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琼
摘要:近年来在国际乐坛最活跃的华裔作曲家谭盾,其创作领域广泛,音乐风格多变,文化内涵丰富,因而在乐坛上备受关注。谭盾的作品具有较为明显的东方文化色彩与时代精神。从一定程度上说明谭盾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与高超的音乐创作才能。在其众多作品中,《八幅水彩画的回忆》作为创作初期的一部作品,融合了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与西方文化,他将西方作曲技术与中国湘楚民间音乐有机地结合,这种创作思维对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影响极大。本文以《八幅水彩画的回忆》为例,从其创作技法方面探讨谭盾的钢琴创作。
关键词:谭盾 钢琴组曲 八幅水彩画的回忆 创作技法
在国际乐坛上,谭盾是最为著名的中国作曲家、指挥家。谭盾出生在湖南,深受当地民间音乐的影响。在谭盾创作的过程中,其致力于民族音乐的创作。在创作中,灵活运用中华文化给予他特有的灵感。在音乐不断发展中,谭盾与其作品已经成为了一种音乐文化的符号,吸引着不同国籍、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与不同语言的目光。在其创作中,谭盾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湘楚文化,使其创作领域逐渐变宽,音乐风格不断变化,深受人们的喜爱。从谭盾开始创作时起,每一部作品都会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其创作的作品包含了国内外的各项艺术奖项。
一、谭盾及其创作特点
谭盾的创作风格与其成长环境、生活经历以及教育背景具有紧密的联系。谭盾出生在多民族的湘楚湖南。伴随着文革长大。在接受国内优质的专业音乐培养之后,远赴美国深造,随之在那生活多年。谭盾在醇厚的湘楚文化背景中长大,习惯花鼓戏与民间小调。使得在其后期求学中,猛然发现家乡的文化已经深入其骨髓。在此过程中,谭盾抱着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开始了追忆童年与反映家乡的的音乐创作。经过多年专业音乐培养与熏陶,其音乐创作技术日渐成熟。在创作的过程中,谭盾的音乐视野逐渐开阔。因此,他慢慢开始了将西方文化与湘楚文化相互融合的音乐创作。在其创作中,从古典文学中寻找灵感,从自身的湘楚文化中吸取所需要的音乐养分,随后在其努力中创作出多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音乐作品。随着创作作品数量的增加,其创作技术逐渐成熟,生活阅历逐渐丰富,音乐领悟逐渐深刻,使其创作领域的范围慢慢拓宽。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作手法中,开始相应的创新,形成属于独具特色音乐创作风格。《八幅水彩画的回忆》是谭盾在国内求学的一部早期作品。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深刻的湘楚文化底蕴,感受浓浓的思家情怀。该部作品不仅是谭盾个人早期的一部作品,同时也是“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的“新潮”之作。这部作品的素材谭盾多取于湖南民间音乐的曲调。我们在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出,其采用了复调、调性游移等西方作曲的创作手法,还融合了五声性的民族和声特点,在表现中体现出浓厚的中国特色,使其在内容与形式上获得统一。
谭盾的音乐作品题材中种类较为多样,内涵较为丰富。形成了一种标新立异的音乐风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谭盾的创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其创作理念表现出多元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与多元化的文化特点,使其在创作中体现出多元化的理念。在其创作中,将我国的民族音乐作为作品的本源,在音乐创作中吸收、融合、借鉴西方的音乐元素,使得创作的作品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多元化的创作理念在谭盾的早期作品中也有体现。例如,在钢琴组曲《八幅水彩画的回忆》中,其中有几首小品直接取自民歌的曲调。在创作中利用民间音乐元素给予他的音乐灵感,合理地将本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融合,利用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以此来彰显时代的气息。多元的创作理念为其后期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后就是革新与探索的创作技法。在音乐创作中,谭盾大胆创新。在创作技法上,实施全方位、多层的有机融合,将中外音乐的各种创作手法进行混搭,使得作品表现出一定的新颖性与创新性。虽为创作技法的探索,谭盾主要体现在对音乐材料的探索方面。创作中探索不一样的音乐材料,才能够体现出不一样的创作作品。
二、谭盾的钢琴组曲《八幅水彩画的回忆》
钢琴组曲《八幅水彩画的回忆》是谭盾在1978年创作的作品,也是谭盾在国内学习时期的第一部作品。根据谭盾当时的求学经历我们可以看出,当时谭盾独自一人在外求学,身边没有相熟的朋友与亲人,各自在思维、生活习惯、以及文化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引发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与童年的追忆。谭盾怀着这种复杂的情绪以及记忆中的湖南民谣,创作了这部钢琴组曲。当然,谭盾的这部作品与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联系。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全国上下有着较为开明的文化氛围,艺术文化业正逐渐走向复苏。国内外的中国音乐家满开始尝试长做属于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在中国音乐家创作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对过去音乐单纯的改编,还在演奏手法、乐曲构思以及创作手法方面进行了创新。正是在这种大的文化背景下,谭盾钢琴组曲《八幅水彩画的回忆》在创作时取材于淳朴的湘楚文化。通过对家乡文化的追忆,以此来表达他的思想之情。该部作品是谭盾思乡之情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谭盾开创音乐创作的开山作品。在借鉴西方作曲手法的过程中,融合东方文化的韵味,表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
钢琴组曲《八幅水彩画的回忆》主要包括了八部小作品。第一首为《秋月》,“月亮”自古以来就作为我国文人墨客思乡的载体。秋月更是如此。第二首为《逗》,在秋月的当空照的环境下,回忆儿童时期的美好年代,享受童年时代那份独有的纯真与畅快。第三首为《山歌》,在思念家乡的过程中就会联想到家乡悠扬婉转的山歌。山各种蕴藏着浓郁的湘楚文化。第四首为《听妈妈讲故事》,这首作品表达出了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在作品中、复调技法的运用将原本简单的旋律表现的像是妈妈的语言。描绘一幅和谐的家庭生活画面。第五首为《荒野》,在对家乡的回忆中,荒野始终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通过对荒野的描绘,表达出强烈的迷惘与无措施之感。第六首为《古葬》,在我国传统的习俗中,祭祀是一项重要的神圣仪式。通过低沉而悲痛的吟唱,表达对已故者的哀思与缅怀。第七首为《云》,年幼的孩子们大致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本是在绿草地上自由奔跑着,跑得累了索性便席地而卧,听着耳边的风声,和着鸟儿的歌声,看着天空中变化莫测的云朵。为受众勾勒出了变幻莫测景象。第八首为《欢》,孩子们最喜欢热闹了,赶上乡里乡亲集聚的日子,便是兴奋的不得了。欢快且动感十足的锣鼓音乐,让人不禁跟着舞动起来,孩子们更是手舞足蹈地唱着跳着,好一个欢腾热闹的场面。endprint
三、作品形态的分析
为对钢琴组曲《八幅水彩画的回忆》有更进一步的了解,笔者认为应当对该作品的形态进行分析。对其形态的分析能够更深入对该作品的了解。
(一)曲式结构分析
作为钢琴组曲的《八幅水彩画的回忆》,其中包括了8首钢琴小品。即使是一部作品,但是这几部小品相对独立,互不关联。在结构上表现得较为简单、清晰。《秋月》主要以复乐段结构曲式。该小品引子为散板。在创作中旋律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似有木方古筝中“历音”,同时终止于羽音。该小品的主体部分分为两个阶段和四个乐句。《逗》是以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逗》的素材来自于湖南金剑去掉,音乐表现形式上具有活泼与生动的特点。主题乐句有两个小节的引子引入,在随后的主题中将高八度演奏旋律为其中。改变伴奏音型,动力十足。在三小节上连接素材与引子,达到承上启下的效果,转入G羽调式。在其随后的各个中节表现中根据音乐的特点选取合适的表现形式。《山歌》是一部曲式结构。引子,两小节,散板,羽调式。《山歌》主题来自于湖南山歌,旋律的材料具有湖南民歌的特色。“加商音的湘羽体系:La—Do(Re)—Mi—Sol”全曲围绕着个四音音列,进行展开、变化,每一乐句都是对主体材料的加工和展开,将湖南山歌这一曲调特点几乎“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听妈妈讲故事》表现出的是单三部曲式结构。乐段由四个乐句构成,2/4拍。第一乐句4小节,开始于E羽调式,终止于主调属和弦;第二乐句4小节,素材是对第一乐句的展开,终止于主调主和弦;第三乐句4小节,素材与第一乐句相似,终止于主调属和弦;第四乐句4小节,素材与第二乐句相似,终止于主调主和弦。《荒野》是单二曲式结构。在其中显示出的是两个乐句4/4拍。第一句7个小节,属于A羽调式。第二乐句5小节,素材是与第一乐句相似,终止于主调主和弦。因此,该乐段为非方整结构,平行素材,收拢性乐段。《古葬》单三部曲式结构。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2小节,调式综合;第二乐句4小节,素材是对第一乐句的展开。因此,该乐段为非方整结构,展开性素材,开放性乐段。《云》为单二部曲式结构。呈示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6小节,调性游移;第二乐句6小节,素材是对第一乐句的展开。因此,该乐段为非方整结构,展开性素材,转调性乐段。《欢》是有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呈示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8小节,开始于G徵调式,终止于主调主和弦;两小节的连接句;第二乐句8小节,素材与第一乐句相似,旋律移高八度,终止于主调主和弦。因此,该乐段为非方整结构,平行素材,收拢性乐段。这8部小品在表现形式各具特色。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形式,让观众体会出不一样的音乐感受。
(二)作品整体结构分析
虽然该部作品分为8首小品,但是在乐思与乐章的结构方面的展现相对独立。作为整部作品的组成部分,在曲式结构与调性布局方面又具有相关性。1.曲式结构方面:(1)各乐章的曲式结构并不复杂,大多为单二部、单三部曲式;(2)该作品与其它的中国钢琴组曲相类似,各个乐章的整体结构框架大多为对呈示段进行对比、再现;(3)各乐章的中段材料大多都来源于主题核心材料,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展开、变化。故而,组曲各乐章的音乐材料较为统一。2.音乐素材方面,各乐章的主题音乐素材、音乐元素大多直接取材于、或来自于湖南的民间音乐曲调。3.调式、调性方面,组曲各乐章的调性具有清晰、严格的逻辑性。根据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首先,组曲的前四个乐章均为羽调式,调式、调性清晰、明确旋律优美、极具歌唱性,音乐情绪也较为稳定、统一,可以将前四个乐章视为全曲的“呈示部”。其次,在本章乐章五开始,调性通过调性游移、综合和泛化的手段,与前一部分形成对比,从而推动音乐的发展,音乐情绪饱满,全曲进入高潮,此为“展开部”。最后,在本组钢琴组曲中,《欢》的调式调性转为明亮,具有大调色彩G调式。整部作品在一篇热闹与祥和喜庆中结束。
四、结语
作为当代中国一名作曲家,谭盾将西方先进的作曲手法与中国音乐元素相互融合。从这就可以看出,谭盾在音乐创作方面具有其他人所不具备的音乐才华。本文所论述的作品是将传统的作曲手法与现代创作手法相互结合,表现出不一样的音乐特色。笔者在对该部作品探讨的过程中,对该部作品以及的相关性已经获得了一定的了解。探讨该作品将对后期音乐的学习具有极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方冰,梁筱妹.论文革时期钢琴曲创作中民族化和声的结构[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9,(01).
[2]孙然.谭盾钢琴作品《八幅水彩画的回忆》和《看戏》的创作技法与演奏技巧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20).
[3]马里.色彩变换:技术解析与艺术呈现——对谭盾钢琴作品《八幅水彩画的回忆》的分析[J].齐鲁艺苑,2013,(03).
[4]李丽梅.作曲家谭盾音乐创作研究——以作品《水的音乐》为例[J].黄河之声,2009,(04).
[5]钱仁平.民间节奏与现代音高的组合——权吉浩和他的钢琴组曲《长短的组合》[J].音乐爱好者,2010,(05).
[6]程宪伟.谭盾钢琴组曲《八幅水彩画的回忆》的分析与演奏[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04).endprint