于主题,而都是独立的个体,音乐的进行饱满而不空洞。接下来的连接小节(第12小节),从f 小调过渡到 E 大调,从音乐性格上转换到了副主题。副主题在(13-19小节)开始,其动机是一个新的概念,由第13-14小节的中声部,加上第15-16小节的外声部组合而成(见谱例1)。作曲家呈现出柔软的、连接的大调和弦。值得注意的是,作曲家在这里做出的这个变调,和经典古典奏鸣曲的变调是不一样的。在经典模式下,通常会把副主题变调到关系调A大调中去。重复的部分很充足,在这一点上,拉威尔很靠近古典奏鸣曲的模式。两个主题在相互对比的过程中,结束了这个奏鸣曲乐章的主题部分,而不存在古典奏鸣曲应有的紧凑过渡。这两个主题拥有一样的分量,在结构上相互连接。

谱例1:

连接部:29-55小节。在简短的连接部中,两个主题的主要动机进一步深入。第一主题在第29-39小节(谱例2),在古典奏鸣曲曲式结构的基础上,对少数的旋律稍作改动。在连接部中,副主题的出现是在第34小节,朝着下属音“b”,也就是e小调的方向变调。在变调(e小调)的基础上,第43-58小节几乎就是原版再现。这里出现的固定低音,在于加重这一部分的印象。从48小节开始旋律变得短促,节奏逐渐紧凑,情绪开始变得涌动不安。连接部的高潮部分,是通过营造音响的紧张氛围在第52-58小节达到的。值得关注的是,使用连续旋律重复和连续附点节奏来构成高潮全过程的创作手法,在第二、三乐章中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这个高潮同时也是通往再现部的阶梯。

谱例2:

再现部:59-87小节

再现部和呈示部是几乎相同的,副主题第83-87小节中(见谱例3)同样也出现了转调。

谱例3:

作品中,声音的力度主要层次在弱的范围内变化。在轻声范围内作出无数层次与音色的对比,是演奏拉威尔作品不可缺少的基本功,将作曲家本人在谱上标明的力度记号作一个统计十分说明问题:

从表1中可以看出该作品大都以弱力度为基调,用弱音量铺垫出一种柔和奇妙的底色,再以强力度进行对比,丰富乐曲的层次感,使音乐富有内在的张力。因此,在演奏中必须充分运用自己的耳朵,运用不同的触键方法,使手指就如同画笔一般调和各种颜色,让整个作品色彩柔和、透明,以及充满法国式的古典与精致。这首作品的触键主要以柔和、轻薄、旋律线条之间此起彼伏的连音来演奏,下键的速度不能快,手腕、手臂、指尖用力的部位根据所需的音色不断调整。富有连贯和色彩性对比的音色是不可能用任何生硬、敲击性的触键来弹奏的。

拉威尔的这首作品既继承了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从创作手法和创作形式上都以独特的创新手法来表现音乐。通过解析该作品,以期让学习者准确地把握该作品的基本特点、音乐语汇及音乐风格。为诠释该作品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帮助学习者正确理解作曲家真正的创作意图,力求更准确的在演奏中进行二度创作。对积累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演奏经验以及对拉威尔钢琴音乐的教学与演奏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高晓光,吴琼.钢琴艺术百科辞典[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1.endprint

猜你喜欢
拉威尔印象派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由拉威尔《山谷钟声》主题形象塑造引发对泛印象主义风格的思考
形象表现主义画家——大卫·拉威尔作品欣赏
「印象派画家」金农
印象派大师——克劳德·莫奈
名师不收高徒
制作印象派风光
寂静中的斑斓——拉威尔《鹅妈妈组曲》之《睡美人的帕凡舞曲》配器分析
印象派画家启发了我
印象派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